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初生诸疾门 - 第 1 页/共 9 页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四百七 小儿初生诸疾门     黄帝素问      奇病论篇   帝曰:人生而有病巅疾者,病名曰何?安所得之?岐伯曰:病名为胎病。此得之在母腹中时,其母有所大惊,气上而不下,精气并居,故令子发为巅疾也。  【注 此女子胞之为病也。有所大惊,则气暴上而不下。夫精以养胎,而精气并居者也。母受惊而气上,则子之精气亦逆,故令子发为巅疾也。思谓巅当作癫。按婴儿癫癎,多因母腹中受惊所致。然癫疾者逆气之所生也,故因气上逆而发为癫疾。兆璜曰:胎中受病,非止惊癎。妊娠女子饮食起居,大宜谨慎,则生子聪俊,无病长年。】     千金方 【唐 孙思邈】      初生出腹论   小儿初生出腹,骨肉未敛,肌肉犹是血也,血凝乃坚成肌肉耳。其血沮败,不成肌肉,则使面目绕鼻口左右悉黄而啼,闭目聚口撮面,口中干燥,四肢不能伸缩者,皆是血脉不敛也,多不育。若有如此者,皆宜与龙胆汤也。  儿生落地不作声者,取暖水一器灌之,须臾当啼。儿生不作声者,此由难产气少故也。可取儿脐带向身却捋之,令气入腹,仍呵之至百度,啼声自发。亦可以葱白徐徐鞭之,即啼。  儿生十许日怒啼。似衣中有刺者,此或脐燥还刺其腹,当解之,易衣更裹,仍以温粉粉之。若脐不愈,烧绛帛末粉之。若过一月脐有汁不愈,烧虾蟆灰粉之,日三四度。若脐中水及中冷,则令儿腹绞痛,夭糾啼呼,面目青黑,此是中水之过,当炙粉絮以熨之,不时治护。脐至肿者,皆随轻重,重者便灸之,乃可至八九十壮;轻者脐不大肿,但出汁,时时啼呼者,捣当归末和胡粉傅之,炙絮日熨之,至百日愈,以啼呼止为候。【按初生小儿,针灸不可妄施,兹云炙之可至八九十壮,虽今古异宜,亦须斟酌。】  若儿粪青者,冷也。与脐中水同。   乳哺不进者,腹中皆有痰癖也,当以四物紫丸微下之,节哺乳,数日便自愈。小儿微寒热,亦当尔利之,要当下之,然后乃瘥。      惊癎   新生即癎者,是其五脏不收敛,血气不聚,五脉不流,骨怯不成也,多不全育。其一月四十日已上,至期岁而癎者,亦由乳养失理,血气不和,风邪所中也。病先身热掣瘲,驾啼叫唤而后发癎,脉浮者为阳癎,病在六腑,外在肌肤,犹易治也。病先身冷,不惊掣,不啼呼,而病发时脉沉者为阴癎,病在五脏,内在骨髓,极难治也。  初出腹,血脉不敛,五脏未成,稍将养失宜,即为病也,时不成人。其经变蒸之后有病,余证并宽,惟中风最暴卒也。小儿四肢不好惊掣,气息小异,欲作癎,及变蒸日满不解者,并宜与龙胆汤。  凡小儿不能乳哺,当与紫丸下之。小儿始生,生气尚盛,但有微恶,则须下之,必无所损。及其愈病,则致深益。若不时下则成大疾,疾成难治矣。凡下,四味紫丸最善。虽下,不损人,足以去疾。若四味紫丸不得下者,当以赤丸下之;赤丸不下,当倍之。若已下而有余热不尽,当按方作龙胆汤稍稍服之,并摩赤膏。  风癎亦当下之,然当以猪心汤下之。惊癎但按图灸之,及摩生膏,不可大下也。何者?惊癎心气不定,下之内虚,益令甚尔。惊癎甚者,特为难治。故养小儿常慎惊,勿令闻大声,抱持之间当安徐,勿令惊布。又天雷时,当塞儿耳,并作余细声以乱之也。凡养小儿,皆微惊以长其血脉,但不欲大惊。大惊乃灸惊脉。若五六十日灸者,惊复更甚;生百日后灸惊脉,乃善。      变蒸论   凡儿生三十二日一变;六十四日再变,变且蒸;九十六日三变;一百二十八日四变,变且蒸;一百六十日五变;一百九十二日六变,变且蒸;二百二十四日七变;二百五十六日八变,变且蒸;二百八十八日九变;三百二十日十变,变且蒸。积三百二十日小蒸毕后,六十四日大蒸;蒸后六十四日复大蒸;蒸后一百二十八日复大蒸。凡小儿自生三十二日一变,再变为一蒸;凡十变而五小蒸,又三大蒸;积五百七十六日大小蒸都毕,乃成人。小儿所以变蒸者,是荣其血脉,改其五脏,故一变竟,辄觉情态有异。其变蒸之候,变者上气,蒸者体热。变蒸有轻重:其轻者体热而微惊,耳冷尻冷,上唇头白泡起如鱼目珠子,微汗出;其重者体壮热而脉乱,或汗或不汗,不欲食,食辄吐哯,目白睛微赤,黑睛微白。又云目白者重,赤黑者微,变蒸毕,自精明矣。此其证也。单变小微,兼蒸小剧。凡蒸平者五日而衰,远者十日而衰。先期五日,后期五日,为十日之中,热乃除耳。儿生三十二日一变,二十九日先期而热,便治之如法,至三十六七日蒸乃毕耳。恕不解了,故重说之。且变蒸之时,不欲惊动,勿令傍多人。儿变蒸或早或晚,不如法者多。又初变之时或热甚者,违日数不歇,审计变蒸之日,当其时有热微惊,慎不可治及灸刺,但和视之,若良久热不可已,少与紫丸微下,热歇便止。若于变蒸之中,加以时行温病,或非变蒸时而得时行者,其诊皆相似,惟耳及尻通热,口上无白泡耳。当先服黑散以发其汗,汗出温粉粉之,热当歇,便就瘥;若犹不都除,乃与紫丸下之。儿变蒸时,若有寒加之,即寒热交争,腹腰夭糾,啼不止者,熨之则愈也。【熨法即炙粉絮熨之。】 变蒸与温壮伤寒相似。若非变蒸,身热耳热尻亦热,此乃为他病,可作余治。审是变蒸,不得为余治也。  又一法:凡儿生三十二日始变,变者身热也;至六十四日再变,几且蒸,其状卧端正也;至九十六日三变,定者候丹孔出而泄;至一百二十八日四变,变且蒸,以能咳笑也;至一百六十日五变,以成机关也;至一百九十二日六变,变且蒸,五机成也;至二百二十四日七变,以能匍匐也;至二百五十六日八变,变且蒸,以知欲学语也;至二百八十八日九变,以亭亭然也。凡小儿生至二百八十八日,九变四蒸也。当其变之日,慎不可妄治之,则加其疾。变且蒸者,是儿送迎月也。蒸者,甚热而脉乱汗出是也。近者五日歇,远者八九日歇也。当是蒸上,不可灸刺妄治之也。     小儿直诀 【宋 钱乙】      胎惊   小儿初生,壮热吐哯,身体强直,手足抽掣,目反直视,是胎惊风证也。   【注 按前证多因娠妇忿怒惊恐,调摄乖常,或挟外邪内伤于胎。盖母有所触,胎必感之。当用猪乳膏拭儿口中,或用惺惺散加漏芦令母烈服,使药通乳中,儿病自愈矣。】  百日内发搐,真者不过两三次必死,假者频发不死。真者内生惊癎,假者外伤风冷。血气未实,不能胜任,故发搐,口中气热,用大青膏涂顖、浴体二法。   【注 按前证多因胎中受患,或乳母郁怒传儿,或儿脾伤自病。当固元气为主,而兼治其母。仍参吮乳不能类治之。后仿此。】      变蒸   小儿在母腹中乃生骨气,五脏六腑成而未全。自生之后,即长骨脉,五脏六腑之神智也。变者易也,自内而外,自下而上,又身热。故以生之日后三十二日一变蒸,即智意有异于前。何也?长生脏腑智意故也。何谓三十二日长骨添精神?人有三百六十五骨,除手足中四十五碎骨外,有三百二十数。自生下,骨一日十段而上之。十日百段,而三十二日计三百二十段为一变,亦曰一蒸。骨之余气,一自脑分入龈中,作三十二齿;而齿牙不及三十二数者,由变不足其常也。或二十八日即长二十八齿,已下仿此,但不过三十二之数也。凡一周遍乃生虚热诸病,如是十周则小蒸毕也。计三百二十日,生骨气乃全而未壮也。故初三十二日一变生肾生志,六十四日再变生膀胱,其发耳与骨 尻冷。肾与膀胱俱主于水,水数一,故先变生之。九十六日三变生心喜,一百二十八日四变生小肠,其发汗出而微惊。心为火,火数二。一百六十日五变生肝哭,一百九十二日六变生胆,其发自闭【一云目不闭】 而赤。肝主木,木数三。二百二十四日七变生肺声,二百五十六日八变生大肠,其发肤热而汗或不汗。肺者金,金数四。二百八十八日九变生脾智,三百二十日十变生胃,其发不食腹痛而吐乳。此后乃齿生,能言知喜怒,故云始全也。太仓云:气入四肢长碎骨,于十变后六十四日长其经脉手足。手受血,故能持物;足受血,故能行立也。经云:变且蒸,谓蒸毕而足一岁之日也。师曰:不汗而热者发其汗,大吐者微止,不可余治。是以小儿须变蒸蜕齿者,如花之易苗。所谓不及三十二齿者。由变之不及,齿当与变日相合也。年壮而视齿方明。  【注 按小儿变者变其情态,蒸者蒸其血脉,故三十二日一变,每变毕则情态异常。《全婴方》论云:变蒸者以长气血也。变者上气,蒸者发热也。轻则体热虚惊,耳冷微汗,唇生白泡,三日可愈;重者寒热脉乱,腹疼啼叫,不能乳食,食即吐哯,五日方愈,古方以黑散子紫丸子主之。窃谓此证小儿所不能免者,虽勿药可也。况前药乃属峻厉,非惟脏腑不能胜,抑且反伤气血,慎之慎之!予尝见一小儿至二变,发热有痰,投以抱龙丸一粒,卒至不救,观此可验矣。若不热不惊,略无证候而暗变者,盖受胎气壮实故也。然其候与伤寒相似,但以唇上白泡验之。亦有受胎气壮实,不热不惊,或无证候而暗变者,不必服药。然父母爱子之心胜,稍有疾病,急于求医;而医不究病倩,率尔投剂。殊不知病因多端,见证相类,难以卒辨。况古人禀厚,方多峻厉之剂,慎服可也。】      吐泻   初生十日内吐泻壮热,不乳,或乳不消,或白色,先用白饼子下之,后用益黄散和之。  初生下吐,因秽恶下咽故也,用木瓜丸主之。凡初生急须拭凈口中,否则啼声一发,秽物咽下,致生诸病。   【注 按芽儿初生之患,多因乳母不慎七情,不节厚味,传儿为病,当审其因以调治其母。前所用之药,恐脏腑脆嫩,不能胜受,治者审之。】      夜啼   夜啼者,小儿筋骨血脉未成而多哭,脾脏冷而痛也,当与温中药或花火膏主之。  若虚怯为冷所乘,则唇青。    【注 按前证多因禀赋不足,或乳母饮食七情亏损所致。若面色白及白睛多者,属肾气不足,至夜则阴盛而腹痛也,用六味丸。若脸青唇白,或小便黄短,属脾气不足,至夜则阴盛而腹痛也,用钓藤散。若脸红舌白,或小便赤濇,小肠热也,用导赤散加辰砂;如不应,属肾火,用地黄丸。唇色青白,口中气冷,或肢体冷,或泄泻曲腰,或泄泻不乳,此脾肾虚弱,用六神散;兼呕吐,用六君子汤。大便不化,乳少腹胀,用五味异功散加漏芦,令母服之,儿病自愈;儿亦服四五滴尤妙,儿大数滴。】      惊啼   惊啼者邪气乘心也,当以安神丸主之。   【注 按哭而不啼多泪,是惊悸也;啼而无泪,是痛也。若因心血不足,用秘旨安神丸;心火炽盛,用导赤散;木火相搏,用柴胡栀子散;肝血不足,用六味丸。所云十啼者,盖亦大同小异耳。】      撮口   若浴后拭脐不干,风入作疮,令儿撮口甚者,是脾虚也。若频撮口,是气不和也。益黄散主之。   【注 愚按前证果因浴后拭挹不干,用枯矾为末搽之即愈。若兼乳母肝脾有热,助儿为患,当用加味逍遥散以治其母。若风入作疮,邪传于脾,撮口者,其害匪轻;七日内患者,其危尤速。】      胎肥胎热胎怯   胎肥者,生下丰厚,目睛粉红,大便干难,时出涎水。  胎热者,生下有血色,时叫哭,身热淡黄,目睛多赤,大便色黄,急欲食乳,并用浴体法主之。  胎怯者,生下面白,肌肉瘦弱,大便白水,身无血色,哽气多哕,亦用浴体法。   【注 按浴体之法,乃开发腠理,疏泄阳气者也。其胎气果热,在暑月庶几可用。其或胎怯而用前法,恐复伤真气也。然此证属有余者,胎肥胎热也。因母食膏梁厚味,或怒火郁热。胎怯弱者,因父精不足,或母气虚弱,用八珍汤;父精不足,用地黄丸;俱加漏芦令子母俱服。】      脐风   急欲乳不能食者,此风邪由脐而蕴热心脾,致舌厚唇燥,不能吮乳也。   【注 按前证果因外邪而唇口撮紧者,名为脐风,多不能救。若心脾有热,舌尖痛不能吮乳,舌本痛不能送乳者,以柳华散敷之。若舌下肿如小舌者,或舌络牵痛,或齿龈患白星,俱用线针剌出毒血,亦敷前散。若唇肿痛或裂纹作痛,以当归膏调前散敷之。若暴病发热,作渴饮冷,大便秘结,用泻黄散疏导其热。若病后发热,口渴饮汤,大便不实,用异功散调补胃气。若服攻伐之剂,兼呕吐,或腹痛,脾胃复伤也,用四君子汤。或口角流涎,或痰气壅盛,脾不能摄也,用六君子汤。若儿自食甘肥,或母食酒面,致儿口舌生疮,用清胃散以清热。若作呕,少食泄泻,用白朮散以补脾。若手足并冷,或腹痛恶寒,用六君、炮姜以温中。若因乳母饮食劳役失宜,致儿发热,用补中益气汤。因乳母肝脾二经血虚,内热传儿,用加味逍遥散、八珍汤。因乳母肝脾郁怒,血伤内热,致儿为患,用加味逍遥散、加味归脾汤。俱加漏芦子,亦服数滴,仍参前弄舌类。凡针重舌,以针直刺,不可横挑,恐伤舌络,则言语不清。】      胎黄   若百日或半年不因病而身黄者,胃热胎疸也;若淡黄兼白者,胃怯也。   【注 初生身黄壮热,不乳便秘,此为胎热,用地黄汤。若二便赤濇,腹胀面赤,饮水,用茵陈汤,调五苓散。若清便自调,四肢并冷,用益黄散。淡黄白,用调中丸。】      语迟   若患吐泻,或大便后,虽有声而不能言,又能咽物者,非失音,此肾怯不能上接于阳也,当以地黄丸主之。凡口噤不止,则失音语迟。   【注 按前证多因禀肾不足。盖肾脉系于舌本,非地黄不能治。故患此证者,若仰首呵欠则嗽。如未应,须兼以补中益气汤滋其化源。若阴火上炎,肺金受伤而失音者,亦治以前法。《保婴集》云:小儿五六岁肾气不足而不能言者,用菖蒲丸;口噤不能言者,用地黄丸。】      行迟齿迟   长大不行,行则脚软;齿久不生,生则不固,皆胎弱也。   【注 按前证即五迟之证也。盖肾主骨,齿者骨之余也。良由父母精血不足,肾气虚弱,不能荣养而然耳。有肝肾虚长而不能行者,有肝气虚手足拳挛者,有肝肾虚而脚不能舒展者,并用地黄丸滋补之。有心气虚而不能言语,用团参汤、补中益气汤培养之。若久病或五疳所致者,但调补脾胃为主。《全婴方》云:头项手足身软,谓之五软证,皆胎禀肾气怯弱也。】     儒门事亲 【元 张从政】      夜啼   夫小儿夜啼不止者,当用灯花一枚,研细随乳汁下,并三服,则每服用灯花一枚。服罢此药,于凈室中卧一两日,即止也。      拗哭不止   夫小儿拗哭不止,或一二日或三四日,乃邪祟之气凑于心,拗哭不止也。有藏经一法,以绵绢带缚手足讫,用三姓妇人凈驴槽,卧小儿于其中,不令傍人知而觑之,移时则拗哭自止也。      悲哭不止   夫小儿悲哭,弥日不休,两手脉弦而紧。戴人曰:心火甚而乘肺,肺不受其屈,故哭,肺主悲。王太仆云:心烁则痛甚,故烁甚悲亦甚。今浴以温汤,渍形以为汗也。肺主皮毛,汗出则肺热散矣。浴止而啼亦止。仍命服凉膈散加当归、桔梗,以竹叶、生姜、(石卜)硝同煎服,泻膈中之邪热。      小儿风门   凡小儿三五岁或七八岁至十余岁,发惊涎潮搐搦如锯拽,不省人事,目瞪喘急,将欲死者,《内经》曰:此者得之在母胎胞之所受悸惕惊骇恐惧之气。故令小儿轻者为惊风天吊,重者为癎病风搐,胎中积热者为脐风。已上诸风证,可用吐涎散吐之。吐讫,宜珠、犀、龙、麝清凉坠痰之药;其食乳之子,母亦宜服安魂定魄之药,定志丸之类是也。故妇人怀孕之月,大忌悲忧惊怖,纵得子必有前疾。小儿风热涎嗽者,可以通圣加半夏同煎温服。     丹溪心法 【元 朱震亨】      小儿论   乳下小儿常多湿热、食积、痰热、伤乳为病,大概肝与脾病为多。  小儿易怒,肝病最多。大人亦然。肝只是有余,肾只是不足。  小儿夜啼,此是邪热乘心。    【注 夜啼,小儿脏冷也。阴盛于夜则冷动,冷动则为阴极发躁,寒盛作疼,所以夜啼而不歇。】  小儿变蒸,是胎毒散也。     幼科全书 【元 朱震亨】      胎疾   凡小儿在月内有病者,皆胎疾也,并治其母。小儿月内肠胃甚脆,气血未充,若有微疾,不可妄施补泻,恐伤脏腑。脏腑一伤,将贻患于终身,或至夭命,可不戒哉!如不得已而用汤丸,毋伐天和,中病即止,又不可过剂也。乳母服药,必别择乳母乳之,而后可补可泻也。若蓐母自乳。则不可乱投汤药。盖产后之妇,气血甚虚,有补无泻,苟儿有热而用凉药,则犯产后之禁,必害其母;如有温补,则反助小儿之热,又害其子。医者人之司命,偏害之事而可妄为乎?必须斟酌谨慎,勿损阴隲也!  凡小儿生下就死者,急看儿口中悬痈,前腭上必有泡塞住,即以手指摘破其泡,连用软绵拭令血凈;若血入喉即死。  万氏曰:儿生十日之内,常抱向明处,视其口中为要。  凡小儿初生下气绝不能啼者,必因难产,或因冒寒所致。急以绵絮包裹于怀中,未可轻断脐带,却将包衣置铫中,向炭上以水煮之;又作大油炷点着,往来于脐带上下燎之;须臾热气由脐入腹,便能啼哭,方可洗浴,却断脐带。若不如此急救,便断脐带者,多死不治。  万氏曰:俗名闷脐生,即寤生,乡俗有连呼其父乳名即醒者。  凡小儿初出胎时,被风寒所吹,鼻塞服药不得者,用天南星为末,生姜自然汁调成膏,贴顖门上自愈。  万氏育婴贴顖法,加北细辛、葱汁更好。  凡小儿生后,或月内,或百日,痰多气喘,目闭眼赤,眵泪,神困呵欠,遍身壮热,小便赤濇,大便不通,时复惊烦,此胎热也。因母平日恣食辛热,食服暖药而致。以凉惊丸、黄连解毒汤治之。  凡小儿生后,觉口中冷,腹痛肠鸣泄泻,昏昏多睡,或夜啼,此胎寒也。因母喜啖生冷,或有外感,多服凉药,致伤胎气。以理中丸、匀气散治之。  凡小儿生下浮胖,通身红色,满月以后,渐渐瘦弱,五心烦热,此名胎肥。又有生下面无精光,身无血色,目无精采,肌肉瘦削者,此名胎怯。并宜内服八物汤,而外用浴体法。  凡小儿生下遍身面目皆黄,状如金色,身上壮热,大便不通,小便如栀子汁,乳食不思,此胎黄也,因蓐母受热而传于胎,以地黄汤治之。  凡小儿生下,壮热翻眼握拳,噤口直目,涎潮搐热,目闭面青,此胎惊也。因母忿怒跌仆以致触胎。视其眉间气色赤而鲜者可治;若黑暗者不可治。以至圣保命丹,金、银、灯心汤下。  凡小儿生下,大小便三五日不通者,此名锁肚。胎中受热,热毒壅盛,结于肛门,闭而不通,无复滋润。急令妇人以温水漱口,吸咂儿前后心并脐下手足心共七处,凡四五次;再用轻粉五分,蜜少许,温水化开,时时少许服之,以通为度。如更不通,即是肛门内合,或以金簪透而通之,须刺入二寸许,以香油和蜜纳入孔中,粪出为快也。若肚胀不乳,作呻吟声,至于一七,难可望生。  凡小儿初生时即不吃乳者,此由拭口不净,恶秽入腹,致令腹满气短,不能吃乳。或有吐呕,乳不得下;或胎中受寒,令儿腹痛,亦不吮乳,此则多啼,俱以木香散治之。      脐风   脐风者,由断脐之后,被水湿风冷之气所乘而流入心脾,遂令腹胀脐肿,四肢强直,日夜多啼,不能吮乳,甚则发为风搐。若脐青肿,撮口不开者,是为内搐,不治;爪甲黑者即死。      撮口   撮口者,由胎气夹热,兼之风气入脐,流入心脾二经,故令舌强唇青,口撮喘急,啼声不出,不乳。若口出白沫而四肢冷者不治。撮口最为急候,一腊之内,见之尤甚。      噤风   噤风者,眼闭口噤,啼声渐少,吮乳不得,口吐白沫,大小便皆不通。亦由胎中受热,热毒流入心脾,故形见于喉舌间也。  此上三证,其名虽异,受病之源则一。初生七日,得此证者,多不可治。若不急救,坐以待死,良可惜焉!  但见小儿喷嚏,多啼身热,不乳,急看小儿上腭有小泡如粟米大,或以指甲,或以穵耳轻轻刮去,以绢缠手指蘸温水,拭净其血,勿令下咽,便安妥,不必服药,诚良法也。  如儿牙关紧急,已成撮口惊搐者,先用撮风散以开其关,次用控痰散以吐其痰,后用益脾散以和其胃,保命丹袪惊即愈。若手足挛拳,口噤不开者,不治。  亦有热在胸膛,伸缩无时,呢呢作声,努胀其气。以致脐突浮肿,此非断脐使之然也,但散其热自愈,加减龙胆汤主之。  亦有肚胀青筋,吊肠卵疝,内气引痛而撮口者,皆肠胃郁结不通致之。治法贵乎疏利,紫霜丸量而与之,一粒金丹尤妙。      西江月   胎黄状如金色,身热大便难通,小便黄赤色蒙胧,少乳时时舌弄。此证传来母毒,脾胃湿热相攻,凉经凉血解重重,保养胎元兼用。  外有胎肥胎瘦,此为禀赋虚羸,父精母血必多亏,儿子不充元气。此个甚难调理,愚夫不晓支持,一朝有病至倾危,却把命来找对。  生下时时吐奶,不思乳食昏沉,此为秽物下咽门,拭洗未能洁净。会厌中间阻隔,太仓上口留凝,豁痰顺气药通神,炮制生姜作引。  生下忽然腹胀,脐中血水淋漓,断脐将息失其宜,客水邪风侵入。外用灰矾粘贴,速令干较为奇,若还撮口哭声稀,纵有神丹莫治。  小儿生下数日,睡中啼哭多惊,此因母气失和平,常因七情为病。以致胞胎气逆,痰涎流入脾心,治须顺气更精神,镇坠痰涎始定。  胎热遍身如火,发斑丹毒风疮,神昏目痛又惊章,大小便难哭嚷。此是母贪煎炒,温经暖药乖方,急须解毒令清凉,甘草黄连为上。  胎寒生来吐泻,大便滑溜多清,腹中疼痛哭声频,面色青白不定。平日母多生冷,寒邢传入胎经,治宜丸散用甘温,可保婴儿性命。  小儿初生病证,许多名状难同,胎惊撮口共脐风,寒热瘦肥黄肿。呕吐昏昏不乳,脐间血水溶溶,未从满月病来凶,好似风中烛弄。  最是脐风可畏,三朝八日为殃,初然喷嚏似风伤,啼哭时时吵嚷。急看小儿上腭,刮破白泡中央,展揩恶血细端详,莫使下喉为上!  若是不知此法,致令泡落儿吞,忽然腹胀满膨膨,脐肿青筋散乱。撮口昏昏不乳,目瞪又紧牙关,啼声不出命归天,劝取衣棺急办。  小儿为何难治?古今号曰哑科,脉无可诊待如何,口不能言病作。父母时时惊怕,医人试验诚多,从容审证用方药,有甚难为捉摸。  要识小儿治法,方为业擅专门,半周一岁病何因?胎毒单单现证。自后饮食渐广,肥甘之变须明,此时脾胃病多寻,消食养脾法定。  小儿纯阳之体,阴阳不可偏伤,常带三分饥与凉,此个孩儿易养。大抵脾常不足,有余肝气须防,不寒不热药为良,切忌妄行孟浪!  胎病要行解毒,无如甘草黄连,若加脾弱病相缠,参朮陈皮有验。巴豆牵牛丁桂,砒硫白汞青铅,俱伤正气损真元,悞了孩儿命短。      变蒸   此小儿正病者,盖变者变易也,每变毕即性情有异于前。何者?生长脏腑之意也。蒸者,蒸蒸然热也。万物生于春,长于夏者,以阳主生长也。于人亦然。所以变蒸足始乃成人,血气充实骨肉坚牢也。小儿此证譬如蚕之有眠,龙之脱骨,虎之转爪,而变化同也。故每三十二日有一变蒸,至五百七十六日,大小变蒸足矣。轻则发热微汗,其状似惊;重则壮热脉乱而数,或汗,或烦啼躁渴。轻者五日解,重者八日解。其候与伤寒相似。亦有变蒸之余感寒邪者,但变蒸则耳冷,上唇发泡,状如浊珠;若寒邪搏之,则寒热交争,腹中作痛,而啼哭之声日夜不绝。治此之法,轻者不须服药,重者以平和饮子微表之。热甚便秘,以紫霜丸微利之;若吐泻或不乳而多啼者,以调气散治之。  凡小儿当变蒸之时,不热不惊,别无他证者,是为暗变,此受胎气壮盛故也。      西江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