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艺之一录 - 第 99 页/共 664 页
不著书撰人名氏后魏【缺】人董兴夀等造佛像于三塜寺以兴和二年立【集古録目】
神造像碑
右神造像碑记魏神三年立余所集録自隋以前碑志皆未尝輙弃者以其时有所取于其间也然患其文词鄙浅又多言浮图然独其字画徃徃工妙惟后魏北齐差劣而又字法多异不知其何从而得之遂与诸家相戾亦意其夷狄昧于学问而所传讹谬耳然録之以资广览也此碑字画时时遒劲尤可佳也神孝明年号按魏书神三年七月辛夘改元正光而此碑是月十五日立不知辛夘是其月何日也当俟治歴者推之【集古録】
后魏桓嵩撰不著书人名氏河内县民撰石像碑记题名者数十人三十皆称侍佛碑以神三年立【集古録目】
叱闾神寳造像记 神元年十二月【金石録】
邑义一千人造像记 正光五年四月【金石録】
孟思文等造像碑 正光六年四月【金石録】
房昙渊等造像记 庄宗永安三年十月【金石録】
石像记
不著书撰人名氏石像邑人所共造庐江太守逢荣等刻铭以兴和二年立【集古録目】
造三级浮图碑 太和十二年七月【金石録】
御史台双塔颂 永熈二年【金石録】
砖浮图石盖铭
正书嵩山防善寺掘地得此石盖铭曰神三年七月三日魏故侍中太尉公清河王薨世子元亶字子亮次子元字子开奉为建七层砖浮图一区敢用顶髪及诸杂寳上塔追诚崇诚千载弗忘谨铭函盖今存寺中元当是元启【金石文字记】
庚戌教戒经幢记 裴思顺造【墨池编】
教戒经后魏庚戌造教戒经幢记裴思顺造【碑帖攷】
尔朱荣双兎碑
尔朱荣猎有双兎起马前应而殪三军咸恱命立碑于其所号双兎碑【北史本传】
孝女碑
河东姚氏女字女胜正光中母死不胜哀遂死太守崔防请于茔墓立碑自为朱文表其门闾比之曹娥改其里曰上虞里墓名孝女【北史列女传】
五级浮图碑
不著书撰人名氏后魏汲郡朝歌雍城里人张丑和等共造五级浮图以正光二年刻石其后有比邱僧题名【其古録目】
六艺之一録卷五十九
钦定四库全书
六艺之一录卷六十 钱唐倪涛撰
石刻文字三十六
西魏
雍州刺史长孙穉碑 大统五年立【京兆金石录】
司空匡穆周公碑
无名氏隶大统十三年立在县东北十五里墓前隶
书甚工近上已断字存十七背螭中凿龛佛像制刻精古真六朝遗迹也【王家瑞咸阳金石遗文】
此与后周豆卢恩碑皆咸阳令王公所得视豆卢碑稍完隶书王公刻其文止缺三十三字而搨本则不可读矣碑首题大魏故司空匡穆周公之碑铭篆书十二字宛然如新按史传与碑畧同碑具当时赠諡而史无之史但云开皇中追赠萧国公云【石墨镌华】
二像碑
不著书撰人名氏题曰魏平西将军太原太守王府君释迦弥勒二像碑府君名备字道宾太原人尝有遗诫使刻石立像于其墓前其子洛州长史聿始造二像立此碑【集古录目】
东魏
东平太守刘霸碑 孝静天平元年【金石录】
相州刺史徐雅碑 天平二年二月
不著书撰人名氏雅字安市髙平金乡人后魏孝昌中边城叛乱以雅为平朔戍主假辅国将军城陷而死追赠镇军将军相州刺史碑以天平二年立【集古录目】
赵贵碑
不著书撰人名氏贵南钜鹿廮陶人仕东魏至本郡太守赠殷州刺史碑以天平二年立【集古录目】
胶州刺史祖淮碑 天平三年十月
右东魏祖淮碑云君胶州平昌安邱人也六世祖逖又云其卒赠胶州刺史按后魏永安中分青州置胶州隋开皇五年改为宻州焉【金石录】
髙翻碑
在磁州城南门外五里村民家元象二年立碑题北齐临清王假黄钺碑【访碑录】
右东魏髙翻碑翻齐献武王欢叔父也魏书本传云以元象中追加赠諡后题建立歳月文字残缺惟有魏元字可辨 又云歳次己未按东魏孝静以元象二年十一月改元兴和是年歳次己未此碑盖元象二年建立也【金石录】
张烈碑 据青州图经云元象元年立
右东魏张烈碑在今青州界中文字磨灭以事考之盖张烈也按北史列传烈为家诫千余言临终勅子侄不聴求赠但勒家诫立碣而已即此碑是也其卒葬年月残缺不可辨传亦不载惟青州图经云卒于元象中云【金石录】
贾思同碑 兴和二年五月
右东魏贾思同碑思同与其兄思伯后魏书皆有传云青州益都人今其墓乃在夀光县而思伯之碑亡矣【金石录】
张早墓志 兴和二年十月【金石录】
张奢碑
不著书撰人名氏残缺尤甚奢之字及乡里皆亡其可见者以兴和三年葬耳其额曰魏故渤海太守张君碑以是又知其官爵姓氏也【金石录】
魏兰根碑 兴和四年
右东魏魏兰根碑按北史列传云兰根起家为北海王侍郎而碑云起家为奉朝请迁员外散骑侍郎碑云以在岐州之功封永兴县开国侯而史不载又史云天平初谢病以开府仪同归本乡武定元年薨而碑云薨于天平二年其卒也史云赠司空而碑作司徒皆当以碑为正【金石录】
瀛州刺史李公碑 武定二年二月【金石录】
乐陵太守刘公碑 武定二年二月【金石录】
安州刺史赫连栩碑 武定五年四月【金石录】
韩陵碑
在安阳县东北十八里东魏丞相髙欢破尔朱兆兄弟于此山下仍立碑即温子升之词陈尚书徐陵尝北使邺读韩陵碑爱其才丽手自录之归陈士人问陵北朝人物如何曰唯韩陵片石可与语耳【寰宇记】
冀州刺史关宝颙纪徳碑
武定八年在平定州【天下金石志】
敬君像颂 武定七年
右东魏敬君像碑颂敬君名曦显隽从弟碑云十世祖汉扬州刺史韶按后周书敬珍传唐书宰相世系表皆云韶汉末为扬州刺史与此碑所书同而姓苑与元和姓纂皆作歆疑转冩之误又据碑显隽乃韶十世孙而姓纂以为九世恐亦误也【金石录】
大觉寺碑 天平四年八月
右东魏大觉寺碑在洛阳碑隂题韩毅书据北史毅鲁郡人工正书神武用为博士以教彭城景思王攸当时碑碣往往不著名氏毅以书知名故特自着之也然遗迹见于今者独此碑尔【金石录】
大觉寺碑隂
右大觉寺碑隂题银青光禄大夫臣韩毅隶书盖今楷书也庾肩吾曰隶书今之正书也张懐瓘六体书论亦云隶书者程邈造字皆真正亦曰真书自唐以前皆以楷字为至欧阳公集古録误以八分为隶书自是举世凡汉时石刻皆目为汉隶有一士人力主此论余尝出汉碑数本问之何者为隶何者为八分盖自不能分也因覧此碑毅自题为隶书故聊志之以祛来者之惑【金石录】
造寺碑
隶书不著书撰人名氏寺后魏太武帝所造东魏天平中中军将军元景康重修故立此碑然不知其为何寺也【集古录目】
崇先寺记
碑无歳月不知何时所立建此寺者陇西君君上灭一字其官为持节假抚军将军镇逺将军新野镇将带新野太守新野汉广两郡大都督今以卢辨所作九命考之抚军将军大都督八命镇逺将军谏议大夫正六命又考新野郡在汉为县晋太康中为侯国至惠帝始分南阳立新野郡齐永泰元年魏孝文攻围新野太守刘忌死之地入于魏唯汉广郡求之于史无所得今南阳平氏有徐使君碑称兴和三年拜抚军将军南雍州刺史在汉广置立州镇其隂又有汉广太守郡丞郡功曹等数人兴和静帝年号此君疑亦当时人也【集古后录】
造石碑像记 天平元年十月【金石录】
造石观音像记 武定元年平南将军焦永安造【集古录目】刘起贵造像记 武定二年十二月【金石录】
逄元彦造像记 武定二年十二月【金石录】
比邱昙妙等造像记 武定三年【集古录目】
造石像碑
不著书撰人名氏阳翟郡防境大都督石文达等为太守敬曦造像记以武定七年立【集古录目】
右东魏造石像记其碑云大魏武定七年歳次己巳武定孝静帝年号也今世所行歴谱惟龚颖运歴图与今亳州宋退相纪年通谱为最详而以颖所书推之武定七年歳当己巳与此碑合而武定止于八年是歳庚午东魏灭其事与东魏北齐书亦合而通谱以七年为戊辰八年为己巳又有九年为庚午而东魏灭按孝静以后魏大统十六年灭是歳庚午则知宋公所记甲子不谬惟武定不当有九年而七年不得为戊辰此其失尔盖孝静始即位改元天平尽四年而五年正月改为元象今通谱天平止于三年以四年为元象盖自元象以后递差一年故以武定七年为戊辰也茍不见斯碑则运厯图与通谱二家得失其何以决【集古录】
造石塔记
无书撰人名氏鲁郡白源寺沙门志绍村人刘志义等造西塔记东魏武定四年刻其后题名百余人【集古录目】
任城王造浮图记
右任城王造浮图记不着其名云武定四年建武定东魏孝静年号也按后魏书景穆皇帝子云云子澄相袭为任城王其后国絶不封其去孝静时差逺不知武定四年王任城者为谁也【集古录】
定国寺浮图碑
在安阳县东魏迁邺髙丞相以南台为相国寺作砖浮图极髙其文即温子升撰【寰宇记】
共城石像碑
后魏镇西将军廉侯事道于汲县置立堂宇镌石为老子像而祀之在共城武定四年立【寰宇记】
征虏阎孝侯碑
天平三年立在阳武县【寳刻丛编】
徐穆之碑
武定元年立在南阳县【诸道石刻录】
北周
华岳庙碑 天和二年十月
右后周华岳庙碑万纽于瑾撰赵文渊字徳本书按后周书列传有赵文深字徳本盖唐初之史官避髙祖讳故改为深耳万纽于瑾者唐瑾也周文帝时赐姓宇文后以于谨请与同姓更为万纽于云【金石录】右周天和二年修西岳碑赵文渊分书当南北分争之时即此文章字画足以见其景象此古人所以拟金石之刻犹人之面貌也然是碑好事家罕收简翁能搜之渊泉其勿轻以示人哉【牍纪】
碑文万纽于瑾造赵文渊书按瑾唐瑾赐姓史称其着碑颂数十万言此其一也而文词殊无超拔其称赵文渊云雅有钟王之则笔势可观宇文泰时命文渊与黎季明等刋定六体尝至江陵书景福寺碑梁主称之又以题牓功増封邑除郡守后虽外任每须题牓辄复追之窦臮赋云文渊孝逸独慕前踪至师子敬如欲登龙有宋齐之面貌无孔薄之心胸然则文渊书在当时固自知名此碑天和二年造正其书路寝等牓后也故官称赵兴郡守云碑字小变隶书时兼篆籀正与李仲璇孔庙碑同亦禇河南圣教欧阳兰台道因之所由出也江陵景福寺碑不知存否此则完好无一字磨泐固文渊之幸哉文渊史避唐祖讳作文深【石墨镌华】
余尝过金天祠辄纵观前代碑版汉碑无一存者独后周华岳碑如鲁灵光岿然古柏下余手摩其文制作精雅洞达若鉴为万纽于瑾文赵文渊书于瑾尝着碑颂数十万言此文殊无可观文渊为周书学博士书迹雅为当时所重宇文泰时命刋定六体至江陵书景福寺碑梁主称之又以题牓功増封邑除郡守不可谓不遇也而碑字尽偭古法浅陋鄙野一见欲呕而名动一时何耶窦臮述书赋云文深孝逸独慕前踪至师子敬如欲登龙有宋齐之面貌无孔薄之心胸臮避唐讳故文渊作文深当时谓文深师右军孝逸师大令平梁后王褒入国举朝贵胄皆师褒独两人负二王法二王不作古隶文渊岂独工行草楷则固不闲于分法耶【金石史】
今在华隂县西岳庙其结衔曰使持节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大都督司宗治内史临淄县开国公万纽于瑾造此文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县伯大夫赵兴郡守白石县开国男南阳赵文渊字徳本奉勅书余所见碑撰人书人列名者始此其隂为唐刻华岳精享昭应之碑而左右旁各有题名别见于后万纽于瑾者唐瑾也后周书本传时燕公于谨勲髙望重朝野所属白文帝言瑾学行兼修愿与之同姓结为兄弟庶子孙承其绪论有益义方文帝叹异者久之赐瑾姓万纽于氏又云封姑臧县子以平江陵功进爵为公而不言临淄者史阙也李昶乐运传并云临淄公唐瑾【金石文字记】
河渎庙碑
后周车骑大将军王褒撰车骑大将军赵文渊奉勅书字为体初北齐天统十六年周文帝请立四渎庙于华山郡使郡守杨子昕营建武帝朝晋公防秉政庙在其封内又増修之而立此碑以天和二年十月立【集古录目】
右河渎碑后周天和三年建内史大夫琅邪王褒字子渊造文赵兴郡守赵文渊字徳本奉勅书余尝读杨大年谈苑云千字文题勅员外散骑侍郎周兴嗣次韵勅字乃梁字传冩误耳当时帝王命令尚未称勅至唐显庆中始云不经凤阁鸾台不得称勅勅之名始定于此按此碑及唐瑾撰华岳庙碑皆文渊奉勅书后周距梁时未逺又隋薛道衡撰老子碑唐初虞世南撰孔子庙堂杜如晦碑欧阳询书昭陵九成宫碑皆作奉勅如此类甚众不独始于显庆大年之论非也然则唐人所谓不经凤阁鸾台不谓之勅者盖言命令当由庙堂出非谓勅之名始于此也然文渊奉勅书碑而自着其字何哉【金石录】
延夀公碑 保定元年三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