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疏钞玄谈 - 第 23 页/共 24 页

世者时也下第二释义理也於中二先释世主。   ▲妙谓法门体用深广难思即主之所得严谓庄严乃有多义一器世间严谓其地坚固等二众生世间严谓众海各具法门威德故三智正觉世间严谓於一切法成最正觉三业普周法门无尽故所以长行诸王之严偈颂赞德皆显严佛。   后妙谓下释妙严於中三初正明三世间严。   ▲众生不严不感佛兴正觉不严不能为主器界不严非真佛处。   次众生不严下出严所以。   ▲复由佛严显遇者有德众生严辅显佛之超胜如是互严亦为妙严。   后复由佛严下明三严相成。   ▲诸经无此广严故但初名序品今明序已兼正故广赞诸严以为华严之由序。   诸经无此下第三显立名所以彰异余宗不名序品。   ▲旧云世间净眼品者谓所得法眼能净世间故余如前说。   旧云世间品下第四会释晋经所得法眼即今法门威德也。   ▲第十别解文义文分为二初总释经序二别解文义初中分三大方下初明题目天册下二明造序人盖闻下三直解序文今初即经序题目也。   大方广佛华严经序 序如前释。   ▲天册金轮圣神皇帝制。   第二明造序人音义云册测革反说文曰册符命也谓上圣符信教命以授帝位字或从竹或古为圆形也。   ▲盖闻造化权舆之首天道未分。   演义云盖闻下三直解序文分为六段初明佛日未兴群生沉溺二及夫下明如来出世德用难思三朕曩下自庆逢时闻斯声教四大方下别彰此典旨趣玄微五缅惟下传译古今感庆逢遇六一窥下总释序意叹理自谦初中分三初明化法舛异二明能化浅近三明所化迷沦初中亦二初辨淳元之始二明三才已着今初盖闻者发语之端也造化者造作变化易系辞云刚柔相推而成变化又云变化者进退之象也权舆者尔雅云初哉首基肇祖元胎俶落权舆始也二皆是始言天道未分者谓元气混沌未分天地下云人文始着即有三才始分天道今云未分即五运之时也故易钩命决云天地未分之前谓之一气於中有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太极为五运运者数也谓时改易初取易义元气始散谓之太初气形之端谓之太始形变有质谓之太素质形已具谓之太极转变五气故称五运皆是天道未分也言天道者易系辞云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说卦云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又云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注云象况日月星辰形况山川草木又云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生死之说注云幽明者有形无形之象死生者始终之数也周易疏云天有玄象而成天文也地有山川原湿各有条理故云地理此上皆是已分之相因释天道故便举之此对正在未分之前耳。   ▲龟龙系象之初人文始着。   龟龙系象之初下第二对明三才已着之相略如向说易系辞云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孔疏云如郑康成之义则依春秋纬云河以通乾出天包洛以流坤吐地符河龙图发洛龟书感河图有九篇洛书有六篇孔安国以为河图则八卦是也洛书则九畴是也音义云尧有神龟负图而出舜感黄龙负图而现人文始着者系辞云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於天俯则观法於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孔疏云此下明圣人法自然之理而作易象次易又云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释曰上云图出八卦今云观乎天地者或见龟复象天地等於理无违音义云观乎天文以察人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此非正意后人用之耳君臣父子尊卑上下谓之人文象龙举三皇之时斯为上古系象举於夫子即是下古然其文王为中古既有卦爻之辞已有象矣则总该三古又上云天道即言未分今云人文则言始着二言影略则初分之时亦皆未着直至系象已具方曰着故先有者即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即三才具矣。   ▲虽万八千岁同临有截之区七十二君讵识无边之义。   虽万八千岁下第二明能化浅近按帝王甲子记云天皇氏治一万八千年地皇氏治九千年人皇氏治四千五百年有本云三皇皆治一万八千年故云万八千岁言同临有截之区者诗注云截者齐也区者域也谓四海域内率服齐整言七十二君讵识无边之义者司马相如封禅书云继昭穆受谥号略可道者七十有二君故管子云昔者封太山禅梁父者有七十二家梁父即太山下小山名也讵者何也明上七十二家贤明之君何能识於称性玄理无边之义。   ▲由是人迷四忍轮回於六趣之中家缠五盖没溺於三途之下。   由是人迷四忍下第三明所化迷沦言由是者上明化主化法二皆浅近盖是域中一身之作不令所化免沉苦海於中上对迷理轮回六趣下对缠妄没溺三途言四忍者即思益经第四法品中佛言梵天菩萨有四法善出毁禁之罪何等为四一者得无生忍以诸法无来故二者得无灭忍以诸法无去故三者得因缘忍知诸法因缘生故四者得无住忍无异心相续故是为四忍言人迷者人人皆迷故但迷四忍容漂人天故云轮回於六趣之中家缠五盖则溺三途矣五盖者一贪欲二瞋恚三昏沉四掉举五疑也言家缠者家家缠也上三皆明佛未兴世。   ▲及夫鹫岩西峙象驾东驱。   及夫鹫岩下二明如来出世德用难思於中四一总叹化主高深二明能化时处长广三别叹如来胜德四结德归於如来初中四句分二前二句总序佛教兴流后二句寄对显胜今初上句明主出西天故云鹫岩西峙峙者立也此约处叹人后句即化法东被也故云象驾东驱言象驾者略有二义一一千年后像法之时佛教方被故二者象驮经故初虽白马来仪本用象故为对鹫岩故用象驾宋公题安国寺诗云为龙太子去驾象法王归。   ▲慧日法王超四大而高视中天调御越十地以居尊。   慧日法王下第二寄对显胜初句出域后句超因今初慧日法王超四大而高视者出域中也则异前化在域中慧日者以佛为日略为四义一破暗如慧二照现如智三轮净如解脱四上三不相离如同法界於法自在故称法王言超四大而高视者即老子道经云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释曰然其说道乃是清净虚通故云道法自然自然者不知其所以然而然故即世界始成域中近事不达业因故曰自然今佛出现善证真常妙穷二谛天地造化乃俗谛业因域中之事耳后句超因言中天调御越十地以居尊者十地菩萨时经三祇已断十障已证十如成十胜行化周十方今比世尊犹一块土以方大地况於四大何足越哉。   ▲包括铁围延促沙劫。   包括铁围下第二明时处长广初句约处略举三千大铁围内以为化境岂同上说有截之区后句约时多劫促为一念一念延为多劫岂同上说万八千岁。   ▲其为体也则不生不灭。   其为体下第三别叹如来胜德中即双明化主化法就三大叹之初叹体大经云佛身无生超戏论非是蕴聚差别法又云佛以法为身清净如虚空又云一切法无生一切法无灭若能如是解斯人见如来。   ▲其为相也则无去无来。   其为相下第二叹相大经云如来非以相为体但是无相寂灭法身相威仪悉具足世间随乐皆得见既无相为相故湛无去来德周法界亦无来去。   ▲念处正勤三十七品为其行慈悲喜舍四无量法运其心方便之力难思圆对之机多绪。   念处正勤下第三叹用大初约化法化法玄妙异前域中即行唯道品心唯四等方便多门圆应难测并如经说言圆对者身则圆回普应若月落百川音则称物普闻若风吹万籁意则剎那顿觉若海印炳然故云多绪。   ▲混太空而为量岂算数之能穷入纤芥之微区匪名言之可述。   混太空下二约化体明用谓大之则无外细之则无内经云譬如虚空徧至一切色非色处亦如虚空具含众象剎尘为量不可数知故云岂算数之能穷后句细入无间即入纤芥之微区故下经云如於此会见佛坐一切尘中亦如是尘中有剎剎复有尘尘复有剎重重无尽非心识思量之境故绝名言表义名言难述即言语道断显境名言不知即心行处灭亦是明化处周细前句化周法界后句细无不入经云一一毛端悉能容受无边世界而无障碍示现调伏无量众生。   ▲无德而称者其唯大觉欤。   无德而称下四结德归於如来谓上之三段皆属如来则叹不可尽论语云泰伯其可谓至德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德而称焉故经云剎尘心念可数知大海中水可饮尽虚空可量风可系无能尽说佛功德即其事也。   ▲朕曩劫植因叨承佛记金仙降旨大云之偈先彰玉扆披祥宝雨之文后及。   朕曩下三自庆逢时中分三初远蒙佛记二弥荷太平三万国朝宗今初朕曩劫植因者久远种因故得大觉亲记叨者忝也从金仙下别明记相初明大云经或有疑伪后玉扆下明宝雨经郑氏注周礼云房屏风也天子屏风以玉为饰宝雨经有十卷又开元正缘第一卷中云尔时东方有一天子名日月净光乘五色云来诣佛所右绕三匝顶礼佛足退坐一面佛告天子汝之光明甚为稀有天子汝於过去无量佛所曾以种种香华珍宝严身之物衣服卧具饮食汤药恭敬供养种诸善根天子由汝夙种无量善根因缘今得如是光明显耀天子是因缘故我涅盘后第四五百年法欲灭时汝於此赡部洲东北方摩诃支那国位居阿[鞥-合+(白-日+田)]跋致实是菩萨故现女身为自在主经於多岁正法理化养育众生犹如赤子令修十善能於我法广大住持建立塔寺又以衣服饮食卧具汤药供养沙门於一切时常修梵行名日月净光余如彼经释曰此时更无女主弘建若是斯言不虚。   ▲加以积善余庆俯集微躬遂得地平天成河清海晏。   加以积善下二荷太平易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今由积善故得地平天成河清海晏晏犹安也。   ▲殊祯绝瑞既日至而月书贝牒灵文亦时臻而岁洽踰海越漠献琛之礼备焉架险航深重译之词罄矣。   殊祯绝瑞下第三万国朝宗重译来贡初两对标谓万方仰德殊异祯祥奇绝瑞应日日而至月月而书书之史册也贝牒灵文亦时时而至岁岁沾洽也二踰海下两对释成初成上祯瑞而至后架险下成上贝牒臻洽踰海航深皆水行也越漠架险皆陆路也。   ▲大方广佛华严经者斯乃诸佛之密藏如来之性海视之者莫识其指归挹之者罕测其涯际。   大方广下第四别叹此典旨趣玄微於中二初总叹次别叹今初先二句标其深广后视之者下成上二句既为秘藏故视之不见称为性海安测边涯挹者珠丛云以器斟酌於水也故文选头陀寺碑云盖闻挹朝夕之池者无以测其浅深仰苍苍之色者难以知其远近故今测量若以管窥天用蠡测海也。   ▲有学无学志绝窥觎二乘三乘宁希听受。   有学无学下第二别叹於中三初约人叹二约法叹三约处叹初中二先对劣显胜后当体显胜前中初句通说三乘后句别说三乘然二乘在座如聋如盲三乘菩萨积行多劫不能测故窥者左传云谓举足而视觎者珠丛云有所冀望。   ▲最胜种智庄严之迹既隆普贤文殊愿行之因斯满。   最胜种智下二当体显胜上句约果满以满二严成种智也下句约因圆普贤之行文殊之愿二皆圆也亦得行愿通上二圣。   ▲一句之内包法界之无边一毫之中置剎土而非隘。   一句之内下二句约法叹於中上句约能诠深广故一句之义竭海墨而不尽下句约所诠事事无碍故一毫之中置剎土而非隘也。   ▲摩竭陀国肇兴妙会之缘普光法堂爰敷寂灭之理。   摩竭陀国下第三约处叹举摩竭者九会本故不起觉场而周徧故举普光者近菩提场又说信门该於果海故云爰敷寂灭之理。   ▲缅惟奥义译在晋朝时踰六代年将四百然一部之典才获三万余言唯启半珠未穷全宝。   缅惟奥义下第五传译古今感庆逢遇於中二初明前译多阙二明今译多具今初缅者远也惟者思也六代即晋宋齐梁陈隋也言唯启半珠未窥全宝者即涅盘圣行品雪山童子闻化罗剎云诸行无常是生灭法惊而顾视唯见罗剎问罗剎云大士汝於何处得是过去离怖畏者所说半偈大士汝於何处而得如是半如意珠释曰欠下偈义未全故若得闻下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即全宝也今明先译既阙即为半珠也。   ▲朕闻其梵本先在于阗国中遣使奉迎近方至此既睹百千之妙颂乃披十万之正文。   朕闻其梵本下第二明今译多具即全宝也文中有六一邀迎二正译三感征四事毕五赞益六庆遇今初邀迎事如玄谈。   ▲粤以证圣元年岁次乙未月旅沽洗朔惟戊申以其十四日辛酉於大遍空等亲受笔削敬译斯经。   粤以证圣下第二正译也月旅沽洗者正当三月言亲受笔削者则天躬自刊削言笔削者汉书卫青传云削则削笔则笔削谓删去笔谓增益有云理书勘受削而注之良以古人书木竹简以刀削故。   ▲遂得甘露流津预梦庚申之夕膏雨洒润后覃壬戌之辰式开实之门还符一味之泽。   遂得下第三感征也十四日是辛酉庚申即十三日壬戌即十五日前后一日各有感征谓则天於十三日夜梦见徧天之内皆降甘露十四日覃开译经十五日天降甘雨覃者尔雅云及延也郭璞注云谓蔓延相被及也式开下成上征祥此二句亦可通上二瑞谓皆一味之泽亦可式开实相成上甘露甘露不死之药况实相之常住故一味之泽成上膏雨一云一雨无异味故式者用也。   ▲以圣历二年岁次己亥十月壬午朔八日己丑缮写毕功。   以圣历二年下第四事毕己亥取於乙未首涉五年缮写方毕缮者说文云补也珠丛云治故造新皆谓之缮。   ▲添性海之波澜廓法界之强域。   添性海下第五赞益有二先明益教理大波曰烂方言曰廓者张小使大郑玄注礼云强者界也说文云域者封也谓玄言既加添定性海开廓法界矣。   ▲大乘顿教普被於无穷方广真筌遐该於有识。   大乘顿教下第二辨益物机。   ▲岂谓后五百岁忽奉金口之言娑婆境中俄启珠函之秘。   岂谓下第六庆遇也於中有二初明庆遇前句约恶时得闻是一幸也后一句约恶处得闻此二幸也初言后五百者如来灭后有五五百年第一五百年解脱坚固今当第四五百年故云后也在三五之后故金刚经中於后五百岁信受者难得言俄启珠函之秘者即智论第六十四云般若是如意舍利如函箧舍利中虽无般若而为般若之所熏故得一兴供养千反生天今用此事则如来如函华严经是如意珠也。   ▲所冀阐扬沙界宣畅尘区并两曜而长悬弥十方而永布。   所冀阐扬沙界下二发愿於中二先两句横徧沙界粗相徧也言尘区者明微细徧徧微尘中之区域故后并两曜而长悬下明竖穷长悬永布故两曜即日月喻如来根本后得智也。   ▲一窥宝偈庆溢心灵三复幽宗喜盈身意。   一窥宝偈下第六总彰序意赞理自谦有三先两句正制序由以披寻玩味庆喜深故郑笺诗云复谓反复珠丛云复谓重审察即是南容三复白珪疏中已引。   ▲虽则无说无示理符不二之门然因言显言方阐大千之义。   虽则无说下赞理离言必假言显无说无示即净名目连章之文不二之门即净名不二法门品因言显言者若无文殊赞默之言安知无言之为妙故寂灭之相假以言诠言大千之义者即出现品尘含经卷喻故大千经卷潜尘无益聪慧者开便能益物今假言显义当开尘示於经卷有成益也。   ▲輙申鄙作爰题序云。   輙申已下谦己结成上已略释序竟。   ▲第二别解文义者然此经文富义博势变多端况一义一文包摄法界是以古德用十例科判欲显难思其第一名本末部类但显此经无尽非科今文前已具明故今略之加前后钩锁亦有十例。   第二别解文义分二初总科判二正释经文初中分三初标章二列名三解释。   ▲一本部三分科二问答相属科三以文从义科四前后摄迭科五前后钩锁科六随品长分科七随其本会科八本末大位科九本末徧收科十主伴无尽科。   一本部下二列名也。   ▲初本部三分者谓序正流通初品为序分现相品下为正宗。   初本部三分下三解释分十初本部三分科分二初正明序正二别释流通今初正明序正。   ▲流通有无古有七释一光统律师以法果品为流通由入法界广无边故二隋远法师以法界品内善财下属流通寄人显法故三裕法师以法界品后偈为流通以叹德无尽故四有云末后二颂为流通以结说无尽叹德劝修故五或云经来未尽故无流通六或云以余眷属经为此流通以彼是此所流出故七或云此经总无流通以法无尽说无休息故故诸会各无流通不同大般若诸会皆有流通故。   流通有无下二别释流通有三初序昔说二会昔义三申今正解今即序昔也。   ▲此上七解各是一理而前六皆有第七独无若义会之应成四句一有序正无流通如第七二唯正宗无二分由自初暨后皆显玄微并悟物故初虽列众而叹佛德后虽寄人有修相故三具三分四俱不可说即言忘言故约义包含不可局取。   此上七解下二会昔义也谓会前七师融成四句一即第七师三即前六师二四义加二唯正宗者意取悟入显理为正宗故故河西道朗云若因初分以得悟则初分为正若因后分以得悟则后分非傍即斯义也其中有与理相应者随时取舍。   ▲今依具三以分三分之兴弥天高判冥符西域今古同遵。   今依具三下第三申今正解文分为四初立取源由二辨三之相三例成前义四辨定流通今初谓上显义理包含纵成四句依文释义三分可依若无流通序正安立若唯有正起尽不明若约无言如何解释。   ▲所以三者夫圣人设教必有其渐将命微言先彰由致故受之以序分由致既彰当机受法故受之以正宗正宗既陈务於开济非但笃於时会复令末叶传芳永耀法灯明明无尽故受之以流通。   二所以下辨三之相。   ▲非唯一部当会当品等皆容有之故依三也。   非唯一部下三例成前义谓会品之文尚须三分何况一部不立三耶。   ▲虽六解皆通今依第二以寄人进修示物有分流通相故故慈氏云若有敬慕心亦当如是学。   虽六解皆通下四辨定流通文分为三初取其正义二辨前顺违三结归正义初也。   ▲初之一解令正宗中阙於证入。   初之一解下二辨前违顺出前不取五释所以言令正宗中阙於证入者此即光统以法界品为流通法界是证入因果众海大问新众远集佛自入定众海顿证判为流通已抑经文况正宗中但有信解行而无证入。   第三但属善财之一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