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八十一难经纂图句解 - 第 19 页/共 35 页
  
  
   三十六难曰:
  藏各有一耳。
  肝、脾、肺、心各有一枚。
  肾独有两者,何也?
  肾有两枚是如何。
  然:肾两者,非皆肾也。
  肾有两枚,非皆是肾。一枚是肾,一枚命门。
  其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
  以男子言之,左是肾,右是命门。
  命门者。
  为人生命之门,又右尺为相火,行君火之命令。
  诸神精之所舍。
  命门有穴,在背十四椎节中。又有志室二穴,在十四椎节下,两傍各三寸。有神守於命门,不令邪入志室。舍,宅也,神精居之。
  原气之所击也。
  原者元也。元气起於子,子者坎之方位,坎者即父母之元气,乾为天为父,坤为地为母。今坎之初六、六三,乃坤之初六、六三也。坎之九二,乃乾之九二也。谓乾坤交於六三、九二而成坎卦,所以原气寄系於肾。
  故男子以藏精。
  五藏六府,精气淫溢而掺灌於肾,肾藏受而藏之,五藏各有精,随用而灌於肾,肾为都会,关司之所,身之精藏焉。
  女子以击胞,故知肾有一也。
  三十七难曰:
  五藏之气,於何发起?
  五藏之气起於何处。
  通於何许?
  又通於何处。
  可晓以不?
  可晓此理否。
  然:五藏者,当上关於九窍#3也。
  耳、目、口、鼻、前阴、后阴为九窍,阳窍七,阴窍二,五藏关焉。
  故肺气通於鼻。
  鼻者,肺之窍,肺精气通焉。
  鼻和则知香臭矣。
  五藏入鼻,藏於心肺,心肺有病,鼻为之不利。肺和则鼻和,鼻和则知香臭。
  肝气通於目。
  目者,肝之窍,肝精气通焉。
  目和则知白黑矣。
  精明者,所以视万物,别白邺,审短长。以长为短,以白为黑,则精衰矣。今肝之精气通於目,目和则知白黑。
  脾气通於口。
  口者,脾之窍,肝#4之精气通焉。
  口和则知谷味矣。
  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脾胃乃水谷之海,脾胃和则口和,则知谷滋味。
  心气通於舌。
  舌者,心之窍,心精气通焉。
  舌和则知五味矣。
  辛、甘、酸、苦、咸为五味,心和则舌和,舌和则能知五味。
  肾气通於耳。
  耳者,肾之窍,肾精气通焉。
  耳和则知五音矣。
  官、商、角、征、羽为五音,肾和则耳和,耳和则能知五音。
  五藏不和,则九窍不通。
  五藏不和者,邪气不得外泄,故九窍壅塞不通。
  六府不和,则留结为瘫。
  六府,阳气也,阳气不得内通,故停留结聚,以为瘫疽。
  邪在六府,则阳脉不和。
  六府属阳,肌肉上为阳脉,邪气游於六府,则肌肉上之脉不和。
  阳脉不和,则气留之。
  阳为气,主外,肌肉上脉不和,则邪气停留於皮肤而不散。
  气留之,则阳脉盛矣。
  邪气停留,则阳脉偏盛。
  邪在五藏,则阴脉不和。
  五藏属阴,肌肉下为阴脉,邪气在於五藏,则肌肉下脉不和。
  阴脉不和,则血留之。
  阴为血,主内,肌肉下脉不和,则血邪停留於肉理。
  血留之,则阴脉盛矣。
  血邪一留,则阴脉偏盛。
  阴气太盛,则阳气不得荣也,故日隔#5。
  隔,拒也。内格则外脉不得入,所以偏阴独盛,则阳气不得荣,名日隔拒。
  阳气太盛,则阴气不得荣也,故曰关。
  关,闭也。外关则内脉不得出,所以偏阳独盛,则阴气不得荣也,名日关。
  阴阳俱盛,不得相荣也,故日关隔#6。
  内外不相济,是为关隔。人之所有者,气血也。气为阳,血为阴,或俱盛,或俱虚,或更盛,或更虚,皆为病也。
  经言气独行於五藏,不荣於六府者,何也?
  问气独运行於五藏,而不行於六府如何。
  然:气之所行也,如水之流,不得息也。
  答气之流行,有如水焉,不舍昼夜,曾无止息。
  故阴脉荣於五藏。
  五藏属阴,故阴豚居於五藏。
  阳脉荣於六府。
  六府属阳,故阳咏居於六府。
  如环之无端,莫知其纪。
  气血如环之循还,莫知其纪极。
  终而复始。
  一日一夜,气血终於肝,明日艮时复始於肺。
  其不覆溢。
  诸阴不足,阳入乘之,为覆。又入尺为覆。诸阳不足,阴出乘之,为溢。又上鱼为溢。今阴阳各安其常,无覆溢之患。
  人气内温於藏府。
  阴阳之气既不覆溢,则人之气,内能使藏府温和。
  外溢#7於胜理。
  胜理者,毛孔及文理也,外能使胜理濡润滑澴。
  藏府度数第六十首
  三十八难曰:
  藏唯有五,府独有六,何也?
  一藏配以一府,藏虽有五藏,府却有六府如何。
  然:所以府有六者,谓三焦也。
  所啄府独有六者,三焦亦是一府。
  有原气之别焉。
  原气见前篇。三焦合气於肾,肾为元气之正,三焦为元气之别。
  主持诸气。
  擅中为气海,处上焦。又气海穴在脐下二寸,处下焦。主维持一身之气。
  有名而无形。
  三焦止是筋膜,寄附於胃上中下口,有三焦之名,无三焦之正形。
  其经属手少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