晩清文学丛钞小说戏曲研究卷 - 第 23 页/共 64 页
余欲为《中国未来记》者有年,卒无属稿暇。庚子间,有某某者亦欲作之,南海赠以诗云:「我游上海考书肆,问书何者销流多?经史不及八股盛,八股无如小说何。郑声不倦雅乐睡,人情所好圣不呵。(中略)闻君董狐托小说,以敌八股功最深。衿缨市井皆快覩,上达下达眞妙音。方今大地此学盛,欲争六艺为七岑。去年卓如欲述作,荏苒不成失灵药。或托乐府或稗官,或述前事或后觉。拟出一治与一乱,普问人心果何乐?庶俾四万万国民,茶余睡醒用戏谑。以君妙笔为写生,海潮大声起木铎。乞放霞光照大千,五日为期连画诺。」吾《未来记》果能成,此亦一影事也。(飮冰)
泰西诗家之诗,一诗动辄数万言。若前代之荷马、但丁,近世之摆伦、弥儿顿,其最著名之作,率皆累数百叶始成一章者也。中国之诗,最长者如《孔雀东南飞》、《北征》、《南山》之类,罕过二三千言外者。吾昔与黄公度论诗,谓卽此可见吾东方文家才力薄弱,视西哲有惭色矣。旣而思之,吾中国亦非无此等雄着可与彼颉颃者。吾辈仅求之于狭义之诗,而谓我诗仅如是,其谤点祖国文学,罪不浅矣。诗何以有狭义,有广义?彼西人之诗不一体,吾侪译其名词,则皆曰诗而已。若吾中国之骚、之乐、之词、之曲,皆诗属也,而寻常不名曰诗,于是乎诗之技乃有所限。吾以为若取最狭义,则惟三百篇可谓之诗;若取其最广义,则凡词曲之类,皆应谓之诗。数诗才而至词曲,则古代之屈、宋,岂让荷马、但丁?而近世大名鼎鼎之数家,若汤临川、孔东塘、蒋藏园其人者,何尝不一诗累数万言耶?其才力又岂在摆伦、弥儿顿下耶?(以下八则,癸卯正月飮冰太平洋舟中作。)
斯宾塞尝言:「宇宙万事,皆循进化之理,惟文学独不然,有时若与进化为反比例」云云。(彼推原其故,谓文学必带一种野蛮之迷信,乃能写出天然之妙,文明愈开,则此种文学愈绝,故文学与科学之消息,适成反比例云云。其言颇含至理。)此论在中国,尤为文家所同认而无异议者矣。故昌黎言:「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三代文学优于两汉,两汉文学优于三唐,三唐文学优于近世,此几如铁案,不能移动矣。顾吾以为以风格论,诚当尔尔;以体裁论,则固有未尽然者。凡一切事物,其程度愈低级者则愈简单,愈高等者则愈复杂,此公例也。故我之诗界,滥觞于三百篇,限以四言,其体裁为最简单。渐进为五言,渐进为七言,稍复杂矣。渐进为长短句,愈复杂矣。长短句而有一定之腔,一定之谱,若宋人之词者,则愈复杂矣。由宋词而更进为元曲,其复杂乃达于极点。曲本之诗(以广义之名名之),所以优于他体之诗者,凡有四端:唱歌与科白相间,甲所不能尽者以乙补之,乙所不能传者以甲描之,可以淋漓尽致,其长一也。寻常之诗,只能写一人之意境,(若《孔雀东南飞》等篇,错落描画数人者,不能多觏,且非后人所能学步,强学之必成刍狗。)曲本内容主伴可多至十数人或数十人,各尽其情,其长二也。每诗自数折乃至数十折,每折自数调乃至数十调,一惟作者所欲,极自由之乐,其长三也。诗限以五、七言,其涂隘矣;词代以长短句,稍进,然为调所困,仍不能增减一字也;曲本则稍解音律者可任意缀合诸调,别为新调(词亦可尔尔,然究不如曲之自由。)。卽旧调之中,亦可以添加所谓花指者,往往视原调一句增加至七、八字乃至十数字而不为病,其长四也。故吾尝以为中国韵文,其后乎今日者,进化之运,未知何如;其前乎今日者,则吾必以曲本为巨擘矣。嘻!附庸蔚为大国,虽使屈、宋、苏、李生今日,亦应有前贤畏后生之感,吾又安能薄今人爱古人哉!
论曲本当首音律,余不娴音律,但以结构之精严,文藻之壮丽,寄托之遥深论之。窃谓孔云亭之《桃花扇》,冠绝前古矣。其事迹本为数千年历史上最大关系之事迹,惟此时代乃能产此文章。虽然,同时代之文家亦多矣,而此蟠天际地之杰构独让云亭,云亭亦可谓时代之骄儿哉!
《桃花扇》卷首之《先声》一出,卷末之《余韵》一出,皆云亭创格,前此所未有,亦后人所不能学也。一部极凄惨、极哀艳、极忙乱之书,而以极太平起,以极闲静、极空旷结,眞有华严镜影之观。非有道之士,不能作此结构。
《桃花扇》之老赞礼,云亭自谓也。处处点缀入场,寄无限感。卷首之试一出《先声》,卷中之加二十一出《孤吟》,卷末之续四十出《余韵》,皆以老赞礼作正脚色。盖此诸出者,全书之脉络也。其《先声》一出演白云:「更可喜,把老夫衰态也拉上了排场,做了一个副末脚色,惹的俺哭一回,笑一回,怒一回,骂一回。那满座宾客,怎晓得我老夫就是戏中之人!」此一语,所谓文家之画龙点睛也。全书得此,精神便活现数倍,且使读者加无限感动,可谓妙文。《孤吟》一出,结诗云:「当年眞是戏,今日戏如眞;两度旁观者,天留冷眼人。」《余韵》一出演白云:「江山江山,一忙一闲;谁赢谁输,两鬓皆斑。」凡此皆托老赞礼之口,皆作极达观之语。然其外愈达观者,实其内愈哀痛、愈辛酸之表征也。云亭人格,于斯可见。
以一部哭声泪痕之书,其开场第一演白乃云:「日丽唐虞世,花开甲子年。山中无寇盗,地上总神仙。」以一个家破国亡之人,其自道履历,乃云「最喜无祸无灾,活了九十七岁。」此非打趣语,乃伤心语也,为当时腐败之人心写照也。
《桃花扇》于种族之成,不敢十分明言,盖生于专制政体下,不得不尔也。然书中固往往不能自制,一读之使人生故国之感。余尤爱诵者,如「莫过乌衣巷,是别人家新画梁。」《听稗》「谁知歌罢剩空筵?长江一线,吴头楚尾路三千,尽归别姓,雨翻雪变。寒涛东卷,万事付空烟。」《沈江》「将五十年兴亡看饱,那乌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凤凰台栖枭鸟。残山梦最眞,旧境丢难掉,不信这舆图换稿,诌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余韵》读此而不油然生民族主义之思想者,必其无人心者也。
《桃花扇》沈痛之调,以《哭主》、《沈江》两出为最。《哭主》叙北朝之亡,《沈江》叙南朝之亡也。《哭主》中《胜如花》两腔云:「高皇帝,在九京,不管亡家破鼎。那知他圣子神孙,反不如飘蓬断梗。十七年忧国如病,呼不应天灵祖灵,调不来亲兵救兵。白练无情,送君王一命。伤心煞煤山私幸,独殉了社稷苍生!独殉了社稷苍生!」其二云:「宫车出,庙社倾,破碎中原费整。养文臣帷幄无谋,豢武夫疆场不猛,到今日山残水剩,对大江月明浪明,满楼头呼声哭声。这恨怎平?有皇天作证。从今后戮力奔命,报国仇早复神京。报国仇早复神京。」《沈江》之《普天乐》云:「撇下俺断蓬船,丢下俺无家犬,叫天呼地千百遍,归无路,进又难前。那滚滚雪浪拍天,流不尽湘累怨。胜黄土,一丈江鱼腹宽展,摘脱下袍靴冠冕。累死英雄,到此日看江山换主,无可留恋!」其《古轮台》云:「走江边,满腔愤恨向谁言?挥老泪寒风吹面。孤城一片,望救目穿。使尽残兵血战,跳出重围,故国苦恋。谁知歌罢剩空筵!长江一线,吴头楚尾路三千,尽归别姓,雨翻云变。寒涛东卷,万事付空烟。精魂显,《大招》声逐海天远。」此数折者,余每一读之,辄觉酸泪盈盈,承睫而欲下。文章之感人,一至此耶!
中国文学,大率最富于厌世思想,《桃花扇》亦其一也。而所言,尤亲切有味,切实动人,盖时代精神使然耳。《修札》演白云:「那热闹局便是冷淡的根芽,爽快事便是牵缠的枝叶,倒不如把剩水残山,孤臣逆子,讲他几句,大家滴些眼泪罢。」(飮冰)
小说与经传有互相补救之功用。故凡东西之圣人,东西之才子,怀悲悯,抱寃愤,于是着为经传,发为诗骚,或托之寓言,或寄之词曲,其用心不同,其能移易人心,改良社会则一也。然经传等书,能令人起敬心,人人非乐就之也。有师友之督率,父兄之诱掖,不能不循之。其入人也逆,国人之能得其益者十仅二三。至于听歌观剧,则无论老稚男女,人人乐就之。倘因此而利导之,使人喜,使人悲,使人歌,使人哭,其中心也深,其刺脑也疾。举凡社会上下一切人等,无不乐于遵循,而甘受其利者也。其入人也顺,国人之得其益者十有八九。故一国之中,不可不生圣人,亦不可不生才子。(以下平子)
《金甁梅》一书,作者抱无穷寃抑,无限深痛,而又处黑暗之时代,无可与言,无从发泄,不得已藉小说以鸣之。其描写当时之社会情状,略见一斑。然与《水浒传》不同:《水浒》多正笔,《金甁》多侧笔,《水浒》多明写,《金甁》多暗刺;《水浒》多快语,《金甁》多痛语;《水浒》明白畅快,《金甁》隐抑凄恻;《水浒》抱奇愤,《金甁》抱奇寃。处境不同,故下笔亦不同。且其中短简小曲,往往隽韵绝伦,有非宋词、元曲所能及者,又可征当时小人女子之情状,人心思想之程度,眞正一社会小说,不得以淫书目之。
今日通行妇女社会之小说书籍,如《天雨花》、《笔生花》、《再生缘》、《安邦志》、《定国志》等,作者未必无迎合社会风俗之意,以求取悦于人。然人之读之者,目濡耳染,日累月积,酝酿组织而成今日妇女如此如此之思想者,皆此等书之力也,故实可谓之妇女敎科书。此种书或言忠,或言孝,或言节义,或言女子改装、女子从戎等之诸节,原无大谬,然因无国家思想一要点,则觉处处皆非也。至《天雨花》,每句七字,全书一韵到底,共约一百余万字;《笔生花》等稍为变动,且每段换韵,全书约一百二十余万字;其余同等之书,有数十种,要皆无甚出入。此等书百余万字一韵到底,眞中国之大诗也。谓非宏着,要亦不可。
《聊斋》文笔,多摹仿古人,其体裁多取法《唐代丛书》中诸传记,诚为精品。然虽脍炙一时,究不得谓之才子书,以其非别开生面者也。余甚爱其《薄幸郞》一曲,近人却多爱诵其《惜春余词》一阕者,与余意不同。其中所写女子各各不同,虽各尽其妙,而惟写连琐幽情绝尘,殆无半点烟火气,眞如白石之词,云林之画。连琐所咏「元夜凄风却倒吹,流萤惹草复沾帏」二语,一字一转,令读者俨如闻得其娇声悠韵也。其所续二句云:「幽情苦绪何人见?翠袖单寒月上时。」不出寻常绝句科臼,以续元夜二语,殆有愧色。
友人刘君北平,蒲留仙之同里人也。其先世与蒲姻亲。刘君为余言,近时所流传之《聊斋志异》与原本颇多不同处。其原本中言民族主义,及讥当时权贵之语甚多。当刊行时,其亲族畏祸,全行删改,其原本尙存其乡某君处云。余每读《聊斋》,輙怪其姸媸互见,且每多牵强处,闻刘君言,始恍然。余屡嘱刘君将此稿设法重刊,亦一大快事。犹忆昔年在湘时,遇衡阳李君,谓余云:「王船山先生未刊之文稿,尙有数十种,其裔孙密藏之,并不敢示人,得见者甚稀,其中云何,不知也。」又闻顾亭林先生未刊之密稿亦甚多。二百年来,高文遗着,或面目已全非,或湮没而不彰者,固不知凡几矣。
金圣叹定才子书:一、《离骚经》,二、《南华经》,三、《史记》,四、《杜诗》,五、《水浒传》,六、《西厢记》。所谓才子者,谓其自成一家言,别开生面,而不傍人门户,而又别于圣贤书者也。圣叹满腹不平之气,于《水浒》、《西厢》二书之批语中,可略见一斑。今人误以为《三国演义》为第一才子,又谬托圣叹所批,士大夫亦往往多信之,诚不解也。
圣叹乃一热心愤世流血奇男子也。然余于圣叹有三恨焉:一恨圣叹不生于今日,俾得读西哲诸书,得见近时世界之现状,则不知圣叹又作何等感情。二恨圣叹未曾自着一小说,倘有之,必能与《水浒》、《西厢》相埓。三恨《红楼梦》、《茶花女》二书出现太迟,未能得圣叹之批评。
《水浒》、《红楼》两书,其在我国小说界中,位置当在第一级,殆为世人所同认矣。然于二者之中评先后,吾固甲《水浒》而乙《红楼》也。凡小说之最忌者曰重复,而最难者曰不重复,两书皆无此病矣。唯《红楼》所叙之人物甚复杂,有男女老少贵贱媸姸之别,流品旣异,则其言语举动事业自有不同,故不重复也尙易。若《水浒》,则一百零八条好汉,有一百零五条乃男子也;其身份同是莽男儿,等也;其事业同是强盗,等也;其年纪同是壮年,等也;故不重复也最难。(以下曼殊)
凡着小说者,于作回目时不宜草率。回目之工拙,于全书之价值与读者之感情最有关系。若《二勇少年》之目录,内容虽佳极,亦失色矣。吾见小说中,其回目之最佳者,莫如《金甁梅》。
《金甁梅》之声价,当不下于《水浒》、《红楼》,此论小说者所评为淫书之祖宗者也。余昔读之,尽数卷,犹觉毫无趣味,心窃惑之。后乃改其法,认为一种社会之书以读之,始知盛名之下,必无虚也。凡读淫书者,莫不全副精神,贯注于写淫之处,此外则随手披阅,不大留意,此殆读者之普通性矣。至于《金甁梅》,吾固不能谓为非淫书,然其奥妙,绝非在写淫之笔。盖此书的是描写下等妇人社会之书也。试观书中之人物,一启口,则下等妇人之言论也;一举足,则下等妇人之行动也。虽装束模仿上流,其下等如故也;供给拟于贵族,其下等如故也。若作者之宗旨在于写淫,又何必取此粗贱之材料哉?论者谓《红楼梦》全脱胎于《金甁梅》,乃《金甁梅》之倒影云,当是的论。若其回目与题词,眞佳绝矣。
中国小说,欲选其贯彻始终,绝无懈笔者,殆不可多得。然有时全部结构虽不甚佳,而书中之一部份,眞能迈前哲而法后世者,当亦不可诬也。吾见《儿女英雄传》,其下半部之腐败,读者多恨之,若前半部,其结构眞佳绝矣。其书中主人翁之名,至第八回乃出,已难极矣;然所出者犹是其假名也,其眞名至第二十回始发现焉。若此数回中,所叙之事不及主人之身份焉,则无论矣;或偶及之,然不过如昙花一现,转瞬复藏而不露焉,则无论矣;然《儿女英雄传》之前八回,乃书中主人之正传也,且以彼一人而贯彻八回者也。作了一番惊天动地之大事业,而姓名不露,非神笔其能若是乎?
窃尝谓小说之功亦伟矣。夫人有过,庄言以责之,不如微言以刺之;微言以刺之,不如婉言以讽之;婉言以讽之,不如妙譬以喩之;而小说者,皆具此能力者也。故用小说以规人过,是上上乘也。(按昔已有用之者,如《琵琶记》是也。)(以下浴血生)
小说能导人游于他境界,固也。然我以为能导人游于他境界者,必著者之先自游于他境界者也。昔赵松雪画马,常闭户不令人见。一日,其夫人窃窥之,则松雪两手距地,昂头四顾,俨然一马矣,故能以画马名于世。作小说者亦犹是。有人焉,悄思冥索,设身处地,想象其身段,描摹其口吻,淋漓尽致,务使毕肖,则吾敢断言曰:「若而人者,亦必以小说名于世。」
中国韵文小说,当以《西厢》为巨擘,吾读之,眞无一句一字是浪费笔墨者也。梁任公最崇拜《桃花扇》,其实《桃花扇》之所长,寄托遥深,为当日腐败之人心写照,二语已足尽之。塡词演白,颇有一二草草处,盖云亭意本不在此也。
《红楼梦》一书,系愤淸人之作,作者眞有心人也。着如此之大书一部,而专论淸人之事,可知其意矣。其第七回便写一焦大醉骂,语语痛快。焦大必是写一汉人,为开国元勋者也,但不知所指何人耳。按第七回:「尤氏道:『因他从小儿跟着太爷出过三、四回兵,从死人堆里把太爷背了出来,得了命;自己挨着饿,却偷了东西给主子吃;两日没水,得了半碗水给主子喝,他自己喝马溺。不过仗着这些功劳情分,有祖宗时,都另眼相待。』」以上等句,作者决非无因而出。倘非有所愤,尤氏何必追叙许多大功,曰:「把太爷背了出来,得了命。」可知无焦大则不但无此富贵,则亦无此人家。旣叙其如此之大功,而又加以「不过仗着」四字,何其牵强?又观焦大所云:「欺软怕硬,有好差使派了别人(必是督抚海关等缺)。二十年头里的焦大爷眼里有谁?别说你们这一把子的杂种们。你们作官儿,享荣华,受富贵。你祖宗九死一生,挣下这个家业,到如今不报我的恩,反和我充起主子来了!」字字是血,语语是泪,故屡次禁售此书,盖淸人有见于此也。今人无不读此书,而均毫无感触,而专以情书目之,不亦误乎?(以下平子)
《红楼梦》之佳处,在处处描摹,恰肖其人。作者又最工诗词,然其中如柳絮、白海棠、菊花等作,皆恰如小儿女之口吻,将笔墨放平?不肯作过高之语,正是其最佳处。其中丫鬟作诗,如描写香菱咏月,刻划入神,毫无痕迹,不似《野叟曝言》羣姸联吟,便令读者皮肤起粟。怡红在园中与姊妹联咏诸章,往往平庸,盖实存不欲压倒诸姊妹之意;其在外间之作,有绝佳者,如《滴不尽相思血泪》一曲,诚绝唱也。曲云:「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睡不稳纱窗风雨黄昏后,忘不了新愁与旧愁。咽不下玉粒金波噎满喉,照不尽菱花镜里形容瘦,展不开的眉头,捱不明的更漏。呀!恰便似遮不住的靑山隐隐,流不断的绿水悠悠。」
今日欲改良社会,必先改良歌曲,改良歌曲,必先改良小说,诚不易之论,盖小说(传奇等皆在内)与歌曲相辅而行者也。夫社会之风俗人情、语言好恶,一切皆时时递变。而歌曲者,乃人情之自然流露,以表其思慕痛楚,悲欢爱憎。然闻悲歌则哀,闻欢歌则喜,是又最能更改人之性情,移易世之风俗。故必得因地因时,准社会之风俗人情、语言好恶,而亦悉更变之,则社会之受益者自不少。上古之小说歌曲无论矣,然自周以来,其与小说歌曲最相近者,则莫如三百之诗,由诗而递变为汉之歌谣,为唐之乐府,为宋词,为元曲,为明代之昆腔(昆腔为魏良辅所更定,魏为昆山人也,故有此名)。自明末至今三百年来,朝野雅俗,莫不爱之,莫不能之。至今三十年间,此调暂绝。盖社会每经数百年之久,其言语必已有许多不同之处,其不经常用之语,便觉其非太高尙,则过雅典,俗人不能解,自觉嚼然无味。故自上古至今数千年来之音乐,未有至五百年而不更变者,职此故也。然昆曲废而京调、二簧、山陕梆子出而代之,风靡一世,其言辞鄙陋,其事迹荒谬,其所本之小说、传记亦毫无意义,徒以声音取悦于人,而无益于世道人心,是则世无有心人出而更变之之过也。故孔子当日之删《诗》,卽是改良小说,卽是改良歌曲,卽是改良社会。然则以《诗》为小说之祖可也,以孔子为小说家之祖可也。
《红楼梦》为底是专说淸人之凭据,其不必深求而可知者,则尽在于叙次妇女装束形体,举无一语涉及裙下故也。举世风俗,自南唐来,小人下达久矣。凡小说写佳人者,无一不以双缠为贵。甚至崔莺莺为唐时人,杨妃为女道士,《西厢》、《长生》两传奇尽力附会其缠足。才子笔墨,尙且尔尔,何况庸俗之里巷评话,有不以王昭君为小脚,赵飞燕为行缠者耶?其意谓殆非缠足而不贵,因不惜重诬古人,以快己唇舌而媚里巷耳目也。又谁知天演推嬗,新理日明,至年来有天然足之徽号。词章家如袁子才,生在雍、干时,可谓颇具自由哲学思想,不为俗拘者矣。飮食则鄙翅参,动作则拒筮;笑道箓之长生,讥佛徒之小乘;不堪舆而兴作,不斋醮而祈禳;星命无权,旁删枝叶,文章无派,专主性灵。汉、宋门户之俱非,八比小楷之不屑。而其愼取妇容也,端在肤如凝脂,自然素足,吾辈以今日之眼光观他,可称先识。独至撷其所为诗歌,犹未敢显然以素足入咏,提倡天然之美者何也?毋亦识有余而胆仍未足,究为一辈之盲论所禁压耶?调查其诗话,有载江南某女子口号云:「三寸金莲自古无,观音大士赤双趺。不知作俑从何始,始自人间贱丈夫。」又其小说,有纪某生梦入冥中,见缠足妇呼寃讼控李后主,阎摩罚使制履,又安知诗非袁子所自作,梦非袁子所自托,以写其胸中不平之意?此亦良心发现,言本由衷之一证也。然有几多素足好典故,可引不引,偏引一外夷无諬之观音大士,梦中迷离之阎摩老子,亦适成其为女子见识,小说文章,而不足为袁子自己理论之据。此无他,皆由袁子理不胜欲,壁垒不坚之弊耳。故其尺牍,讪友取妾必取小脚为小人下达,而彼屛风粲粲,闺门粥粥,有所谓方姬、金姬、陶姬、锺姬等等者,屡见诸寄怀诗,其大脚者乎?其小脚者乎?都无眀文,暧暧昧昧,想均不脱小人下达之范围而已。其至粤也,杂诗中有「靑唇吹火拖鞋出,难近都如鬼手馨」之语,诗话复重引之,是明讥素足以谐俗矣。余谓其壁垒不坚,良非太过。以袁子先识之人物,尙不俗,余子可知,公等碌碌更可知。曹雪芹虽非碌碌者,以着如许之大部书,专写旗人,不但正钗无一语及足,连副钗及又副钗,亦无一语及之。是亦胆识不足,等于余子之讥,无可为解谤者也。次《红楼梦》而作者,尙有俞仲华《荡寇志》、某闽人《花月痕》二书。脂光粉艳,剑舞钗飞,号称一时之隽。《荡寇志》书中,上上人物为陈丽卿,《花月痕》书中上上人物为薛瑶华。而丽卿对伊姻党女眷语,自承己足与男子无异,百数十回内并未误用到三寸金莲之套谈以犯及丽卿者。而丽卿之婉变娇憨,俏俊神情,曾不少损。薛瑶华驰马试剑,好为男子妆,著者特加六寸肤圆之誉以表扬之。数十回内着一瑶华,只觉巾帼神飞而须眉反形文弱。观于丽卿、瑶华出色当行,为《荡寇志》、《花月痕》增重,益叹曹雪芹嗫嚅其辞,终属刘郞不敢题糕,长留后人话柄也。友人潘兰史与余同情,曾有句云:「解识肤圆光致致,怜香吾独爱冬郞。」此仅搬字遇纸,作冬郞之诗评耳。必如作丽卿、瑶华传者,始称正面文字,为天然足生色。庚子、辛丑,听雨楼主人在上海《消闲报》诗钟当社,特出「天然足」请人属句,斗角钩心,必多可观,惜余未见。若以诗而论,则吾友邱菽园《明妃曲》长古中有一联云:「鸾文大脚双珠靿,雉尾峨冠五彩翚。」题某姬象近体中有一联云:「不着鸦头肤细致,闲拖金齿跗丰姸。」眞能写得其佳处出也。缠身与素足,看似猥琐之事,然于进种改良转移习俗问题,煞有关系。是以维新士夫都不等闲置之。近且上烦诏诰,着官吏之奉行。他如日本博览会坊,几成国际谈判,固吾国女界一重要之硏究的也。故当提倡素足,诱之使劝,其道尤于词章、小说、评话、传奇为宜。苟《红楼梦》著者二百年前早知此义,极力表章,踵而尤者,当变国俗,又岂止如袁子之烛照,陈、薛之凤麟也哉!(昭琴)
蒋藏园着《临川梦》设言有俞二姑者,读《牡丹亭》而生感致病,此不过为自己写照,极表景仰临川之热诚而已。然亦可见小说之道,感人深矣。乃近有实事与此相类,而其痴想尤甚者。顷伦敦《泰晤士报》载有《读小说而自杀》一条,其文曰:「英国著名小说家玛利女史所著《米的亚端》一书,极言有推理思想之人容易自杀,今者竟有读此书而眞自杀之人,卽同国一牧师之子名噶士者,一夜饱读此书,愀然语其母曰:『此儿(指书中之人物)乃竟死耶?』若不胜感动者然。翌晨检其寝室,则见其着乃父之法服缢死焉。搜其襟底,见有小字一行曰:『衣法服以赴天国,吾望之久矣,非自杀也』」云云。噫!小说之神力不可思议,乃如此耶?(以下飮冰)
查每年地球各国小说出版之数,约八千种乃至一万种。内美国约二千种,英国一千五百余种,俄国约一千种,法国约六百种,伊大利、西班牙各五百余种,日本四百五十余种,印度、叙利亚约四百种云。
泰西之小说,书中之人物常少;中国之小说,书中之人物常多。泰西之小说,所叙者多为一二人之历史;中国之小说,所叙者多为一种社会之历史(此就佳本而论,非普通论也)。昔尝思之,以为社会愈文明,则个人之事业愈繁赜,愈野蛮,则愈简单。如叙野蛮人之历史,吾知其必无接电报、发电话、寄像片之事也。故能以一二人之历史敷衍成书者,其必为文明无疑矣。初欲持此论以薄祖国之小说,由今思之,乃大谬不然。吾祖国之政治法律,虽多不如人,至于文学与理想,吾雅不欲以彼族加吾华冑也。盖吾国之小说,多叙述往事,泰西之小说,多描写今人。其文野之分,乃书中材料之范围,非文学之范围也。若夫以书中之内容论,则《西厢》等书,最与泰西近。(曼殊)
新秋病起,人意殊慵,偶拈笔作小说杂谈数则,一下笔,游思积绪相引而至,累累不能休,积数千言。稿成自视,不欲弃掷,姑寄交新小说社刊之。(以下侠人)
吾国之小说,莫奇于《红楼梦》,可谓之政治小说,可谓之伦理小说,可谓之社会小说,可谓之哲学小说、道德小说。何谓之政治小说?于其叙元妃归省也,则曰:「当初旣把我送到那见不得人的去处。」于其叙元妃之疾也,则曰:「反不如寻常贫贱人家,娘儿兄妹可常在一块儿。」(原书读后,词句已忘,一时案头又无此书可以对证,故皆约举其词,非原文也,读者谅之,下同此。)而其归省一回,题曰「天伦乐」,使人读之,萧然飒然,若凄风苦雨,起于纸上,适与其标名三字反对。(《红楼梦》标题最不苟,有正反二种,如《苦绛珠魂归离恨天》,其正标名也;《贤袭人娇嗔箴宝玉》、《贤宝钗小惠全大体》,其反标名也。此类甚多,不遑枚举,余可类推。)绝不及皇家一语,而隐然有一专制君主之威,在其言外,使人读之而自喩。而其曲曰:「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眼睁睁把万事全抛。荡悠悠芳魂消耗,望家乡路远山高,故此向爹娘梦里相寻吿:儿命已入黄泉,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大观园全局之盛衰,实与元妃相终始。读此曲,则咨嗟累欷于人事之不常,其意已隐然言外矣。此其关系于政治上者也。曰:「宝玉祗好与姐姐妹妹在一处。」曰:「于父亲伯叔都不过为圣贤敎训,不得已而敬之。」曰:「我又没个亲姊妹,虽有几个,你难道不晓得我是隔母的?」(宝玉对黛玉语。)而书中两陈纲常大义,一出于宝钗之口,一出于探春之口,言外皆有老大不然在。中国数千年来家族之制,与宗敎密切相附,而一种不完全之伦理,乃为鬼为蜮于靑天白日之间,日受其酷毒而莫敢道。凡此所陈,皆吾国士大夫所日受其神秘的刺冲,虽终身引而置之他一社会之中,远离吾国社会种种名誉生命之禁网,而万万不敢道,且万万无此思想者也。而著者独毅然而道之,此其关于伦理学上者也。《红楼梦》一书,贾宝玉其代表人也。而其言曰:「贾宝玉视世间一切男子,皆恶浊之物,以为天下灵气悉锺于女子。」言之不足,至于再三,则何也?曰:「此眞著者疾末世之不仁,而为此言以寓其生平种种之隐痛者也。」凡一社会,不进则退,中国社会数千年来,退化之迹昭然;故一社会中种种恶业无不毕具。而为男子者,日与社会相接触,同化其恶风自易;女子则幸以数千年来权利之衰落,闭置不出,无由与男子之恶业相熏染。虽别造成一卑鄙龌龊、绝无高尙洁纯的思想之女子社会,而其犹有良心,以视男子之胥戕胥贼,日演杀机,天理亡而人欲肆者,其相去尤千万也。此眞著者疾末世之不仁,而为此以寓其种种隐痛之第一伤心泣血语也。而读者不知,乃羣然以淫书目之,呜呼!岂眞嗜腐鼠者之不可以翔靑云邪!何沉溺之深,加之以当头棒喝而不悟也?然吾辈虽解此义,试设身处地,置我于《红楼梦》未着,此语未出现以前,欲造一简单捷之语以写社会之恶态,而警笑训诫之,欲如是语之奇而赅,眞穷我脑筋不知所措矣。且中国之社会,无一人而不苦者也。置身其间,日受其惨,往往躬受之而躬不能道之。今读《红楼梦》十二曲中,凡写一人,必具一人之苦处,梦寐者以为褒某人,贬某人,不知自著者大智、大慧、大慈、大悲之眼观之,无一人而不可怜,无一事而不可叹,悲天悯人而已,何褒贬之有焉?此其关于社会上者也。而其尤难者,则在以哲学排旧道德。孟子曰性善,荀子曰性恶,此争辩二千年不能明。吾以为性决非恶者,特今日而言性善,则又不可。何则?未至于太平之世,率性而行,动生抵触,于是别设一道德学以范围之。故违性之物也,而在文明未达极点之时,则不可不谓之善。然人性又自然之物也,终不能屈柳为杯桊,于是有触卽发,往往与道德相冲突。而世之谈道德学者,诵其成文,昧其原理。且所谓道德学者,不能离社会而孤行也,往往与其羣之旧俗相比附。于是,因此,而社会之惨苦壁垒反因之而益坚。而自然之性又惯趋权利,而与其为害之物相抵触。于是纷乱之迹,终不可绝,而道德之势力,入人已深,几以为天然不可踰之制,乃相率而加其轶于外者以「大逆不道」之名。凡开辟以来,合尘寰之纷扰,殆皆可以是名之,固非特中国为然也。吾无以名之,名之曰:「人性与世界之抵触。」此义在中国罔或知之,唯老、庄实宣其蕴,而拘墟之俗士,反羣起而之。不知谓其说之不可行则可,谓其理之不可存则不能也。今观《红楼梦》开宗明义第一折曲,曰:「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其后又曰:「擅风情,秉月貌,便是败家的根本。」曰「情种」,曰「败家的根本」,凡道德学一切所禁,事之代表也。曰「风月情浓」,曰「擅风情,秉月貌」,人性之代表也。谁为情种?只以风月情浓故。败家根本,祗以擅风情,秉月貌故。然则谁为败道德之事?曰人性故。欲除情种,除非去风月之浓情而后可;欲毋败家,除非去风情月貌而后可。然则欲毋败道德,亦除非去人性而后可。夫无人性,复何道德之与有?且道德者,所以利民也。今乃至戕贼人性以为之,为是乎,为非乎,不待辨而明矣。此等精锐严格之论理,实举道德学最后之奥援,最坚之壁垒,一拳搥碎之,一脚踢翻之,使上穷碧落下黄泉,而更无余地以自处者也。非有甚深微妙之哲学,未有能道其只字者也。然是固可以为道德学咎乎?曰:不可。彼在彼时,固不得不尔也。且世变亦繁矣,后之视今,犹今之视昔。《红楼梦》者,不能预烛将来之世变,犹创道德学者不能预烛《红楼梦》时之世变也。特数千年无一人修改之,则大滞社会之进化耳。而奈何中国二千年,竟无一人焉敢昌言修改之哉!而曹雪芹独毅然言之而不疑,此眞使我五体投地,更无言思拟议之可云者也。此实其以大哲学家之眼识,摧陷廓淸旧道德之功之尤伟者也。而世之人,顾羣然曰:「淫书、淫书。」呜呼!戴绿眼镜者,所见物一切皆绿,戴黄眼镜者,所见物一切皆黄;一切物果绿乎哉?果黄乎哉?《红楼梦》非淫书,读者适自成其为淫人而已。
评《红楼梦》者十余家,支离灭裂,无一能见其眞相,而尤谬者,乃至羣焉以甄宝玉为一佳人。夫此书固明明言之曰:「都说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全书言金玉、木石者尤屡见,不一见,此书固言木石,非演金玉也。甄宝玉者何?眞宝玉也,玉也;贾宝玉者何?假宝玉也,石也,著者之意明白如此,而评者昧昧焉,纵全无脑筋,亦何至若是!
甄宝玉乃一极通世故之人,贾寳玉乃一极不通世故之人,著者愤世之心,于此可见;亦足见《红楼梦》为社会小说之一端也。
吾国近百年来有大思想家二人,一曰龚定庵,一曰曹雪芹,皆能于旧时学术社会中别树一帜。然二人皆老学派也。(定盦名为学佛,实则老学甚深,其书中亦屡言老聃。)吾国社会中,凡上等思想人,其终未有不入老派者,实非社会之福也,其故可思矣。
余不通西文,未能读西人所著小说,仅据一二译出之本读之。窃谓西人所著小说若更有佳者,为吾译界所未传播,则吾不敢言;若其所谓最佳者亦不过类此,则吾国小说之价値眞过于西洋万万也。试比较其短长如左:
一、西洋小说分类甚精,中国则不然,仅可约举为英雄、儿女、鬼神三大派,然一书中仍相混杂,此中国之所短一。
一、中国小说,每一书中所列之人,所叙之事,其种类必甚多,而能合为一炉而冶之。除一、二主人翁外,其余诸人,仍各有特色。其实所谓主人翁者,不过自章法上云之而已。西洋则不然,一书仅叙一事,一线到底,凡一种小说,仅叙一种人物,写情则叙痴儿女,军事则叙大军人,冒险则叙探险家,其余虽有陪衬,几无颜色矣。此中国小说之所长一。
一、中国小说,卷帙必繁重,读之使人愈味愈厚,愈入愈深。西洋小说则不然,名著如《鲁敏孙漂流记》、《茶花女遗事》等,亦仅一小册子,视中国小说不及十分之一。故读惯中国小说者,使之读西洋小说,无论如何奇妙,终觉其索然易尽。吾谓小说具有一最大神力,曰迷。读之使人化身入其中,悲愉喜乐,则书中人之悲愉喜乐也,云为动作,则书中人之云为动作也,而此力之大小,于卷帙之繁简,实重有关系焉。此中国小说之所长二。
一、中国小说起局必平正,而其后则愈出愈奇。西洋小说起局必奇突,而以后则渐行渐弛。大抵中国小说,不徒以局势疑阵见长,其深味在事之始末,人之风釆,文笔之生动也。西洋小说,专取中国之所弃,亦未始非文学中一特别境界,而已低一着矣。此中国小说之所长者三。
唯侦探一门,为西洋小说家专长。中国叙此等事,往往凿空不近人情,且亦无此层出不穷境界,眞瞠乎其后矣。
或曰:「西洋小说尙有一特色,则科学小说是也。中国向无此种,安得谓其胜于西洋乎?」应之曰:「此乃中国科学不兴之咎,不当在小说界中论胜负。若以中国大小说家之笔叙科学,吾知其佳必远过于西洋。且小说者,一种之文学也。文学之性,宜于凌虚,不宜于征实,故科学小说终不得在小说界中占第一席。且中国如《镜花缘》、《荡寇志》之备载异闻,《西游记》之暗证医理,亦不可谓非科学小说也。特惜《镜花缘》、《荡寇志》去实用太远,而《西游记》又太蒙头盖面而已。然谓我先民之无此思想,固重诬也。」
准是以谈,而西洋之所长一,中国之所长三。然中国之所以有三长,正以其有此一短。故合观之,而西洋之所长,终不足以赎其所短;中国之所短,终不足以病其所长。吾祖国之文学,在五洲万国中,眞可以自豪也。
孔子曰:「我欲托之于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着明也。」吾谓此言实为小说道破其特别优胜之处者也。孟子曰:「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之风者,鄙夫宽,薄夫敦。」凡人之性质,无所观感,则兴起也难;苟有一人焉,一事焉,立其前而树之鹄,则望风而趋之。小说者,实具有此种神力以操纵人类者也。夫人之稍有所思想者,莫不欲以其道移易天下,顾谈理则能明者少,而指事则能解者多。今明着一事焉以为之型,明立一人焉以为之式,则吾之思想可瞬息而普及于最下等之人,实改良社会之一最妙法门也。且孔子之所谓见诸行事者,不过就鲁史之成局,加之以褒贬而已。材料之如何,固系于历史上之人物,非吾之所得自由者也。小说则不然,吾有如何之理想,则造如何之人物以发明之,彻底自由,表里无碍,无一人能稍掣我之肘者也。若是乎由古经以至《春秋》,不可不谓之文体一进化;由《春秋》以至小说,又不可谓之非文体一进化。使孔子生于今日,吾知其必不作《春秋》,必作一最良之小说,以鞭辟人类也。不宁惟是,使周、秦诸子而悉生于今日,吾知其必不垂空言以诏后之人,而咸当本其学术,作一小说以播其思想,殖其势力于社会,断可知也。若是乎语孔子与施耐庵、曹雪芹之学术行谊,则二人固万不敢几;若语《春秋》与《红楼梦》、《水浒》之体裁,则文界进化,其阶级固历历不可诬也。
小说之所以有势力于社会者,又有一焉,曰:坚人之自信力。凡人立于一社会,未有不有其自信力以与社会相对抗者也。然众寡之势不敌,故苟非鸿哲殊勇,往往有其力而守之不坚,久之且消磨焉,沦胥焉,以至于同尽。夫此力之所以日澌灭者,以舍我之外,皆无如是之人也。苟环顾同羣而有一人焉与吾同此心,同此理,则欣然把臂入林矣,其道且终身守之而不易矣。子曰:「德不孤,必有邻。」盖谓此也。古人所以独抗其志,逖然不与俗偶者,虽无并世之俦,而终必有一人焉先我而立于简册之上,职是故也。小说作,而为撰一现社会所亟需而未有之人物以示之,于是向之怀此思想而不敢自坚者,乃一旦以之自信矣。苟不知历史之人,将认其人为眞有;苟知有历史之人,亦认其书之著者为并世旷世,心同理同,相感之人也。于是此种人之自信力,遂因之益坚,始焉而蓄之于心,继焉而见之于事。苟有流于豪暴者,人訾其强横无理,彼固以鲁智深、武二哥自居也。苟有溺于床笫者,人訾其缠绵无志,彼固以林黛玉、贾寳玉自居也。旣引一书中之人为同情之友矣,则世人虽如何非毁之,忠吿之,其言终不能入,其心终不可动。有时以父母师长之力强禁之,禁其身不能禁其心也。舍其近而昵其远,弃其实而丽于虚,虽曰为常人之所駴乎,然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物各从其类也。此固心理问题,而非算术问题也。故为小说者,以理想始,以实事终;以我之理想始,以人之实事终。
不宁惟是,小说者,固应于社会之热毒,而施以淸凉散者也。凡人在社会中所日受惨毒而觉其最苦者二:一曰无知我之人,一曰无怜我之人。苟有一人焉,于我躬所被之惨毒悉知悉见,而其于评论也,又确能为我辩护,而明着加惨毒于我者之非,则望之如慈父母良师友不啻矣,以为穷途所归,命矣。且又不必其侃侃而陈之,明目张胆以为我之强援也,但使其言在此而意在彼,虽昌言之不敢,而悱恻沈挚,往往于言外之意表我同情,则或因彼之知我而怜我也,而因曲谅其不敢言之心;因彼之知我者以知彼,且因知彼者以怜彼,而相结之情乃益固。故有暴君酷吏之专制,而《水浒》现焉;有男女婚姻之不自由,而《红楼梦》出焉。虽峨冠博带之硕儒,号为生今之世,反古之道,守经而不敢易者,往往口非梁山而心固右之,笔排宝、黛而躬或蹈之,此无他,人心之所同,受其惨毒者,往往思求怜我知我之人,著者之哀哀长号,以求社会之同情,固犹读者欲迎著者之心也。故一良小说之出世也,其势力殆如水银泻地,无孔不入,日月有明,容光必照。使人无论何时何地,而留有一小说焉以监督之,而慰藉之,此其力眞慈父母、良师友之所不能有,而大小说家之所独擅者也。此无他,圣经贤传之所不能诏而小说诏之,稗官史籍之所不能载而小说家载之,诗歌词曲之所不能达而小说达之,则其受人之欢迎,安得不如泥犂狱中之一光明线也。其有一种之特别势力也,以其为一种之特别文学也。
小说者,「今社会」之见本也。无论何种小说,其思想总不能出当时社会之范围,此殆如形之于模,影之于物矣。虽证诸他邦,亦罔不如是。卽如所谓某某未来记、某星想游记之类,在外国近时之小说界中,此等书殆不少,骤见之,莫不以为此中所言,乃世界外之世界也,脱离今时社会之范围者也。及细读之,只见其所持以别善恶决是非者,皆今人之思想也。岂今人之思想,遂可以为善恶是非之绳墨乎?遂可以为世界进步之极轨乎?毋亦以作者为今人已耳。如《聊斋》之,以丑者占全社会之上流,而美者下之。观其表面,似出乎今社会之范围矣。虽然,该作者亦未尝表同情于彼族也,其意只有代某生抱不平,且借此以讥小人在位之意而已,总不能出乎世俗之思想也。近来新学界中之小说家,每见其所以歌颂其前辈之功德者,輙曰「有导人游于他境界之能力」,然不知其先辈从未有一人能自游于他界者也。岂吾人之根性太棉薄,尝为今社会所囿而不能解脱乎?虽然,苟著者非如此,则其所著亦必不能得社会之欢迎也。今之痛祖国社会之腐败者,每归罪于吾国无佳小说,其果今之恶社会为劣小说之果乎,抑劣社会为恶小说之因乎?(以下曼殊)
欲觇一国之风俗,及国民之程度,与夫社会风潮之所趋,莫雄于小说。盖小说者,乃民族最精确、最公平之调查录也。吾尝读吾国之小说,吾每见其写妇人眼里之美男儿,必曰:「面如冠玉,唇若涂脂。」此殆小说家之万口同声者也。吾国民之以文弱闻,于此可见矣。吾尝读德国之小说,吾每见其写妇人眼里之美男儿,輙曰:「须发蒙茸,金钮闪烁。」盖金钮云者,乃军人之服式也。观于此,则其国民之尙武精神可见矣。此非徒德国为然也,凡欧洲各国,「金钮」两字,几成为美少年之代名词矣。盖彼族妇女之所最爱而以为最美观者,乃服金钮之男儿也。噫!民族之强弱岂无因欤!寄语同胞中之欲改良社会之有心人,苟能于妇人之爱憎处以转移之,其力量之大,较于每日下一明诏,且以富贵导其前,鼎镬随其后,殆尤过之。
「天下无无妇人之小说」,此乃小说家之格言,然亦小说之公例也。故虽粗豪如《水浒》,作者犹不能不斜插潘金莲、潘巧云之两大段,以符此公例。卽一百零八人之团体中,亦不能无扈、顾、孙之三人。吾初不信此公例,吾以为此不过作者迎合时流,欲其书之广销而已,决非无妇人必不能得佳构也。其后闻侦探家之言曰:「凡奇案必与妇人有关涉。」乃始知小说之不能离妇人,实公例也。盖侦探所查之案情,实事也;才子所作之小说,理想也。实事者,天演也;理想者,人演也。理想常在实事之范围内,是则理想亦等于实事也。故案之奇者,卽小说之佳本也;不奇者,卽凡本也。以论理学演之,则天下之小说,有有妇人之凡本,然必无无妇人之佳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