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疏注 - 第 168 页/共 171 页
即是法界。是文殊大智。无住住故。又普贤道场。即法界理。自所住处。即文殊智。此亦义同。示於后友普贤之境。
文殊师利还摄不现。
后之一句。摄用归本。所作竟故。信穷智境。信相便亡。故云不现。
△三转遇胜缘。修行敬事。
於是善财思惟观察(至)受行其教无有违逆。
然此诸友及后普贤皆无指授者。表证法界。离此彼相故。此三千友乃有多义。一者成前。尚是文殊之益。二者顺后。为入理方便。又通论诸友。更分三分。初文殊一人。为信心之始。次至后文殊。为智满之终故。此总见三千等友。后之普贤。理智无二。又前诸友一一各逢。即是纯门。此中诸友一时顿见。即显杂门。后普贤一人具前诸友。即纯杂无碍。又此诸友所得法门。受行各别。文所不具。结广从略。故总云三千耳。
△大文第五。显因广大相。以前照理无二。显其甚深。方堪成佛。广大之因。以随一一因皆称法性。故文殊般若。即摄相归体。普贤法界即秘密重重。若以二圣相对。则文殊为能证。若以二圣对善财。则文殊亦为所证。未得般若。今证得故。文中分三。初依教趣求。有二十六句。
增长趣求一切智慧。
上一标求佛果。后一总观圆因。中间诸句义通前后。皆是趣佛之因。并是解脱境。故摄为十对。
广大悲海益大慈云(至)安住菩萨寂静法门。
上四四等。普周寂静即舍故。
普缘一切广大境界学一切佛广大功德。
此二福智。无外缘境。是智慧故。
入一切佛决定知见增一切智助道之法。
此二入正增助。
善修一切菩萨深心知三世佛出兴次第。
此二修因知果。
入一切法海转一切法轮生一切世间。
此三入法现生。
入於一切菩萨愿海住一切劫修菩萨行。
此二证愿修行。
照明一切如来境界长养一切菩萨诸根。
此二照上增下。
获一切智清净光明普照十方除诸暗障。
此二得实照权。
智周法界於一切佛剎(至)普现其身靡不周徧。
此二智周身徧。
摧一切障入无碍法住於法界平等之地。
此三摧障入理。其入无碍法。向上成无二碍。向下即成无碍法界。其住平等地。即前文殊自所住处。
观察普贤解脱境界。
后总句即前普贤行道场。以是显因广大相故。文殊通指善财普观。不同前文一友指於一友。良以普观方是普贤故。
△二闻睹前相二。初闻有十三句。
即闻普贤菩萨摩诃萨名字。
上一闻人名。即闻二字贯下诸句。此中闻者。非从一人多人闻之。即称法界而闻耳。后十二句闻於行位。
行愿助道正道。
上三可知。
诸地。
普贤位中自行依地。及圆融所摄地也。上句为总。下八句别。
地方便。
加行。
地入。
入心。
地胜进。
出心。
地住。
住心。
地修习。
修施戒等。
地境界。
即第一徧行真如等。为所证境。亦是所得分齐之境。
地威力。
即神通作用摧邪摄生等。
地同住。
即同依佛智而住。
△二明睹二。初仰德修观。
渴仰欲见普贤菩萨。
闻前人法。故生渴仰。
即於此金刚藏菩提场(至)一切宝莲华藏座上。
正明修观菩提场者。是所观处。金刚藏者约表。即於本所信自心佛果菩提体中金刚智内。起一切因陀罗网普贤心观。约事即前其地金刚。而蕴德具严。故名为藏。然此经体势。应具十会以顺无尽。又始起觉场。义应归本故。今且依文。对前本末二会。即是摄末归本之义。是以善财不假别指。便於初会始成之处如来座前。而起观求。
起等虚空界广大心(至)趣如来十力究竟心。
正显观心。有十一句。皆称普贤境而起於心。故后得见。
△二睹见希奇二。初结前生后。
善财童子起如是心时(至)普贤菩萨同善根力故。
兼显见因。
△二正睹希奇二。初见瑞相。
见十种瑞相何等为十。
十句五对。各前句明所依净土。后句明其住处众生。
所谓见一切佛剎清净(至)心常念佛是为十。
△二睹光明。
又见十种光明相(至)广大誓愿周徧法界是为十。
前瑞则直见一重净剎。此明重见。又前粗此细。前体相此业用。然皆是普贤依报之剎。
△三见闻证入三。初结前生后。
时善财童子见此十种(至)我今必见普贤菩萨。
由睹前相生必见心。
增益善根见一切佛(至)生决定解得一切智。
△二起观增修。
於时善财普摄诸根一心求见普贤菩萨。
摄散住定。
起大精进心无退转。
策勤无退。
即以普眼观察十方(至)皆作得见普贤之想。
观其体徧。以法界为身故。
以智慧眼观普贤道(至)大悲坚固犹如金刚。
悲智横广。
愿尽未来常得随逐(至)入如来境住普贤地。
得果圆因。此乃总摄诸观。行人欲见。当仿此修。离此观心。见亦非胜。
△三正明见闻证入二。初正见闻证入二。初得益因圆四。初见身得益二。初见胜身四。初总见胜德身相。
时善财童子即见普贤菩萨在如来前众会之中。
由前於菩提场师子座前起胜想故。
坐宝莲华师子之座(至)一切菩萨无能观察。
△二别见毛孔出生。
见普贤身一一毛孔(至)令诸菩萨生大观喜。
毛孔出生。广徧法界。实则重重无尽。略显二十重。亦对前善财渴仰所起十一心故。其初等虚空广大等五心。徧此诸句。余之六心。别生诸句。且除初句。
见一一毛孔出一切佛剎(至)众会道场雨摩尼宝。
此之五句。由前观道场明了心故。出云等皆严道场。
见一一毛孔出一切佛剎(至)护持一切如来法轮。
此三句由前入佛法海心。
见一一毛孔念念中出(至)无依止者为作依止。
此一句及最初一句。由前化众生界心。
见一一毛孔念念中出(至)令纯染众生皆得清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