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第 48 页/共 103 页
卷之十 三消治法
梅花汤
治三消渴利神。
糯谷(旋炒作爆蓬) 桑根白皮(浓者切细,等分)
上每用秤一两许,水一大碗,煮取半碗,渴则饮,不拘时。
卷之十 三消治法
猪脊汤
治三消渴疾。
大枣(四十九枚,去皮核) 新莲肉(四十九粒,去心) 西木香(一钱半) 甘草(二两,炙)上用雄猪脊骨一尺二寸同煎药,用水五碗,于银石器煮,去肉骨,滤滓,取汁一碗,空服任意呷服。忌生冷盐藏等物。以滓减去甘草一半,焙干为末,米汤调服,不以时。
卷之十 三消治法
八味丸
治消渴小便多,以饮水一斗,利小便反倍之。
泽泻 茯苓 牡丹皮(各三两) 桂心 附子(炮去皮脐,各一两) 山茱萸 山药(各四两) 熟地黄(八两)
上为末,蜜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米汤下,食前服。
卷之十 三消治法
文蛤散
治渴欲饮水不止。
文蛤(即五倍子,最能回津,《本草》在海蛤文甚失其性,识者当自知之)上一味为末。以水饮任调方寸匕,不以时。
卷之十 三消治法
乌梅木瓜汤
治酒食过度,中焦蕴热,烦渴枯燥,小便并多,遂成消中。兼治瘴渴。所谓瘴渴者,北人往南方瘴地,多有此疾。
木瓜干 乌梅(打破不去仁) 麦 (炒) 甘草 草果(去皮,各半两)上锉散。每服四大钱,水盏半,姜五片,煎七分,去滓,不以时候。
卷之十 三消治法
羊乳丸
治岭南山瘴风热毒瓦斯入肾中,变寒热脚弱,虚满而渴。
黄连(不拘多少,为末) 生栝蒌根(汁) 生地黄(取汁) 羊乳(五羊乳、牛乳、人乳亦得)上以三汁搜和为丸,如梧子大。每服米饮下三五十丸。一法,浓煮小麦粥饮下。
渴疾
有人根据山谷方,单用菟丝子酒浸透,直尔抄服甚效。亦有将黄 六两、甘草一两,作六一汤服之尤效。又渴人病愈,须预防发痈疽,宜服忍冬丸。
卷之十 三消治法
忍冬丸
忍冬草(不以多少,根茎花朵皆可用,一名老翁须,一名蜜啜花,一名金银花,以洗净用之)上以米曲酒于瓶内浸,以糠火煨一宿,取出晒干,入甘草少许为末,即以所浸酒为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至百丸,酒饮任下,不以时。此药不特治痈,亦能止渴,并五痔诸漏。
卷之十 三消治法
麦门冬煎
治诸渴。
麦门冬(去心) 人参 黄 (各二两) 白茯苓 山茱萸 山药 桂心(各一两半) 黑豆(三合,煮去皮别研)上为末,地黄自然汁二碗、牛乳二盏熬为膏,丸如梧子。大麦煮饮下五十丸。
卷之十 三消治法
竹龙散
治消渴。
五灵脂(半两) 黑豆(半两,生去皮)上为末。煎冬瓜子汤,调下二钱。
卷之十 三消治法
澄源丹
治三消渴疾神妙。
牡蛎粉 苦参 蜜陀僧 知母 水银(以白蜡半分结砂,五味各一两) 栝蒌根(一两半) 黄丹(一两,与水银砂同研)上为末,男子用雌猪肚一个,女人用雄猪肚一个,入药在内,以线缝定,用绳缚在新砖上;别用生栝蒌根半斤,切碎同煮,早辰至午时,取药出,不用栝蒌根,只烂研猪肚和药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粒,食前米汤下,日三服,十日可去病根。
卷之十
料简
或云:渴无外所因,且伤寒脉浮而渴属太阳,有汗而渴属阳明,自利而渴属少阴;及阳毒伤寒,倍重燥盛而渴甚者,有中暑伏热累取不瘥而渴者,有瘴毒瓦斯染寒热而渴者,得非外因?治法如《伤寒论》中,不复繁引。酒煮黄连丸治中暑热渴最妙。又有妇人产蓐去血过多而渴者,名曰血渴,非三消类,不可不审。
卷之十
五疸叙论
古方叙五种黄病者,即黄汗、黄胆、谷疸、酒疸、女劳疸是也,观《别录》,则不止于斯。然疸与黄,其实一病,古今立名异耳。黄汗者,以胃为脾表,属阳明,阳明蓄热,喜自汗,汗出,因入水中,热必郁,故汗黄也。黄胆者,此由暴热,用冷水洗浴,热留胃中所致,以与诸疸不同,故用黄字目之。又云:因食生黄瓜,气上熏所致。人或疑其不然,古贤岂妄诠也,必有之矣。谷疸者,由夫肌发热,大食伤胃气,冲郁所致。酒疸者,以酒能发百脉热,由大醉当风入水所致。女劳疸者,由大热,交接竟入水,水流湿入于脾,因肾气虚,胜以所胜克入,致肾气上行,故有额黑身黄之证,世谓脾肾病者,即此证也,其间兼渴与腹胀者,并难治。发于阴,必呕;发于阳,则振寒,面微热。虽本于胃气郁发,土色上行,然发于脾,则为肉疸;发于肾,则为黑疸。若论所因,外则风寒暑湿,内则喜怒忧惊,酒食房劳,三因悉备,世医独丽于《伤寒论》中,不亦滥矣。学人宜识之。
卷之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