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氏医通 - 第 189 页/共 199 页
生脉散加黄 、甘草、紫菀、白芍、当归。此生脉、保元合用。以滋金水化源。其紫菀佐黄而兼调营卫。深得清肺之旨。其余芍药酸收。当归辛散。且走血而不走气。颇非所宜。不若竟用生脉、保元清肺最妥。先哲有保元、生脉合用。气力从足膝涌出。以黄 实胃。五味敛津。
皆下焦之专药耳。
宣明门冬饮 治心移热于肺。传为膈消。
生脉散加茯神、甘草、生地黄、栝蒌根、煨葛根、知母、竹叶。
易老门冬饮 治老人津亏大渴。
生脉散加茯神、甘草、枸杞、生姜。二方并本生脉。而易老差胜。盖明之重在旺气。易老专滋血气。治得其本矣。
天王补心丹 治心肾虚耗。怔忡不宁。
生脉散加熟地、茯苓、茯神、远志、菖蒲、黑参、丹参、柏子仁、酸枣仁、天门冬、百部、当归、杜仲、桔梗、甘草蜜丸。朱砂为衣。空心龙眼、红枣汤下二三钱。
清心莲子饮(局方) 治心包火旺。小便赤涩梗痛。
生脉散加黄芩、地骨皮、车前、茯苓、黄 、莲子。此用生脉散合黄芩清肺。而兼导赤之制。
其旨在于心包火炎。上灼于肺。热伤气化不能生水。故用生脉救肺之燥以滋上源。则知肺本无热。
皆缘受火之淫。而致热伤气化。安可复用黄芩以伐其肺乎。曷不竟用生脉合导赤全方。岂不源流同清。理明辞畅乎。即或不然。不妨削去木通。仍用茯苓、莲子以存清心之意。至于局方又以保元为主。乃去五味加入甘草。益失滋肺上源之旨矣。
卷十六 祖方
二冬膏
治肺胃燥热。痰涩咳嗽。
天门冬(去心。) 麦门冬(去心等分)
上二味。熬膏。炼白蜜收。不时噙热咽之。
固本丸 治老人津血俱亏。咳逆便秘。
二冬膏加生熟地黄。与本方二冬各八两。人参四两。蜜丸。酒下四钱。熬膏尤宜。食少便滑禁用。固本丸虽主扶阴抑阳。然四味纯阴之性。仅用少许人参。已觉味胜于气矣。而世本此方二冬二地各用八两。
人参二两。几几乎群阴剥阳之象。况复举世医流。往往削去人参。盍知阴柔之味。不得阳和之力。
每致夺食作泻。内经所谓无阳则阴无以化。安望其有补益之验欤。或问近世病家吝惜多金。医家迎合鄙性。往往用参汤服丸。此法可否。曰。此曲突徙薪之法也。鄙夫但知人参珍贵。以为入口便补。
不知配合之妙。全在佐使得宜。若用参汤送丸。则参力先行。至丸化时参力相去已远。非若膏剂之用参汤调服。仍得并力奏功也。
集灵膏 治久嗽气血俱虚。不能送痰而出。
固本丸中二冬、二地各十两。人参六两。加枸杞六两。熬膏蜜收。如血虚便难。加归身。脾弱便溏。
加白术。以糖霜代蜜收之。
三才丸 治气血俱虚。精神不固。元阳失合者宜之。
二冬膏去麦门冬。加人参、熟地。等分。蜜丸服之。加黄柏、甘草、砂仁。名三才封髓丹。
甘露饮(局方) 治胃中客热烦躁。口鼻咽疮。牙宣口臭。
二冬膏加生地黄、熟地黄、茵陈、枳壳、黄芩、石斛、甘草、枇杷叶。
卷十六 祖方
桔梗汤(玉函)
治冬时伏邪。发于少阴。咽痛不瘥。及风热肺气不清。喘嗽喉仲介介如梗状。肺痿肺痈初起。
并得服之。
桔梗 甘草(各三钱)
上二味。水煎。缓缓服之。
利金汤 治肺燥涩。不利而咳。
桔梗汤加贝母、橘红、枳壳、茯苓、生姜、白蜜。
枳壳煮散 治咳引胁下痛。
桔梗汤加枳壳、细辛、川芎、防风、葛根、生姜、红枣。
清肺汤 治痘疹肺热。喘嗽吐痰。
桔梗汤加麦门冬、款冬花、杏仁、贝母、牛蒡子。
生地黄散 治斑疹肺热。喘咳衄血。
桔梗汤加麦冬、生地、款冬、杏仁。为散。煎服二钱。一方。无杏仁。多橘皮。
生圣散 治痘出不快。溺赤咳痰。
桔梗汤加黄芩、枳壳、木通。为散。煎服二钱。
十六味桔梗汤 治肺壅实热。唾秽痰。
桔梗汤加薏苡、贝母、当归、桑皮、栝蒌仁、百合、枳壳、葶苈、五味、地骨皮、知母、防己、黄 、杏仁。
葶苈薏苡泻肺汤 治肺痈初溃。吐脓血。
桔梗汤本方甘草用节。加薏苡、贝母、橘红、黄 、忍冬、白芨、葶苈、生姜。初起。去黄加防风。溃后脓血去多。加人参。
溃久不敛。加合欢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