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真经次解 - 第 6 页/共 9 页

见小曰明,   明见其微   守柔曰强。用其光,道也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谓袭常。   凡事从小至大,守柔自强,动用归道,莫失其常,故无身殃。   五十三章   使我介善也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   使我善知,有其大道。所畏者,施行不得俗为,知道易,行道难也。   大道甚夷,其人好径。   大道如平路,人不好行,尽往邪径。   朝甚除,   日有除改,为改易衣服器皿,好玩仆马宅舍之属,   田甚苗,仓甚虚,   田畴虽有苗稼,其那仓库空虚,言费用多。   服文彩,   衣美服饰,谓绫罗绵绣也。   带利剑,   好弓剑也。   厌饮食,   烹宰不暇。   资货有余,   积聚宝货,多金玉也。   是谓盗跨,非道也哉。   如此所好,与盗贼无殊。跨是者,非道德也。   五十四章   善建立也不拔,   善建立事者,不可抽拔。   善抱不脱,   善抱道者,不可脱落。   子孙祭杞不辍。   有道德者,子子孙孙世世不绝祭祀。   修之於身,其德能真;   正真无邪。   修之於家,其德有余;   德业有余。   修之於乡,其德能长;   为事长远。   修之於国,其德能丰   万物丰饶。   修之於天下,其德能普。   德泽普褊。   故以身观身,   修身则吉,不修则凶。   以家观家,   修家则理,不修则乱。   以乡观乡,   修乡则和,不修则争。   以国观国。   修国则政,不修则亡。   以天下观天下。   修天下则混同,不修则渍散。   吾何以知天下之然?以此   圣人用此道,可以观天下。   五十五章   舍德之厚,比於赤子。毒虫不螫伤也,攫鸟猛兽不搏。   厚舍容道德之者,常如赤子,无心於物,故鸟兽见之不为伤害。搏犹害也。   骨弱筋柔而握固,   赤子柔弱,虽柔弱而能熟持坚固,为元气在也。   未知玄牝之合而竣精气结实作,精之至。终日号而不嗄声散为嗄。和之至。   玄牝,夫妇之道也。其未知之,则正精常存。号而不散,言和气至也。   知和曰常,益生曰详,   审度精气。   心使气曰强。   不使则住。   物壮则老,谓之非道。非道早已。   能知和气常存,用心审度,使资益於身为强明,又长守柔弱,壮则非道也。   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忿,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亲,不可得疏,不可得利,不可得害,不可得贵,不可得贱,故为天下贵。   知道者不言,为守道也。不知道者常以言语,欲行其道也。知道者塞兑闭门,挫锐解忿,和光同尘,所以无有亲疏、利害、贵贱,与道同於玄德,故得天下贵之。不知道者反此。   五十七章   以政之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以此。   政可以治国,奇可以用兵。用兵将奇谋异茉,驱之死地,不可示以哀诚。治国欲安治民,莫示以奇诈。先除己之患难,然后可以拓土开疆。圣人知此二者,为政治之然也。   天下多忌讳,而人弥贫;   忌多叛乱,故立其制。讳不从所欲,故行其刑。   人多利器,国家滋昏;   人以利害为器用,是国家政治之昏乱。   人多知巧,奇物滋起;   人足奇巧,多异物以惑众。   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贼盗数起,畏法令而为之。   故圣人云:我无为而人自化,   不肃而成。   我无事而人自富,   各从所欲。   我好静而人自政,   不设法,以临人。   我无欲而人自朴。   不立名教,无人委知。   五十八章   其政闷闷,其人蠢蠢;其政察察,其人缺缺。   为政闷闷,其人蠢静。为政孜切,其人残缺。   祸,福之所倚侍也;福,祸之所伏藏也。孰谁也知其极?   人倚有祸,修福助之。不知福生,却有祸至。   其无政。   失其治也。   政为奇,善复为谈。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秽,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失其政洽,政事翻作奇诈,善事复为訞乱,人迷惑久固於斯。圣人方圆而不割,廉慎而不秽浊,正直而不申肆,韬光而不晶耀也。   五十九章   治人事天,莫若式法也。夫唯式,是以早伏。早伏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充,无不充,莫知其极。能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母犹道也,可以久长。深根固蒂深植其根,蒂无标落。长生久视之道。   治人情,事天时,莫若守法式,故得万物早归伏。归伏之后为重积德,积德充满,莫知物之穷极。能知穷极,可以治国,然后为母。深根固蒂,为善保国家,可大可久也。   六十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