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氏医通 - 第 192 页/共 199 页

代抵当场丸 治虚人蓄血。宜此缓攻。   抵当汤去水蛭、虻虫。本方大黄用四两。(酒浸。)桃仁用二十枚。加芒硝、蓬术、穿山甲、归尾、生地黄各一两。肉桂三钱。为末蜜丸。蓄血在上部者。丸如芥子。黄昏去枕仰卧。以津咽之。令停喉以搜逐瘀积。在中部食远。下部空心。俱丸如梧子。百劳水煎汤下之。用归、地者。引诸药入血分也。   如血老成积。攻之不动。去归、地。倍蓬术、肉桂。   卷十六 祖方   凉膈散(局方)   治温热时行。表里实热。及心火亢盛。目赤便秘。胃热发斑。   大黄(酒浸。二两) 芒硝(一两) 甘草(炙。六钱) 连翘(一两) 黄芩(一两)   山栀(八钱) 薄荷(七钱)   为散。每服四五钱。加竹叶十五片。水煎温。日三夜二服。得下热退为度。(世本。无竹叶。有姜一片。   枣一枚。葱白一茎。)硝黄得枳、朴之重着。   则下热承之而顺下。得芩、栀、翘、薄之轻扬。则上热抑之而下清。此承气、凉膈之所攸分也。   用甘草者。即调胃承气之义也。局方专主温热时行。故用竹叶。若治感冒之证。从世本用葱白、姜、枣可也。   清心散 治温热时行壮热。神昏不语。便溺闭涩。   凉膈散加黄连一两。为散。每服四五钱。加竹叶一把。白蜜少许煎服。头痛。加川芎、防风、石膏。不应。加麻黄。   转舌丸 治类中风。舌强不语。神识不清。   凉膈散加石菖蒲、远志肉各一两。蜜丸。朱砂为衣。薄荷汤化下。   润燥汤 治痘疹过用丁、桂热药。咽痛烦躁秘结。   凉膈散去硝、黄。加当归、白芍、生地、荆芥、鼠粘子。   通圣散 治西北卒中。外内热极。   凉膈散去竹叶。加麻黄、石膏、滑石、生白术、防风、荆芥、桔梗、川芎、当归、芍药、生姜。   双解散 治温热时行。外内热极。   通圣散倍滑石。用生甘草。   卷十六 祖方   备急丸(金匮)   治心腹卒痛如锥刺。宿食冷积胀满。   巴豆(去皮心膜。用霜一钱。) 干姜(生。二钱) 大黄(三钱)   上三味。为末。炼白蜜丸。如小豆大。温水送下。二三十丸。妊娠禁用。按备急丸治寒实结积之峻药。凡伤寒热传胃府。舌胎黄黑刺裂。唇口赤燥者。误用必死。以巴豆大热伤阴故也。其白散、白饼子、消积、神保、酒 等方皆然。不可不慎。其神保丸、酒 丸。见伤饮食门。杨气丸下。   兹不复见。   白散(玉函) 治寒实结胸。   备急丸去干姜、大黄。用巴霜一钱。加桔梗芦、贝母各三钱。为散。白饮和服半钱。羸者减之。   雷氏千金丸 治胸胀冷积作痛。   备急丸加焰硝、桂心。   白饼子 治小儿腹中癖积。饮乳即嗽。而吐痰涎。   备急丸去干姜、大黄。用巴豆二十粒取霜。加滑石、轻粉、半夏、南星各一钱。共杵为末。   糯米饮丸。绿豆大。捻作饼子。   每服二三饼。葱白汤下。   消积丸 治小儿食积发热。大便酸臭。   备急丸去干姜、大黄。用巴豆二十粒取霜。加丁香九粒。缩砂仁十二粒。共杵为末。以烂乌梅肉三枚。   糊丸黍米大。   每服三五丸。温水下。   卷十六 祖方   伊芳尹三黄汤(仓公名火齐汤。金匮名泻心汤)   治三焦实热。烦躁便秘。   黄连(酒煮。) 黄芩(酒炒。) 大黄(酒浸。等分。)   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分温再服。麻沸汤者。白水空煎鼎沸如麻也。古方惟降火药用之。   三黄丸 治诸实热不解。   三黄汤为末。炼白蜜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麻沸汤下。   金花汤 治热毒内蕴。   三黄汤去大黄加黄柏。三味等分煎服。更加栀子。名桅子金花汤。   三补丸 治阴火亢极不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