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氏医通 - 第 194 页/共 199 页
神 丸 治阳水肿胀。大小便秘。
十枣汤本方各一两。加大黄二两。黑牵牛头末四两。轻粉一钱。煮红枣肉为丸。初服五七丸。
日三服。渐加。快利为度。按此方守真本仲景十枣汤加牵牛、大黄、轻粉三味。较十枣倍峻。
然作丸缓进。则威而不猛。其法最良。其于神 丸中。加青皮、陈皮、木香、槟榔各半两。名舟车神 。已属蛇足。更于舟车丸中。加入乳香、没药。名除湿丹。风斯愈下。殊不足法。
控涎丹 治胁下痰积作病。
十枣汤去芫花、大枣。加白芥子等分为末。曲糊丸。服十五丸至二十丸。惊疾。加朱砂、全蝎。
酒痰。加雄黄、全蝎。惊气成块者。加穿山甲、鳖甲、延胡索、蓬术。臂痛。加桂枝、姜黄。
痰嗽。加风化硝。寒痰。加丁香、肉桂、胡椒。甘遂直达涎结之处。大戟能攻胸胁之涎。白芥子能破支结之饮。此攻痰涎之峻剂也。凡形盛色苍气壮脉实人有上证。但服此药数服。其病如失。
后以六君子调补。若气虚皎白。大便不实。小便清利者误服。不旋踵而告变矣。
卷十六 祖方
五苓散(玉函)
治伤寒表里未解。渴而小便不利。
白术(生) 茯苓 猪苓(各二钱) 泽泻(三钱) 桂(一钱)
上五味。为散。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或生料煎服。温覆取微似汗。按五苓散。本治太阳经邪犯本。渴而小便不利。饮水即吐之水逆。故用二苓、泽、术。利水生津。又需桂以蒸动其津。
则渴者自不渴矣。后人不达此义。每用五苓治阴虚泉竭之证。重涸其水。发热发渴。势必转加。
岂方之咎欤。况有去桂而用四苓者。曷知此方全赖桂之辛温。则术不至壅满。用方者当须识此。无愧圣贤一脉。
猪苓汤(玉函) 治渴欲饮水。小便不利。及少阴病下利。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
五苓散去术、桂。加滑石、阿胶等分。水煎去滓温服。日三。按此太阳少阴药也。五苓散用术以导水滋干。即兼桂之辛温以蒸动其津气。此用滑石之清热利水。即兼阿胶之甘润以保护其血液。汗乃血之液。故汗出多而渴者禁用。
猪苓散(金匮) 治呕吐思水。
五苓散去泽泻、桂。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
泽泻汤(金匮) 治支饮眩冒。
五苓散去猪苓、茯苓、桂。
茯苓泽泻汤(金匮) 治胃反吐而渴欲饮水。
五苓散去猪苓。加甘草、生姜。(家秘。加芦根。)
茯苓戎盐汤(金匮) 治胞中精枯。血滞小便不利。
五苓散去猪苓、泽泻、桂。加戎盐。(即青盐)
桂苓丸 治肾气上逆。水泛为痰。逆冲膈上。及冒暑烦渴。饮水过多。腹胀小便不利。
五苓散去猪苓、泽泻、白术。用桂一两。茯苓二两。蜜丸。沸汤下二钱。日三服(作汤名桂苓饮。)
桂苓甘露饮 治温热病。小便不通。烦渴引饮。
五苓散加真寒水石、石膏、滑石。
四苓散 治小便赤涩胀痛。及温热时行烦渴。
五苓散去桂。
茵陈五苓散(金匮) 治黄瘅小便不利。
五苓散加茵陈蒿。
春泽汤 治气虚伤湿。小便不利。
五苓散加人参。
葶苈木香散 治阳水腹胀。大小便秘。
五苓散加葶苈、木香、木通、滑石、甘草。
卷十六 祖方
益元散(一名天水散。一名六一散。)
治暑月小便不利。
滑石(水飞。六两) 甘草(炙。六钱。生。四钱。)
为散。清水调服二三钱。发散温病热病。加葱白五七茎。香豉四合。水煎温服。老人虚人。及病后伤津。小便不利禁用。此方加葱、豉煎服。则兼散表邪。加吴茱萸则治白痢。加红曲则治血痢。
加炮姜则兼消饮食。加神砂则兼退心火。加青黛则散肝火。加薄荷则清肺热。加石膏则除胃热。其入通圣双解、解毒等方。随证配合。未遑枚举。
辰砂六一散 治暑月惊悸多汗。小便涩痛。
益元散一料。加辰砂一钱。(飞。)
蒲灰散(金匮) 治皮水小便不利而渴。
益元散去甘草。用滑石三分。加蒲灰七分。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
滑石白鱼散(金匮) 治消渴小便不利。小腹胀痛有瘀血。
益元散去甘草。加乱发、(烧)白鱼(炙。)等分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