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字典 - 第 140 页/共 976 页

蒬 【申集上】【艸字部】 蒬 【唐韻】於袁切,音冤。【說文】棘蒬也。【爾雅釋草】葽繞,棘蒬。【註】今遠志也。 又【集韻】與薳同。 蒭 【申集上】【艸字部】 蒭 【六書正譌】芻俗作蒭。 □ 【未集上】【竹字部】 □ 【字彙補】於六切,音郁。竹器。 【卯集中】【戈字部】 【廣韻】陟輸切【集韻】追輸切,□音誅。【博雅】殺也。一曰戈名。 蒮 【申集上】【艸字部】 蒮 【唐韻】余六切,音育。【爾雅釋草】蒮,山韭。【疏】韭生山中者名蒮。 又通薁。【王應麟詩攷】六月食鬱及蒮。出《韓詩》及《爾雅疏》。 又【唐韻古音】引《詩》食鬱及蒮,叶去聲,音奧,統下菽、棗、稻爲一韻。 【寅集下】【广字部】 【廣韻】布忖切,音本。【玉篇】姓也。 蒯 【申集上】【艸字部】 蒯 【唐韻】苦怪切,音喟。【左傳成九年】雖有絲麻,無棄菅蒯。正義:蒯與菅連,亦菅之類。【儀禮喪服傳疏】屨者藨蒯之菲也。《禮玉藻》【註】蒯席澀,便于洗足也。【張衡西京賦】草則葴莎菅蒯。【註】蒯草中爲索。 又地名。【左傳昭二十三年】攻蒯,蒯潰。【註】河南縣蒯鄕是也。 又姓。【前漢蒯通傳】蒯通,范陽人。 又蒯緱。【史記孟嘗君傳註】蒯緱,把劒之物,謂以劒繩纏之。 又【韻補】苦對切,音塊。引《左傳》叶雖有姬姜,無棄蕉萃韻。 又【索隱蒯成侯緤註】引《三蒼》,音裴。考證:〔【左傳成八年】雖有絲麻,無棄菅蒯。【註】毛詩疏曰,菅與蒯連,亦菅之類。〕 謹照原文八年改九年。註毛詩疏曰改正義。菅與蒯改蒯與菅。〔【註】蒯席〕 謹按此玉藻註非喪服註,註上增禮玉藻三字。 蒱 【申集上】【艸字部】 蒱 【唐韻】薄胡切【韻會】蓬晡切,□音匍。【類篇】樗蒱,戲也。【晉書陶侃傳】樗蒱者,牧豬奴戲耳。 又【韻會】通蒲。【荀子不苟篇】柔從若蒱葦。 蒲 【申集上】【艸字部】 蒲 【唐韻】薄胡切。水草,可以爲席。【禮玉藻】連用湯履蒲席。【釋名】蒲,草也。【周禮天官醢人】深蒲。【詩大雅】維筍及蒲。【後漢劉寬傳】吏人有過,但用蒲鞭罰之。 又【詩王風】揚之水,不流束蒲。【陸璣疏】蒲柳有兩種,皮正靑者曰小楊,其一種皮紅者曰大楊。 又【周禮春官】男執蒲璧。【註】或以蒲爲瑑飾。 又【禮明堂位】周以蒲勺。【註】蒲謂合蒲,當刻勺爲蒲頭,其口微開如蒲草。 又【釋名】草圓屋曰蒲。蒲,敷也。 又人名。【華陽國志】望帝更名蒲□。【高士傳】蒲衣,舜時賢人。【淮南子人閒訓】蒲且子之巧,亦弗能加也。 又地名。【春秋桓三年】齊侯、衞侯胥命于蒲。 又水名。【水經注】河水又南,合蒲水。 又山名。【史記封禪書】有蒲山。 又臺名。【述異記】東海上有蒲臺,秦王至此縈蒲繫馬。 又姓。【十六國春秋】符洪家生蒲五丈長,時人異之,謂之蒲家。 又【韻會】通蒱。【馬融樗蒲賦】道德旣備,好此樗蒲。 又通匍。【左傳昭十三年】懷錦、奉壺、飮冰,以蒲伏焉。 又【類篇】傍各切。與薄通,蒲姑,地名。【竹書紀年】太戊城蒲姑。 又去聲,蒲萄,果名。【芥隱筆記】樂天詩:羌管吹楊柳,燕姬酌蒲萄。 又叶頗五切,音浦。【韻補】《周禮職方氏》其澤藪曰弦蒲,鄭氏讀上聲,《詩》不流束蒲,叶下戍許。考證:〔【淮南子人閒訓】蒲且子之功,亦勿能加也。〕 謹照原文功改巧。勿改弗。 【午集中】【疒字部】 【玉篇】與瘙同。 【午集下】【石字部】 【玉篇】盧合切,音臘。石也。 【丑集下】【女字部】 【廣韻】【集韻】□於希切,音衣。【說文】女字。 薹 【申集上】【艸字部】 薹 【唐韻】徒哀切【集韻】堂來切,□音臺。蕓薹,菜名。 又草名,夫須也。【韻會】通作臺。【陸璣詩疏】臺,莎草也。【謝朓詩】連隂盛農節,薹笠聚東葘。 蚏 【申集中】【虫字部】 蚏 【直音】同蚎。 薺 【申集上】【艸字部】 薺 【集韻】【正韻】□在禮切,音鱭。甘菜。【詩邶風】誰謂荼苦,其甘如薺。【董仲舒雨雹對】薺麥始生,由陽升也。 又【韻會】草名。 又【類篇】才詣切,音劑。義同。 又才資切,音疵。《采薺》,逸《詩》篇名。【周禮春官樂師】趨以采薺。 又通茨,見茨字註。 薻 【申集上】【艸字部】 薻 【集韻】藻本字。【說文】从水巢聲。【五經文字】藻同薻。 薼 【申集上】【艸字部】 薼 【集韻】池鄰切,音陳。與蔯同。【類篇】薼菜。【正字通】茵蔯別作茵薼。茵字作艸下囙。 薽 【申集上】【艸字部】 薽 【唐韻】章鄰切【集韻】之人切,□音眞。【爾雅釋草】茢薽,豕首。【疏】南人名爲地菘,又名蝦蟆藍,亦名蟾蜍蘭。 又【五經文字】吉延切,音鸇。義同。 【寅集下】【广字部】 【玉篇】與廱同。 □ 【未集上】【竹字部】 □ 【類篇】偶舉切。與篽同。 薾 【申集上】【艸字部】 薾 【集韻】忍氏切,音爾。【說文】華盛也。《詩》彼薾維何。 又【唐韻】奴禮切,音禰。義同。 【韻會】或作□。 薿 【申集上】【艸字部】 薿 【唐韻】魚起切,音擬。【說文】茂也。【詩小雅】黍稷薿薿。【柳宗元賀嘉禾及芝草表】旣呈薿薿之祥,復覩煌煌之秀。 又魚力切。嶷入聲,義同。 藀 【申集上】【艸字部】 藀 【集韻】□扃切,音螢。本作熒。【爾雅釋草】藀,委萎。【註】藥草也。【又】葋,艼熒。詳葋字註。 藁 【申集上】【艸字部】 藁 【集韻】【正韻】□古老切,音杲。【唐韻】俗槀字。【正字通】木枯也。 又藁席。【荀子正名篇】屋室廬宇葭藁蓐,尚機筵,而可以養形。【註】以藁爲席,貧賤人之居也。 又藁本,藥名。【管子地員篇】五臭疇生蓮與蘼蕪、藁本、白芷。 又【史記屈原傳】屬草藁。【索隱註】創制憲令之本。 又【前漢陳湯傳】斬郅支及名王以下,縣頭藁街。 又【韻補】車御切。【易林】蝗齧我稻,驅不可去。實穗無有,但見空藁。 【正字通】引《漢書馬援傳》藁葬註,草也。○按藳葬,藁字从禾,不从木。 藂 【申集上】【艸字部】 藂 【唐韻】俗叢字。【韻會】叢或作藂。【前漢息夫躬傳】藂棘棧棧。 又【集韻】粗送切。草稚也。 藃 【申集上】【艸字部】 藃 【唐韻】許嬌切,音囂。草貌。 又許交切,音虓。禾傷肥也。 又【韻會】虛到切,音耗。暴起貌。【周禮冬官輪人】以火養其隂而齊諸其陽,則轂雖敝不藃。【鄭註】藃暴,隂柔後必橈減幬革暴起也。 又【集韻】黑各切,音郝。木乾藃也。一曰草肥貌。 藄 【申集上】【艸字部】 藄 【唐韻】渠之切,音其。【爾雅釋草】藄,月爾。【註】卽紫藄也。似蕨,可食。 又【集韻】居之切,音基。義同。或作□、□。 【酉集下】【酉字部】 【廣韻】【集韻】□仍吏切,音餌。【廣韻】重釀。【集韻】酘酒也。一曰次釀。 又【廣韻】【集韻】□女利切,音膩。義同。 藆 【申集上】【艸字部】 藆 【唐韻】九輦切,音蹇。藆藅。註見藅。 【集韻】或作□。 【午集下】【石字部】 【字彙補】五堅切,音硏。考也。 藇 【申集上】【艸字部】 藇 【唐韻】徐呂切,音序。【詩小雅】釃酒有藇。【傳】美貌。 又以諸切,音余。芞藇,香草。 又羊洳切,音豫。藷藇,見藷字註。 又余呂切,音與。蕃蕪也。 又相居切,音胥。人姓。【通志氏族略】見《姓苑》,望出吳郡。 藈 【申集上】【艸字部】 藈 【集韻】涓畦切,音圭。【玉篇】草名。【爾雅釋草】鉤,藈姑。【註】鉤,□也。一名王瓜。 又苦圭切,音暌。義同。 藉 【申集上】【艸字部】 藉 〔古文〕□【唐韻】慈夜切,音躤。【說文】祭藉也。【易大過】藉用白茅。【註】薦藉于物。 又【禮曲禮】執玉,其有藉者則裼,無藉者則襲。【註】藉,藻也。【疏】凡執玉必有其藻,以承于玉。【儀禮聘禮註】藉謂繅也。繅所以蘊藉玉。 又【孟子】助者,藉也。【趙岐註】猶人相借力助之也。【戰國策】藉兵乞食于西周。 又【前漢薛廣德傳】廣德爲人溫雅有醞藉。【註】寬博有餘也。 又【後漢隗囂傳】光武素聞其風聲,報以殊禮,所以慰藉之良厚。 又【綱目集覽】身之所依曰藉。 又【釋名】咀藉也,以藉齒牙也。 又秦昔切,音籍。狼藉,離披雜亂貌。【前漢江都易王傳】國中口語藉藉,無復至江都。 又【周語】宣王卽位,不藉千畝。【前漢文帝紀】其開藉田。 又【穀梁傳哀十三年】其藉于成周,以尊天王。【註】藉謂貢獻。 又【莊子應帝王】猿狙之,便執斄之狗來藉。【註】藉,繩也。 又【史記武安侯傳】今吾身在也,而人皆藉吾弟。【註】藉,蹈也。 又姓。【國語】藉偃,晉大夫。 又【唐韻古音】讀胙。【史記商君傳】註新序論:周室歸藉。【索隱】藉音胙。 又【韻補】秦二切。【班固西都賦】原野蕭條,目極四裔。禽相鎭壓,獸相枕藉。 【酉集中】【足字部】 【篇韻】同趾。 藊 【申集上】【艸字部】 藊 【集韻】補典切,音匾。豆名。【本草】李時珍曰:藊本作扁,莢形扁也。 藋 【申集上】【艸字部】 藋 【唐韻】徒弔切,音掉。【說文】釐草也。【莊子徐無鬼】夫逃虛空者,藜藋柱乎鼪鼬之徑。 又【爾雅釋草】拜蔏藋。【註】蔏藋赤似藜。 又【詩大雅】菫荼如飴。【疏】廣雅云:菫,藋也,今三輔之閒言猶然。 又【博雅】藋梁,木稷也。 又直角切,音濯。蒴藋,藥草。 又音翟。灰藋。【本草註】梁□文帝《勸醫文》作灰□菜。 藌 【申集上】【艸字部】 藌 【集韻】同蔤。 藍 【申集上】【艸字部】 藍 【唐韻】魯甘切,音籃。染靑草也。【詩小雅】終朝采藍。【周禮地官掌染草註】染草藍、蒨,象斗之屬。【通志】藍三種:蓼藍染綠,大藍如芥染碧,槐藍如槐染靑。三藍皆可作澱,色成勝母,故曰靑出於藍而靑於藍。 又【古今注】燕支,中國人謂之紅藍。 又【說文】瓜苴也。 又【酉陽雜俎】藍蛇,首有毒,尾能解毒,南人以首合藥,謂之藍藥。 又鳥名。【爾雅釋鳥】秋鳸,竊藍。【註】竊藍,靑色。 又濫也。【大戴禮】文王官人,藍之以樂,以觀其不寧。 又地名。【晉語】三卿宴于藍臺。 又山名。【水經注】新河出令支縣之藍山。 又水名。【杜甫詩】藍水遠從千落。 又【綱目集覽】伽藍,梵語,猶中華言衆園。 又姓。【通志氏族略】戰國時中山大夫藍諸。 又通襤。【傅□詩】整此藍縷衣。考證:〔又鑑也。〕 謹照大戴禮註鑑改濫。 藎 【申集上】【艸字部】 藎 【唐韻】【韻會】□徐刃切,音燼。【本草】藎草,一名黃草,一名盭草,可染黃。 又【爾雅釋詁】藎,進也。【詩大雅】王之藎臣。【疏】藎,忠愛之篤,進進無巳也。 又【揚子方言】藎,餘也。周鄭之閒曰藎。【註】遺餘。【馬融長笛賦】藎滯抗絕。 又秦、晉之閒炊薪不盡曰藎。 或作□□。又□。考證:〔【揚子方言】藎,餘也。【註】遺餘,周鄭之閒曰藎。〕 謹照原文註遺餘三字,移於周鄭之閒曰藎下。 藏 【申集上】【艸字部】 藏 〔古文〕匨【唐韻】昨郞切【正韻】徂郞切,□音鑶。【說文】匿也。【易乾文言】潛龍勿用,陽氣潛藏。 又蓄也。【易繫辭】君子藏器于身,待時而動。 又兹郞切,音臧。草名。【司馬相如子虛賦】其埤濕,則生藏莨、蒹葭。【註】藏莨,草中牛馬芻。 又才浪切,音臓。【禮月令】謹蓋藏。【晉語】文公之出也,豎頭須,守藏者也,不從。 又與臓通。【周禮天官疾醫】參之以九藏之動。【註】正藏五,又有胃、膀胱、大腸、小腸。【疏】正藏五者,謂心、肝、脾、肺、腎,□氣之所藏。【白虎通】人有五藏六府,何法,法五行六合也。 【說文】《漢書》通用臧。考證:〔【晉語】文公之出也,豎豆須守藏者也。〕 謹照原文豆改頭。〔【周禮天官醫師】參之以九藏之動。〕 謹照原書醫師改疾醫。 藐 【申集上】【艸字部】 藐 【唐韻】亡沼切,音眇。【博雅】小也。【左傳僖九年】以是藐諸孤,辱在大夫。 又【孟子】說大人則藐之。【註】輕視貌。 又【莊子逍遙遊】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註】遠也。 又【張衡西京賦】眳藐流盼。【註】藐,好視容也。 又【揚子方言】漸也。 又【博雅】廣也。 又莫角切,音邈。【爾雅釋草】藐,茈草。【註】可以染紫,一名茈。 又【爾雅釋詁】藐藐,美也。【詩大雅】寢廟旣成,旣成藐藐。 又【詩大雅】誨爾諄諄,聽我藐藐。【傳】藐藐然不入也。 又【韻補】叶音密。【司馬相如上林賦】長眉連娟,微睇綿藐。色授魂與,心愉于側。 又眉敎切,音貌。亦染草。 蚙 【申集中】【虫字部】 蚙 【集韻】渠今切,音琴。【類篇】蟲連行紆行者。【淮南子說林訓】昌羊去蚤虱,而來蚙窮。 又其淹切,音鈐。蝦蟹距也。 藑 【申集上】【艸字部】 藑 【唐韻】渠營切【集韻】葵營切,□音瓊。【說文】茆葍,一曰蕣也。【爾雅釋草】葍,藑茅。【註】葍,華有赤者爲藑。藑、葍一種耳。【屈原離騷】索藑茅以筵篿。【註】藑茅,香草。 又【集韻】詳兗切,音□。義同。 【補遺】【丑集】【口字部】 【字彙補】居倚切,音几。立不正也。 藒 【申集上】【艸字部】 藒 【唐韻】【集韻】□丘竭切,音朅。【爾雅釋草】藒車,芞輿。【屈原離騷】畦留夷與藒車。【本草】藒車香生徐州。○按《說文》作藒,《正字通》作,韻書經典□作藒。《正字通》存去藒,未知何據。 【午集下】【石字部】 【廣韻】【集韻】□除更切,棖去聲。磨也。與鋥同。 又【廣韻】塞也。 【午集上】【田字部】 【集韻】同畹。 □ 【未集中】【糸字部】 □ 【篇海】側况切,音壯。入綿。 藓 【申集上】【艸字部】 蘚 【唐韻】息淺切,音癬。苔蘚也。【本草】屋遊,一名瓦蘚。又【述異記】苔草亦呼宣蘚。【韻會】蘚,垣衣。一曰白草名。 藕 【申集上】【艸字部】 藕 【唐韻】五口切,音偶。【爾雅釋草】荷,芙蕖。其根藕。【韻會】凡芙蕖行根如竹行鞭,節生一葉一華,華葉常偶,故謂之藕。【續博物志】藕生應月,閏月益一節。 又地名。【水經注】白渠又徑藕原。 又【唐韻古音】音麌。【司馬相如上林賦】與波搖蕩,奄薄水渚。唼喋菁藻,咀嚼菱藕。 【說文】作蕅。【類篇】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