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初生诸疾门 - 第 5 页/共 9 页
右三味,先捣麻黄、大黄为散,别研杏仁如脂,乃细细内散,又捣令调和,内密器中。一月儿服小豆大一枚,以乳汁和服,抱令得汗;汗出温粉粉之,勿使见风。百日儿服如枣核,以儿大小量之。
白石脂散 治小儿脐汁不止,兼赤肿。 白石脂
右细研,熬令微暖,以粉脐疮,日三四度。
蒲黄汤 治小儿落床堕地,如有瘀血,腹中阴阴,寒热不止,乳哺但啼哭叫唤。 蒲黄 麦冬 大黄 黄芩各十铢 甘草八铢 芒硝七铢 黄连十二铢 右七味(口父)咀,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分三服。消息视儿羸瘦半之,大小便血即愈。忌冷食。
当归圆 治小儿胎寒躽啼,腹中痛,舌上黑,青涎下。一名黑丸。 当归 狼毒各九铢 吴萸一作杏仁,各半两 细辛 干姜 附子各十八铢 巴豆十枚 豉七合。阙一味 右九味捣七种,下筛,秤药末令足,研巴豆、豉如膏,稍稍内末捣令相得,蜜和桑甑盛,蒸五升米饭下,出捣一千杵。一月儿服如黍米一丸,日一夜二。不知稍加,以知为度。亦治水癖。
马齿矾圆 治小儿胎寒躽啼,惊癎腹胀,不嗜食,大便青黄。 马齿矾一片,烧半日
右以枣膏和如梧子,大人服二丸,日三。小儿以意减之,以腹内温为度。有食食去,极神妙。
龙骨圆 治小儿五惊夜啼。崔氏名五惊丸。 龙骨六铢 牡蛎一作牡丹 川大黄各七铢 黄芩半两 蚱蝉二枚 牛黄如小豆五枚 右六味末,蜜丸如麻子,蓐里儿服二丸。随儿大小增减。
芎藭散 治小儿夜啼,至明即安寐。 芎藭 白朮 防己各半两
右三味治下筛,以乳和,与儿服之,量多少。又以儿母手掩脐中,亦以摩儿头及脊,验。二十日儿未能服散者,以乳汁和服,如麻子一丸。儿大能服散者。以意斟酌与之。
一物前胡圆 治少小夜啼。
前胡 随多少捣末,以蜜和丸如大豆,服一丸,日三,稍加至五六丸,以瘥为度。
泻青丸 【钱氏《直诀》,下同】 治小儿肝经实热,急惊搐搦。一名泻肝丸。 羌活壬乙同归一治 龙胆草炒,益肝胆气止惊 大黄泻诸实热 川芎入手足厥阴,辛以缓肝 当归酒洗,入足厥阴,以其用藏血也 防风 山栀仁泻心火,实则泻其子,各等分 右为末,炼蜜为丸芡实大,每服半丸,煎竹叶汤入砂糖化下。薛己曰:按前方足厥阴肝经,解散肌邪,疏通内脏之苦寒药也。若大便秘结,烦渴饮冷,饮食如常,属形病俱实,宜用此泻之。若大便调和,烦渴饮冷,属病气实而形气虚,宜用抑青丸平之。若大便不实,作渴饮汤,饮食少思,肢体倦怠,属形病俱虚,宜用地黄丸补之。若肝经血虚生风,先用四物汤加钓藤钩以生肝血,继用四君子汤以补脾土。若因肝经血燥生痰,用地黄丸生肾水,益肝血。若土不能培木,用四君子汤加当归以补中,用地黄丸以滋肾。若因肺金克肝木,用六君子汤加芍药、木香,实脾土以平肺金。若因心虚夺母之气,或肾水虚不能生肝木者,并用地黄丸主之。若屡服峻剂,而脾胃虚寒者,必用六君子汤加丁香、木香补脾胃以培阳气。若因乳母恚怒,肝火妄动,致儿为患者,母服加味小柴胡汤。若因乳母肝脾血虚发热,致儿为患者,母服加味逍遥散,子亦服数滴。
导赤散 治小儿小肠实热,小便秘赤。 生地黄心与小肠之药 甘草炙,生用泻心火 木通利小肠之热,故钱氏用以导赤也,各等分 右为末,每服一钱,入淡竹叶凉心经,水煎服。薛己曰:按泻心汤、导赤散,泻心小肠实火之剂。盖心为脾母,脾为心子。然心既病则脾土益虚矣,用者审之!
秘旨安神丸 治小儿心血虚,而睡中惊悸,或受惊吓而作。 人参补五脏治惊悸 半夏汤泡,燥脾土健胃 酸枣仁炒,宁心志 茯神各一钱,开心益志 当归 橘红 赤芍炒各七分 五味子五粒,杵 甘草炙,三分 右为末,姜汁糊丸芡实大,每服一丸,生姜汤下。
泻黄散 治小儿脾胃实热。
防风二两 藿香入手足太阴经,助脾开胃止呕 生甘草各七钱五分 石膏研,五钱,泻胃火 山栀仁一两,治胃中热气 右用蜜酒微炒为末,每服一二钱,水煎。薛己曰:按前证若作渴饮冷,卧不露睛,手足热甚,或遍身发黄,属胃经实热,宜用泻黄散。若作渴饮汤,卧而露睛,手足并冷,属胃经虚热,宜用异功散。若面青搐搦,乳食少思,肝乘脾也,用秘旨补脾汤。若面赤惊悸,身热昏睡,心乘脾也,用秘旨安神丸。若面白喘嗽,肢体倦怠,肺乘脾也,用补中益气汤。若唇黑泄泻,手足指冷,肾乘脾也,用益黄散。病后津液不足,口干作渴,宜用七味白朮散。若乳母膏粱厚味,七情郁火所致,当审其因而治其母。
五味异功散 治小儿脾胃虚弱,吐泻不食。 人参 茯苓 白朮炒 甘草炒 陈皮各等分 右为末,每服三钱,姜枣水煎。薛己曰:按前方补脾胃之圣药也。况人之一身,以脾胃为主,若小儿乳食失节,寒冷失宜,或乳母六淫七情失调,儿饮其乳,诸病顿起,当专以此药治之,其应如响。
益黄散 治小儿脾土虚寒,呕吐泄泻。 丁香二钱,去脾胃中寒 青皮下食,入太阴仓 陈皮去白 诃子肉各五钱,能开胃消食止痢 甘草炙,三钱 右为末,每服一二钱,水煎。薛己曰:按前证,若因脾土虚弱而吐泻者,用五味异功散。若因肝木侮脾土而吐泻者,用六君子加柴胡。如不应,或手足指冷,属脾胃虚寒也,更加木香、炮姜。若因乳母脾土虚而肝木侮,亦治以前药。若乳母郁怒,致儿患前证,母服加味归脾汤。
七味白朮散 治小儿吐泻,或病后津液不足,口干作渴。 干葛二钱,能鼓胃气上行,生津液,阳明经药也 人参 白朮土炒 木香 白茯苓 甘草炙 藿香叶各一钱 右为末,每服二三钱,水煎。薛己曰:按胃伤则呕,脾伤则泻,故用前药调补胃气,以化生津液。如无他证,只因胃气虚而津液不足者,用四君子汤尤效。张景岳曰:此方治小儿虚热而渴。如无气滞吐泻等证,则当减去木香、藿香,以避燥而耗气。
阿胶散 治小儿肺虚咳嗽,口干作渴。 明阿胶一两,麸炒,能补气不足 甘草炙,一钱 马兜铃五钱,主肺热咳嗽,清肺补肺 糯米一两 杏仁七个,去皮尖,定喘治气 鼠粘子二钱五分 右为末,每服二钱,水煎。薛己曰:按前证,若因脾胃弱而肺气虚者,宜用补中益气汤。若肺金自虚者,宜用四君子汤。
地黄丸 治小儿肾虚解颅,或行迟语迟等证。 熟地黄八钱,酒洗,益肾水真阴,补血虚要药 山茱萸肉补肾添精 干山药各四钱,凉而能补 牡丹皮凉肾泻阴中之火,治足少阴无汗之骨蒸 泽泻补阴入肾经 白茯苓各三钱,入壬癸 右,地黄杵膏,余为末,加炼蜜丸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空心白汤下。薛己曰:按前丸治肾经虚热作渴,小便淋秘,痰气上壅;或肝经血虚燥热,风客淫气而患瘰疬结核;或四肢发搐,眼目瞤动;或肺经虚火,咳嗽吐血,头目眩晕;或咽喉燥痛,口舌疮裂;或心经血虚有火,自汗盗汗,便血诸血;或脾虚湿热,下刑于肾,腰膝不利;或疥癣疮毒等证,并用前药为主,而佐以各脏之药。大抵此药为天一生水之剂,若禀赋不足,肢体瘦弱,解颅失音,或畏明下窜,五迟五软,肾疳肝疳,或早近女色,精气亏耗,五脏齐损,凡诸虚不足之证,皆用此以滋化源,其功不能尽述。
四君子汤 治小儿脾气虚弱,饮食不化,肠鸣泄泻,或呕哕吐逆。 人参 白茯苓 白朮 甘草炙,各五分 右,水煎服。
四物汤 治小儿肝经血虚,发热,日晡益甚,或烦躁不寐。 当归 熟地黄各二钱 白芍药一钱 川芎五分 右,作二剂,水煎服。
八珍汤 治小儿气血俱虚,或因失血过多,或因克伐元气,以致内热发热,肢体瘦瘁。 即四物、四君子二汤合服。
十全大补汤 治小儿气血虚热,或因病后恶寒发热,或自汗盗汗,食少体倦,或发热作渴,头痛眩晕等证。 即八珍汤加黄芪、肉桂。
六君子汤 治小儿脾胃虚弱,体瘦面黄;或久患疟痢,不思乳食;或呕吐泄泻,饮食不化;或时患饮食停滞;或母有前证,致儿为患。 人参 白朮 茯苓各二钱 陈皮 半夏 甘草炙,各一钱 右,每服二三钱,姜枣水煎。
补中益气汤 治小儿中气不足,困睡发热;或元气虚弱,感冒风寒诸证;或乳母劳役发热,致儿为患。 黄芪炙 人参 白朮炒 甘草炙 当归 陈皮各五分 升麻 柴胡各二分 右,姜枣水煎。
柳华散 治小儿热毒口疮。
黄蘗炒 蒲黄 青黛真正者 人中白煅,各等分 右为末敷之。
保和丸 治小儿食积。
山楂二两 神曲二两 半夏 茯苓各一两 陈皮 连翘 萝卜子各五钱 右为末,粥糊丸桐子大,每服一二十丸,白汤吞下。一方有炒麦芽一两,黄连五钱。
惺惺散 治小儿伤寒,时气风热,痰壅咳嗽。 桔梗 细辛 人参 甘草炙 茯苓 白朮炒 瓜蒌根各等分 右为末,每服二钱,入薄荷五叶,水煎。
加味逍遥散 治小儿乳母,肝脾气血虚弱,发热,致儿为患。 当归 白朮 茯苓 芍药炒黄,各一钱 柴胡 牡丹皮 山栀炒 甘草炒,各五分 右,水煎服。本方去丹皮、山栀,即逍遥散。
茵陈汤 治小儿身热,鼻干汗出,二便赤濇,湿热发黄。 茵陈六钱 栀子二个 大黄二钱
右,每服一钱,水煎。
大连翘饮 治小儿积热,大小便不利;或痘后余毒,肢体患疮;或丹瘤游走不止。 连翘 瞿麦 荆芥 木通 赤芍药 当归 防风 柴胡 滑石 蝉蜕 甘草各一钱 山栀炒 黄芩炒,各五分 右,每服一二钱,水煎。
牛黄丸 治小儿惊热,消疳积。
雄黄研水飞 牵牛各一钱 天竺黄二钱 右为末,面糊丸粟米大,每服五七丸,薄荷水下。
白饼子 治小儿腹中有癖,但饮乳嗽而吐痰涎。 滑石 轻粉 半夏汤浸焙 南星各一钱 巴豆二十四粒,去皮膜,用水一升煮干研烂 右为末,糯米饭丸菉豆大,捻作饼,每服二三饼,煎葱白汤下。薛己曰:凡用此方,及利惊丸、紫霜丸、三味牛黄丸、褊银丸之类,乃斩关夺门,起死回生之重剂也,必审形病俱实,方可施之,恐致失手,命在反掌!经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留而不去,其病乃实。实者病气实而形气则虚也。东垣先生云:形病俱实者,当泻不当补;形病俱虚者,当补不当泻。治者审焉!张景岳曰:或紫苏汤下。忌热物。量儿加减。
凉惊丸 治小儿惊疳。
龙胆草炒 防风 青黛各三钱 钓藤钩二钱 川黄连炒,一钱二分 龙脑另研,一钱 牛黄 麝香各二分 右为末,面糊丸粟米大,每服十丸,煎金银花汤下。薛己曰:按前丸心肝二经,清热袪风,化痰散气之寒剂。盖疳者津液干涸之证,不宜多服,恐伤胃气,无以滋肾水,生肝血也。
钓藤钩饮 治小儿吐利,脾胃亏损,虚风慢惊。 钓藤钩三分 蝉壳 防风炒 人参 天麻 白僵蚕炒 麻黄去节 蝎尾去毒炒,各五钱 甘草炙 川芎各二钱五分 麝香一钱,另研 右为末,每服一二钱,水煎。《幼科全书》曰:寒多加附子末半钱。薛己曰:按慢惊之证,属脾胃亏损所致,前方乃辛温散表之药而无调补之功,须审用之!
大青膏 治小儿伤风吐泻,身温凉热。 天麻 青黛各一钱 白附子 干蝎去毒 乌梢蛇肉酒浸焙 朱砂五分 天竺黄二钱 麝香二分 右为末,生蜜和膏,每服一豆许;月中儿用半粒,薄荷汤化服。薛己曰:愚按大青膏乃表散之剂也,必外邪蕴结于肺而肺气之未损者,乃可施之。况前证属脾肺气虚,而邪之所凑,必以固脾胃为主,否则虚虚之祸,恐不能免矣。
调中丸 治小儿脾胃虚寒吐泻。
白朮 人参 甘草炒,各五钱 干姜炮,四钱 右为末,用蜜丸菉豆大,每服二三十丸,白汤下。薛己曰:按前方本经自病之药,若肾水侮土而虚寒者,当加半夏、茯苓、陈皮。或呕吐,更加藿香;泄泻加木香。
张氏温脾散 治小儿脾胃亏损,腹胁虚胀,乳食不进,困倦无力。 诃子肉 人参各七钱 白朮 木香 桔梗 白茯苓 藿香 陈皮去白 黄芪炒,各五钱 甘草炙,二钱半 右,每服二三钱,姜枣水煎。薛己曰:按前方治脾肺虚弱之证。若肺病已去,前证未已,但用六君子汤以调补脾胃。
归脾汤 治乳母脾经气郁,致儿为患。 人参 白朮 茯神 黄芪 龙眼肉各二钱 远志一钱 酸枣仁 木香 甘草炙,各三分 右,姜枣水煎服。加柴胡、山栀,名加味归脾汤。
六神散 治小儿面青啼哭,口出冷气,或泄泻不乳。 人参 山药 白朮各五钱 甘草二钱 白茯 扁豆炒,各一两 右为末,每服一钱,姜枣水煎。《婴童百间》曰:一方用当归、白芍、人参各二钱半,甘草、桔梗、陈皮各一钱,为散,每服二钱煎服。
当归散 治小儿夜啼不乳。
当归 白芍 人参各二钱半 甘草一钱二分 桔梗 陈皮各一钱 右为末,每服一二钱,水煎灌之。
羚羊角丸 治小儿行迟。
羚羊角镑 虎胫骨醋炙 生地黄焙 酸枣仁 白茯苓各五钱 肉桂 防风 当归酒洗 黄芪各二钱五分 右为末,炼蜜成剂,每服一皂子大,白汤化下。
菖蒲丸 治小儿心气不足,不能言语。 菖蒲 赤石脂各三钱 人参五钱 丹参二钱 天门冬去心,一两,焙 右为末,蜜丸菉豆大,每服十丸。若病后肾虚不语,宜服地黄丸。《圣济总录》有黄连。
团参汤 治小儿心虚血热,自汗盗汗。 人参 当归各等分
右用猪心一片,每服三钱,水煎服。
木瓜丸 治小儿生下吐。
木瓜 麝香 腻粉 木香 槟榔各等分 右为末,面糊丸黍大,每服一二丸,甘草汤化下。薛己曰:按前证多因妊娠胃经有热或郁痰所致,当审其母而兼治之。
涂顖法,治小儿伤风鼻塞。
麝香 牛黄 青黛各二分半 蝎尾去毒,分半 薄荷 蜈蚣各二分 右为末,生枣肉杵膏,涂帛上,贴顖中,以手烘热频熨之。薛己曰:按前法辛凉发散,开窍袪风之剂,当审用之!余每以葱头三五茎,细切擂烂,摊纸上,以两掌护热贴顖门,良久,其邪即解,诸病自退。乃去其葱,却以段帛寸余涂糊,仍贴顖门护之。春夏常用绢帛,秋冬用纻丝,以护贴之,永无伤风之患。亦有因母病致儿发搐者。
浴体法 治小儿胎肥、胎热、胎怯。 乌梢蛇肉酒浸焙 白矾 青黛淘净各三钱 麝香二分半 天麻二钱 蝎尾 朱砂各五分 右为末,桃枝一握,水煎浴之,勿浴背。
消积丸 治小儿食积,大便酸臭发热。 丁香九个 缩砂十二个 巴豆二粒、去皮心膜 乌梅肉三个 右为末,面糊丸黍米大,每服五七丸,温水下。薛己曰:愚按前证若食积既去,而热不退,或作呕少食,宜用五味异功散以补胃气,或用四君子加藿香、半夏,以安中气。若兼泄泻,用六君子汤;如不应,加升麻、柴胡,以升补脾气。若久泻不已,宜用补中益气汤以升补阳气。若虚寒,加炮姜、木香;如不应,兼以四神丸以补脾肾。若体瘦潮热口渴,大便不调,宜用肥儿丸以消疳积。
羌活散 治小儿风邪所伤,头目昏眩,痰涎壅滞,肢节烦疼。 羌活 前胡 麻黄 白茯苓 川芎 黄芩 甘草炙 蔓荆子 枳壳麸炒 细辛 防风 菊花 石膏另研,各一两 右为末,每服一二钱,水煎。
参苏饮 治小儿感冒风寒,或腹胀少食,泄泻呕吐,或手足并冷,喘促痰涎。 人参 紫苏 陈皮 半夏 茯苓 枳壳麸炒 桔梗炒 前胡 干葛根 甘草炒,各五分 木香三分 右为末,每服一二钱,水煎。《片玉心书》加姜枣引。
甘桔散 治小儿咳吐热涎,咽喉不利。 甘草炒,二两 桔梗一两,米泔浸焙 右为末,每服二钱,入炮阿胶半片,水煎服。薛己曰:按前证若风热蕴于肺而咳脓血,用桔梗汤;若心克于肺而吐痰涎,用人参平肺散。
桔梗汤 治咳嗽吐脓,痰中有血,已成肺痈证。 桔梗 贝母 当归酒浸 瓜蒌仁 枳壳麸炒 薏苡仁 桑白皮炒 百合蒸,各一钱五分 五味子炒 甜葶苈炒 地骨皮 知母炒 甘草节 防己 黄芪炒 杏仁各五分 右,每服一二钱,水煎。
小柴胡汤 治伤寒温热,患身热恶风,头痛项强,四肢烦疼,寒热往来,呕哕痰实;及治中暑病疟。 柴胡八钱 半夏汤炮 黄芩 人参各三钱 甘草炙,二钱 右,每服一二钱,姜枣水煎。
加味小柴胡汤 治乳母肝火发热等证,致儿为患。 即小柴胡加山栀、牡丹皮,水煎,子母并服。
栀子清肝散 治三焦或足少阳经风热,其内作痒,生疮或出水疼痛。 柴胡 栀子炒 牡丹皮各一钱 茯苓 川芎 芍药 当归 牛蒡子炒,各七分 甘草 右,水煎服。
抱龙丸 治伤风温疫,身热昏睡,风热痰实,壅嗽;又治惊风潮搐,及蛊毒中暑。 雄黄二钱五分 辰砂五钱,另研 天竺黄一两 牛胆南星四两 麝香五分,另研 右为末,甘草汤丸皂子大,每服一丸,白汤化下。薛己曰:按前丸,化痰袪邪清热之功居多,属肝心实热而致者,用之殊效。若脾肺虚弱而见昏睡痰嗽,当用宝鉴天麻散以调补元气。
小续命汤 治中风不省人事,涎鸣失音,肢体反张,或时厥冷。《奇效良方》云:治小儿手足拘挛,不能屈伸。 麻黄去节 人参 黄芩 川芎 赤芍药 甘草炒 杏仁去皮尖研 防己 官桂各五钱 防风七钱五分 附子炮,去皮脐,二钱 右,各另为末和匀,每服一钱,姜枣水煎。有热减桂、附。
十二味异功散
木香二钱半 当归三钱半 官桂 茯苓 白朮土炒,各二钱 人参 陈皮 厚朴姜制 半夏姜汁制 丁香 肉豆蔻各二钱五分 附子炮,一钱五分 右,每服二三钱,姜枣水煎。薛己曰:按前方若痘疮不光泽,不起发,不红活,不结靥,谓之表里俱虚,宜用此药治之。若闷乱烦渴,吐泻不食,腹痛腹胀,痰喘气急,谓之表里虚寒,急用此药送豆蔻丸,或十日或十一日,当靥。不靥,烦渴咬牙,手足并冷,饮沸汤而不知热,此阳虚脱陷,急用此汤救之,亦有复生者。
化毒丹 治胎毒及痘后头面生疮,眼目肿痛。 生地 熟地 天门冬 麦门冬 黑参各三两 甘草 甜硝各二两 青黛一两五钱 右为末,炼蜜丸芡实大,每服一丸,白汤化下。薛己曰:按前方生血凉血解毒寒中之剂,用之得宜,殊有良验。
安神丸 治邪热惊啼,心肝壮热,面黄颊赤。 麦门冬去心焙 牙硝 白茯苓 干山药 寒水石 甘草各五钱 朱砂研水飞,一两 龙脑二分半 右为末,炼蜜丸芡实大,每服半丸,砂糖水化下。薛己曰:按前方降火化痰,辛散寒凉之剂,不宜过服,恐反伤脾胃也。若睡中惊悸不安、宜用秘旨安神丸。若因乳母脾气郁热,致儿为患者、宜用加味逍遥散。若因乳母怒气,肝经发热,致儿为患者,宜用加味小柴胡汤。若因乳母饮酒,胃经发热,致儿为患者,宜用葛花解酲汤。
花火膏 治夜啼。
灯花一颗
右,涂乳上令儿吮之。《百一方》曰:加硼砂一字,朱砂少许,蜜调成膏子,涂乳令吮。薛己曰:按前证有因停乳腹痛者,有因阴盛发躁者,有因寒盛腹痛者,有因乳母郁闷怒气传儿者,有因乳母停滞传儿者,治法说见本论。
蝉蜕钓藤散 治肚痛惊啼。
钓藤 天麻 茯苓 川芎 白芍药各二钱 甘草 蝉蜕各一钱 右,每服一钱,灯心水煎。
天竺黄散 【《奇效良方》,下同】 治小儿惊风热。 天竺黄研 川郁金 山栀子 僵蚕炒去丝嘴 蝉壳去土 甘草各等分 右为末,一岁半钱,熟水、薄荷汤皆可服,不拘时。
辰砂金箔散 治小儿心膈邪热,神志不宁,惊惕烦渴,恍惚怔忡,夜卧不安,齿龂肿烂,及痰实咳嗽,咽膈不利。 辰砂 桔梗各二钱半 人参 白茯各一钱半 蛤粉四钱,水飞另研 牙硝枯过,一钱五分 甘草炙,一钱二分半 片脑一分半 金箔一片 右为末,一岁半钱,薄荷汤调,不拘时。百晬小儿,脏腑多热,睡卧不稳,大便不利,蜜汤调一字。
牛黄膏 治惊化痰,袪邪热,止涎嗽。 菉豆粉二两。钱氏用寒水石五钱,细细另研 牛黄一钱,另研 片脑子少许 甜硝三钱 甘草末半钱 硼砂二分半 右为末,和匀,炼蜜丸如芡实大,金箔为衣,或一丸或半丸,薄荷汤磨化服,不拘时。一方有朱砂半钱。
朱砂膏 治小儿镇心脏,压惊化痰,坠涎除风。 白僵蚕炒去丝嘴 白附子湿纸裹煨焙干 天南星炮 朱砂另研,各半两 干蝎一两,炒 右件入麝香半钱,共为细末,面糊为丸粟米大,朱砂为衣,每服十丸,煎金银薄荷汤下。如盗汗,煎麻黄根汤下。不拘时服。
乌犀丸 治小儿惊疳,乳食不化,内成积聚,腹大体小,潮热往来,五心烦热,揉指咬甲,蛔虫自利,颈项结核,肚痛无时,遍身疮疥,小便如泔,夜多盗汗,嗜泥炭,喜甘甜,或疟或渴,或吐或泻,或百日内外,因吞恶血绞刺啼叫,脾部虚弱,易为伤犯,故百疾发生,并宜服之。常服消宿食,破滞气,发散疖毒。不可疑药味粗贱,兼见巴豆可畏,不容服饵。殊不知脾主中州,万物发生之原,脾积闭饮,血营气卫,宁免蹇濇?何疾不因此发生?累累用验,告勿他疑。 巴豆一百单八粒,并去心膜,对对排数得定,不可失落星儿,更用沉香水浸过。此药去心壳膜,务在精制,稍有不净,难取神效。盖膜能伤胃,心能发呕橘皮一两,去白切小指面大,片片令匀,将巴豆和拌,露七夜,锅内文武火炒黑色,拣出巴豆,令出油尽 苍朮去粗皮六钱,浓煎,犀角水浸,受太阳七日晒干,入锅内微炒,遂将橘皮同研为细末,将巴豆搀入末内,再研为细末 右件为末和匀,水浸蒸饼糊为丸,如萝卜子大,量儿大小,加减丸数,临卧生姜汤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