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字典 - 第 137 页/共 976 页

蕕 【申集上】【艸字部】 蕕 【唐韻】以周切,音猶。【說文】水邊草也。卽《爾雅》□,蔓于。 又臭草。【本草註】其氣□臭,故謂之蕕。蕕者,□也,朽木臭也。【左傳僖四年】一薰一蕕。 又地名。【晉書慕容載記】劉寧屯據蕕城,降於苻氏。 又【類篇】以九切,音酉。義同。 【集韻】同□。 蕖 【申集上】【艸字部】 蕖 【唐韻】强魚切,音渠。【爾雅釋草】荷,芙蕖。詳荷字註。 又【拾遺記】石蕖,靑色,堅而甚輕,從風靡靡,覆其波上。 蕗 【申集上】【艸字部】 蕗 【集韻】魯故切,音路。蘩虂,草名。或作蕗。【東方朔七諫】菎蕗雜於叢蒸兮。 又【急就篇註】甘草一名蕗。 蕘 【申集上】【艸字部】 蕘 【唐韻】【正韻】□如招切,音饒。【說文】草薪也。【左傳昭十三年】淫芻蕘者。【疏】□燃火之草也。 又蕘花,藥名。【本草註】蕘者,饒也,其花繁饒也。 又【集韻】尼交切,音鐃。菜名。【博雅】蘴蕘,蕪精也。【揚子方言】陳楚之郊謂之蘴,魯齊之郊謂之蕘。考證:〔【左傳昭十三年】淫芻蕘者。【註】□燃火之草也。〕 謹照原文註改疏。 蕙 【申集上】【艸字部】 蕙 【唐韻】【正韻】□胡桂切,音惠。【玉篇】香草,生下濕地。【爾雅翼】一榦一花而香有餘者蘭,一榦數花而香不足者蕙。【南方草木狀】蕙一名薰草。【屈原離騷】予旣滋蘭之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畝。 又【韻會】通惠。【揚雄甘泉賦】發蘭惠與穹藭。 蕛 【申集上】【艸字部】 蕛 【集韻】田黎切,音提。【爾雅釋草】蕛,苵。【註】蕛似稗,布地生穢草。 【廣韻】或作稊。又通荑。【集韻】亦作□。 【酉集下】【車字部】 【集韻】匹計切,音淠。【釋名】輗,猶祕齧。在車軸上,正輪之祕齧前却也。 【備考】【酉集】【辵字部】 【龍龕】音曲。 蕜 【申集上】【艸字部】 蕜 【集韻】妃尾切,音斐。【博雅】悵也。 又父沸切,音翡。義同。 【午集中】【矛字部】 【廣韻】【集韻】□徒冬切,音彤。【博雅】刺也。【玉篇】刺矛也。 【午集中】【目字部】 【集韻】食川切,音船。目動也。 【午集中】【目字部】 【廣韻】武巾切【集韻】眉貧切,□音珉。與盿同。【玉篇】視貌。 又【廣韻】【集韻】□彌鄰切,音民。俯視也。通作闅。 【子集下】【刀字部】 【韻會】剛或作。【史記樂書】而民毅。 蕝 【申集上】【艸字部】 蕝 【唐韻】子悅切【集韻】租悅切,□音撮。【晉語】楚爲荆蠻置茅蕝。【註】蕝謂束茅而立之,所以□酒。 又通蕞。【前漢叔孫通傳】與其弟子百餘人爲綿蕞。【師古註】蕞同蕝。 又【纂文】蕝,今纂字。又祖芮切,音橇。【唐韻古音】引《史記夏本紀》泥行乗。註:徐廣曰:他書或作蕝。索隱曰:蕝音子芮反。 又【六書正譌】小也。 蕞 【申集上】【艸字部】 蕞 【唐韻】才外切【集韻】徂外切,□音□。【說文】小貌。【左傳昭七年】蕞爾國。【左思魏都賦】宵歌蕞陋。 又【潘岳西征賦】蕞芮于城隅者,百不處一。【註】聚貌。 又【集韻】祖外切,音最。地名,在新豐。 又通蕝。詳蕝字。 蕟 【申集上】【艸字部】 蕟 【類篇】同。 蕠 【申集上】【艸字部】 蕠 【集韻】女居切,音袽。黏著也。【史記張釋之傳】用紵絮斮陳蕠漆其閒。 又【玉篇】人余切,音如。蕠藘草也。亦作茹。詳茹字註。 蕡 【申集上】【艸字部】 蕡 〔古文〕□【唐韻】【集韻】【韻會】【正韻】□符分切,音墳。【玉篇】草木多實也。【詩周南】有蕡其實。【爾雅釋木】蕡藹。【註】樹實繁茂菴藹。 又【儀禮喪服傳】苴絰者,麻之有蕡者也。【註】蕡,麻子也。 又【說文】雜香草也。 又【博雅】弦也。 又符袁切,音煩。父吻切,音忿。義□同。 【爾雅】作黂。 蕢 【申集上】【艸字部】 蕢 〔古文〕□【唐韻】【韻會】□求位切,音匱。【說文】草器。【論語】有荷蕢而過孔氏之門者。 又山名。【前漢高帝紀】沛公引兵繞嶢關,踰蕢山。 又【集韻】苦怪切,音喟。菜名。【爾雅釋草】蕢,赤莧。【註】今莧菜之有赤莖者。 又與□通。【禮禮運】蕢桴而土鼓。【註】蕢讀爲□,聲之誤也,謂摶土爲桴也。 又姓。【禮檀弓】公使人弔蕢尚。考證:〔【爾雅釋草】蕢,赤莧。【註】今莧菜之有赤根者。〕 謹照原文赤根改赤莖。 蕣 【申集上】【艸字部】 蕣 【唐韻】舒閏切,音舜。【韻會】木槿朝華暮落者。陸佃云:取一瞬之義。亦作舜。【詩鄭風】顏如舜華。 【說文】作□。 蕤 【申集上】【艸字部】 蕤 【唐韻】【集韻】【韻會】□儒佳切,音甤。【說文】草木華垂貌。【陸機文賦】播芳蕤之馥馥。 又冠蕤。【禮雜記】緇布冠不蕤。【疏】緇布冠,古法不蕤。今特云不蕤者,以後代有蕤,此以凶事故不蕤。 又蕤賔,五月律。【周語】蕤賔。【註】蕤,委蕤,柔貌也。【前漢律歷志】蕤,繼也。 又萎蕤,藥名。見萎字註。 又旗名,鹵簿中有之。【唐人詩】望見葳蕤舉翠華。 【集韻】省作苼。考證:〔【唐人詩】望見萎蕤舉翠華。〕 謹照原文詩萎蕤改葳蕤。 蕥 【申集上】【艸字部】 蕥 【字彙】語賈切,音雅。子穀不秀。 葛 【申集上】【艸字部】 葛 【唐韻】【集韻】【正韻】□居曷切,音割。【玉篇】蔓草也。【易困卦】困于葛藟。【註】引蔓纏繞之草。【埤雅】瓜葛皆延蔓相及,故屬之綿遠者取譬瓜葛。【蔡邕獨斷】凡與先帝、先后有瓜葛者,皆會尚書官屬陛西除下。 又【說文】絺綌,草也。【詩周南】葛之覃兮。【傳】葛所以爲絺綌。【周禮地官掌葛掌】以時徵絺綌之材于山農。 又【司馬相如大人賦】雜遝膠葛以方馳。【註】膠葛,驅馳也。 又國名。【書仲虺之誥】乃葛伯仇餉。【春秋桓十四年】邾人、牟人、葛人來朝。 又水名。【水經注】沭水又南與葛陂相會。 又山名。【越絕書】有葛山。【山海經】葛山之首無草木。 又姓。【通志氏族略】葛氏有三,嬴氏之後,以國爲氏。又諸葛,有熊氏之後爲詹葛氏,齊人語訛,以詹葛爲諸葛。 又【毛詩古音攷】音結。【詩邶風】旄丘之葛兮,何誕之節兮。【馬融圍棋賦】乍緩乍急兮上且未別,黑白紛亂兮於約如葛。 又【唐韻古音】《路史》葛天氏,葛音蓋。◎按古本葛與蓋通。考證:〔【周禮地官掌葛疏】以時徵絺綌之材于山農。〕 謹照原文疏改掌。〔【水經注】沐水又南與葛陂相會。〕 謹照原文沐水改沭水。 葜 【申集上】【艸字部】 葜 【篇海】苦轄切,音恰。菝葜,草也。【集韻】亦作□。 葝 【申集上】【艸字部】 葝 【唐韻】渠京切,音擎。【爾雅釋草】葝,山薤。【疏】薤生山中者名葝。 又【集韻】堅正切,音勁。【爾雅釋草】葝,尾。【註】可以染皁。【疏】一名陵翹。 【廣韻】又作□。考證:〔【爾雅釋草】葝,鼠尾。【註】可以染草。〕 謹照原文染草改染皁。 葟 【申集上】【艸字部】 葟 【唐韻】【集韻】□胡光切,音皇。【玉篇】葟榮,亦花之美也。【爾雅釋草】蕍、芛、葟,華榮。【疏】葟,華單也。 又【博雅】葟葟,茂也。 又【齊民要術】葟菜,似蒜,生水邊。 葠 【申集上】【艸字部】 葠 【韻會】同□。【說文】本作薓。人薓,藥草。 【子集中】【人字部】 【集韻】奴對切,音內。人名。 【備考】【丑集】【女字部】 【篇海類編】同□。 葡 【申集上】【艸字部】 葡 【篇海】薄胡切,音蒲。俗借葡爲蒲陶字。 又【集韻】平祕切,音備。隷作。凡備、糒字从此。 葢 【午集中】【皿字部】 葢 【正字通】同蓋。 董 【申集上】【艸字部】 董 〔古文〕□【唐韻】多動切【集韻】覩動切,□音懂。【爾雅釋詁】董,督,正也。【書大禹謨】董之用威。 又【博雅】固也。 又深藏也。【史記倉公傳】氣當大董。 又【周禮春官】辨九□,四日振動。【鄭註】動讀爲董。書亦或爲董。振董,以兩手相擊也。 又【玉篇】藕根也。 又董蕖。【續博物志】董蕖者,婆羅門云阿苗根,似白芷。 又亭名。【左傳文六年】改蒐于董。【註】河東汾隂縣有董亭。 又澤名。【後漢郡國志】文喜邑有董池陂,古董澤。 又姓。【左傳昭二十九年】昔有飂叔安,有裔子曰董父,實甚好龍,龍多歸之,服事帝舜,賜之姓曰董。又【宣二年】董狐,古之良史也。 又【集韻】主勇切,音腫。【羣經音辨】短也。《左傳》余髮董董,今本作種種。 又【字彙補】董正之董,讀若督,東谷切。 【集韻】通作蕫。考證:〔【左傳昭二十九年】昔有颺叔安。〕 謹照原文颺改飂。 葤 【申集上】【艸字部】 葤 【唐韻】除柳切,音紂。【玉篇】裹也。 葥 【申集上】【艸字部】 葥 【唐韻】子賤切,音箭。【說文】山莓也。 又【爾雅釋草】葥,王□。【註】王帚似藜,其樹可爲掃□,江東呼爲落帚。 又【集韻】才先切,音前。車葥,藥草。 【說文】作□。 蒪 【申集上】【艸字部】 蒪 【唐韻】匹各切,音粕。蒪苴,大蘘荷名。【楚辭大招】膾苴蒪只。【註】雜用膾炙,切蘘荷以爲香。 又【集韻】匹沃切,音砲。義同。 葦 【申集上】【艸字部】 葦 【玉篇】禹鬼切【集韻】羽鬼切,□音偉。【說文】大葭也。【詩衞風】一葦杭之。【風俗通】除夕飾桃人,垂葦交,畫虎于門。【後漢袁閎傳】爲沛相,乗葦車。 又山名。【水經注】江水浦東有葦山。 又【類篇】于非切,音闈。【爾雅釋草】葦□,芀。謝嶠讀作平聲。 又【篇海】于貴切,音胃。【莊子列禦□】緯蕭而食。亦作葦。考證:〔【詩衞風】一葦航之。〕 謹照原文航改杭。 葩 【申集上】【艸字部】 葩 【唐韻】普巴切,帊平聲。【說文】華也。【張衡西京賦】披紅葩之狎獵。 又【韻補】叶滂禾切,音坡。【張衡思□賦】天地絪縕,百卉含葩。叶下和字韻。 【類篇】一作苩,一作皅。 【丑集下】【女字部】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蒼按切,音燦。美也。【詩唐風】今夕何夕,見此粲者。【傳】三女爲,一妻二妾也。粲通。詩作粲。 蒕 【申集上】【艸字部】 蒕 【正字通】俗蒀字。 葪 【申集上】【艸字部】 葪 【玉篇】同薊。 又【篇海】割也。 又木名。【山海經】葪柏,狀如荆,白華而赤實,服者不寒。 又通芥。【史記賈生傳】細故□葪兮。【註】□葪,鯁刺也。 【午集中】【目字部】 【集韻】密北切,音墨。見□字註。 葫 【申集上】【艸字部】 葫 【集韻】洪孤切,音胡。【廣韻】葫,瓜也。 又【類篇】□葫,菰米也。 又【玉篇】大蒜也。【本草註】今人謂葫爲大蒜,蒜爲小蒜。【孫緬云】張騫使西域,得大蒜、葫荽,則小蒜中土舊有,而大蒜出胡也,故有胡名。 葬 【申集上】【艸字部】 葬 〔古文〕□□□□【唐韻】【集韻】【正韻】□則浪切,音髒。【說文】从死在茻中,一其中,所以薦之。【禮檀弓】國子高曰:葬者,藏也。 又【集韻】才浪切,音臓。義與藏同。 又【正韻】兹郞切,音臧。【周禮地官】族師,以相葬埋。劉昌宗引《漢書尹賞傳》枯骨後何葬,協乎聲讀。 【韻學集成】或作塟,見《三輔黃圖》。 葭 【申集上】【艸字部】 葭 【唐韻】古牙切,音嘉。【說文】葦之未秀者。【廣韻】蘆也。【爾雅釋草】葭,華。【註】卽今蘆也。【詩召南】彼茁者葭。 又葭莩,見莩字註。 又笛也。【謝靈運詩】鳴葭戾朱宮。【註】鳴笛引路也。 又水名。【漢書註】葭水在廣平南和。 又通茄。【文□註】杜摯《葭賦》。葭今作茄。 又【集韻】何加切,音遐。芙渠葉。本作蕸,或省。 又【唐韻古音】讀姑。【司馬相如子虛賦】藏莨蒹葭,東蘠彫胡。 又【毛詩古音攷】音蓑。【張衡西京賦】齊栧女,縱棹歌。發引和,校鳴葭。 【午集中】【矛字部】 【集韻】羊茹切,音預。□,矛屬。 葮 【申集上】【艸字部】 葮 【集韻】徒玩切,音段。【類篇】木名。槿也。通作椴。 葯 【申集上】【艸字部】 葯 【唐韻】於略切【韻會】【正韻】乙却切,□音約。【博雅】白芷,其葉謂之葯。【山海經】崍山,其草多韭薤,多葯。【楚辭九歌】辛夷楣兮葯房。 又【廣韻】於角切,音渥。義同。 又【集韻】丁歷切,音的。纏也。【潘岳射雉賦】首葯綠素。【註】葯,猶纏裹也。 葰 【申集上】【艸字部】 葰 【唐韻】息遺切,音綏。【說文】薑屬,可以香口。【博雅】廉薑,葰也。【儀禮註】通作綏。 又【廣韻】蘇果切,音瑣。縣名。【前漢地理志】大原葰人。師古又音山寡切。 又【集韻】祖峻切,音俊。【司馬相如上林賦】實葉葰茂。【註】葰,大也。 葱 【申集上】【艸字部】 葱 〔古文〕蔥【唐韻】【正韻】倉紅切【集韻】【韻會】麤叢切,□音聰。【說文】菜也。【本草】蔥从悤,外直中空,有悤通之象也。【禮內則】膾春用蔥。 又劒名。【荀子性惡篇】桓公之蔥。 又【爾雅釋器】靑謂之蔥。【詩小雅】有瑲蔥珩。【註】蔥,蒼也。【禮玉藻】三命赤韍蔥衡。 又山名。【後漢章帝紀註】蔥嶺,在燉煌西,其山高大多蔥。 又【韻會】氣通達也。【方氏禮記解註】氣達爲蔥。【後漢光武紀】望見舂陵,郭唶曰:氣佳哉,鬱鬱蔥蔥然。 又【集韻】初江切,音窻。【左傳定九年】陽虎載蔥靈,寢于其中而逃。【註】蔥靈,輜車名。 又【韻補】叶千剛切,音倉。【黃庭經】五色雲氣紛靑蔥,閉目內□自相望。 【玉篇】俗作。【五經文字】作葱。(蔥)【集韻】葱古作蔥。註詳九畫。 蔗 【申集上】【艸字部】 蔗 【唐韻】【韻會】【正韻】□之夜切,音柘。【玉篇】甘蔗也。【張衡南都賦】諸蔗薑。【南方草木狀】諸蔗一曰甘蔗,交阯所生者,圍數寸,長丈餘,斷而食之,甚甘。 又與柘通。【楚辭招】胹鼈炮羔,有柘漿些。【註】柘一作蔗。【司馬相如子虚賦】諸柘巴苴。 又【唐韻古音】讀諸。甘蔗一名甘諸,南北音異也。考證:〔【司馬相如上林賦】甘柘巴苴。〕 謹照原文上林賦改子虚賦。甘柘改諸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