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尊宿语录 - 第 148 页/共 230 页

烦恼即菩提。众生成正觉。此语初心学人例道得会得。   作一种平等知见。及其放心。凡圣依前两般。静躁殊用。   明知是解会。须有安稳处始得一味。不可强会。   近世多以问答为禅家家风。不明古人事。一向逐末不反。   可怪可怪。昔人因迷而问。故问处求证入。得一言半句。   将为事究明令彻去。   不似如今人胡乱问趁口答取笑。达者十二时中学道。无顷刻弃舍。此人纵未得入。   念念巳是修行也。寻常说。修行不过三业六根清净。   禅门更不必如是。何故禅定之门。   念念与智波罗蜜平等。一切处自无过患也。久久心地通明之日。   从前并得满足。名一行三昧。今时人全为定力。   复不开智眼。所有机缘语句。祇成诤论生灭心行。   夫禅学不是小小。未用超佛越祖。得了要超亦不难。   高邮孙承务作书问。不落意想不在有无。如何则可。师答云。   若问如何则不可。不问如何亦不可。醉客豁醒神珠自莹。   岂可预为之计然后领耶。第一等灵利人。   寻讨不著此一念。难得自见。见之即是。无别有岐路也。   寻常例以前念为是。以后念照之。前后追逐以心用心。   心则成境。率初巳成心境了。展转更不堪。如今后念不取。   自无起灭处。当处解脱。念本不生。   何更有有无意想为留碍。一念悟心成正觉。此之谓也。念念无生。   念念无相。与虚空等。触物遇缘。皆佛之妙用。   无丝头许对待。衣殊独耀十方世界。事目击可了。   不俟举意然后知之。此盖大丈夫事业。不可不成就。   取欲要是盖有不是法为碍。欲要得念。良由前后皆失念故也。   昼夜不自在。要与道合。然无少许合处。愈急愈不合。   病在取一舍一。不善用心。不得要术。茫然不知。日与道远。   若安坐宁神。不劳自办。故达磨大师谓杨炫之曰。   亦不舍智而近愚。亦不抛迷而就悟。达大道兮过量。   通佛心兮出度。不与凡圣同缠。超然名之曰祖。   不著弃一边就一边。当知明明显著。明明作用。拄定会取。   转凡成圣。点铁成金。要径不可不如此究。   祇恐人两头走。一既不成二又不是。不识玄旨徒劳念静。   二乘断烦恼得证。名为偏修。不若应念化成无上。   知觉之速也。修道人若遇烦恼起时如何。古人云。   但以正知见治之。余则不然。祇以烦恼治之。如此看来。   即不见有烦恼也。何故烦恼不可更治烦恼。如火不更烧火。   水更不湿水。体性一同无可得露现。此了烦恼本空。   不著除遣。若起智断治捺伏。却成别用心。   有对待被他二境回换。纵得亦迂曲有分限。须行径直路为上。   古人云。劫火曾将无气吹。不劳功力当时萎。此之谓也。   有时静坐。则心念驰散。或然临事又全失却。   都缘未得亲证。落二落三。致有错谬展转之失。古人云。   动静不二。真妄不二。维摩明一切法皆入不二门。   若领此要。万动自寂灭也。且如眼不至色色不至眼。   声不至耳耳不至声。法法皆尔。云是自心功德藏。   无可得取舍。契者何往不利。此正是那伽大定也。   今生出来自肯。学道者。盖夙生曾种善根。素有根本。便解发心。   亦解疑著。就已寻究。又烦恼障薄。有因有缘。   此人易可化度。若未薰得此心。正信不生。纵闻之亦不生疑。   但如风过耳。劝之又生瞋加诽谤。此又何缘得显露。   所以千人万人中。但一二人而巳。若自解作活计。   收拾得上。生生从此去。展转明利。更不退失功德。   一生胜一生。入他诸佛阃域。常与此事相应。   人间天上亦祇如此。设对五欲八风一切境界。与理符合。   不行三涂道一味平等正知见。复有何事。生死不可不畏。   须了此一段死生情伪始得安乐无过。身心为累耳。   身如桎梏。当知身去来处。心如猿猴。当知心起灭处。   此二自何处去来起灭。则身心圆明内外一如而巳。   且心为内身则为外。身为内物为外。国师曰。   身心一如身外无余。则不见有生死当情。可谓解脱大道也。   故能令人见闻。不得不脱意想。不得不息物境。不得不融。   复奚疑哉。   三自省察。   一是身寿命。如白驹过隙。何暇闲情。妄为杂事。   既隆释种。须绍门风。谛审先宗。是何标格。二道业未办。   去圣时遥。善友师教。诚不可舍。自生勉励。念报佛恩。   惟已自知。大心莫退。三报缘虚幻。不可强为。浮世几何。   随家丰俭。苦乐逆顺。道在其中。动静寒温。自愧自悔。   诫问话。   近代问话多招讥谤。盖缘不知伸问致疑咨请之意。   后生相承。多用祝赞顺时语。并非宗乘中建立。   如古人问。若为得出三界去。又问。声色如何透得。又问。   此间宗乘。和尚如何言论。并是出众当场决择。   近时兄弟。进十转五转没巴鼻语。或奉在座官员。   或庄严修设檀信。俱不是衲僧家气味。又抽身出众。便道数句。   或时云。某甲则不恁么道。又云。和尚何不道。   夫问话者。激扬玄极也。不在多进语。三两转而巳。   贵得生人信。不至流荡取笑俗子也。      古尊宿语录卷三十四。      佛眼禅师语录序。   佛眼老师。自得法东山。三坐道场。   二十余年行祖令于淮甸。四方衲子云奔辐凑。不到龙岫谓之空回。   而师端居方丈。惟以传道为任。的的示人。晨夕无倦。   升堂入室。当阳直指。全用大机。普说小参。方便开谕。   巧除禅病。要使学者顿悟本心。大地山河森罗万象。   曾非外物。十方诸佛历代祖师。祇是当人。心外无法。   心亦无心。一道灵光。随处出现。自然无法可取。   无法可舍。不见一法为无为有为逆为顺。   不见一法为内为外为去为来。能所两亡。千差独露。   从前恶觉情见妄想尘劳。当体化为微妙三昧。尘尘刹刹情。   与无情皆是自已真实本体之所建立。若到这里稳密田地。   便可纵横变化任运施为。于不二法中。   现作无量差别境界。使人于千头百面处见得根本。毫发不移。   便乃不为万境回换。独出独入透脱自由。如是神通。   录中具载。言言皆正令。句句尽圆宗。虽然镂板示人。   切忌唤作言句。若人开卷。洞见指归。   当知佛眼禅师至今不曾迁化。宣和七年。八月上休日。遂宁冯楫谨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