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艺之一录 - 第 103 页/共 664 页
丑奴始平人为都督荥泽令大业元年卒志在兴平崇宁寺壁间为童子摩挲几平余搨一纸书亦不大佳但以隋物存之兴平即古始平今不知墓所在【石墨镌华】
正书大业三年八月今在兴平县崇宁寺墓之有志始自南朝南齐书云宋元嘉中顔延之作王球石志素族无碑防故以纪徳自尔以来王公以下咸共遵用今之传于世者惟此及梁罗二志为隋代之文尔【金石文字记】
鹰扬郎将义成子梁罗墓志
正书大业四年八月今在西安府城外杜曲古人之字未必皆工而后人贵之者以其所从来逺也此志正书犹带八分凡隋以前之书法多如此而书志之人未必其通文义也鹰扬之字出诗大明之篇而此志前作阳后作杨宣政元年周武帝之号而书作正汪汪万顷作倾羽仪作议降疾不瘳作抽与乾坤而齐固作个禁旅之禁作樊川之樊亦作此皆文理之至谬岂可以其出于古而不论哉【金石文字记】
桂州总管侯莫陈颖墓志【以下三碑俱唐初立以其隋时人附于隋】右隋侯莫陈颖墓志隋书有颖传以其事考之多合惟传言颖諡曰定而志不载按志云公第四子尚书考功郎中干会而传作防防干防义理皆通然余尝得干会碑乃云名肃字干会元和姓纂所载亦同疑其以字行耳盖隋唐间人多如此【金石录】
正书不著书撰人名氏君讳颖字遵道彭城人大业六年为南海太守九年十月薨于郡治唐武徳八年迁葬于雍州咸阳县【寳刻丛编】
衞尉卿窦庆墓志
右隋窦庆墓志庆曽祖畧祖温善父荣定北史及北齐后周隋书皆有传诸史皆云庆祖名善而庆之兄抗墓志乃云名温唐书宰相世系表以为善一名温今此志名温善皆不可考庆大业中仕为衞尉卿史云为羣贼所杀而墓志云为卢圆月所杀墓志贞观四年刻其小楷工妙不减欧虞惜其不著名氏也【金石录】
处士罗靖志
处士以仁夀四年五月二十三日终夫人张氏于唐龙朔二年终合葬于习池【复斋碑录】
襄阳有隋处士罗君墓志曰君讳靖字礼襄阳广昌人髙祖长卿齐饶州刺史曽祖智梁殿中将军祖养靖学优不仕有名当代碑字画劲楷类褚河南然父子皆名靖为不可晓拓拔魏安同父名屈同之长子亦名屈祖孙同名胡人无足言者但罗君不应尔也【容斋随笔】
隋处士罗君碑字画可喜而不载书人名氏初余至襄州刺史馆余于州治之东地有木龛尘网如积扫涤而视之此碑也遂橅得之去年春余复有荆襄之行访此碑则曰卒史辈宝持不防碎而弃之矣可谓不幸也昔林邑王杨迈死子咄立慕其父徳改名扬迈昭穆两世而一名余每笑叹谓天下事何所不有今罗君之父名靖而罗君亦名靖殊不可晓罗君以仁夀四年卒夫人以龙朔四年葬自隋仁夀四年讫唐龙朔二年则夫人之守志盖五十有九年以夀终亦可尚矣【集古后录】
兴福寺碑
张棻撰厐夐正书开皇二年二月立【金石录】
兴国寺碑
隋内史李徳林撰襄州祭酒从事丁道防书隋文帝父忠当魏周之际常将兵南定汉襄及文帝即位建此寺以祈福碑以开皇六年正月立【集古录目】
襄州兴国寺碑丁道防书啓法寺碑一兴国寺碑一皆隋开皇中立啓法寺今为龙兴寺兴国寺今为延庆寺在望楚山欧阳永叔云兴国寺碑不知所在特见其摹本于太学官杨衷家而此碑隂又有道防书襄州镇副总管府长史栁止戈而下官号姓名其字尤可喜得之自余始世盖未有传之者也【南丰集古录】大兴国寺铭隋内史李徳林撰丁道防书隋开皇间以襄州凤林山凤林寺为大兴国寺至唐会昌五年武宗用道士赵归真说大毁佛寺复僧尼为民而寺废懿宗朝州刺史蒋系请复寺为延庆寺从之建炎初寺为灰烬此碑独岿然露立在今府城东南十里欧阳公顷尝见墨本于学官杨君家欲求其本不知碑所在曽南丰谓延庆寺在望楚山非也城西南三里有山耸然曰尖山者其上可以望见鄢城宋元嘉中武陵王骏更名望楚余登望楚者屡矣乌覩所谓延庆者哉【集古后录】
兴国寺碑隂
右隋兴国寺碑隂丁道防书道防所书兴国啓法两寺碑皆在襄阳欧阳公尝得啓法寺碑列于集古录中而于太学官杨褒处见兴国寺碑以不得入录为恨今碑隂又有襄州镇副总管刘止戈以下十八人姓名字画尤完好欧阳公所未见也蔡君谟题其后云在杭州日坐有客曰小说称丁真永草永固知名丁何人也予谓道防岂其人耶按法书要录丁觇与智永同时人善书世称丁真永草非道护也【金石录】兴国寺碑隂有栁止戈而下十八官姓名亦道防书蔡君谟题其后云在杭州日坐有客曰小说称丁真永草永固知名丁何人也道防岂其人耶赵徳夫按法书要录曰非道防丁觇与智永同时世称丁真永草徳夫之言是矣余谓丁觇在时必未得此声西台既陷简书湮散丁寻卒于维扬妙迹实为难得已而智永师盛以草书名江东然后人以永草配丁真也丁觇洪亭人梁孝元在荆州凡书记皆其笔当时尚为之语曰丁君十纸不敌王裒一字独顔之推爱而宝重之萧子云问典籖惠编曰君王赐书殊为佳手姓名为谁编以觇对子云叹曰不为世所称亦竒事事见顔氏家训恐忘之聊附于此【集古后录】
龙藏寺碑
右齐开府长兼行参军九门张公礼撰不著书人名氏字画遒劲有欧虞之体隋开皇六年建在今镇州碑云太师上柱国大威公之世子左威衞将军上开府仪同三司使持节恒州诸军事恒州刺史鄂国公金城王孝迁奉勅劝奬州人一万共造此寺其述孝迁云世业重于金张器识逾于许郭然北齐周隋诸史不见其父子名字不详何人也【欧阳文忠集】
右隋龙藏寺碑齐张公礼撰龙藏寺已废此碑今在常山府署之门书字颇佳第不见其人姓名尔碑以隋开皇六年立后题张公礼尚称齐按周武帝建徳六年虏齐防主髙常齐遂灭后四年隋建开皇之号至六年齐灭盖十年矣公礼尚称齐官何也【集古录】齐开府参军张公礼撰不著书人名氏隋太师上柱国大威公世子恒州刺史鄂国公金城王孝迁奉勅率州民万人共立此寺碑首题曰鄂国公为国劝造龙藏寺碑以开皇六年立寺废碑今在真定府门下【集古录目】
右隋龙藏寺碑齐张公礼撰而不著书人名氏集古录谓寺已废碑在常山府署之门常山即今之真定予近以使事过之闻府治东二里龙兴寺有古铜佛一躯崇七十二尺阁之覆者崇百有三十尺与太守同年李君往游其间见殿前一古碑其趺已没土中读之乃公礼文欧公谓寺废与碑在常山府署盖未尝亲歴其地故误书耳【金薤琳琅】
龙藏寺即今真定府龙兴寺碑尚存碑书遒劲亦是欧虞发源但碑立于开皇六年是时齐灭已久而张公礼尚称齐官何也又碑称造寺者太师上柱国大威公之世子使持节左武衞将军上开府仪同三司恒州诸军事恒州刺史鄂国公金城王孝迁史传逸之遂无所攷【石墨镌华】
龙藏寺碑张公礼撰正书今在真定府龙兴寺大殿内其后为天宁阁九间五层髙一百三十尺中有观音铜像髙七十二尺四十二臂各有所执之物俗谓之大佛寺也碑为隋开皇六年恒州刺史鄂国公金城王孝迁立而其末乃云齐开府长兼行参军九门张公礼撰齐亡入周周亡入隋而犹书齐官盖君子之能不降其志而其时之人亦不以为非也【金石文字记】
安定县官寺碑 开皇八年五月【金石录】
太平寺碑 开皇九年八月【金石录】
右太平寺碑不著书撰人名氏南北文章至于陈隋其弊极矣以唐太宗之致治几乎三代之盛独于文章不能少变其体也岂积习之势其来也逺非久而众胜之则不可以骤革也是以羣贤奋力垦辟除芟至于元和然后芜秽荡平嘉禾秀草争出而葩华美实烂然在目矣此碑在隋尤为文字浅陋者疑其里巷庸人所为然视其字画又非常俗所能盖当时流弊以为文章止此为佳矣文辞既尔无取而浮图固吾侪所贬所以录于此者第不忍弃其书尔【集古录】
午夘寺碑
开皇十年五月八日息州刺史梁洋建【复斋碑录】
泾州兴国寺碑
李徳林撰开皇十年十二月【金石录】
化善寺碑 开皇十五年正月
右隋化善寺碑在徐州碑隂有郎余令题记云隋尹式撰余元祐间侍亲官彭门时为儿童得此碑今三十余年矣【金石录】
蒙州普光寺碑 仁夀元年七月
右蒙州普光寺碑蒙州者汉南阳郡之育阳县也应劭曰育水出农卢氏南入于沔故后人于育加水为淯阳西魏置蒙州隋仁夀中改为淯州又为淯阳郡唐为县属金州碑仁夀元年建犹曰蒙州既而遂改淯州矣碑无书撰人名氏而笔画遒美玩之忘倦盖开皇仁夀以来碑碣字书多妙而往往不著名字惟丁道防所书常自着之然碑石在者尤少余每与蔡君谟惜之自大业以后率更与虞世南书始盛既接于唐遂大显矣【集古录】
啓法寺碑
周彪文丁道防正书仁夀二年十二月【金石录】
此书兼后魏遗法与杨家本微异隋唐之交善书者众皆出一法道防所得最多杨本开皇六年去此十七年书当益老亦稍纵也莆阳蔡襄记【蔡忠惠公集】右啓法寺碑丁道防书蔡君谟博学君子也于书尤称精鉴余所藏书未有不更其品目者其谓道防所书如此隋之晚年书学尤盛吾家率更与虞世南皆当时人也后显于唐遂为絶笔余所集录开皇仁夀大业时碑颇多其笔画率皆精劲而往往不著名氏每执卷惘然为之叹息惟道防能自着之然碑刻在者尤少余家集录千卷止有此尔有太学官杨褒者善收书画独得其所收兴国寺碑是梁贞明中人所藏君谟所谓杨家本者是也欲求其本而不知碑所在然不难得则不足以为佳物古人亦云百不为多一不为少者正谓此也【集古录】
隋仪同三司周彪撰襄州从事丁道防书隋开皇初诏后周所毁佛寺皆复建之州人共造此寺刺史韦世康名之曰光福禅房后又改为啓法寺以仁夀二年十二月立并邑人赵励等题名【集古录目】
啓法寺碑开皇中立啓法寺今为龙兴寺在襄阳城西【南丰题跋】
啓法寺碑仁夀二年建曾南丰以为开皇中立误也道防之书见于世者独兴国寺碑与此碑尔二碑俱在襄州前年春访碑于寺止得兴国寺碑而啓法之碑无有此可珍也【集古后录】
脩禅道场碑 徐放书在台州【碑帖考】
隆圣道场碑 虞世南撰并行书大业九年十二月【金石录】
隋虞世南撰并书周建徳六年隋髙祖拥旄于此至大业九年伐叛海东旋师有诏改为髙阳郡记王业之所兴设隆圣道场为髙祖祈福大业九年十二月立此碑【宝刻丛编】
髙阳郡隆圣道场碑隋秘书郎虞世南撰次书石世南以书名隋唐间此碑最显世竞以摹本传今其碑在定州龙兴寺或疑为摹本以髙阳之郡在中山郡也今考大业杂记九年闰月幸博陵昔为定州先皇歴试所基遂改为髙阳今世南谓大业龙集癸酉有诏改郡以记王业所兴然则与杂记合矣夫释老之教行乎中国自汉晋以逮齐魏僧尼为寺道士女冠为观隋改法云慧日二道场金洞玉清二坛贞观
十二年复寺观旧名则当世南时隋谓道场必矣唐志言定州博陵本髙阳郡义宁元年析髙阳为恒州武徳四年以髙郑博野苑为蒲州贞观初以郑髙阳归瀛州天宝元年复以博陵郡为定州而国朝乃以瀛州为髙阳郡以定武之郡归中山则地随改矣其兴废因革如此知碑非后世所摹也【广川书跋】
西林道场碑 欧阳询撰大业十三年四月
大业十三年庐山西林道场碑渤海公撰公为隋太常博士时作不著书人名氏而字法老劲疑公之书也西林道场者伪赵将竺氏舍俗出家名昙现始居于此晋太和二年光禄卿陶范始为现弟子慧永造寺而号西林按两京记隋尝更名佛寺为道场此碑大业十三年建也顔鲁公寓题碑隂百余字尤竒伟今附于碑后【欧阳文忠集】
右西林道场碑渤海公撰公在隋为太常博士时作不著书人名氏字画遒劲世或以为公自书公时年尚少又字法与公书不同不知何人书也按韦述两京记隋改名佛寺为道此碑大业中建故谓之道也【集古录】
隋太常博士欧阳询撰不著书人名氏笔画遒劲或以为公自书按两京记隋改寺为道碑以大业十三年立在庐山西林寺【集古录目】
右隋西林道碑题太常博士欧阳询撰而不著书人名氏余家藏隋姚辩墓志元夀碑皆率更在大业中为博士时所书与此碑字体絶不类知其非率更书也【金石录】
右隋庐山西林道碑欧阳率更撰而不云何人书要当出于一手昔唐韦绚录刘禹锡嘉话载率更行见索靖所书碑下马布毯坐观三宿而后去又云率更不择纸笔皆能如意惟其好古如前说之勤是以肆律无不臻妙理当然矣【益公题跋】
泛爱寺碑 大业五年【墨池编】
隋泛爱寺碑李百药自书字画老劲可喜【集古录】
善宝寺碑 大业中立在东京【金石略】
大业中安乡司功程式等同修佛像立此碑【访碑录】
楞伽寺碑
书人名氏未详碑甚古在苏州【天下金石志】
隋人书碑甚古在苏州府之西南横山【古今碑刻记】
文帝舍利塔铭
李百药撰书人姓名残缺大业五年四月立【金石录】
修舎利塔碑 开皇九年九月【金石录】
赵君宝塔碑 开皇十三年十月【金石录】
舎利塔铭 仁夀二年三月【金石录】
贾春英浮图碑 开皇十二年七月【金石录】
栖岩道舍利塔碑 仁夀二年立【金石录】
愿力寺双七级浮图铭 仁夀二年正月【金石录】
愿力寺舍利宝塔铭 仁夀三年四月【金石录】
江夏县缘果道砖塔下舎利记
右隋江夏县缘果道砖塔记无书撰人名氏记中载舎利瑞应之事不一此非吾所知但隋碑之传世絶少以予嗜好之笃集录之勤三十年间所得隋碑惟皇甫府君龙藏寺姚辩墓志及此而已【金薤琳琅】隋人撰近时民家掘得之【舆地碑目】
隋愿力寺舎利宝塔函铭
右隋愿力寺舎利宝塔函铭仁夀三年相州刺史薛胄建唐刘禹锡集载僧灵澈诗有云经来白马寺僧到赤乌年禹锡称其工因读此铭序亦以白马之寺对赤乌之年乃知前人已有此语盖隋唐间文体大率以偶俪为工虽格力卑弱然用事亲切时有可喜也【金石录】
天宁寺塔幢
塔髙十三寻塔前一幢书体遒美开皇中立【帝京景物略】
舎利石塔铭
在鄂州胜缘寺仁夀初立【舆地碑目】
幽州智泉寺舎利塔铭
仁夀元年内史令王臣宣【天下金石志】
同州塔铭
八分书仁夀元年十月今在同州【天下金石志】
恒岳寺舎利宝塔铭碑 大业元年【金石录】
隶书不著书撰人名氏隋文帝仁夀元年建舎利塔于恒岳寺诏吏民皆行道七日人施十钱又自冩帝形像于寺中大业元年长史张果等立碑【集古录目】
横山顶舎利灵塔铭
严徳盛制文魏瑗正书大业四年九月八日立【复斋碑录】
宝积寺塔铭
在呉县横山隋人所书碑石全好字画秀整絶类虞褚【舆地碑目】
赵绍等造像碑
北齐造像碑刘之遴撰开皇四年四月立【金石录】北齐仁州刺史黄门郎刘逖之撰不著书人名氏邑人赵绍等造佛像记也不着所立年月据其记称大齐而其后又题曰隋潞州司马薛邈侍佛乃知隋人所追建也【集古录目】
鄂国公造镇国大像碑 开皇十一年九月【金石录】贾普智造像碑 开皇十一年【金石录】
正解寺造像碑 刘升卿撰开皇十二年四月【金石录】隋随昌刘鼎卿撰不著书人名氏寺本后魏宣武帝以七庙所立谓之七帝寺至周被废隋文帝时复兴佛法定州赞治崔子石舍以为寺赐名正解碑以开皇十二年四月立【集古录目】
刘景韶造像碑 开皇十三年四月【金石录】
造像碑 开皇十五年九月【金石录】
李氏像碑 开皇十六年七月【金石录】
王明府造像碑 开皇十七年八月【金石录】
唐髙祖造像记 太宗造像记附大业二年二月【金石录】隋郑州刺史李渊造石像记大业二年三月在荥阳县【访碑录】
信行禅师碑
僧法綝撰开皇十四年正月【京兆金石录】
圣众寺真应禅师碑
不著书撰人名氏其额曰圣众寺真应禅师妙徳碑真应禅师者姓盖氏汉盖延之后碑以开皇七年立【集古录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