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尊宿语录 - 第 147 页/共 230 页

陋巷不骑金色马。回来却著破襕衫。师在方丈坐。   见僧上来。师云。入室未到你次在。代云。   恁么则某甲伏惟谨退。师因吃药次。问僧云。适来胸中似有一物。   且道是何之物。代云。肺气。又云。犹有者个在。又云。   者个是什么。乃骤步而去。师谓僧云。开铺席了也。   东买西卖。僧云好茶。师云。贱货自收。师问僧。   你忽然死去时如何。僧无语。师呵呵大笑。僧问。   如何是眹兆未生时事。师云。你何不早问。师一日谓僧云。扶不起。   设使一万人也扶不起。良久云。祇有一人扶得起。僧云。   未审是什么人。师云。无力者。师问僧。灯笼什么处得来。   代云。验在目前。问僧。忽遇虎狼刀剑时如何。代云。   是虎狼刀剑。问僧。子巳后如何。代云。一似今日。问僧。   从缘得者永无退失。者里见得自已。亦是生冤家。还会么。   僧云。自已亦不见时如何。师云。时教阿谁叙。僧无语。   师代云。孟春犹寒。师举。僧问雪峰。知有向上事。   始有语话分时如何。峰提起僧手云。作么生。僧无语。代云。   引得者老和尚。到恁么田地。举僧问法灯。   百尺竿头如何进步。灯云恶。问僧。下得什么语。代云。平地神仙。   举药山谓高沙弥云。见说长安甚闹。高云。我国宴然。   师问僧。如何是我国。代云。四五百条花柳巷。   二三千处管弦楼。五祖老和尚常展手问人云。因何唤作手。   代云。瞒我太煞。   示禅人心要。   不应于无际空中立分限。若立无分限。是无际空。   乃自负堕。所以解空者无空想。若人以语言名状心。   终不得心。不以语言名状心。亦不得心。语言本是心。   名状之故不得也。无语言本是心。不名状之故不得也。   种种会当。皆不与自心契。上祖曰。默契而巳。为若此。   道若未达。但无妄念尔。若人知是妄念作意止之者。   见有妄念故也。知有妄念作意。观察令见正理。   亦见有妄念也。知妄元是道。乃无妄焉。故达道者。   无所得也。发意求道。道即得之。但不别求。知无迷妄。   谓之见道。近世皆曰。无不是道。譬如饭箩边坐说食。   终不能饱。为不亲下口也。证者绝能所也。非别有玄理在。   寻常日用处。如见色时是证时。闻声时是证时。   饮水食粥是证时。一一绝能所。此非久习不假薰炼。   盖现成之事。世人不识。名曰流浪。故云。唯证乃知难可测。   学道者。明知有是事。何故不得旨而长疑。盖信未极。   疑未深也。唯深与极。若信与疑。真是事也。   不解如此返照。遂迷乱不知由绪。困踬中途能自返省。   更无第二人也。既曰此事。又岂更知耶。知是妄虑。   此事则不失也。道不止说与示而后显。盖体自常露。   说示者方便道。用尔省悟者。亦暂时岐路也。或因说而证。   或因示而入。或自觉触以归终无异事别得。至心源而止也。   人言。悟了方修。此属对治门。虽然禅门。   亦许以正知见治之。若论当人。即不须若是也。佛道长远。   久受勤苦。乃可得成者。绵亘三世凡圣一如。故曰佛道长远。   不起异见未始遗弃。故曰久受勤苦。毕竟无别法。   故曰乃可得成。此大丈夫事。人不识问。遂依来而答。   不知乃自问。尔欲答谁耶。人不识答。遂依言起见。   不知乃自答。尔何有旨趣耶。故曰。总是你好看好看。   或人曰。从上古圣佛祖指示言教。流布世间一一分明。   何故都是自已深负上古先圣苦口垂慈也。今对之曰。   吾顺佛祖宗趣。尔自负吾不负也。若言有所说。   即是谤佛祖。曰莫作最后断佛种人。若不就巳知归。   所作皆成造伪。纵记得河沙会尽尘墨。于已何益。故曰。   将闻持佛。佛何不自闻。闻外求有相佛。与汝不相似。   尊宿云。我今对你一句子亦不难。你若一言下荐去。   犹较些子。若不会。老僧却成妄去。夫今时学者。   竞以问答为禅宗中关要。不知是取舍作想心。   呜呼就理就事之学。盖是近家语。纵有少领览。未可休息。   岂不闻说。涅槃之道图度绝矣。直须解自点检始得。   人以迷心故进道。乃来山林中见知识。   将谓别有一道可令人安乐。不知返究向来迷处工夫最第一。若不及此。   入山林而不返。徒尔为也。迷处极易而难入。   故先德曰。难信难解。又曰。此是顿宗说道。   返照向来巳是走作语。况不尔耶。后世遂用此语。   为平常无事一味实头。此又后学之不明。服食之不审也。   从上来有二种方便。有真实方便。所谓说无有间。有善巧方便。   所谓妙应群机。若从真实方便得入。不假思量。性自神解。   永无有退。妙用河沙也。若从善巧方便得入。   得坐披衣。向后自看。始得未足。将为究竟。此二种方便。   皆一法也。不可须臾有失。学者思之。雪峰示人曰。   莫教老僧有一句子到你分上。若有一句子到你分上。   堪作什么也。此是古人不得巳而巳。后者不了古人意。   便谓自已分上无许多言谈。所以错会也。   今时人多将目前鉴觉。用为极则。玄沙所以向人道。   深山迥绝无人处。你道还有否。悟心见性当如雪峰玄沙。   履实践真当如南泉赵州。今时学者。但以古人方便为禅道。   不能与古人同参也。   譬如有力人负一百二十斤檐过独木桥。不倾不侧。何物扶持得如此耶。   其精致无杂而巳。为道亦尔。经中称。譬如师子捉象亦全其力。   捉兔亦全其力。人问。全什么力。曰不欺之力。   若见一毛发异于心者。则自丧身命。故达道人无有不是者。   此力甚大。但为无边恶觉侵蚀。致令力用有亏。   若无如许多异法异状异缘异念。则随心转变。自在无碍。   道不用苦求。求之即道失事不在苦融。融之即事有。   不求不融道与事会。也则何事而非道耶。   譬如目明之士。入宝聚中而不知方便。   为无火烛光明所照也入矣。即被触击自损身首。谓是毒穴非宝聚也。   有智入中。持灯烛光照见。种种宝任意采择。得宝而出。   十二时中。须用智光。勿令六尘自伤触也。昔日永首座。   与慈明同辞汾阳。而永未尽其妙。相从慈明二十年。   终不脱洒。一夕围炉。深夜慈明以火箸敲炭曰。   永首座永首座。永乃咄之曰。野狐精。慈明遂指永而谓曰。   讶郎当又恁么去也。永由是方得究竟。然毕命相随。   凡慈明居常差别激问。众不能酬对。唯永至。   慈明即点头许可。此所谓无病之药。学者罕得其要。   况后世知见会解之徒。何由领是事哉。得之当若永。   发药当若慈明。庶几可也。闹中得静。则井邑成山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