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氏医通 - 第 190 页/共 199 页

金匮排脓汤 治内痈脓从呕出。   桔梗汤加生姜、大枣。水煎。日二服。   金匮排脓散 治内痈脓从便出。   桔梗汤去甘草加枳实、芍药为散。取鸡子黄一枚。以药与鸡子黄相等揉和。饮和服之。日一服。   卷十六 祖方   防己黄汤(金匮)   治风湿相搏。客在皮肤。关节疼痛。腰以下疼重。脉浮自汗恶风。   防己(酒洗) 黄 (各钱半) 白术(一钱) 甘草(炙。八分) 生姜(四片) 大枣(二枚。擘)   上六味。水煎热服。后当如虫行皮中。腰以下如冰。后坐被上。又以一被绕腰下。温令微汗瘥。   喘加麻黄。胃气不和。加芍药。气上冲。加桂枝。下有陈气。加细辛。(陈气。久积之寒气也。)   防己茯苓汤(金匮) 治皮水四肢肿。皮肤聂聂动。   防己黄 汤去白术、姜、枣。本方中防己、黄 各三钱。甘草一钱。加肉桂三钱。茯苓六钱。   水煎。温分三服。   千金防己汤 治历节四肢。痛如锥刺。   防己黄 汤去黄 、大枣。本方中防己、白术、生姜各四钱。甘草三钱。加桂心、茯苓各四钱。   乌头一枚。(去皮。熬。)人参二钱。以苦酒和水煮。日三夜一服。当觉焦热。痹忽忽然。慎勿怪也。若不觉。复服。以觉乃止。   卷十六 祖方   栀子豉汤(玉函)   治汗下不解。虚邪留于膈上。心下结痛。虚烦懊 不得眠。反复颠倒。卧起不安者。   栀子(十四枚。擘) 香豉(四合)   上二味。水煎。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快吐。止后服。按仲景太阳例中。用栀子豉汤有三。   皆主汗下后虚邪不解之证。其栀子必取肥者生用。一吐而膈上之邪与火俱散也。若其时行疫疠。   头痛发热。此汤加葱白最捷。多有服之不吐者。胃气强也。加齑汁服之。或以鹅翎采之。或借用以清解膈上郁结之火。不欲其吐。又须山栀炒黑用之。便屈曲下行小便矣。如卫气素虚人感冒客邪。   自汗多者。此方中香豉须炒熟用之。至于少气。为胃气之虚。则加甘草以缓调之。呕为痰饮之逆。   则加生姜以开豁之。下后心烦腹满。明是浊气内陷。乃于本方除去香豉表药。加枳、朴以涌泄之。   丸药大下后。身热不去微烦。明是虚火外扰。本方亦不用香豉。而加干姜以温顺之。其有身黄发热。   明是湿邪郁发。亦于本方去香豉。而加柏皮以苦燥之。下后劳复食复。明是正不胜邪。本方加枳实以清理其内。用清浆水煮。取味微酸。使之下行而不上越也。若有宿食。则加大黄如博棋子大五六枚。同一栀子豉法。功用之妙。神化莫测。非庸俗所能拟议也。   栀子甘草豉汤(玉函) 治下后少气。   栀子豉汤加甘草栀子生姜豉汤(玉函) 治下后呕吐。   栀子豉汤加生姜。   栀子浓朴汤(玉函) 治下后心烦腹满。   栀子豉汤去豉加枳实、浓朴。   栀子干姜汤(玉函) 治丸药大下后。身热不去。微烦。   栀子豉汤去豉加干姜。上四方服法。如栀子豉汤。   栀子柏皮汤(玉函) 治太阳证身黄发热。   栀子豉汤去豉加柏皮、甘草。水煎。分温再服。   枳实栀子豉汤(玉函) 治劳复食复。   栀子豉汤倍香豉。加枳实三枚。用清浆水七升。空煮取四升。纳枳实、栀子煮取三升。   下豉更煮五六沸。去滓。分温再服。覆令微似汗。有食。加大黄如博棋子大五六枚。   栀子大黄汤 治酒瘅心中懊 。或热痛。   栀子豉汤加枳实、大黄。   黄芩清肺饮 治渴而小便不利。   栀子豉汤去豉。用炒黑山栀。加黄芩等分。热服探吐之。不应。加香豉一撮。此方妙用。   全在探吐以提其上。则肺气立清。若服而不吐。不特绵延不能克应。纵或小瘥。其苦寒之性。   留薄于内。大伤氤氲之气。得不为之预虑乎。   栀子仁汤 治小便不通。烦闷腹胀。   栀子豉汤去豉。加甘草、茅根、葵子。   卷十六 祖方   小承气汤(玉函)   治少阳阳明府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