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第 53 页/共 103 页
卷之十一 霍乱凡例
盐汤
治干霍乱及蛊毒,宿食不消,积冷,心腹烦满,鬼气。
至咸盐汤三升,热饮一升,刺口,令吐宿食使尽;不吐更服,吐讫复饮,三吐乃止。
此法大胜诸治,俗人以为田舍浅近,鄙而不用,守死而已,凡有此病,即先用之。
卷之十一
呕吐叙论
呕吐虽本于胃,然所因亦多端,故有寒热饮食血气之不同,皆使人呕吐。据论云:寒气在上,忧气在下,二气并争,但出不入。此亦一涂,未为尽论。且如气属内因,则有七种不同;寒涉外因,则六淫分异,皆作逆,但郁于胃则致呕,岂拘于忧气而已。况有宿食不消,中满溢出,五饮聚结,随气番吐,痼冷积热,及瘀血凝闭,更有三焦漏气走哺,吐利泄血,皆有此证,不可不详辨也。
卷之十一
寒呕证治
病者胃中寒,心下淡淡,四肢厥冷,食既呕吐,名曰寒呕。或因伤食多,致伤胃气;或因病曾经汗下,致胃气虚冷之所为也。
卷之十一 寒呕证治
四逆汤
治寒呕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
甘草(一钱,炙) 干姜(三钱三字) 附子(六钱重,生去皮脐)上为锉散。每服三钱重,水二盏,煎七分,去滓,食前温服。
卷之十一 寒呕证治
生硫黄丸
治同前。
硫黄(不拘多少)
上一味,以柳木槌研细,生姜汁释炊饼糊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米汤下,食前。
灵液丹 治胃中虚寒,聚积痰饮,食饮不化,噫醋停酸,大便反坚,心胸胀满,恶闻食气;妇人妊娠恶阻,呕吐不纳食者。
硫黄(打碎) 附子(去皮脐,切如绿豆大,各一两) 绿豆(四两,用水一碗煮干,焙)上为末,生姜自然汁煮面糊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米汤下,食前服。
卷之十一
热呕证治
病者胃中挟热烦躁,聚结涎沫,食入即吐,名曰热呕。或因胃热伏暑,及伤寒伏热不解,湿疸之类,皆热之所为也。
小柴胡汤
治热呕。(方见伤寒门)治法曰:病者常发汗,令阳微,膈气虚,脉乃数,数为客热,不能消谷,胃中虚冷,故吐。当作寒呕治之,不可用此。
卷之十一
痰呕证治
病者素盛今瘦,肠中沥沥有声,食入即呕,食与饮并出,名曰痰呕。或因气郁,涎结于胃口;或因酒食甜冷,聚饮之所为也。
卷之十一 痰呕证治
大半夏汤
治心气不行,郁生涎饮,聚结不散,心下痞硬,肠中沥沥有声,食入即吐。
半夏(二两,汤洗十次完用) 人参(三钱三字,切)上分四服。每服水三盏,蜜二钱重,和水扬令匀,入药煎至六分,去滓温服。一法有生姜七片。治法曰:呕家先渴,今反不渴者,以心下有支饮故也。治属支饮。
茯苓泽泻汤
治同前。(方见霍乱门)
卷之十一
食呕证治
病者胸腹胀闷,四肢厥冷,恶闻食臭,食入即呕。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名曰食呕。此由饮食伤脾,宿谷不化之所为也。
卷之十一 食呕证治
大养胃汤
治饮食伤脾,宿谷不化,朝食暮吐,暮食朝吐,上气复热,四肢冷痹,三焦不调;及胃虚寒气在上,忧气在下,二气并争,但出不入,呕不得食。
浓朴(去皮) 生姜(各二两) 肥枣(三两,锉,同上三味炒) 白术 山药(炒) 人参 川芎橘皮 当归 五味子 藿香 甘草(炙) 枇杷叶(刷毛,姜炙) 黄 (各一两)
上为锉散。每服四钱,水一盏半,姜三片,枣一个,煎七分,去滓,空腹服;或为细末,米汤调下亦快。
卷之十一 食呕证治
治中汤
治同前。兼治中寒,饮食不化,吞酸 ,食则膨亨,胀满呕逆。
人参 白术 干姜(炮) 甘草(炙) 青皮 陈皮(各等分)
上为锉散。每服四大钱,水一盏半,煎七分,去滓。大便秘,入大黄棋子大两枚。
卷之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