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氏医通 - 第 197 页/共 199 页

硝石 硫黄(二味同制如二气丹。) 石膏(生。) 半夏(汤泡七次。等分。)   为末姜汁和神曲丸。食后姜汤下二三十丸。虚寒甚者。加钟乳粉。   半硫丸(局方) 治高年冷秘虚秘。及 癖冷气。   硫黄(醋 。柳木槌碎。研) 半夏(汤泡。晒干为末。)   上二味等分。用生姜自然汁。调蒸饼糊。杵数百下。丸如梧子大。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   空心。无灰酒或生姜汤任下。妇人。醋汤下。   养正丹(局方) 治上盛下虚。气不升降。元阳亏损。气短身羸。及中风痰盛涎潮不省人事。   伤寒阴盛自汗唇青。妇人血海久冷。   水银 黑锡(与水银结成砂子。) 硫黄(研。) 朱砂(水飞。各一两。净)   用铁铫熔化黑锡入水银。将柳木槌搅次下朱砂。搅令不见星子。下少时。方入硫黄末。急搅成汁。   和匀。如有焰以醋洒之。候冷取出研细。煮糯米糊丸。绿豆大每服十五丸至三十丸。盐汤或枣汤、人参汤任下。或丸如芡实。囫囵服一丸。得睡勿惊觉。   来复丹(局方) 治上盛下虚。里寒外热。及伏暑泄泻如水。   硝石 硫黄(同硝石为末。银石器内慢火炒。柳木槌搅之。不可猛火以伤药力。) 太阴元精石(水飞。) 青皮(去穣。) 陈皮(去白。各一两) 五灵脂(酒飞。去砂石。澄定晒干。二两。)   为末。古法以醋和丸。米饮下。因醋易霉坏。今改用米饮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醋汤下。   黑锡丹(局方) 治真元亏惫。阳气不固。阴气逆冲。三焦不和。冷气刺痛。腰背沉重。   男子精冷滑泄。妇人白带清冷及阴证阴毒。四肢厥冷。不省人事。急吞百丸。即使回阳。大能升降阴阳。   坠痰定喘。   沉香 附子(炮) 胡芦巴(酒浸。炒) 阳起石( 。飞。) 补骨脂 舶上茴香 肉豆蔻(煨)   金铃子(酒蒸。去皮核。) 木香(各一两。) 肉桂(半两。) 黑锡(熔。去渣。) 硫黄(各二两。)   上用黑锡入铁铫内熔化。入硫黄如常法制。结成砂子。地上出火毒。研令极细。余药并细末和匀。   自朝至暮。研至黑光色为度。酒曲糊丸。如梧子大。阴干。藏铅罐内。每服四五十丸。空心盐汤或枣汤、姜汤任下。妇人艾汤下。急证可投百丸。   三和丹 治一切阴寒。诸药不效者。   养正丹十丸。来复丹二十丸。黑锡丹三十丸。盐汤、枣汤、姜汤、人参汤任下。   卷十六 附张介宾八略总论   补略   一、补方之制。补其虚也。凡气虚者宜补其上。人参、黄 之属是也。精虚者宜补其下。熟地、枸杞之属是也。阳虚者宜补而兼暖。桂、附、干姜之属是也。阴虚者宜补而兼清。门冬、芍、地之属是也。此固阴阳之治辨也。其有气因精而虚者。自当补精以化气。精因气而虚者。自当补气以生精。又有阳失阴而离者。不补阴何以收散亡之气。水失火而败者。不补火何以苏垂绝之阴。   此又阴阳相济之妙用也。故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   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余故曰。以精气分阴阳。则阴阳不可离。以寒热分阴阳。   则阴阳不可混。此又阴阳邪正之离合也。故凡阳虚多寒者。宜补以甘温。而清润之品非所宜。   阴虚多热者。宜补以甘凉。而辛燥之类不可用。知宜知避。则不惟用补。而八方之制。皆可得而贯通矣。   卷十六 附张介宾八略总论   和略   一、和方之制。和其不和者也。凡病兼虚者补而和之。兼滞者行而和之。兼寒者温而和之。兼热者凉而和之。和之为义广矣。亦犹土兼四气。其于补泻温凉之用。无所不及。务在调平元气。   不失中和之为贵也。故凡阴虚于下而精血亏损者。忌利小水。如四苓、通草汤之属是也。阴虚于上而肺热干咳者。忌用辛燥。如半夏、苍术、细辛、香附、芎、归、白术之属是也。阳虚于上者忌消耗。如陈皮、砂仁、木香、槟榔之属是也。阳虚于下者忌沉寒。如黄柏、知母、栀子、木通之属是也。大便溏泄者忌滑利。如二冬、牛膝、苁蓉、当归、柴胡、童便之属是也。   表邪未解者忌收敛。如五味、枣仁、地榆、文蛤之属是也。气滞者忌闭塞。如黄 、白术、山药、甘草之属是也。经滞者忌寒凝。如门冬、生地、石斛、芩、连之属是也。凡邪火在上者不宜升。   火得升而愈炽矣。沉寒在下者不宜降。阴被降而愈亡矣。诸动者不宜再动。如火动者忌温暖。血动者忌辛香。汗动者忌疏散。神动者忌耗伤。凡性味之不静者。皆所当慎。其于刚暴更甚者。则又在不言可知也。诸静者不宜再静。如沉微细弱者。脉之静也。神昏气怯者。阳之静也。肌体清寒者。   表之静也。口腹畏寒者。里之静也。凡性味之阴柔者。皆所当慎。其于沉寒更甚者。又在不言可知也。   夫阳主动。以动济动。火上添油也。不焦烂乎。阴主静。以静益静。雪上加霜也。不寂灭乎。凡前所论。论其略耳。而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能因类而广之。则存乎其人矣。不如此义。又何和剂之足云。   卷十六 附张介宾八略总论   攻略   一、攻方之制。攻其实也。凡攻气者攻其聚。聚可散也。攻血者攻其瘀。瘀可通也。攻积者攻其坚。   在脏者可破可培。在经者可针可灸也。攻痰者攻其急。壮实者暂宜解标。多虚者只宜求本也。但诸病之实有微甚。用攻之法分重轻。大实者攻之未及。可以再加。微实者攻之太过。每因致害。凡病在阳者不可攻阴。在胸者不可攻脏。若此者。邪必乘虚内陷。所谓引贼入寇也。病在阴者勿攻其阳。病在里者勿攻其表。若此者。病必因误而甚。所谓自撤藩蔽也。大都治宜用攻。必其邪之甚者也。其若实邪果甚。自与攻药相宜。不必杂之补剂。盖实不嫌攻。若但略加甘滞。便相牵制。虚不嫌补。若但略加消耗。偏觉相妨。所以寒实者最不喜清。热实者最不喜暖。   然实而误补。不过增病。病增者可解。虚而误攻。必先脱元。元脱者无治矣。是皆攻法之要也。   其或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此又当酌其权宜。不在急宜攻。急宜补者之例。虽然。凡用攻之法。   所以除凶剪暴也。亦犹乱世之兵。必不可无然。惟必不得已乃可用之。若或有疑。慎勿轻试。   盖攻虽去邪。过则伤气。受益者四。受损者六。故攻之一法。先哲最为详审。正恐其成之难败之易耳。   倘任意不思。此其人可知矣。   卷十六 附张介宾八略总论   散略   (盖麻黄为太阳之本药至必不可移易哉一节石顽润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