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字典 - 第 129 页/共 976 页

莲 【申集上】【艸字部】 蓮 〔古文〕苓【唐韻】落賢切【集韻】【韻會】【正韻】靈年切,□音連。【爾雅疏】北人以蓮爲荷。又【說文】芙蕖之實也。【爾雅釋草】荷,芙蕖。其實蓮。【註】蓮謂房也。 又【集韻】連彥切,連去聲。【前漢地理志】左馮翊蓮勺。【後漢鄭興傳註】蓮勺,故城在今同州下邳縣東北。 又【字彙補】所夾切。草名。【廣雅】鳶尾、烏蓮,射干也。 【戌集下】【頁字部】 【廣韻】【集韻】□丑刮切,音□。【玉篇】强貌。【廣韻】頢,强可貌。 又【集韻】刮,小頭也。一曰面短貌。 莳 【申集上】【艸字部】 蒔 【集韻】【韻會】【正韻】□時吏切,音侍。【博雅】立也。【揚子方言】更也。【註】爲更種也。【晉書姚萇載紀】萇命其將于一柵孔中蒔樹一根,以旌戰功。 或作□、□。 又【廣韻】市之切,音時。蒔蘿子。【本草】蒔蘿生佛誓國,一名慈謀敕,一名小茴香,實如馬芹。 又音示。義同。 莶 【申集上】【艸字部】 薟 【唐韻】良冉切,音斂。【說文】白薟也,或从斂,見蘞字註。 又【類篇】離鹽切,音廉。義同。 又【集韻】虛嚴切,音杴。豨薟,藥草。 又【類篇】魚杴切,音嚴。【字林】水中野韭。 又火占切,音。辛味。 又苦紺切。同餡。味過甘也。 【午集中】【目字部】 【唐韻】【集韻】□古穴切,音玦。【說文】涓目也。【廣韻】目患也。 又【集韻】呼決切,音血。驚視也。 又顧盼不定貌。【王延壽王孫賦】眎□睫以睳。【集韻】與瞲□同。【泝原】通作□。 【說文】本作,从目夬聲。【徐鉉曰】當从決省。字从目从叏。 获 【巳集下】【犬字部】 獲 【唐韻】胡伯切【集韻】【韻會】胡陌切,□音韄。【說文】獵所獲也。【周禮夏官射人】三獲。【釋文】劉音胡伯反。 又【集韻】獸名。 又【集韻】亦姓。 又【廣韻】胡麥切,音畫。得也。【書太甲】弗慮胡獲。【詩小雅】笑語卒獲。【傳】獲,得時也。 又【爾雅釋詁】馘,穧,獲也。【註】獲賊耳爲馘,獲禾爲穧。【詩秦風】舍拔則獲。又【小雅】執訊獲醜。 又【廣韻】臧獲。《方言》云:荆淮海岱雜齊之閒,罵奴曰臧,罵婢曰獲。 又門名。【左傳昭二十年】公孟有事于蓋獲之門外。【註】蓋獲,衞郭門。 又回獲,縣名。屬北地郡。見【前漢地理志】。 又【廣韻】亦姓。宋大夫尹獲之後。 又【集韻】黃郭切,音鑊。隕獲,困迫失志貌。【禮儒行】不隕獲于貧賤,通作穫。 又【集韻】【類篇】□忽郭切,音霍。恢廓貌。 又【集韻】胡故切,音護。【禮曲禮】毋固獲。 又【集韻】胡化切,音話。爭取也。【周禮春官司常】凡射,共其獲旌。【註】獲旌,獲者所持旌。【釋文】李音胡霸反。 莸 【申集上】【艸字部】 蕕 【唐韻】以周切,音猶。【說文】水邊草也。卽《爾雅》□,蔓于。 又臭草。【本草註】其氣□臭,故謂之蕕。蕕者,□也,朽木臭也。【左傳僖四年】一薰一蕕。 又地名。【晉書慕容載記】劉寧屯據蕕城,降於苻氏。 又【類篇】以九切,音酉。義同。 【集韻】同□。 莺 【亥集中】【鳥字部】 鶯 【唐韻】烏莖切【集韻】於莖切【韻會】幺莖切,□音罌。【說文】鶯,鳥也。卽黃鸝。一名倉庚,一名商倉,一名鵹黃,一名鸝鶹,一名鸝鶬,一名楚雀,一名黃袍,一名搏黍,一名黃鳥,一名金衣公子。魏文帝王粲□有鶯賦。又鳥羽文。【詩小雅】交交桑扈,有鶯其羽。【毛傳】鶯然有文章也。俗作鸎,非。 □ 【未集上】【竹字部】 □ 【說文長箋】古文蠡字。註詳虫部十五畫。 莽 【申集上】【艸字部】 莽 【玉篇】【唐韻】【廣韻】莫朗切【集韻】【類篇】模朗切,□音蟒。【說文】南昌謂犬善逐兔草中爲莽。 又【揚子方言】草,南楚之閒謂之莽。【孟子】在野曰草莽之臣。【趙岐註】莽亦草也。【屈原離騷】夕攬洲之宿莽。【註】草冬生不死者。 又【周禮秋官剪氏】掌除蠹物,以莽草薰之。【山海經】朝歌之山有草,名曰莽草,可以毒魚。 又【拾遺記】有草名莽煌,炙人衣則焦,刈之爲席,方冬彌溫,以枝相摩則火出。 又【爾雅釋草】莽,數節。【疏】凡竹節閒促數者名莽。 又【小爾雅】大也。 又草深貌。【楚辭天問】草木莽莽。又【莊子則陽篇】君爲政焉勿鹵莽。【註】猶粗率也。 又莽蒼,見蒼字註。 又國名。【列子周穆王篇】西極之南隅,名古莽之國。 又姓。【前漢書武帝紀莽何羅註】孟康曰:本姓馬,明德皇后惡其先人有反者,易姓莽。 又【廣韻】莫厚切,音某。義同。 又【唐韻古音】莫補切,音媽。【楚辭九章】陶陶孟夏兮,草木莽莽。傷懷永哀兮,汨徂南土。 又【集韻】謨郞切,音茫。莽蒼,亦讀平聲。 俗作莾、莽。考證:〔【屈原離騷】夕攬中州之宿莽。〕 謹照原文省中字。州改洲。〔【後漢莽何羅傳註】〕 謹按後漢無莽何羅傳,謹照原書改前漢書武帝紀莽何羅註。 莿 【申集上】【艸字部】 莿 【唐韻】七賜切,音刺。【說文】策也。【玉篇】芒也,草木針也。 【字彙補】與譏刺字義同。【鶡冠子世兵篇】非過材之莿也。 【正字通】與茦同。 【丑集下】【女字部】 【集韻】兩舉切,音呂。醜貌。 菀 【申集上】【艸字部】 菀 【唐韻】於阮切,音婉。【說文】茈菀,出漢中房陵。【本草】紫菀,其根色紫而柔宛,故名。許愼作茈菀。 又【博雅】女腸,女菀也。 又茂盛貌。【詩小雅】瞻彼阪田,有菀其特。【箋】菀然茂特之苗。【又】有菀者柳。【傳】菀,茂木也。 又【前漢百官表】邊郡六牧師菀令。 又【水經注】菀川,水出勇士縣之子城。 又通苑。詳苑字註。 又【廣韻】紆勿切,音鬱。義同。 又【集韻】與蘊同。 菁 【申集上】【艸字部】 菁 【唐韻】子盈切【集韻】【類篇】咨盈切,□音精。【說文】韭華也。【張衡南都賦】秋韭冬菁。【註】廣雅曰:韭,其華謂之菁。 又菁茅。【書禹貢】包匭菁茅。【管子輕重丁】江、淮之閒,有一茅而三脊,母至其本,名之曰菁茅。 又蔓菁。【周禮天官】醢人菁菹。【註】菁,蔓菁也。 又蕪菁,【後漢桓帝紀】種蕪菁以助人食。 又菁,華英也。【張衡西京賦】麗服颺菁。 又【集韻】倉經切,音靑。菁菁,花盛貌。【詩唐風】有杕之杜,其葉菁菁。 又地名。【謝靈運山居賦】三菁五奧。【自註】三菁,在太平之北。考證:〔【管子菁茅謀】〕 謹照原書篇名改管子輕重丁。〔【詩唐風】有杕之左,其葉菁菁。〕 謹照原文左改杜。 菂 【申集上】【艸字部】 菂 【韻會】丁歷切,音鏑。【爾雅釋草】菂薂。【郭註】卽蓮實。【王延壽魯靈光殿賦】綠房紫菂。 又【類篇】胡了切,音皛。義同。 【廣韻】作芍。 菄 【申集上】【艸字部】 菄 【集韻】都籠切,音東。菄風,草名。嶺南平澤有之。【廣韻】本作東,俗加艸。《吳都賦》艸則東風扶留。 又【廣州記】有菄風菜。 又【類篇】多貢切,音凍。義同。 菅 【申集上】【艸字部】 菅 〔古文〕□【唐韻】古顏切【集韻】居顏切,□音姦。【玉篇】茅屬也。【詩小雅】白華菅兮。【疏】已漚爲菅。【左傳昭二十年】無棄菅蒯。【註】菅似茅,滑澤無毛,筋宜爲索,漚與曝尤善。 又【左傳昭二十七年】或取一編菅。【杜註】苫也。【山海經】白菅爲席。 又【管子牧民篇】野蕪曠,則民乃菅。【註】菅當爲姦。 又姓。【正字通】漢有菅禹,唐有菅崇嗣。 又古頑切,音關。【春秋隱十年】公敗宋師于菅。【註】菅,宋地。 又【韻補】圭□切,音涓。【詩陳風】東門之池,可以漚菅。叶下晤言韻。考證:〔【管子牧民論】野蕪曠,則民乃菅。【註】謂莩色也。〕 謹照原書牧民論改牧民篇。註中謂莩色也照原文改菅當爲姦。 菆 【申集上】【艸字部】 菆 【唐韻】側鳩切,音鄒。【玉篇】草也。【韻會】草叢生也。 又【說文】麻蒸也。【潘岳西征賦】感市閭之菆井。【註】菆井,卽渭城東賣麻蒸之市。 又好箭也。【左傳宣十二年】左射以菆。【註】菆,矢之善者。【儀禮旣夕】御以蒲菆。【註】蒲,楊柳,可以爲箭。 又【博雅】蓐謂之菆。 又【集韻】餘也。 又【廣韻】芻注切,音。鳥巢也。【酉陽雜俎】鷹巢一名菆。鷹呼菆子者,雛鷹也。 又【韻會】徂丸切,音攢。積木以□也。【禮檀弓】菆塗龍輴。【疏】菆,叢也,謂以木叢棺而四面塗之,故云菆塗也。 又【集韻】徂聰切。與樷同。【太□經】鳥托巢于菆,人寄命于公。 菇 【申集上】【艸字部】 菇 【玉篇】故吳切,音姑。【博雅】藈菇,王瓜也。 菉 【申集上】【艸字部】 菉 【唐韻】力玉切【正韻】盧谷切,□音錄。【爾雅釋草】菉,王芻。【註】菉,蓐也。今呼鴟脚莎。【疏】卽鹿蓐也。【屈原離騷】薋菉葹以盈室兮。【謝朓詩】霜剪江南菉。 又通錄。【汲冢周書】堂下之東面,郭叔掌爲天子菉幣焉。【註】菉,錄諸侯之幣也。 通作綠。【詩小雅】終朝采綠。【疏】綠同菉。 □ 【午集下】【禾字部】 □ 【集韻】粗本切,存上聲。禾穳也。與□同。 □ 【午集下】【穴字部】 □ 【海篇】子錯切,音作。安貌。 【午集中】【疒字部】 【廣韻】【集韻】□竹例切,音蛭。【玉篇】半頭瘡也。 又【玉篇】赤白痢也。 又【韻會】【正韻】□直例切,音滯。又【集韻】丁計切,音帝。義□同。 又【廣韻】【集韻】【韻會】□當蓋切,音帶。【正字通】赤,白,婦人下部病。 菊 【申集上】【艸字部】 菊 【唐韻】【韻會】□居六切,音掬。古作蘜、鞠。【爾雅】蘜,治蘠也。【郭註】今之秋華菊。【禮月令】鞠有黃華。【屈原離騷】夕餐秋菊之落英。 又水名。【水經注】湍水又南,菊水注之,水出西北石礀山芳菊谿。 又【韻補】訣力切。【賈島詩】九日不出門,十日見黃菊。灼灼耀繁英,美人無消息。【集韻】亦作蓻。考證:〔【唐韻】【韻會】□居六切,音掬。古作蘜。【說文】蘜,治牆也。【郭註】今之秋華菊。【禮月令】蘜有黃華。〕 謹按郭註係爾雅之註,今改說文爲爾雅。□照原文牆字改蘠字。月令蘜字改鞠字。古作蘜之下增鞠字。 菋 【申集上】【艸字部】 菋 【唐韻】無沸切。音味。【說文】荎藸也。【爾雅釋草】菋,荎藸。【註】五味也。又【集韻】暮拜切,音韎。義同。 亦作苿。考證:〔【說文】荎蕏也。【爾雅釋草】菋,荎蕏。〕 謹照原文兩蕏字□改藸。 菌 【申集上】【艸字部】 菌 【唐韻】渠隕切,音窘。【說文】地蕈也。【爾雅釋草】中馗,菌。【疏】此菌大小異名也,大者名中馗,小者名菌。【博物志】菌,食之有味,而常毒殺人。 又朝菌,槿也。【莊子逍遙遊】朝菌不知晦朔。 又山名。【山海經】南海之內有菌山。 又菌蠢,芝貌。【張衡南都賦】芝房菌蠢生其隈。 又【集韻】區倫切,音皸。菌桂出交趾,員如竹。【屈原離騷】雜申椒與菌桂兮。 又【博雅】菌,薰也。其葉謂之蕙。【素問】肝氣虛,則夢見菌香生草。 又【馬融長笛賦】瞋菌碨柍。【註】皆衆聲鬱積競出之貌。 又【篇海】音郡。【淮南子地形訓】海人生若菌,若菌生聖人。 □ 【未集上】【米字部】 □ 【篇海】直呂切。音宁。盛米也。 葔 【申集上】【艸字部】 葔 【唐韻】戸鉤切,音侯。【集韻】草名。【爾雅釋草】薃葔,莎。◎按《爾雅》本作侯。 菎 【申集上】【艸字部】 菎 【唐韻】古渾切,音昆。香草也。【楚辭招魂】菎蔽象棋。【註】菎玉或言菎蕗,今之箭囊也。【東方朔七諫】菎蕗雜乎叢蒸。 又【集韻】古本切,音袞。草名。【博雅】菎,□也。 【說文】作□。【類篇】一作□。 葄 【申集上】【艸字部】 葄 【集韻】存故切【正韻】靖故切,□音祚。水芋也。 又【韻會】藉也。【唐書李揆傳】葄枕圖史。 又叢租切。與蒩通。【類篇】蒩菰,草名。蒩或作葄。 【集韻】或作□。 菏 【申集上】【艸字部】 菏 【唐韻】胡歌切,音何。【玉篇】菏,菔草。 又【集韻】居何切,音歌。【韻會】賈我切,音舸。□澤名。詳水部渮字註。 又同荷。詳荷字註。 【寅集上】【宀字部】 【唐韻】於計切【集韻】壹計切,□音翳。【說文】靜也。【倉頡篇】安也。 又【廣韻】烏結切【集韻】【類篇】詰結切,□音洩。義同。 【備考】【午集】【白字部】 【字彙補】與兜同。【神異經】驩民,鳥足,杖翼而行。疑字有誤。 □ 【午集下】【穴字部】 □ 【篇海】式林切,音深。竈□也。 菐 【申集上】【艸字部】 菐 【正字通】丵字之譌。丵字原作业下羊。 菑 【申集上】【艸字部】 菑 〔古文〕□□□【唐韻】側持切,音緇。【說文】不耕田也。【徐曰】从艸从□从田。□,川壅也,田不耕則艸壅塞之。【爾雅釋地】田一歲曰葘。【註】今江東呼初耕地反草爲葘。【詩小雅】于此葘畝。【疏】葘者,災也,始災殺其草木也。【易无妄】不葘畬。【疏】不敢首發新田,惟治其葘熟之地。 又水名。【山海經】常蒸之山,葘水出焉。 又地名。【史記孝景帝紀註】葘川縣,故劇城。 又姓。【通志氏族略】孔融集有葘莊,靑州人。 又【正韻】將來切,同災。【詩大雅】無葘無害。 又【韻會】側吏切,音厠。木立死曰葘。【詩大雅】其葘其翳。 又【周禮冬官輪人註】察其菑蚤不齵則輪,雖敝不匡。鄭註菑輻入轂中者謂建輻也。泰山平原所樹立物爲葘。聲如胾。博立梟棊亦爲菑。【前漢武帝紀瓠子歌】隤林竹兮揵石葘。【師古註】石葘,謂□石立之也。 又資四切,音恣。剖也,裂也。【周禮冬官考工記】居幹之道,葘栗不迤。 又與椔通。【荀子非相篇】身如斷葘。菑、緇、椔諸字从□作。考證:〔【周禮冬官輪人註】葘謂輻入轂中者。【鄭註】謂建輻也。 又泰山平原所樹立物爲葘。【周禮冬官考工記註】博立梟棊於中央亦爲葘。〕 謹照原文自註菑至於中央四十字,改察其菑蚤不齵則輪,雖敝不匡。鄭註菑輻入轂中者謂建輻也。泰山平原所樹立物爲葘。聲如胾。博立梟棊亦爲菑。 菓 【申集上】【艸字部】 菓 【唐韻】古火切,音裹。木實。本作果,《漢書》作菓。【史記叔孫通傳】古者有春嘗菓,方今櫻桃熟可獻。 菔 【申集上】【艸字部】 菔 【唐韻】蒲北切,音匐。蘆菔也。魯人名菈□,秦人名蘿蔔。【後漢劉盆子傳】時掖庭中,宮女猶有數百千人,自更始敗後幽閉殿內,掘庭中蘆菔根,捕池魚而食之。 又與萉通。【爾雅釋草】葖,蘆萉。【本草綱目】蔖萉。【註】萉與菔同。 又【廣韻】房六切,音服。【韻會】蘆菔一名來服,言來麰之所服也。字亦與服通。【詩小雅】象弭魚服。【箋】服當作菔。【周禮素服註】服當作菔,刀劒衣也。考證:〔【爾雅釋草】突蘆萉。【本草綱目】突萉。〕 謹照原文上突字改葖。下突字改蔖。 菕 【申集上】【艸字部】 菕 【唐韻】盧昆切,音論。【玉篇】木名。【管子地員篇】其木宜蚖菕與杜松。 又【集韻】菕虂,香草。 菖 【申集上】【艸字部】 菖 【唐韻】尺良切,音昌。【本草】菖蒲,蒲類之昌盛者。【呂氏春秋】冬至後五旬七日菖始生。菖者,百草之先,于是生者也。【南方草木狀】番禺中生菖蒲,一寸九節。【劉勰新論】菖蒲,去蚤、蝨而來蚰蜒。 又【集韻】通昌。【左傳僖三十年】享有昌歜。考證:〔【呂氏春秋】冬至後五旬,七日菖始生,菖者,百草之先,于是始耕。〕 謹照原文于是始耕改生者也。 【子集下】【刀字部】 【集韻】丁聊切,音貂。琢文也。【玉篇】琢也。 □ 【未集上】【米字部】 □ 【集韻】同。 菗 【申集上】【艸字部】 菗 【唐韻】直由切【集韻】陳留切,□音儔。【玉篇】荼菜。【博雅】菗蒢,地楡也。 【類篇】或作□。 苐 【申集上】【艸字部】 苐 【集韻】【正韻】□與□同。 又複姓。【通志氏族略】不苐氏,子姓也。 【正字通】《篇海》俗誤作次第之第,非。《韻會》第,但也。亦作弟。《字彙》作苐,非。 苑 【申集上】【艸字部】 苑 【唐韻】【正韻】於阮切【集韻】【韻會】委遠切,□音婉。【說文】所以養禽獸也。【周禮地官囿人疏】古謂之囿,漢謂之苑。【前漢高帝紀】故秦苑囿園池,令民得田之。【註】養禽獸曰苑。【白虎通】苑囿所以在東方,謂養萬物。東方,物所生也。 又縣名。【史記高祖功臣侯年表】高苑侯丙倩。【索隱註】縣屬千乗。 又善苑,國名。見【洞冥記】。 又【莊子天地篇】諄芒將東之大壑,適遇苑風於東海之濵。【註】苑風,扶搖大風也。 又書名,如《文苑》《類苑》》《藝苑》《說苑》之類。 又宮室名。如內苑、禁苑、西苑、南苑之類。 又星名。【史記天官書】句曲九星,二曰天苑。 又藥名。蕀苑,遠志也。見【博雅】。 又【集韻】【韻會】□紆願切,音怨。【周禮地官】禁山之爲苑。劉昌宗讀去聲。【左思吳都賦】遭藪爲圃,値林爲苑。異荂蓲蘛,夏曄冬蒨。 又【類篇】于袁切,音鴛。人姓。【左傳】苑何忌,齊大夫。【魏志】渤海苑康。 又音鬱。【詩小雅】我心苑結。【箋】苑,猶屈也,積也。【釋文】音鬱。 又【正韻】委粉切,讀如蘊。義同。 又苑、菀互通。【前漢百官表】牧師菀令。【晉語】人皆集于苑。 又【韻補】叶音氳。【詩秦風】蒙伐有苑。【註】苑,文貌,讀平聲,叶上羣韻。考證:〔【詩小雅】我心苑結。【傳】苑,猶屈也,積也。【箋註】讀鬱。〕 謹照原文傳改箋。箋註讀鬱改釋文音鬱。 苒 【申集上】【艸字部】 苒 【唐韻】【集韻】【類篇】□而琰切,音冉。草盛貌。 又荏苒,猶展轉也。見荏字註。 □ 【備考】【午集】【禾字部】 □ 【龍龕】同□。 苓 【申集上】【艸字部】 苓 【唐韻】【集韻】【韻會】□郞丁切,音靈。【說文】卷耳也。【爾雅釋草】菤耳,苓耳也。【註】卷耳形似耳,叢生如盤。【陸璣疏】可煑爲茹,滑而少味,四月中生子,如婦人耳璫。幽州謂之爵耳。【博雅】苓耳,枲耳也。 又【詩邶風】山有榛,隰有苓。【傳】苓,大苦也。 又茯苓,藥名。【淮南子說山訓】千年之松,下有茯苓。【魏志】潁川郤儉,能辟穀餌茯苓。 又豬苓。【本草註】其塊黑,似豬矢,故名。【韓愈進學解】是猶昌陽引年,而進以狶苓也。 又地名。【晉書地理志】扶苓縣,屬九德郡。 又通零。【說文】草曰苓,木曰落。 又【集韻】靈年切,音蓮。草名。【枚乗七發】蔓草芳苓。【註】古蓮字。 【韻會】亦作蘦。又作。 苔 【申集上】【艸字部】 苔 【唐韻】徒哀切【韻會】【正韻】堂來切,□音臺。蘚也。【淮南子註】靑苔,水垢也。【陸龜蒙苔賦】高有瓦苔,□有澤葵,散岩竇者曰石髮,補空田者曰垣衣,在屋曰昔邪,在水曰陟釐。【述異記】苔,又名重錢,呼爲宣蘚,南人呼爲姤草。 【集韻】亦作菭。 苕 【申集上】【艸字部】 苕 【唐韻】徒聊切【集韻】【正韻】田聊切,□音迢。【詩陳風】邛有旨苕。【疏】苕苕,饒也。幽州人謂之翹,夏生,莖如勞豆而細,葉似蒺藜而靑,其莖綠色,可生食,如小豆藿。 又【詩小雅】《苕之華》芸其黃矣。【註】陵苕,一名尾,生下濕水中,七八月中花紫,似今紫草花,可染皁,煑以沐髮卽黑。 又【爾雅釋草】連,異翹。【註】一名連苕。 又水名。【山海經】龍首之山,苕水出焉。 又苕苕,高貌。【水經注】虎牢臨河,苕苕孤上。【張衡西京賦】壯亭亭以苕苕。 又《詩苕之華》,徐邈讀作時饒切,同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