普济方 - 第 1099 页/共 3614 页

厥阴唇青舌卷。黑面耳聋囊缩。不治。头连胸痛甚。手足俱寒。不治。阴毒阳毒。过六七日不治。狐惑咽干声哑。唇疮不治。赤斑。五救其一。黑斑。十救其一。寻衣摸空者逆。   总括论云。伤寒汗下吐之法。最不可轻据脉以验证。问证而对脉。太阳者。阳证之表也。   阳也多表白其弱居伤伤可以令营辨邪脏者次气,投之故曰得中分之剂散与之和理。虽未遽安。亦无传变。故曰宁可不及者次也。太过者。粗工不知深浅。轻举妄动者为之。   或问者不动经可轻进病与。   在纲最为得节。且人之立里证。   中有柴下。无谓阴汗也固四病阳证而。是日数之不可拘也如此。孙思邈云。服承气得利。谨勿补中。以热气得补复盛。此所以言实热也。王叔和有曰。虚热不可去。热去则寒起。此所以言虚热也。二言之殊途同归。是虚实之不可不辨也如此。又况寒温热同实而不同名。暑湿风异种而有兼病。异气之相乘。他邪之并作。表证中之有不可汗。里证中之有不可下。三阴可温攻。有热证者不同。表里俱见。与半表里者有异。中暑热病疑似难明。伤寒中风脉证互见。阳明本多汗。而有反无汗之别。少阴本无汗。而有反自汗之证。或阴极发燥。热极发厥。阳证似阴。阴证似阳。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又有痰证食积。虚烦香港脚等证。似伤寒之病。自非心领意会。达变知机。体认之精。发用之审。则纵横泛应。几何而不穷哉。孔子曰。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是说也。亦在夫人权之而已矣。   危氏得效方。伤寒撮要论云。凡发汗法。欲令手足俱周。然一时许为佳。不欲淋漓如为度四汤重以吐为度。若吐少病不除。明日再服吐药。可至再三。但虚人宜少吐。药力过多者饮水解之。凡水渍法。以叠布数重。新水渍之。稍捩去水。搭于胸上。须臾蒸热。又渍令冷。如前用之。仍数易新水。日数十易。热甚者着病患于水中。热势退则已。亦良法也。凡葱熨法。已用葱一束。以丝缠如饼馅大。去根。惟存白三寸许。先以火。一面令通热勿至灼人。乃热处着病患脐下。上用熨斗盛火熨之。令葱饼热气透入腹中。更用三四饼。候病患醒。手足温有汗乃止。凡蒸法。以新火烧地。良久可以水洒之。取蚕砂、柏叶、桃叶、糠麸皆可用。   相和铺烧地。上面铺草席令病患上卧。温覆之。夏月热只用布单覆之。汗移时立至。俟脚心有汗。乃用温粉扑上。移上床。最得力者。蚕砂、柏叶、桃叶也。无蚕砂亦得。   卷一百二十二 伤寒门   伤寒赋   第一韵咳嗽恶风。恶寒身疼。咽痛肉筋惕。无汗口燥咽干。寒热往来似疟。发狂喘渴。霍乱吐泄第二韵至如痞满结胸。躁烦呕哕。头汗出。饮水漱水。背恶寒。吐血衄血。多眠不眠固有差殊。   潮百脉一宗。腹胀小便难。脏结。   第三韵观夫伤寒脉紧。伤风脉迟。既有伤寒见风之候也。又立伤风见寒以别之。风湿中湿兮。   大小夏病第四韵因知两感病曰双传。类伤寒有四证。三阴无头疼身热。三阳有合病并病。四肢逆冷谓之厥。   为物第五韵岂不闻无求子真一世之雄。长沙公乃百川之宗。喜壮热止其利。曰断下。厥而利反能食。   曰黄。狐惑便成湿唇。饥不能食。蛔厥即吐长虫。   第六韵大抵医有贤愚。疾无今古。阴受之则入于五脏。阳受之则入于六腑。无汗而烦躁者。可服青者。   请第七韵抑又闻脾受贼邪者。大势已去。脉见离经者。其风莫当。阳堕发狂。则逾垣上屋。日晡潮热大黄寒。   第八韵断之曰协热而利者。其肠必垢。协寒而利者。其肠似鸭。误服汤丸者。食不及新。触犯禁戒   卷一百二十二 伤寒门   伤寒诗及赋   凡论伤寒者。先须有定名。阳经多体热。阴证少头疼。了了心中印。摇摇指下明。补汤须是活人证治赋云。风缓寒紧。暑虚热洪。风温湿温。或汗多或汗少。风湿中湿。有便秘与便通原夫阳虚则阴从内出而寒。阴虚则阳自外入而热。恶寒者为表。汗则必愈。结热者为里。   下意曰脉以证别。证因脉寻。阳脉浮长弦而盛。阴脉细微缓而沉。治证据阳盛。即下胃腑。   初中岂不以恶寒一也。有热属阳。无热属阴。结热一也。不渴为表。见渴为里。有先温乃汗之证而胸恶衣大抵无身热无头疼。则温以阴经之剂。有痰妨有胸满。则吐其膈上之忪。三阳明俱可下。   惟阴盛多承气之凶。当下而汗。为无阳。为厥竭。为谵语。当汗而下。为痞气。为懊。为结胸。失下则血凝气滞而热厥。失汗则热闭狂妄而蓄脓。下汗脉数久便坚。当解瘀红之毒。少阴热壮与断下。转加热闷之凶。   当思无汗烦躁而脉浮紧者。可服青龙。无汗喜渴而脉单浮者。勿投白虎。用热远热之为当。   取。   桂心又当知阴病阳脉。与汗后而平静者活。阳病阴脉。兼汗已而疾洪者亡。厥而烦加吐泄。   肾土经断之曰阳明无汗。少阴反热。取表以温。少阴口燥。阳明汗多。急攻其内。下腹满。下囊证警省云。伤寒证候。顷刻传变。伤寒治法。绳尺谨严。非可以轻心视之也。其间种类不一。   中尤当审思而明辨之。若疑似未别。体认未明。姑且试探。切不可妄投决病之剂。方药虽微。   生死之系也。可不谨哉。   卷一百二十二 伤寒门   玉函经论生死歌诀上   切脉定知生死路。但向止代涩中取。   内经云。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观五脏有余不足。六腑强弱。形之盛衰。可以决生死为   看取涩脉与止代。此是死期之大概。涩脉喻外有形证。未可断他殂大命。若无形证   与代同。   素问曰代。难经曰止。二义同也。脉不应止。满五十动而无代。则五脏之气通布不穷矣。   夫能至肾。至肝而还也。知肾气先尽矣。夫五脏有气者生。无气者死。涩细而迟。往来难时一止。为精血不足之候。与代相似。然三秋诊脉得涩而有胃气。为秋令平脉。右手寸口浮短而涩为肺正脉。既非死脉。亦非病脉也。若尺寸脉俱浮而涩。其外证必发热。恶寒头疼。项强腰痛。以至牵连百骨节俱痛。太阳经伤寒也。可汗之而愈。举此数端。则知涩脉大不可例言也。故云。喻外有形证。意极明悉。学人当三思之。若尺脉者人之根本。人有原气故不死。   涩脉为精血不足之候。若独见于尺中则为必死之候。故曰与代同也。   欲知死期何以取。古贤推定五般土。阳土须知不过阴。阴土遇阳当细数。四季中央   戊己同。   五土者。以气候言之也。凡人身五行与天地同。以天地论则人身可知。天地人三才既可知。   候变七十土生四休休王二不金生水。故季秋金休而变冬。冬水也。水生木。故季冬水休而变春。此乃土在四时之中。天有五星。镇在中。地有五岳。嵩居中。人有五脏。脾主中州。五土既皆居中。故知万物之中。四时之中。七十二候之中。皆以土为主也。天若失土。则万象无次序。而不能圆覆于上。   地若失土。则万物无变化。而不能承载于下。人若失土。则禀受不备也。以此数论。则知天地万物皆以土为要。然有阳土。有阴土。艮为阳土。而坤为阴土。艮者东北之卦也。时为十二月、正月之交。万物之所成。终而成始也。坤者西南之卦也。时为六月、七月之交。万盛极。还元气归神伏也。一阳生于子。六阳极于午。六阴极于亥。四月阳土。育生万物。   此无乎不盛。而土力已衰矣。故曰阳土。须知不过阴也。十月阴土。取藏万物。至此不生而土力将旺矣。故曰阴土遇阳当细数也。内经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老子曰。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矣。系辞云。一阴一阳之谓道。大抵阴无阳不生。阳无阴不长。阴阳和合。则生生化化之理不穷矣。阴与阳相离。则生生化化之理绝矣。孟子曰。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孤阳绝阴者。与鳏夫寡妇之义同也。   假如申年肾止代。十动一岁分明主。尺部失主鬼称尊。其人子年夏季死。   老阳之数极于九。老阴之数极于十。十动应一脏者。阴阳之数完矣。细而计之五脏气备。   则年则鬼称尊。应其期而死。   鬼贼脉在年内死。此事人间尽称会。春得肺脉死庚辛。愚者反嫌药不对。叔和脉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