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济方 - 第 1081 页/共 3614 页

羌活汤治风湿久不解。攻注经络。走注疼痛不可忍。   川芎羌活防风肉桂赤芍药牡丹皮当归续断白芷(各一两)用姜枣煎汤下。   卷一百十九 积热痼冷门   总论   一阴一阳之谓道。偏阴偏阳之谓疾。夫人一身不外乎阴阳气血相与流通焉耳。如阴阳得其平则疾不生。阴阳偏胜则为痼冷积热之患也。所谓痼冷者。阴阳沉痼而不解也。积热者。   阳毒蕴积而不散也。故阴偏胜则偏而为痼冷。阳偏胜则偏而为积热。古贤云。偏胜则有偏害。   偏害则致偏绝。不可不察也。大抵真阳既弱。胃气不温。复啖生冷冰雪以益其寒。阴于内阳不能胜。遂致呕吐涎沫。畏冷憎寒。手足厥逆。饮食不化。大腑洞泄。小便频数。此皆阴偏胜而为痼冷之证也。其或阴血既衰。三焦已燥。复饵酒炙丹石以助其热。阳炽于内阴不能制为积热之证也。施治之法。冷者热之。热者冷之。痼者解之。积者散之。使阴阳各得其平。   则二者无偏胜之患矣。五常政大论云。治热以寒。温而行之。治寒以热。凉而行之。治温以清。冷而行之。治清以温。热而行之。夫治热以寒温而行之者有三。大热在身。只用黄、人参、甘草。此三味者皆甘温。虽表里皆热。躁发于内扪而肌热于外。能和之汗自出而解矣。此温能除大热之至理。一也。热极生风。及左迁入地。补母以虚其子。使天道右迁顺行诸病得天令行而必愈。二也。况大热在上。大寒必伏于内。温能退寒以助地气。地气者。在人乃胃之生气。使正气旺。三也。治寒以热凉而行之者何也。此亦有三。北方之人为大寒所伤。其足肿胀。乃寒胜则浮使之然也。若火炙汤浴必脱毛见骨。以新汲凉水浴之。少时见完复矣。更有大寒冻其面或耳。若近火汤浴必脱皮成疮。须先于凉房处停止少时。以温手烙熨必能完复。此凉而行之。除其大寒之理。一也。大寒之气必令母实。乃地道左迁入肺逆行于天。以凉药投之。使天道右迁而顺天令。诸病得天令行而必愈。二也。况大寒在外。其大热伏于地下者。乃三焦包络天真元气所居之根蒂也。热伏于中。元气必伤。在人之身乃胃也。   以凉药和之。则元气充实而不伤。三也。   卷一百十九 积热痼冷门   诸热   (附论)黄帝曰。病热当何禁之。岐伯曰。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因热稍愈犹未尽除。不戒饮食劳动。情欲扰乱。奈脾胃气虚未。能消化坚食。故热复生。五脏皆有热。夫热病者伤寒之类也。人之伤于寒则为病热。寒毒薄于肌肤。阳气不行散。发而内为怫结。故伤寒者反病为热。热虽甚不死。巨阳为首。巨阳者诸阳之属也。诸阳为热以气。诸阴为寒以血。热病已愈。其有复作。谓病已衰而热有余所藏。因其谷气相搏。两热相合故有所遗。缘热也。虽邪气而不尽遗。热在故当复作。五脏俱热者皆视之。肝热左颊先赤。心热颜先赤。脾热鼻先赤。肺热右颊先赤。肾热颐先赤。肝热者小便黄。腹痛多卧。身热。热争则狂惊胁满。手足燥而不得安卧。心热者不乐。数日乃热。热争则猝心痛烦闷。善呕头痛。面赤肺热者。淅然厥起毫毛。恶风寒。舌上黄。身热。热争则喘咳痛。走胸膺背不得太息。头痛不堪。汗出而寒。肾热者。腰痛酸。苦渴数饮。身热。热争则项痛而强。寒且酸。足下热。不欲言。经曰。汗出脉躁盛一死。脉不与汗相应其病二死。狂言失志者三死。皆是怫热郁结不能解散。以致危殆。素问。诸热瞀螈。暴喑冒昧。躁扰狂越。骂詈惊骇。肿疼酸。   气逆。皆手少阳相火。心胞络三焦之气也。夫肾水真阴本虚。心火狂阳积热已甚。以致风热壅滞。头面昏眩。肢体麻痹。皮肤瘙痒。筋脉拘倦。胸膈痞满。时或痛闷。或鼻窒鼽衄。口舌生疮。咽喉不利。牙齿疳蚀。或遍身生疮癣。疥或睡语切牙。惊惕虚汗。或健忘心忪。烦躁多睡。或大小便涩滞。或烦热腹满。或酒过积毒。劳役过度。中外一切劳损。神狂气少。   心志不宁。口苦咽干。饮食减少。变生风热诸疾。虚羸困倦。或酒病瘦瘁。及老弱虚人。或脾肾经虚。风热燥郁。色黑齿槁。身瘦焦痿。或热中烦满。饥不欲食。或瘅成消中。善食而瘦。或消渴多虚头面。数小便。或服甘辛热药过度。变成三消。上则消渴。中则消中。下则消凡人患大热。皆须候脉。若夫大热者。不得一准方用药。皆准病用药。大热不可耐者。   当两倍三倍大。大热者乃至十倍用之。乃可制之尔。有人苦热不已。皆由服石所致。种种服饵不能制止。惟朴硝煎可以定之。武德中有贵高人师。市奴谓之金石凌非也。此方直用二硝、寒有表而热者。谓之表热。无表而热者。谓之里热。有暴热者。病在心肺。有积热者。病在肾肝。治暴热者。局方雄黄解毒丸。积热者。局方妙香丸。暴热心肺上喘者。谓之高喘。   木香金铃散主之。上焦热而烦者。大黄散主之。脏腑秘者。牛黄散主之。有上焦热而无他证者。桔梗汤主之。有病久憔悴。发热盗汗。谓之五脏齐损。此热劳骨蒸之病也。瘦弱虚烦。   肠癖下血。皆蒸劳也。治法宜养血益阴。热能自退。此谓不治而治也。钱氏地黄丸主之。酒面煎惟在冷热得中而已。矫枉过正。识者忧焉。然则欲去积热将何如。曰三黄汤丸第一药耳。惟热甚则能伤血。热出于心。洗心散所不可阙。热能伤血。四顺清凉饮又不可无。此自本自根之论也。若夫酒后之面。饭后之酒。最易积热。又当防于未然。经曰。诸转反戾。水液混浊。   皆属于热。诸燥狂越。皆属于火。内虚而潮燥。言谵。结中便涩。外攻即肿毒目赤。疮堵咽喉。大热炎上。治以寒凉   方   紫雪   (出和剂方)   疗香港脚毒遍内外。烦热不解。口中生疮。狂易叫走。瘴疫   毒厉猝死。温疟。五尸五疰。心腹诸疾。刺痛。及解诸热药毒发。邪热猝黄等。并   解蛊毒鬼魅。野道热毒。又治小儿惊痫百病。   黄金(一百两)石膏寒水石磁石滑石(以上四味各三斤捣碎水一斛煮至四斗去滓入下项)犀角屑羚羊角屑青木香(捣碎)沉香(捣碎各五两)玄参(洗焙捣碎)升麻(各一斤)甘草(锉炒八两)丁香(一两捣碎)以上八味入前药汁中。再煮取一斗五升。去滓。入下项。朴硝(精者十斤)硝石(四升如缺芒硝亦得每升重七两七钱半)以上二味入前药汁中。微朱砂(飞研三两)麝香当门子(一两三钱半研)以上二味入前药中。搅调令匀。寒之二日。上药成霜雪紫色。每服一钱或二钱。用冷水调下。大人小儿临时以意加减。食后服。   消痞丸   (出宣明论)   治积湿热毒甚者。身体面目黄。心胁腹满。呕吐不能饮   食。痿弱难以运动。咽嗌不利。肢体焦。眩悸膈热。坐卧不宁。心火有余而妄行。   上为咳血衄血。下为大小便血。肠风痔痿。三焦壅滞闷。瘅热消渴。传化失常。小儿   疳积热。   黄连(去须)干葛(各一两)青黛(研一两)牵牛(二两)黄芩大黄黄柏栀子薄荷末。   滴水去   龙脑丸   (出本事方)   治胸中郁热。肺热喘嗽。口臭喉腥。脾疸口甘。丈夫吐   血。妇人血崩。   真蒲黄(一两)麦门冬(去心二两)阿胶(一两)甘草(一两半)人参(一两)川当归(去柴胡〔好微嚼   犀角丸治积热胸膈有停滞。   犀角黄连黄芩橘皮滑石大黄(各三两)牵牛头末(四两)槟榔木香薄荷青   麝香上清丸   (出仁存方)   治心经有热。咽膈不利。目赤口渴。小便赤涩。   辰砂(一两)马牙硝天竺黄甘草(各半两)海金沙防风滑石麝香脑子(各一一丸。   细研薄荷汤下。一方有川芎、防风、石膏各一两。余药同前。一方无吉荷。   真珠散   (出和剂方)   治男子妇人五脏积热。毒瓦斯上攻。心胸烦闷。口干舌燥   。精神恍惚。心栝蒌根末琥珀真珠粉寒水石(醋淬研)铁粉朱砂(研飞)甘草末(生)川大黄   防风散治积热上冲。头热火痛入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