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济方 - 第 1080 页/共 3614 页
得
痊。服此药而愈。
五灵脂(二两)北防风(去芦)川萆(炮去皮脐)狗脊(去毛)大苍术(米泔浸)虎骨(打碎酒煮)川乌(生用各一两)草乌(一两炮去皮脐)没药(一两研去砂)乳香(半两研去砂)上为细末。酒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加至五十丸。温酒食前送下。
不痛止则勿服。盖老人恐气虚体弱。则易耗气尔。
渗湿汤
(出十便良方)
治风虚湿冷。头项拘急。肢体疼倦。或半身不遂。手
足
麻痹。或内积阴寒。腹胁胀满饮食不进。便利无度。或风湿相搏。自汗短气。筋脉抽掣
。并皆治之。
苍术陈皮(去白)官桂缩砂仁浓朴附子干姜(各四两)甘草(二两)上为饮子。不计时。以生姜五片。枣一个。煎十铢服。
又方
(出十便良方)苍术(二两半)附子干姜浓朴肉豆蔻陈皮细辛桂缩砂仁(各一两)甘草丁
薏苡仁煎
(出十便良方)
治寒湿搏袭经络。筋脉挛急。腿膝重痛行履艰难。
宜
服之。
薏苡仁虎骨(各八两)天麻防风附子羌活桂心(各四两)乳香(二两)上为细末。酒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煎防风汤下。不拘时候。
葱丸
(出卫生家宝)
治寒湿。筋骨冷痛不能举动。
川乌头(去皮尖生用三钱)盐豉(三钱)黑牵牛(头末三钱)乳香(一钱)没药(一钱别研)上为细末。用肥葱一握洗去土。用淡醋一升。不犯铜铁。文武火煮葱醋一半。漉去滓。慢火再熬成膏。滴水中不散为度。将前次末和成剂。如桐子大。每服一十丸。
或加至二十丸。温酒送下。大便微利则愈。
术附汤
(出指南方)
治寒湿之证。
白术(四两)芍药(一两)附子(一两半炮去皮脐)甘草(二两炙)上为粗末。
每服五钱。水二盏。姜三片。枣一枚。煎一盏去滓。温服。
真定府张大。年二十九。素嗜酒。至元辛未五月间病手指节肿痛。屈伸不利。膝膑亦然。
身体沉重。心下痞不欲食。食则欲吐。面色痿黄。精神短少。至六月诊其脉沉而缓。缓者脾也。难经云。主体重节痛。者脾土所主。四肢属脾。盖以素饮酒。加之时助。湿气大胜流于四肢。故为肿痛。内经云。诸湿肿痛皆属脾土。仲景曰。湿流关节肢体烦疼。此之谓也。
以大羌活汤治之。
大羌活汤
(出卫生家宝)羌活(一钱)升麻(一钱)苍术(半钱)独活(七分)防风(五分)茯苓(五分)泽泻(五分)威灵仙(五分)当归(五分)白术(半钱)内经以湿淫于内治以苦温。以苦发之。以升麻苦平。威灵仙、苍术、防风苦辛温。发之者也。故以为臣。血壅而不流则痛。当归辛温以散之。甘草甘温。
益气缓中。泽泻咸平。茯苓甘平。又能利小便。导其湿。以淡渗之者也。使气味相合。上下分散其湿也。
上咀。都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温服。食前一服。食后一服。忌酒湿面及生
肾着汤
(出如宜方)
治中湿小便自利。经云。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又
云。
中湿者脉多沉缓而微。关节一身尽痛。
人参干姜白术甘草茯苓(各等分)上咀。每服四钱。水煎服。
除风湿羌活汤夫痿者。湿热乘肾肝也。当急去之。不然则下焦元气竭尽而成软瘫
。必腰下不能动。心烦冤而不止也。若身重减。气不短。小便如常。及湿热之令退时。
或所增之病气退者。不用五味子、泽泻、茯苓、猪苓、黄柏、知母、苍术、白术之药。
只根据本病中证候加减。常服药亦须用酒黄柏二分或三分。如更时令。清燥之气大行。却
加辛温泻之。若湿气胜风证不退。眩晕麻木不已。
(方见神圣复气汤)
治当风卧湿。遇冷所中等病。
用黄粱米作饭食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