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台秘要 - 第 109 页/共 398 页
又法灸关元。在脐下三寸五十壮。亦可百壮。(并出第十七卷中)
卷第十三
虚劳骨蒸方七首
病源夫蒸病有五。一曰骨蒸。其根在肾。旦起体凉日晚即热。烦躁。寝不能安。食都无味。小便赤黄。忽忽烦乱。细喘无力。腰疼。两足逆冷。手心常热。蒸盛伤内。即变为疳。
食人五脏。二曰脉蒸。其根在心日增烦闷。掷手出足。翕翕思水。口唾白沫。卧即浪言。或惊恐不定。脉数。蒸盛之时。或变为疳。脐下闷。或暴痢不止。三曰皮蒸。其根在肺。必大喘鼻干。口中无水。舌上白。小便赤如血。蒸盛之时。胸满。或自称得疰热。两胁下胀。大咳彻背连胛疼。眠寐不安。或蒸毒伤脏。口内唾血。四曰肉蒸。其根在脾。体热如火。烦躁无汗。心腹鼓胀。食即欲呕。小便如血。大便秘涩。蒸盛之时。或体肿目赤。寝卧不安。五曰内蒸。亦名血蒸。所以名内蒸者。必外寒而内热。把手附骨而热。是其根在五脏六腑。其人必因患后得之。骨肉自消。饮食无味。或皮燥而无光。蒸盛之时。四肢渐细。足趺肿起。
又有二十三蒸。一胞蒸。小便黄赤。二玉房蒸男子则遗沥漏精。女则月候不调。三脑蒸。头眩闷热。四或急或缓两耳焦。十四膀胱蒸。右耳偏焦。十五胆蒸。眼白失色。十六胃蒸。舌下痛。十七小肠蒸。
下唇焦。十八大肠蒸。鼻右孔干痛。十九三焦蒸。亦杂病乍热乍寒。二十肉蒸。二十一肤蒸。
二十二或房。触犯而成此疾。久蒸不除。多变成疳。必须先防下部。不得轻妄疗之。(出第四卷中)
崔氏疗五蒸。夫蒸者是附骨热毒之气。皆是死之端渐。庸医及田野之夫。不识热蒸体形状。
蒸。早起体凉。日晚便热。烦躁不安。食都无味。小便赤黄。忽忽烦乱。细喘无力。或时腰痛可服芒硝。一服一方寸匕。日再服。亦可捣苦参蜜和为丸如梧子大。一服七丸。日再。
以饮送之。无忌。以体轻凉为度。
二曰脉蒸。其根在心。日增烦闷。掷手出足。翕翕思水。口唾白沫。卧便浪语。或惊恐不安。其脉又数。此蒸若盛。亦变为疳旁脐时闷。或痢不止方。
苦参 青葙(各二两) 艾叶 甘草(各一两炙)
上四味切。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分为三分。用羊胞盛之。以苇灌下部中。若不利。
取芒硝一方寸匕。和冷水合和服之。日再服。忌海藻菘菜。
三曰皮蒸。其根在肺。必大喘鼻干。口中无水。舌上白。小便赤如血。蒸盛之时。胸中满闷。或自称得疰。手掩两胁。不得大咳。彻背连胛疼。眠寐不安。此蒸毒伤五脏。口便唾血方。
急与芒硝一两。以水一升半。和分为三服。三日服止讫。以冷水浸手。以熨胁间及腋下。并胸上及痛处亦可举臂指灸侧腋下第三肋间腋下空中七壮。立止四曰肉蒸。其根在脾。体热如血。大便秘涩。蒸盛之时。或体肿目赤。不得安寐方。
大黄一两半切。如小豆大。以水一升浸一宿。明旦绞取汁。一服五合许。微利即止。若热不定。亦可服芒硝一方寸匕。日三以体凉为度。
五曰内蒸。所以言内蒸者。必外寒内热。把手附骨而热也。其根在五脏六腑之中。其人必因患后得之。骨肉自消。食饮无味。或皮燥而无光。蒸盛之时。四肢渐细。足趺肿起方。
石膏十两研如乳粉。法水和服方寸匕。日再。以体凉为度。(出第七卷中)
古今录验解五蒸汤方。
甘草(一两炙) 茯苓(三两) 人参(二两) 竹叶(二把) 葛根 干地黄(各三两) 知母上十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二升半。分为三服。亦可以水三升煮小麦一升。乃煮药。忌海藻菘菜芜荑火醋。(范汪同一方无甘草茯苓人参竹叶止六味)
又五蒸丸方。
乌梅 鸡骨(一本是鹳骨) 紫菀 芍药 大黄 黄芩 细辛(各五分) 知母(四分)
矾石(炼) 栝蒌(各一分) 桂心(二分)
上十一味末之。蜜和丸如梧子。饮服十丸。日二。忌生葱生菜。(并出第五卷中一方无桂心)
卷第十三
骨蒸方一十七首
广济疗骨蒸肺气。每至日晚。即恶寒壮热。颊色微赤。不能下食。日渐羸瘦方。
生地黄(三两细切) 葱白(细切) 香豉 甘草(炙各三两) 童子小便(二升)
上五味切。以地黄等于小便中浸一宿。平晨煎两沸。绞去滓。澄取一升二合。分温二服。服别相去如人行七八里。服一剂瘥。止不服。忌海藻菘菜芜荑热面猪肉油腻粘食等。(出第四卷中)
崔氏疗骨蒸。以骨汁淋方。
取枯朽骨碎(五大升一切骨皆堪用唯洗刷刮不得遣微有土气但似有土气即不瘥病)
柳枝(三大斗锉) 棘针(三大斗) 桃枝(三大斗锉)
上四味。以清水五大石煮之减半。乃滤出汁。别取清浆两大石投釜中。和骨重煮三两沸。然后 滤出。净拭釜取此前后汤相和。更报暖随次取用。使患者解发令散。以此汤泼顶淋之。其汤令热。但不破肉为准。一举淋汤遣尽。若觉心闷。即吃三两口冷饭。如不能坐即卧淋。淋汤之时。自当大汗。汗出少处。仍偏淋之。务取汗匀以祛恶气。淋讫。可食一大碗热葱豉粥。仍暖覆取汗。汗解。以粉摩身。连手足使周遍。患重者不过再淋。欲重淋时。
量气力淋此汤。若饮之尤佳。(出第七卷中文仲疗骨蒸方)
生地黄一大升。捣绞取汁。三度捣绞始汁尽。分再服。若利即减之。以身轻凉为度。忌芜荑。
又疗骨蒸。苦热瘦羸。面目痿黄。呕逆上气。烦闷短气喘急。日晚便剧。不能饮食。若服生地黄汁。即便服此方。
龙胆 黄连 栝蒌 苦参 青葙 芍药(各一两) 栀子仁(十枚) 芒硝 大黄(各二分)
上十味捣筛为散。饮服一钱匕。加至方寸匕。日再。大须慎生食。若不禁生食。不须服之。忌猪肉冷水。(千金经心录并作丸服之药味同)
又疗骨蒸。唇干口燥。欲得饮水止渴。竹叶饮方。
竹叶(一握) 麦门冬(一升去心) 大枣(二十颗擘) 甘草(三两炙) 半夏(一升汤洗令滑尽) 粳米(五合) 生姜(三两)
上七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分温三服。忌羊肉饧海藻菘菜。
又方麦门冬(一升去心) 小麦(二升) 枸杞根(切三升)
上三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煮小麦熟。去滓。分温日三服。
又方大乌梅(二十枚) 石膏(六两碎锦裹)
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四升。去滓。以蜜三合。稍稍饮之佳。
又方患 (上于劫切下余摄切下同)等病必瘦。脊骨自出。以壮丈夫屈手头指及中指。夹患人脊病。应弹处起作头。多可三十余头。即以墨点上记之。取三指大青竹筒长寸半。一头留节。
无节头削令薄似剑。煮此筒子数沸。及热出筒。笼墨点处。按之良久。以刀弹破所角处。又煮筒子重角之。当出黄白赤水。次有脓出。亦有虫出者。数数如此角之。令恶物出尽。乃即除。当日明身轻也。
又疗骨蒸消渴消中。热中渴痢。心热心忪。风虚热传尸等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