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字典 - 第 123 页/共 976 页

腾 【亥集上】【馬字部】 騰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徒登切,音滕。【玉篇】上躍也,奔也。【禮月令】季春,合累牛騰馬,游牝于牧。【註】累、騰,皆乗匹之名。【疏】季春陽盛,物皆產乳,故合累牛騰馬,使牝就牡,欲孳生蕃也。 又【說文】傳也。一曰犗馬也。 又姓。 又與媵通。【儀禮公食大夫禮】衆人騰羞者盡階,不升堂,授以蓋降出。【註】騰當作媵。媵,送也。授,授先者一人。 俗作驣。考證:〔使牡就牝,欲孳生蕃也。〕 謹照月令疏原文使牡就牝改使牝就牡。 【午集上】【瓦字部】 【廣韻】徒紅切【集韻】徒東切,□音同。【廣韻】瓦。【集韻】瓪,小牡瓦也。【類篇】或作□。 艾 【申集上】【艸字部】 艾 【唐韻】五蓋切【集韻】【韻會】【正韻】牛蓋切,□音礙。【玉篇】蕭也。【詩王風】彼采艾兮。【傳】艾,所以療疾。【急就篇註】艾,一名冰臺,一名醫草。【博物志】削冰令圓,舉以向日,以艾承其影得火,故號冰臺。【本草註】醫家用灸百病,故曰灸草。 又【博雅】老也。【禮曲禮】五十曰艾,服官政。【疏】髮蒼白,色如艾也。【揚子方言】東齊、魯、衞之閒,凡尊老謂之艾人。【爾雅釋詁】艾,歷也。【註】長者多更歷。 又【爾雅釋詁】艾,相也。【疏】謂相視也。 又美好也。【孟子】知好色則慕少艾。 又養也。【詩小雅】保艾爾後。 又止也。【左傳哀二年】憂未艾也。【註】未絕也。 又報也。【周語】樹于有禮,艾人必豐。 又【史記歷書】橫艾淹茂。【索隱】橫艾,壬也。 又山名。【春秋隱六年】公會齊侯,盟于艾。【註】泰山牟縣東南有艾山。 又亭名。【水經注】甘陵故淸河直東二十里有艾亭。 又姓。【通志氏族略】春秋大夫艾孔之後。 又【正韻】倪制切,音刈。芟也。【詩周頌】奄觀銍艾。【穀梁傳莊二十八年】一年不艾而百姓飢。【註】艾,穫也。 又與乂通,治也。【前漢郊祀志】天下艾安。 又【張衡東京賦】齊騰驤而沛艾。【註】沛艾,作姿容貌也。【五經文字】从义,訛。【集韻】或作。字原从□,作艸下□。考證:〔【揚子方言】東齊魯衞之閒,凡尊老謂之艾人。〕 謹按原文艾下無人字,謹改人字爲又字,作更端之詞屬下爲義。 艿 【申集上】【艸字部】 艿 【唐韻】如乗切【集韻】【韻會】如蒸切【正韻】如陵切,□音仍。謂陳根草不芟,新草又生,相因仍也。所謂燒火艿者也。【唐書裴延齡傳】延齡妄言:長安咸陽閒,得陂艿數百頃。【正字通】芿、艿同。◎按《唐韻》分爲兩字,艿平聲,芿去聲。《集韻》二字雖通,然平聲則以艿爲主,去聲則以艿爲附,其意微有差別,古人必有所據。且考《唐書》,亦兩字分見,不宜倂合,今从《唐韻》。 芀 【申集上】【艸字部】 芀 【集韻】【篇海】□同。 节 【未集上】【竹字部】 節 〔古文〕卩【廣韻】【集韻】【韻會】【正韻】□子結切,音接。【說文】竹節也。又操也。【左傳成十五年】諸侯將見子臧于王而立之,子臧辭曰:前志有之曰:聖達節,次守節,下失節。爲君非吾節也。 又止也,檢也,制也。【易頤象】君子以愼言語,節飮食。【疏】節,裁節。又【節卦】節亨。苦節不可貞。【疏】節者,制度之名,節止之義,制事有節,其道乃亨。又【說卦傳】節,止也。【書康誥】節性惟日其邁。【禮檀弓】品節斯。【註】制斷也。【爾雅釋樂】和樂謂之節。【疏】八音克諧,無相奪倫,謂之和樂,樂和則應節。【左傳莊二十三年】公如齊觀社,曹劌諫曰:會以訓上下之則,制財用之節。【史記樂書】大禮與天地同節。【正義曰】天有日月,地有山川,高□如形,生用各別。大禮辯尊□貴賤等差異別,是大禮與天地同節。 又符節,所以示信。【書康誥】惟厥正人越小臣諸節。【註】諸有符節之臣,若爲官行文書而有符,今之印者也。【周禮地官】掌節,掌守邦節而辨其用,以輔王命。凡通達于天下者,必有節以傳輔之。無節者,有幾則不達。【註】以王命往來,必有節以爲信。又【秋官】小行人掌達天下之六節:山國用虎節,土國用人節,澤國用龍節,皆以金爲之。道路用旌節,門關用符節,都鄙用管節,皆以竹爲之。【禮玉藻】凡君召以三節,二節以走,一節以趨。【註】隨事緩急,急則二節,故走。緩則一節,故趨也。【左傳文十二年】秦西乞術曰:不腆先君之敝器,使下臣致諸執事,以爲瑞節。【註】節,信也。【史記秦始皇紀】衣服、旄旌、節旗,皆上黑。【正義曰】旄節者,編旄爲之,以象竹節。 又時節。【左傳疏】凡春、秋分,冬、夏至,立春、立夏爲啟。立秋、立冬爲閉。用此八節之日登觀臺,書其所見雲物氣色。 又人君壽日皆名節,有萬壽節、天中節等名。 又地名。【左思魏都賦】掘鯉之淀,蓋節之淵。【註】蓋節淵在平原鬲縣北。 又貫節,藥草名。 又樂器,卽拊也,所以節樂。 又諡法,好廉自克曰節。 又漢宣帝改元地節。【應劭曰】欲令地得其節。又姓。明正德中,守禦指揮僉事節鐸。 又官名。【眞□風土記】村中人家稍密,有鎭守之官,名曰買節。 又【集韻】昨結切,音截。【詩小雅】節彼南山。 又叶子悉切。【陸機答賈長淵詩】大辰匿暉,金虎習質。雄臣馳騖,義夫赴節。 又叶子計切。【曹植王霸贊】壯氣凌雲,挺身奮節。所征必拔,謀顯垂惠。 【午集中】【疒字部】 【字彙】同瘎。 【寅集上】【小字部】 【廣韻】奴鉤切【集韻】奴侯切,□音羺。【爾雅釋獸註】江東呼兔子曰□。 【集韻】□,或作。亦作。今譌从免。从免。 □ 【未集上】【米字部】 □ 【集韻】同。 □ 【未集上】【竹字部】 □ 【廣韻】薄佳切【集韻】蒲街切【正韻】步皆切,□音牌。□筏也。大桴曰□。 亦作篺、簞。又作棑。 苂 【申集上】【艸字部】 苂 【字彙補】音未詳。【繆襲尤射】期苂然有成者。 芃 【申集上】【艸字部】 芃 【唐韻】薄紅切【集韻】【韻會】蒲蒙切,□音篷。【說文】草盛也。【詩鄘風】芃芃其麥。【傳】麥芃芃然方盛長。 又【詩小雅】有芃者狐,率彼幽草。【傳】芃小,獸貌。【註】芃,尾長貌。 又草名。【山海經】成侯之山,其草多芃。 又【唐韻】房戎切【集韻】【韻會】符風切【正韻】符中切,□音馮。義同。 又【唐韻古音】讀凡,引《說文》云芃,从艸凡聲。考證:〔【詩衞風】芃芃其麥。〕 謹照原書衞風改鄘風。 芄 【申集上】【艸字部】 芄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胡官切,音丸。【說文】芄蘭,莞也。【詩衞風】芄蘭之支。【爾雅釋草】萑,芄蘭。詳萑字註。 芇 【申集上】【艸字部】 芇 【唐韻】武延切【集韻】彌延切,□音綿。【說文】相當也。今人賭物相折謂之芇。 又【廣韻】彌殄切,音眄。義同。【篇海】作芇。芇字作丷下帀。 芈 【未集中】【羊字部】 羋 【廣韻】綿婢切【集韻】母婢切,□音弭。【說文】羊鳴。 又姓。楚之先也。【鄭語】融之興者,其羋姓乎。【史記楚世家】陸終生子六人,六曰季連,羋姓,楚其後也。【註】羋姓,諸楚所出。羋,羊聲也。 【集韻】或作哶。 芊 【申集上】【艸字部】 芊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倉先切,音千。【說文】芊芊,草盛貌。【博雅】茂也。【謝朓詩】遠樹曖芊芊。 又碧貌。【潘岳藉田賦】碧色肅其芊芊。 又天芊,草名。【酉陽雜俎】天芊生終南山中,葉如荷而厚。 又地名。【南史周文育傳】文育由閒道,信宿達芊韶。 又芊尹,複姓。【通志氏族略】楚有大夫芊尹,申無宇之後。 又【廣韻】倉甸切,音蒨。芊萰,草木相雜貌。 又【集韻】與茜同。詳茜字註。 芋 【申集上】【艸字部】 芋 【唐韻】【韻會】王遇切【集韻】王矩切【正韻】羊茹切,□音羽。【說文】大葉實根駭人,故謂之芋也。【續博物志】芋以十二子爲衞,應月之數也。【史記項羽本紀】士卒食芋菽。【索隱註】芋,蹲鴟也。 又【儀禮士喪禮註】齊人或名全菹爲芋。 又【廣韻】雲俱切,音于。草盛貌。 又【集韻】【韻會】匈于切【正韻】休居切,□音吁。【揚子方言】大也。【詩小雅】君子攸芋。【註】香于反。又火吳反。或作吁。又陳有芋尹,見【左傳】蓋以鳥名官。考證:〔【儀禮註】齊人或名金菹爲芋。〕 謹照原文金菹改全菹。 芌 【申集上】【艸字部】 芌 【直音】同芋。 芍 【申集上】【艸字部】 芍 【唐韻】市若切【韻會】【正韻】職略切,□音勺。【詩鄭風】贈之以芍藥。【古今註】芍藥一名可離,故將離而後贈之。【本草釋名】芍藥,猶綽約也,此草花容綽約,故以爲名。 又【正韻】如灼切,音若。義同。 又【唐韻】【集韻】【韻會】□胡了切,音皛。【爾雅釋草】芍,鳧茈。【註】生下田,苗似龍鬚而細,根似指頭,黑色,可食。 又【唐韻】【正韻】七雀切【韻會】七約切,□音鵲。【後漢王景傳】廬江郡界有楚相孫叔敖所起芍陂稻田。【註】陂,在今壽州安豐縣東。 又【廣韻】都歷切【正韻】丁歷切,□音的。蓮中子也。通的。考證:〔【詩衞風】贈之以芍藥。〕 謹照原書衞風改鄭風。 芎 【申集上】【艸字部】 芎 【唐韻】去宮切【集韻】丘弓切【正韻】丘中切,□音穹。芎藭,香草。【揚雄甘泉賦】發蘭蕙與芎藭。【註】芎藭,葉似藳本。【本草註】芎,本作□,或云:人頭穹窿高,天之象也。此藥上行專治頭痛諸疾,故名芎藭。古人因其根節狀如馬銜,謂之馬銜芎。後世因其狀如雀腦,謂之雀腦芎。其出關中者呼爲京芎,出蜀中者爲川芎,出天台者爲台芎,出江南者爲撫芎。【博物志】苗曰江蘺,根曰芎藭。 又【韻會】居雄切,音弓。義同。 芏 【申集上】【艸字部】 芏 【唐韻】他魯切,音吐。草名。【爾雅釋草】芏,夫王。【註】草生海邊,似莞蘭,今南越人採以爲席。 又【集韻】徒故切,音渡。海莧也。考證:〔【爾雅釋草】芏夫。【註】草生海邊,似莞蘭。〕 謹照原文夫字下增王字。莞蘭改莞藺。 芐 【申集上】【艸字部】 芐 【唐韻】□古切【集韻】後五切,□音戸。【說文】地黃也。【爾雅釋草】芐,地黃。【註】芐,一名地髓。【韻會】引《爾雅翼》云:地黃生者,以水試之,浮者名天黃,半沈半浮者人黃,沈者地黃。芐字从下,亦趨下之義。 又【禮閒傳】芐剪不納。【疏】芐爲蒲苹,爲席,剪頭爲之,不編納其頭而藏于內也。 又【唐韻】胡駕切【韻會】亥駕切,□音暇。義同。 【集韻】亦作芦。 芑 【申集上】【艸字部】 芑 【唐韻】【正韻】墟里切【韻會】口己切,□音起。【說文】白苗嘉穀。【爾雅釋草】□,白苗。【註】今白粱粟。【詩大雅】維穈維□。 又【集韻】巨己切,音忌。義同。 又菜名。【詩小雅】薄言采□。【疏】□菜似苦菜,莖靑白色,摘其葉,白汁出,肥,可生食,亦可蒸爲茹。 又木名。【山海經】歷石之山,其木多荆□。 又草也。【詩大雅】豐水有□。 又祛狶切,音欹。◎按經典皆讀起,唯《佩觿》作墟里、祛狶兩切,不知何據。又芑。 □ 【未集上】【竹字部】 □ 【集韻】符遇切,音附。篾也。 【午集中】【皮字部】 【廣韻】都合切【集韻】德合切,□音答。【玉篇】皮寬也。 【戌集上】【門字部】 【集韻】黨旱切,音亶。扊扅也。 又儻旱切,音坦。關也。【玉篇】臬也。門旁橛,所以止扉也。 芒 【申集上】【艸字部】 芒 【唐韻】莫郞切【集韻】【正韻】謨郞切,□音忙。【說文】芒,草端也。【玉篇】稻麥芒也。【周禮地官稻人】澤草所生,種之芒種。【註】芒種,稻麥也。【易林】夏麥□□,霜擊其芒。 又大貌。【詩商頌】宅殷土芒芒。 又多貌。【束皙補亡詩】芒芒其稼。 又罷倦貌。【孟子】芒芒然歸。 又光芒。【晏子諫上篇】列舍無次,變星有芒。【史記天官書】作作有芒。 又【禮月令】其神句芒。 又草名。【爾雅釋草】葞,春草。【註】一名芒草。【山海經】姦山有木,狀如棠,赤葉,名曰芒草,可以毒魚。 又地名。【前漢地理志】沛郡芒。【註】世祖更名臨睢。 又水名。【蜀志後主傳】姜維率衆至芒水。 又門名。【水經注】穀水逕淸陽門,亦曰芒門。 又姓。【史記秦本紀】擊芒卯,華陽破之。【註】芒卯,魏將。 又通茫。【詩商頌】洪水芒芒。【陸機歎逝賦】嗟予今之方殆,何視天之芒芒。 又通邙。【後漢恭王祉傳】葬于洛陽北芒。 又通鋩。【後漢陳忠傳】氣洩針芒。【張載七命】建雲髦,啓雄芒。【註】芒,鋒刃也。 又【唐韻】【集韻】【類篇】【韻會】□武方切,音亡。義同。 又呼光切,讀作荒。《史記曆書》大芒駱。【爾雅】芒作荒。【莊子至樂篇】芒平芴乎,而無從出乎。 又【集韻】虎晃切,音慌。昏也。 又【韻補】母朗切,讀作莽。【道藏歌】玉虛範女像,高會通冥想。二曜無停暉,明眞煥雲芒。考證:〔【爾雅釋天】太歲在巳曰大芒落。〕 謹按爾雅不作芒。謹改史記曆書大芒駱。爾雅芒作荒。 芓 【申集上】【艸字部】 芓 【唐韻】疾置切,音字。【說文】麻母也。一曰芓,卽枲也。 又【博雅】隄也。 又【正韻】祖似切,音子。與耔通。【周禮天官】甸師帥其屬,而耕耨王籍。【註】耨,芸芓也。 又音慈。【前漢食貨志】引《詩》曰:或芸或芓。讀作平聲。 又【集韻】津之切,音兹。草名。芸也。 亦作茡。 蔍 【申集上】【艸字部】 蔍 【唐韻】盧谷切,音鹿。【玉篇】蔍蹄,草也。 又蔍蔥。【篇海】一名萱草。本作鹿。 又【字彙補】與麤同。【漢婁先生□】蔍絡,大布之衣。 莄 【申集上】【艸字部】 莄 【集韻】古杏切,音梗。【玉篇】草也。【類篇】草莖。 芛 【申集上】【艸字部】 芛 〔古文〕茟【說文】羊捶切【集韻】尹捶切【正韻】烏捶切,□音。【爾雅釋草】渝、芛、葟、華,榮。【註】此別草木榮華之異名也,俗呼草木華初生者爲芛,音。 又【集韻】聳尹切,音笋。又食律切,音述。【廣韻】餘律切,音聿。義□同。 【午集中】【目字部】 【集韻】荒刮切,歡入聲。視也。【埤蒼】怒視貌。 又人名。希。見【宋史宗室表】。 又【廣韻】【集韻】□呼八切,音傄。義同。或作□。 又【集韻】古活切,音括。【類編】目暗也。 【正字通】與耳部聒字義別。 【寅集中】【山字部】 【集韻】七豔切。同塹。坑也。遶城水也。 【寅集中】【山字部】 【唐韻】鉏箴切【集韻】鋤簪切,□音岑。【說文】入山之深也。 【戌集中】【非字部】 【五音集韻】平祕切,音祕。壯也。 【戌集中】【雨字部】 【玉篇】北朋切,音鵬。大雨。 又【字彙補】懜也。【乾坤鑿度】氣分萬。 芜 【申集上】【艸字部】 芜 【集韻】【類篇】□微夫切,音無。草名。(蕪)【唐韻】武夫切【集韻】【韻會】【正韻】微夫切,□音無。【說文】薉也。【楚辭離騷】哀衆芳之蕪穢。 又【爾雅釋詁】蕪豐也。【註】豐盛也。 又逋也。【楚辭哀郢】孰兩東門之可蕪。 又【小爾雅】草也。 又地名。【鮑昭蕪城賦註】廣陵故城也。 又湖名。【前漢地理志】丹陽郡蕪湖。 又與廡通。【書洪範】庶草蕃廡。(蕪)考證:〔【楚辭離騷】哀衆草之蕪穢。〕 謹照原文衆草改衆芳。〔【爾雅釋草】苞蕪茂。【註】蕪,豐也。〕 謹照原書釋草改釋詁。苞蕪茂改蕪豐也。蕪豐改豐盛。 芝 【申集上】【艸字部】 芝 【唐韻】止而切【集韻】【韻會】眞而切【正韻】旨而切,□音之。【說文】神草也。【本草】有靑赤黃白黑紫六色。【註】芝爲瑞草,服之神仙。【王充論衡】芝生於土,土氣和,故芝草生。【瑞應圖】王者敬事耆老,不失舊故,則芝草生。【白虎通】德至山陵,則景雲出,芝實茂。 又【禮內則】芝栭蔆椇。 又【揚雄甘泉賦】于是乗輿,乃登夫鳳凰兮而翳華芝。【註】華芝,華蓋也。 【六書略】隷作,象芝出地。 芞 【申集上】【艸字部】 芞 【唐韻】去訖切【集韻】欺訖切,□音乞。香草也。【說文】芞,輿也。【爾雅釋草】藒車芞輿。【疏】一名藒車,一名芞輿。 又【廣韻】許乞切,音肸。【類篇】其迄切,音扢。義□同。□、,同。 芟 【申集上】【艸字部】 芟 【唐韻】所銜切【集韻】【韻會】師銜切,□音衫。【說文】刈草也。【詩周頌】載芟載柞。【周禮地官稻人】凡稼澤,夏以水殄草而芟夷之。又【齊語】耒耜枷芟。【註】芟,大鐮,所以芟草也。 或作蔪。 又【類篇】尹捶切。與芛通。草之華榮也。 芡 【申集上】【艸字部】 芡 【唐韻】【集韻】【正韻】□具險切,音儉。【說文】雞頭也。【揚子方言】、芡,北燕謂之,靑、徐、淮、泗之閒謂之芡,或謂之雞頭,或謂之鴈頭,或謂之烏頭。【古今註】葉似荷而大,葉上蹙縐如沸,實有芒刺,其中如米,可以度飢,卽今蔿子也。【周禮天官籩人】加籩之實:蔆、芡、、脯。【韓愈詩】平池散芡盤。 芣 【申集上】【艸字部】 芣 【唐韻】縛謀切【集韻】房尤切【正韻】房鳩切,□音浮。【爾雅釋草】,苤苢馬舄,馬舄車前。郭璞註大葉長穗,江東呼爲蝦蟆衣。【詩周南】采采苤苢。陸璣疏一名當道。喜在牛跡中生。幽州人謂之牛舌草,可鬻作茹,大滑,其子治婦人難產。【關尹子九藥篇】聖人大言金玉,小言桔梗芣苢。 又山名。【鄭語】主芣騩而食溱洧。【註】芣騩山在密縣。 又【集韻】俯九切,音缶。芘芣,荍也。 又芳無切,音敷。从省。華盛貌。考證:〔【玉篇】芣苢,馬舄。【詩周南】采采芣苢。【郭璞疏】大葉長穗,江東呼爲蝦蟆衣。【陸璣疏】馬舄,一名車前〕 謹按毛詩無郭璞疏。謹將此三十六字改爲:爾雅釋草,苤苢馬舄,馬舄車前。郭璞註大葉長穗,江東呼爲蝦蟆衣。詩周南采采苤苢。陸璣疏一名當道。 芤 【申集上】【艸字部】 芤 【玉篇】苦侯切【集韻】墟侯切,□音摳。【類篇】引徐氏《脈訣》云:按之卽無,舉之來至,旁實中空者曰芤。 又【本草】蔥一名芤。見蔥字註。 芥 【申集上】【艸字部】 芥 【唐韻】古拜切【集韻】【韻會】【正韻】居拜切,□音戒。【說文】菜也。【禮內則】秋用芥。【儀禮公食大夫禮】炙南醢以西,豕胾、芥醬、魚膾。【註】芥醬,芥實醬也。【揚子方言】蘴蕘,趙、魏之閒謂之大芥,其小者謂之辛芥,或謂之幽芥。【爾雅翼】芥似菘而有毛,極辛苦。【續博物志】食芥墮淚。 又草芥。【揚子方言】自淮以西,或曰草,或曰芥。 又纖芥,細微貌。【繁露王道篇】《春秋》記纖芥之失。 又蔕芥,見蔕字註。又【集韻】訖黠切,音戛。小草。 又叶居吏切,音記。【王粲浮淮賦】軸轤千里,名卒億計。運兹威以赫怒,淸海隅之舞芥。 【直音】作芥。芥从艸作。考證:〔【揚子方言】或謂之香芥。〕 謹照原文香芥改幽芥。 萗 【備考】【申集】【艸字部】 萗 【字彙補】策字之譌。 □ 【未集中】【糸字部】 □ 【集韻】才先切,音前。織一番也。 芧 【申集上】【艸字部】 芧 【唐韻】【集韻】【正韻】□同苧。 又【前漢司馬相如傳】蔣芧靑薠。【註】芧,三稜也。 又【集韻】【韻會】【正韻】□象呂切,音序。木名,栩也。 又芧栗。【莊子徐無鬼】先生居山林,食芧栗。又【齊物論】狙公賦芧曰:朝三而暮四,衆狙皆怒,朝四而暮三,衆狙皆喜。李軌讀作羊諸切,音余。 芨 【申集上】【艸字部】 芨 【唐韻】居立切,音急。【玉篇】芨,堇草,卽烏頭也。 又【本草】白芨,葉似初生椶苗,開花長寸許,紅紫色,中心如舌,七月實熟。陶弘景曰:可以作糊。本名連及草,或作白及,或作白給。 又紙芨。【謝靈運山居賦】剝芨巖椒。【自註】芨皮可爲紙。【顧氏負暄雜錄】扶桑國出芨皮紙。 芩 【申集上】【艸字部】 芩 【唐韻】巨金切【集韻】【韻會】【正韻】渠金切,□音琴。【說文】草也。【詩小雅】呦呦鹿鳴,食野之芩。【疏】根如釵股,葉如竹,蔓生澤中下地鹹處爲草,真實牛馬亦喜食之。 又黃芩,藥名。【本草註】芩者,黔也。黔乃黃黑之色也。【劉琨與兄子演書】黃芩一斤,皆所須也。【柳宗元文】黃芩以腐腸。【註】陶隱居云:圓者名子芩,破者名宿芩。 又地名。【魏志東夷傳】廉斯鑡爲辰韓大渠帥,從芩中乗大船,入辰韓。 又【玉篇】渠炎切【集韻】其淹切,□音黔。義同。 又魚音切,音吟。菜名。如蒜生水中。 或作。考證:〔【詩】食野之芩。【疏】根如釵股,葉如竹,蔓生澤中下地鹹處爲草。其實牛馬亦喜食之。〕 謹照原文其實改真實。 【戌集下】【食字部】 【廣韻】相卽切【集韻】悉卽切,□音息。【玉篇】氣息也。【揚子方言】、喙、呬,息也。周鄭宋沛之閒曰。自關而西,秦晉之閒,或曰喙,或曰。東齊曰呬。 又【廣韻】食也。【博雅】長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