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诗醇 - 第 80 页/共 142 页
归愚识夷涂。汲古得修绠。名浮犹有耻。味薄真自幸。庶几遗悔尤。即此是幽屏。
原选者评。此首特多见道之言。
葛立方曰。此则陶潜。归去来辞。觉今是昔非之意。似有所悟也。
今晨不成起。端坐尽日景。虫鸣室幽幽。月吐窗冏冏。丧怀若迷方。浮念剧含梗。
尘埃慵伺候。文字浪驰骋。尚须勉其顽。王事有朝请。
秋夜不可晨。秋日苦易暗。我无汲汲志。何以有此憾。寒鸡空在栖。缺月烦屦瞰。
有琴具徽弦。再鼓听愈淡。古声久埋灭。无由见真滥。低心逐时趋。苦勉祇能暂。
有如乘风船。一纵不可缆。不如觑文字。丹铅事点勘。岂必求赢余。所要石与甔。
原选者评。李光地曰。首言其汲汲求志。而患日之不足也。又言淡古之音。世无知者。低心逐时。性所不堪。如乘风之船。不能自返。故惟有读书以自乐。苟暂得詹瓦石之储。便浩浩乎无求矣。
卷卷落地叶。随风走前轩。鸣声若有意。颠倒相追奔。空堂黄昏暮。我坐默不言。
童子自外至。吹灯当我前。问我我不应。馈我我不餐。退坐西壁下。读诗尽数编。
作者非今士。相去时已千。其言有感触。使我复凄酸。顾谓汝童子。置书且安眠。
丈夫属有念。事业无穷年。
原选者评。李光地曰。言诵古人诗。与古人相感。默然安寝。而志乎无穷之业。诗。所谓。独寐寤宿。永失弗告。者欤。
霜风侵梧桐。众叶著树乾。空阶一片下。琤若摧琅玕。谓是夜气灭。望舒其团。
青冥无依倚。飞辙危难安。惊起出户视。倚楹久汍澜。忧愁费晷景。日月如跳丸。
迷复不计远。为君驻尘鞍。
原选者评。一叶之落。写得如许奇峭。此等蹊径。从何处开出。联句云。肠胃绕万象。可想见落笔时意思。暮暗来客去。群嚣各收声。悠悠偃宵寂。亹亹抱秋明。世累忽进虑。外忧遂侵诚。
强怀张不满。弱念缺已盈。诘屈避语阱。冥茫触心兵。败虞千金弃。得比寸草荣。
知耻足为勇。晏然谁汝令。
鲜鲜霜中菊。既晚何用好。扬扬弄芳蝶。尔生还不早。运穷两值遇。婉娈死相保。西风蛰龙蛇。众木日凋槁。由来命分尔。泯灭岂足道。
原选者评。秋怀诗。抑塞磊落。所谓。寒士失职而志不平。者。昔人谓东野诗读之令人不欢。观昌黎此等作。真乃异曲同工。固宜有臭味之合也。
樊汝霖曰。秋怀诗。十一首。文选。诗体也。唐人最重。文选。学。公以六经之文为诸儒唱。文选。弗论也。独于李并阝墓志之曰。能暗记。论语。尚书。毛诗。左氏。文选。而公诗如。自许连城价。傍砌看红药。眼穿长讶双鱼断。之句。皆取诸。文选。故此诗往往有其体。
。后山诗话。曰。韩诗。秋怀。别元协律。南溪始泛。皆佳作也。
卷二十八
昌黎韩愈诗二十一首
赴江陵途中寄赠王二十补阙李十一
拾遗李二十六员外翰林三学士
孤臣昔放逐。血泣追愆尤。汗漫不省识。怳如乘桴浮。或自疑上疏。上疏岂其由。
是年京师旱。田亩少所收。上怜民无食。征赋半已休。有司恤经费。未免烦徵求。
富者既云急。贫者固已流。传闻闾里间。赤子弃渠沟。持男易斗粟。掉臂莫肯酬。
我时出衢路。饿者何其稠。亲逢道边死。伫立久咿嚘。归舍不能食。有如鱼中钩。
适会除御史。诚当得言秋。拜疏移门。为忠宁自谋。上陈人疾苦。无令绝其喉。
下陈畿甸内。根本理宜优。积雪验丰熟。幸宽待蚕麰。天子恻然感。司空叹绸缪。
谓言即施设。乃反迁炎州。同官尽才俊。偏善柳与刘。或虑语言泄。传之落冤雠。
二子不宜尔。将疑断还不。中使临门遣。顷刻不得留。病妹卧床褥。分知隔明幽。
悲啼乞就别。百请不颔头。弱妻抱稚子。出拜忘惭羞。亻黾俛不回顾。行行诣连州。
朝为青云士。暮作白首囚。商山季冬月。冰冻绝行车舟。春风洞庭浪。出没惊孤舟。
逾岭到所任。低颜奉君侯。酸寒何足道。随事生疮疣。远地触途异。吏民似猿猴。
生狞多忿很。辞舌纷嘲啁。白日屋檐下。双鸣斗鸺留鸟。有蛇类两首。有蛊群飞游。
穷冬或摇扇。盛夏或重裘。飓起最可畏。訇哮簸陵丘。雷霆助光怪。气象难比侔。
疠疫忽潜遘。十家无一瘳。猜嫌动置毒。对案辄怀愁。前日遇恩赦。私心喜还忧。
果然又羁絷。不得归锄耰。此府雄且大。腾凌尽戈矛。栖栖法曹掾。何处事卑陬。
生平企仁义。所学皆孔周。早知大理官。不列三后俦。何况亲犴狱。敲搒发奸偷。
悬知失事势。恐自罹罝罘。湘水清且急。凉风日脩脩。胡为首归路。旅泊尚夷犹。
昨者京师至。嗣皇传冕旒。赫然下明诏。首罪诛共口殳。复闻颠夭辈。峨冠进鸿畴。
班行再肃穆。璜珮鸣琅璆。伫继贞观烈。边封脱兜鍪。三贤推侍从。卓犖倾枚邹。
高议参造化。清文焕皇猷。协心辅齐圣。政理同毛车酉。小雅。咏鸣鹿。食苹贵呦呦。
遗风邈不嗣。岂忆尝同裯。失志早衰换。前期拟蜉蝣。自从齿牙缺。始慕舌为柔。
因疾鼻又塞。渐能等薰莸。深思罢官去。毕命依松楸。空怀焉能果。但见岁已遒。
殷汤闵禽兽。解网祝蛛蝥。雷焕掘宝剑。冤氛销斗牛。兹道诚可尚。谁能借前筹。
殷勤谢吾友。明月非暗投。
原选者评。此自阳山量移江陵。而寄王涯。李建。李程。意在牵复耳。有求于人。易涉贬屈。而齿缺鼻塞等语。借失志衰换写意。似有惩创。然只以诙谐出之。固知倔强犹昔。不肯折却腰
骨也。意缠绵而词凄婉。神味极似。小雅。旧唐书。愈转监察御史。德宗晚年宫市之弊。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阳山令。量移江陵府掾曹。
洪兴祖曰。贞元十九年。公自博士拜监察御史。是时有诏以旱饥蠲租之半。有司征愈急。
公与张署。李方叔上疏。言关中天下根本。民急如是。请宽民徭而免田租。天子恻然。卒为幸臣所谗。贬连州阳山令。幸臣。李实也。旧书。云云。疏今不传。则公之被黜。坐论此两事也。
方崧卿曰。公阳山之贬。寄三学士诗。叙述其详。而行状但云为幸臣所恶。出宰阳山。
。神道碑。亦只云。因疏关中旱饥。专政者恶之。则其非为论宫市明矣。然行状且谓为幸臣所恶。而公诗云。或自疑上疏。上疏岂其由。则又未必皆上疏之罪也。又曰。同官尽才俊。偏善柳与刘。或虑语言泄。传之落冤仇。又。岳阳楼诗。云。前年出官由。此祸最无妄。奸犭责畏弹射。斥逐恣欺诳。是盖为王叔之。韦执谊等所排矣。忆昨行。云。亻丕文未扌前崖州炽。虽得赦宥常愁猜。是其为叔文等所排。岂不明甚。特无所归咎。驾其罪于上疏耳。
此日足可惜一首赠张籍
此日足可惜。此酒不足尝。舍酒去相语。共分一日光。念昔未知子。孟君自南方。
自矜有所得。言子有文章。我名属相府。欲往不得行。思之不可见。百端在中肠。
维时月魄死。冬日朝在房。驱驰公事退。闻子适及城。命车载之至。引坐於中堂。
开怀听其说。往往副所望。孔丘殁已远。仁义路久荒。纷纷百家起。诡怪相披猖。
长老守所闻。后生习为常。少知诚难得。纯粹古已亡。譬彼植园木。有根易为长。
留之不遣去。馆置城西旁。岁时未云几。浩浩观湖江。众夫指之笑。谓我知不明。
儿童畏雷电。鱼鳖惊夜光。州家举进士。选试缪所当。驰辞对我策。章句何炜煌。
相公朝服立。工席歌鹿鸣。礼终乐亦阕。相拜送於庭。之子去须臾。赫赫流盛名。
窃喜复窃叹。谅知有所成。人事安可恒。奄忽令我伤。闻子高第日。正从相公丧。
哀情逢吉语。惝恍难为双。暮宿偃师西。徒展转在床。夜闻汴州乱。绕壁行彷徨。
我时留妻子。仓卒不及将。相见不复期。零落甘所丁。骄女未绝乳。念之不能忘。
忽如在我所。耳若闻啼声。中途安得返。一日不可更。俄有东来说。我家免罹殃。
乘船下汴水。东去趋彭城。从丧朝至洛。还走不及停。假道经盟津。出入行涧冈。
日西入军门。羸马颠且僵。主人愿少留。延入陈壶觞。卑贱不敢辞。忽忽心如狂。
饮食岂知味。丝竹徒轰轰。平明脱身去。决若惊凫翔。黄昏次泛水。欲过无舟航。
号呼久乃至。夜济十里黄。中流上滩氵单。沙水不可详。惊波暗合沓。星宿争翻芒。
辕马蹢躅鸣。左右泣仆童。甲午憩时门。临泉窥斗龙。东西出陈许。陂泽平茫茫。
道边草木花。红紫相低昂。百里不逢人。角角雄雉鸣。行行二月暮。乃及徐南疆。
下马步堤岸。上船拜吾兄。谁云经艰难。百口无夭殇。仆射南阳公。宅我睢水阳。
箧中有余衣。盎中有余粮。闭门读书史。窗户忽已凉。日念子来游。子岂知我情。
别离未为久。辛苦多所经。对食每不饱。共言无倦听。连延三十日。晨坐达五更。
我友二三子。宦游在西京。东野窥禹穴。李翱观涛江。萧条千万里。会合安可逢。
淮之水舒舒。楚山直丛丛。子又舍我去。我怀焉所穷。男儿不再壮。百岁如风狂。高爵尚可求。无为守一乡。
原选者评。追溯与籍交结之始。至今日重逢别去。而其中历叙己之崎岖险难。意境纡折。
时地分明。摹刻不传之情。并尔见缕不必详之事。倥偬杂沓。真有波涛夜惊。风雨骤至之势。若后人为之。鲜不失之冗散者。须玩其劲气直达处。数十句如一句。尤须玩其通篇章法。搏扌完操纵。笔力如一发引千钧。庶可神明于规矩之外。
。六一诗话。曰。退之笔力无施不可。而尝以诗为文章末事。故其诗曰。多情怀酒伴。余事作诗人。也。然其资谈笑。助谐谑。叙人情。状物态。一寓于诗而曲尽其妙。此在雄文大手。固不足论。而予独爱其工于用韵也。盖其得韵宽。则波澜横溢。泛入傍韵。乍还乍离。出入回合。
殆不可拘以常格。如。此日足可惜。之类是也。得韵窄。则不复傍出。而因难见巧。愈险愈奇。如。病中赠张十八。之类是也。余尝与圣俞论此。谓譬如善驭良马者。通衢广陌。纵横驰逐。惟意所之。至于水曲蚁封。疾徐中节。而不少蹉跌。乃天下之至工也。圣俞戏曰。前史言退之为人木强。若宽韵可自足而辄傍出。窄韵难独用而反不出。岂非其拗强而然欤。坐客皆为之笑也。
。渔隐丛话。曰。唐子西谓退之作古诗。有故避属对者。淮之水舒舒。楚山直丛丛。是也。
某氏曰。按此篇押二光字。二鸣字。二更字。二狂字。胡仔谓退之好重叠用韵以尽己之意。盖不恤其为病也。
。容斋四笔。曰。退之。此日足可惜一首赠张籍。凡百四十句。杂用东。冬。江。阳。庚。青六韵。及其亡也。籍作诗祭之。凡百六十六句。用阳。庚二韵。其语铿锵震厉。全仿韩体。所谓乃出二侍女合弹琵琶。筝者是也。李光地曰。首叙与籍相遇之初。中言汴州之乱避难至徐。
复与籍相见。而惜其去也。按。诗。易。书。春秋。及秦汉以上古文用韵。东。江为一部。阳一部。青一部。庚则半入阳而半入青也。蒸自为一部。支。微。齐。佳。灰为一部。而支韵字半入歌。
歌。麻为一部。而麻韵字半入虞。鱼。虞为一部。萧。肴。豪。尤为一部。尤韵字又以其半入支与虞。焉。真。文。元。寒。删。先为一部。侵。覃。盐。咸为一部。此长洲顾宁人氏所区别。凡十部以合古韵。其援据详明。而证验的确矣。顾氏讥韩公不识古韵。盖谓此诗及。元和圣德。之类。然顾氏之学。以质于。诗。书。古文。合者为多。至声气之元。歌乐之用。古人所以协律同文之本。则似有未能明者。盖东。冬。江。阳。庚。青。蒸七韵。原为一部。以其元乃一气所生。而用之以叶歌曲。则收声必同故也。真。文。元。寒。删。先及侵。覃。盐。咸皆然。至支。微。齐。鱼。虞。
歌。麻诸韵。又各部之根。凡各部中。字生音起韵。皆从此而得。应自为一部。而通。同之欲其源派分明。故亦别为三部。歌。麻也。鱼。虞也。支。微也。齐也。然鱼。虞之韵。能生萧。肴。豪。尤。
故萧。肴。豪。尤与鱼。虞同一收声。而可以通用。支。微。齐能生佳。灰。故佳。灰与支。微。齐同一收声。而可以通用也。至歌。麻与鱼。虞虽别部。而尤相近。盖古人读鱼。虞字皆如模字。读麻字皆如歌字。缘歌。模两字相近。其收声亦颇同。则鱼。虞可通于萧。肴。豪。尤者。歌麻亦可通矣。如东。冬七韵。真。文六韵。侵。覃四韵。虽亦支。微。鱼。虞。齐。歌。麻所生。然翻转于齿。舌。
唇。鼻间而得之。非喉音直切所生。如萧。肴。豪。尤。佳。灰者。比故各自为部。而不可相通也。
退之此诗正用东。冬等一部。圣德诗。则用歌。鱼。虞。尤等上声一部。谢自然诗。则用真。文等一部。皆极本穷源。得古韵之精意。其学博而见卓矣。且三代。秦。汉古书如此者颇众。第主于先入则不察耳。欧公以为有意泛入旁韵以见奇。又或以为当以叶声求之。此固浅近之论。而顾氏之显为讥斥。亦未免苟訾也。
顾嗣立曰。洪兴祖谓此诗杂用韵又叠用韵。俞皐云此诗用韵非杂也。古庚。阳二韵原自相通。观。鹿鸣。采芑。之诗自见。却非俗说通用。转用之例也。其入东韵者。桑中。之诗亦然。按少陵。饮中八仙歌。尝叠用韵。此诗中间叙次亦仿佛。彭衙。北征。光景。
归彭城
天下兵又动。太平竟何时。讠于谟者谁子。无乃失所宜。前年关中旱。闾井多死饥。
去岁东郡水。生民为流尸。上天不虚应。祸福各有随。我欲进短策。无由至彤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