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初生诸疾门 - 第 9 页/共 9 页

小儿百晬内吐乳,或粪青色:用年少妇人乳汁一盏,入丁香十枚,陈皮去白一钱,石器煎一二十沸,细细与服。【《陈文中小儿方》】   小儿吐乳胃寒者:白豆蔻仁十四个,砂仁十四个,生甘草二钱,炙甘草二钱为末,常掺入儿口中。【《危氏得效方》】   小儿初生吐不止者:用籧篨少许,同人乳二合,监二粟许煎沸,入牛黄粟许、与服,此刘五娘方也。【《外台秘要》】   小儿哯乳不止,服此立效:腻粉一钱,盐豉七粒,去皮研匀,丸麻子大,每服三丸,藿香汤下。【《活幼口议》】   襁褓吐乳,欬嗽久不愈:石燕子末以蜜调少许涂唇上,日三五次。 【《卫生宝鉴》】   小儿初生,二便不通:用皂角烧存性,研为细未,炼蜜作丸如枣核样,内谷道中即通。【《育婴家秘》】   小儿初生,大小便不通:用真香油一两,皮硝少许,同煎滚冷定,徐徐灌入口中,服下即通。【《兰氏经验方》】   小儿初生便闭:甘草、枳壳煨各一钱,水半盏煎服。 【《全幼心鉴》,下同】   小儿初生锁肚,由胎热毒结于肛门。儿生之后,闭而不通三日者,急令妇人咂儿前后心、手足心并脐七处四五次,以轻粉半钱,蜜少许,温水化开,时时与少许,以通为度。   治初生小便不通:用孩儿茶研极细末分许,煎扁蓄汤调下立通。 【《万病回春》】   治小儿秽恶入腹,令儿呕吐不乳:木香、干姜、茯苓、甘草、木瓜、丁香各等分,水煎绵蘸滴与之。【《证治准绳》】   小儿晬嗽、百日咳嗽痰壅:贝母五钱,甘草半生半炙二钱为末,沙糖丸芡子大,每米饮化下一丸。【《全幼心鉴》】   治小儿百晬内呕吐乳你,或大便青色:用少妇乳汁一盏,丁香十粒,陈皮一钱,磁器内煮数沸,稍热空心以绵球吮服。【《保婴撮要》】   治小儿未晬咳嗽:用白僵蚕直者为细末,涂少许你头上,令儿吃立效。   小儿不语:四五岁不语者,赤小豆末,酒和敷舌下。 【《千金方》】   小儿语迟者,以伯劳所踏树枝鞭之,即速语。李时珍曰:案罗氏《尔雅翼》云:本草言伯劳所踏树枝鞭小儿,令速语者,以其当万物不能鸣时而独能鸣之,故以类求之也。【《完素六书》】   小儿从小至数岁不能言:此心气不足,舌本无力,不能发转故也;一云风冷伤于少阴。以赤小豆为末,酒和涂舌上,神效。以社坛余胙酒,与饮少许。【《卫生总微》】     针灸   《甲乙经》曰:小儿脐风,目上插刺,丝竹空主之。小儿脐风,口不开,善惊,然谷主之。  《千金方》曰:治小儿四五岁不语,灸足两踝各三壮。  《圣惠方》曰:小儿撮口胎风,先灸两乳中三壮,后用乌驴乳一合,以东引槐枝三寸长十根火煨,一头出津,拭净浸乳中,取乳滴口中,甚妙。  《黎居十简易方》曰:小儿脐风,独头蒜切片安脐上,以艾灸之,口中有蒜气即止。  《危氏得效方》曰:小儿卒然腹皮青黑而死,灸脐上左右,去脐各半寸,并鸠尾骨下一寸,凡五处,各灸五壮,仍酒和胡粉涂腹上,干则易。  《宝鉴》曰:夜啼灸幼宫三壮,又灸中指甲后一分。  《万全方》曰:灸小儿夜啼,上灯啼,鸡鸣止者,灸中指甲后一分中冲穴一壮,炷如小麦大。  万氏《片玉心书》曰:凡小儿初生,多有灸百会者,取其可以截风也。殊不知地分南北,人有勇怯,北人用灸固宜,南人用之无益而有害也。  《医学纲目》曰:儿生二七日内,不吮乳多啼者,乃客风中脐,循流入脾,灸承浆在下唇棱下宛宛中,次灸颊车在耳下颊骨后,炷如雀屎各七壮,非灸不疗。  儿喉中呜咽,乳不利,灸璇玑三壮,在天突下一寸陷者中。  《古今医统》曰:小儿撮口脐风,针然谷三分,不宜见血,灸则三壮。然谷一名龙渊,在足内踝前起大骨下陷中,又云内踝前,在下一寸,别于太阴蹺脉之郄,足少阴脉所流为荣。  小儿气不足,数岁不语,针心俞三分,灸则三壮。心俞在五椎下两旁,相去脊各一寸五分,正坐取之。  《卫生总微论方》曰:小儿心气不足,从小至数岁不能言,灸心俞三壮,灸两足踝三壮。  初生儿血凝,以脐四边各去脐半寸,并鸠尾下五处,各灸三壮。  治小儿初生撮口,以盐豉置脐上灸之。  《小儿方》曰:小儿撮口出白沫,以艾灸口之上下四壮,鲫鱼烧研,酒调少许灌之,仍掐手足。儿一岁半则以鱼纲洗水灌之。  《证治准绳》曰:小儿脐肿,灸腰节脐骨间灸三壮,名命门穴,炷如麦。  《东医宝鉴》曰:凡小儿七日以上、周年以下,不过七壮,炷如雀屎。     医案   《小儿直诀》曰:李司户孙百日发搐,日三五次,或作胎惊治之,不应,即用大青膏豆许涂顖、浴体二法,三日而愈。盖婴儿血气未实,不能胜外邪而发搐,故用浴体法。凡搐频者,风在表易治,宜发散;搐稀者,风在脏难治,宜补脾。   《独醒杂志》曰:枢密孙公抃生数日,患脐风已不救,家乃盛以盘合,将弃诸江,道遇老媪,曰:儿可活,即与俱归,以艾炷灸脐下遂活。   《保婴金镜录》曰:一小儿印堂青黑,至夜啼搐,余谓脾土虚寒,用钓藤饮而安。后因惊发搐夜啼,用钓藤饮前证顿止,又用异功散而愈。   一小儿发热夜啼,乳食不进,昏迷抽搐,痰盛口噤,脉纹如水字。此脾肺气虚,风木所乘,痰食积于胸腹也,先用大安丸,后用六君子加钓藤钩而痊。   一小儿生旬日,面目青黄。此胎黄证,妊娠胃热也,用泻黄散,乳调少许即愈。后复身黄吐舌,仍用前散而安。   《明医杂着》曰:一小儿十四岁,肢体倦怠,发热晡热,口干作渴,吐痰如涌,小便淋沥,或面目赤色,身不欲衣,此禀赋不足也,用补中益气汤及地黄丸加鹿茸而愈。   一小儿十三岁,内热晡热,形体倦怠,食少作渴,或用清热等药治之,虚证悉具。余以为所禀怯弱,用六味丸加鹿茸补之,不越月而痊。盖古今元气虚实不同故也。   《幼科发挥》曰:一儿一日发搐,五日不醒,药石难入。予针其三里、合谷、人中而醒。父母喜,乞调养之。予曰:曩用针时,针下无气,此禀赋不足也。如调理数年后出疹痘,可保无事,若在近年不敢许。次年果以痘疹死。   一小儿生后三日,啼哭不乳。予视其证,非脐风乃脐腹痛也。取蕲艾杵烂,火上烘热掩其脐上,以帛勒之,须臾吮乳而不啼矣。   一小儿生八日,喷嚏多啼,请予视。予曰:此脐风也。视其上腭,果有泡,色变黄矣,乃取银穵耳刮去之。其父惨然,爱惜之心见于形色,故去之未尽也。有老妪闻之,急使婢女告其父,当急去之,其言迫切,父益惧,自取银穵耳刮之不惜也。遣人告予,予曰:旬日后当发惊风。后果病,迎予视之,投以至圣保命丹而愈。   儒学陶教授一子,生八月病吐,诸医治之不止,汤丸入口即吐。诸医云:食入即吐。是有火也,欲作火治。用泻火药,又不效。众医不能治,其吐益剧。既请予至议治,予作理中汤剂,用豮猪胆汁、童便各半拌之,炒焦,以水煎服,药入立止。师请言其法,予曰:吐本寒邪,当用理中汤热药以上之。内寒已甚,格拒其阳,故热药入喉,被寒所拒,不得入也。今胆汁之苦寒,童便之咸寒,下喉之后,两寒相得,故不复出。须臾之间,阴气渐消,阳气乃发。此热药须冷服,以主治格拒之寒,以止呕哕者是也。   一儿生二月,忽昏睡不乳,予以日计之,非变蒸也。视有二乳母皆年少气壮者,其乳必多,更代与之,必伤乳也,戒以今且损之,令饥一日自愈。后宜绝之,只用一乳母可也。次日果安。父母如其教,亦无伤食病。   本县大尹张鼎石子生四月无乳,取一民壮妇人乳之。一夜大啼,医甘大用治之,呼为腹痛,用理中汤不效。又呼为伤食,用益黄散,又不效。夜更啼哭,请予视之。甘语其故,盖心本恶热,药中又犯干姜、丁香,如何不助火而益增其病也!乃往看之。尹曰:夜啼四日矣。全曰:夜啼有四,心烦一也。尹曰;伤食乎?腹痛乎?全曰:腹痛则面色青,伤食则面多晃白,今面多赤,心烦证的也。用导赤散加麦冬灯心,进一服,次早往问之,甘自内出,云昨夜到天明不止,予叹彼喜药不中病也,不知病退矣。人问,尹曰:昨夜哭尤甚也。予告之曰:病安矣。四日夜未乱,昨夜病退思乳,乳母在外。往夜之哭,病哭也;昨夜之哭,饥哭也。尹喜曰:怪哉!乳母来后,再不复啼,病果退矣。   王少峰次子三个月痛吐,请医治之,药乳不纳。予见其儿在乳母怀中、以身伸努上窜,呃呃作声,有发惊之意,乃取理中汤丸末子一分,用猪胆汁、童便各半匙,调分三服。初一次少停,略以乳喂一二口即止;又进一次,又乳之。其儿睡一觉醒,则呕止,不伸努,不呃呃作声矣。予以是法教诸子,活人甚多,乃良法也。   一儿自满月后常吐乳,父母爱之,诸医不能止。一日问予,予曰:呕吐者,非常有之病也。今常吐乳,非病也。然孩儿赖乳以生,频吐乳者,非所宜也,恐伤气,不可不求其故。有母气壮乳多者,唯恐儿饥,纵儿饱足,饱则伤胃,所食之乳涌而出,此名溢乳,如瓶之注水满而溢也,宜损节之,更服肥儿丸。儿之初生,筋骨软弱,为乳母者当怀抱护持可也,不然则左右倾侧,其乳流出,此名啘乳,如瓶之侧其水流出也,能紧护持则不吐也。有胃弱者不能受乳而变化之,无时吐出,所吐不多,此名哺露,如瓶之漏不能容受也,当补其脾胃,助其变化可也,亦以肥儿丸主治。   一女五个月内发搐,予以泻青丸投之,三四服搐不止,转甚。予思痰壅气郁,乃发搐也,丸散颇粗,与痰粘滞于咽喉之间,致气不通而搐愈甚也,用竹叶煎作汤,取绵纸滤去其渣滓,澄清服之,搐止而安。其父叹曰:医之贵于变通也如是夫!   先翁治一儿满月后发搐,以至圣保命丹治之安。袓训:治急惊风,只用泻青丸、导赤散。   《育婴家秘》曰:一小儿初生遍身无皮,俱是赤肉,用白果粉遍身掺上,候生皮乃止。   一小儿初生如鱼泡,又如水晶,破则水流,用密陀僧研极细,掺之。   《保婴撮要》曰:一小儿患胎惊,诸药不应,用紫河车研烂如泥,每用钱许,乳化服之,更以十全大补汤加钓藤钩、漏芦与母服两月余,举发渐轻;服年余举发渐稀;更服年余不再发。至出痘后复发,取紫河车研烂,入糯米粉丸小豆大,每服百丸,以乳送下,服二具全瘥。毕姻又发,仍服前丸及十全大补汤、六味丸加当归、黄芪、肉桂、五味子。年余,喜其能远帷幕得痊。后因劳役更作,又用前丸及十全大补汤等药不应,用大剂独参汤服数斤,然后举发稍缓;乃用人参二两、附子一钱,数服顿止;仍用前药,间用独参汤而痊。   一小儿患胎惊,用紫河车及十全大补汤、钓藤膏而愈。毕姻后发,用大剂独参汤、六味丸加五味子、黄芪、当归煎服。半载,举发稍轻;年余,不再发。后每劳役怒气仍发,即用前药随愈。又伤寒愈后复作,虚证悉具,莫能名状,用紫河车二具、独参汤十余斤而痊。后患伤风咳嗽,咽干内热,用六味地黄丸料加五味子煎服,及十全大补汤而痊。   一小儿百日内患抽搐,痰涎自流,用惊风药益甚,视其面色黄白,仍用六君子、补中益气二汤而愈。   一小儿面青黑或痿黄,审其母素有郁怒所致,用加味逍遥散、加味归脾汤治其母,其子亦愈。   一小儿月内发搐鼻塞,余以为风邪所伤,以六君子加桔梗、细辛,子母俱服;更以葱头七茎、生姜一片细擂,摊帛上,两掌护温,贴于顖间,半晌鼻利搐止。   一小儿未可月发搐呕乳,腹膨作泻,余以为乳多伤脾胃,用五味异功散加漏芦,母服之,子服数滴而寻愈。   一小儿旬日内先两目发黄,渐及遍身,用泻黄散服之瘥。   一小儿因母食郁饱胀咽酸,而患遍身皆黄,余以越鞠丸治其母,以泻黄散治其子,并愈。   一周岁儿痰嗽啼哭,或用抱龙丸未止。余视其右腮白,左腮青,此肺肝二经相胜,先用泻白散以袪肺邪,次用柴胡栀子散以平肝火,又用地黄丸以滋肾水而痊。   一小儿三岁夜啼,面色白,黑睛少,小便清。此脾肾气虚,朝用补中益气汤加山药、五味子,夕用地黄丸顿愈。   一小儿白睛多面色赤,时作啼,此禀肾不足,用地黄丸。半载后忤其意,虽哭面色不赤。丹溪先生云:小儿忽大叫必死,即此义也。   一小儿颅解足软,膝大不能行履,用六味丸加鹿茸治之,三月而能步履。   一小儿年十四岁而近女色,发热吐痰;至有室,两目羞明,头觉胀大;仍不断欲,头渐大,顖门忽开。用地黄丸益气汤之类,断色欲年余而愈。   一小儿十三岁患前证,内热晡热,形体倦怠,食少作渴,余以为所禀怯弱,用六味丸加鹿茸补之,不越月而痊。   一小儿停食,腹痛夜啼,用大安丸而愈。后乳食虽入,其腹仍痛,用六君子加山楂、神曲,痛少止。乃去二味又四剂,痛全止。   一小儿三岁面白夜啼,小便青而数。此肺肾虚弱,朝用补中益气汤加肉桂一分,夕用地黄丸而愈。大凡小儿面色青,黑睛少,或解颅足热者,出痘多在肾经,预用地黄丸补肾气,多得无恙者。   一小儿二岁夜啼,面色赤,黑睛色淡,小便频赤,朝用补中益气汤加山药、五味,夕用地黄丸而愈。   一小儿发热多啼,乳食不进,昏迷抽搐,痰盛口噤。此脾肺气虚,风木所乘,痰食积于胸腹也。先用大安丸,后用六君子、钓藤钩而痊。   一小儿每忽哭,白睛多,每悲面色赤。余谓禀赋肾虚,火妄动而然也,用地黄丸半载,后虽哭而面色不赤,诸证皆愈。   一小儿停食腹痛,发热呕吐,服峻厉之剂,更吐泻汗多,手足并冷,发痉不止,其脉浮洪,按之如丝。用六君子汤加升麻、炮姜,痉证顿已;惟寒热往来,又用四君、升麻、柴胡而愈。   一小儿瘈瘲啼叫,额间青黑,此惊风肝木乘脾腹中作痛也。先用六君子汤加木香、柴胡、钓藤钩,啼叫渐缓;更加当归,又二剂而安。   一小儿言迟泄泻,声音不亮,杂用分利清热等剂,喉音如痖,饮食少思。朝用地黄丸加五味子,夕用补中益气汤,其泻渐止;遂专服前丸两月,喉音渐响。   一小儿白睛多,泻后喉喑,口渴兼吐,大便不实,朝夕服地黄丸而痊。后患泻,喉复喑,仍服前丸而愈。此皆禀赋肾气不足,故用是药。   一小儿五岁不能言,咸以为废人矣,但见其形色,悉属肺肾不足。遂用六味地黄丸九五味子、鹿茸,及补中益气汤加五味子,两月余,形气渐健;将半载能发一二言;至年许,始音声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