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济方 - 第 1082 页/共 3614 页
防风(去芦)羌活(去芦)薄荷(去粗根)当归(去尾)大黄栀子(去皮)川芎(各一两)心二十茎。
碧雪治一切积热。咽喉肿痛。口舌生疮。心中烦躁。咽物妨闷。或喉闭壅塞。
水浆不下。
芒硝青黛石膏(过研飞)寒水石(研飞)朴硝硝石甘草马牙硝(各等分)上将倾物者。即用小竹筒吹药入喉中即愈。频神效。
天门冬饮治上膈壅盛。咽喉肿痛。唇焦舌干。腮颊生疮。痰热烦渴。
天门冬(去心三分)紫苏叶(半两)百药煎(半两)黑参(细实者汤浸洗焙干)牛蒡子(炒)味各二分)上
凉膈散治大人小儿脏腑积热。烦躁多渴。面热头昏。唇焦咽燥。舌肿喉闭。目
赤鼻衄。颔颊结硬。口舌生疮。痰实不利。涕唾稠粘。睡卧不宁。谵语狂妄。肠胃燥涩
。便溺秘结。
川大黄朴硝甘草(炙各二十两)山栀子仁薄荷叶(去梗)黄芩(各十两)连翘(二斤小儿荆两一料内如淋者。加滑石四两。茯苓一两。或而不通。脐下收如覆碗。痛不可乃肠胃干涸。膻中气不下。故经所谓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故者。臣使之官。名三焦相火。下合右肾为气海也。王注曰。膀胱津液之腑。胞内居之。
处。内藏胞器。若得气海之气施化。则溲便注下。气海气乏不及。则隐不通。故不得也。先用木香、沉香各三钱。酒调下。或八正散。甚则宜上涌之。令气通达。小便自通。经所谓病在下上取之。王注曰。热攻于上。不利于下。气盛于上。则温辛散之。苦以利之。
七宝洗心散治热壅不调。鼻塞声重。咽干多渴。五心烦热。小便赤涩。大便秘滞
。及风壅
壅塞。涕唾稠大黄(面裹煨去面焙)芍药甘草(炙)麻黄(不去节)当归荆芥穗(各六两)白术(一豆疮四
天竺散治脏腑积热。烦躁多渴。口舌生疮。咽喉肿痛。
山栀子(去壳)连翘(各三钱)甘草(三两二钱)栝蒌根(二两六钱)鸡冠雄黄(半钱)新汲水调服
朴硝煎
朴硝(一斤)芒硝(八两)寒水石(四两)石膏金(各二两)上先纳二硝于八升汤中搅令纳烈服
治积热方
枳实黄芩大黄黄连芒硝(各二两)上为末。蜜丸如梧桐子大。空心酒服三十丸。加
治热烦满不能食。
以生捣汁。服三四合。多则令人吐。
治热气消食。
以檐罗杂昆布为羹食之。
消毒麻仁丸治诸般风气上壅。久积热毒。痰涎结实。胸膈不利。头旋目晕。或
因酒面炙爆毒食所伤。停留心肺。浸渍肠胃蕴蓄不散。久则内郁血热。肠风五痔。外
则发疮疡痈喑。赤斑游肿。浑身燥闷。面上赤。口干舌裂。咽喉涩痛。消中引饮。
或伤寒时变。口鼻出血烦躁者。及风毒下疰。疮肿疼痛。香港脚冲心闷乱。一切风热毒瓦斯
。并皆治之。
杏仁(生去皮尖二两)大黄(生五两)山栀子仁(十个)上为末。炼蜜为丸。每服三十丸至常服
青解毒丸治大人小儿五脏积热。毒瓦斯上攻胸膈烦闷。咽喉肿痛。赤眼痈肿。头
面发热。唇口干燥。两颊生疮。精神恍惚。心忪闷乱。坐卧不宁。及伤暑毒面赤身热
。心躁烦渴。饮食寒水石(研)石膏(研各十六两)青黛〔二(八)两〕上细研如粉。入青黛和匀。
蒸饼七个毒并宜半粒。
无忧散治诸热谵语。精神昏迷。及里有蓄热。
天南星(牛胆浸为末一两)脑子(半钱)上同研匀。每服三钱。浓煎人参汤调下。
如人行三里地更饮人参汤一盏投之。须泄下恶物为度。累用有效。
清心丸治经络中热满。心忪恍惚。膈热梦遗。不可全作虚冷。亦有经络热而得
之者。
黄柏(二两生用)龙脑(二钱)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十丸。临卧麦门冬
玄明粉治邪热所干。膈上气滞。五脏秘涩。
用朴硝煎过。澄滤五七遍。至夜于星月下露至天明。自然结成青白块子。用瓷罐子按实于炭用盆之。
又方治寒热虚热上攻口疮。
用附子一个。炮去皮脐切片。水两大碗。煎至一小碗。入沉香末二钱。再略煎候冷服。
空心
当归龙胆丸治肾水阴虚。风热蕴积。时发惊悸。筋惕搐搦。神志不宁。营卫壅滞
。头目昏眩。肌肉螈。胸膈痞塞。咽嗌不利。肠胃燥涩。小便淋。筋脉拘苛。肢体
痿弱。暗风痫当归(焙)草龙胆大栀子黄连黄柏黄芩(各一两)大黄芦荟青黛(各半两)木服二十丸
既济清神饮益肾水。降心火。清上实下。
桔梗黄芩川芎当归茯苓羌活白术山栀子(各一两)薄荷甘草知母〔各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