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极经世书 - 第 28 页/共 55 页

况始以轻始以薄者乎?   故鲜失之重,多失之轻;鲜失之厚,多失之薄。   是以君子不患过乎重,常患过乎轻,不患过乎厚 常患过乎薄也。   庄子齐物未免较量,较量则争,争则不平,不平则不和。   无思无为者,神妙致一之地也,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   当仁不让于师者,进仁之道也。   秦穆公伐郑败,而有悔过自誓之言,   此非止霸者之事,几于王道,能悔则无失也。   此圣人所以录于书末也。   刘绚问无为,   对曰: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   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   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此所谓无为也。   文中子曰:易乐者必多哀,轻施者必好夺,   或曰:天下皆争利弃义,吾独若之何?   子曰:舍其所争,取其所弃,不亦君子乎?   若此之类,理义之言也,心迹之判久矣,   若此之类,造化之言也。   庄子气豪,若吕梁之事,言之至者也;   盗跖言事之无可奈何者,虽圣人亦莫如之何;   渔父言事之不可强者,虽圣人亦不可强,   此言有为无为之理,顺理则无为,强则有为也。   金需百炼然后精,人亦如此。   佛氏弃君臣父子夫妇之道,岂自然之理哉?   志于道者,统而言之,   志者,潜心之谓也,   德者,得于己,有形故有据,   德主于仁,故曰依。   庄子曰: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   此君子思不出其位,素位而行之义也。   晋狐射姑杀阳处父,春秋书晋杀其大夫阳处父,   上漏言也,君不密则失臣,故书国杀。   人得中和之气则刚柔均,   阳多则偏刚,阴多则偏柔。   作易者其知盗乎?   圣人知天下万物之理而一以贯之。   以尊临卑曰临,以上观下曰观。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合而言之则一,分而言之则二,   合而言之则二,分而言之则四,始于有意,成于有我,   有意然后有必,必生于意,   有固然后有我,我生于固,   意有,心必先期,固不化我,有己也。   记问之学未足以为事业。   学在不止,故王通云:没身而已。         皇极经世书 邵雍撰   观物内篇      文渊阁本四库全书   皇极经世书 邵雍撰      观物篇五十一   物之大者无若天地,然而亦有所尽也。   天之大,阴阳尽之矣;   地之大,刚柔尽之矣。   阴阳尽而四时成焉,刚柔尽而四维成焉。   夫四时四维者,天地至大之谓也,凡言大者,无得而过之也。   亦未始以大为自得,故能成其大,岂不谓至伟至伟者欤?   天生于动者也,地生于静者也,   一动一静交,而天地之道尽之矣。   动之始则阳生焉,动之极则阴生焉,   一阴一阳交而天之用尽之矣;   静之始则柔生焉,静之极则刚生焉,   一柔一刚交而地之用尽之矣。   动之大者谓之太阳,动之小者谓之少阳;   静之大者谓之太阴,静之小者谓之少阴。   太阳为日,太阴为月,少阳为星,少阴为辰,日月星辰交而天之体尽之矣。   静之大者谓之太柔,静之小者谓之少柔;   动之大者谓之太刚,动之小者谓之少刚。   太柔为水,太刚为火,少柔为土,少刚为石,水火土石交而地之体尽之矣;   日为暑,月为寒,星为昼,辰为夜,暑寒昼夜交而天之变尽之矣。   水为雨,火为风,土为露,石为雷,雨风露雷交而地之化尽之矣;   暑变物之性,寒变物之情,昼变物之形,夜变物之体,性情形体交而动植之感尽之矣;   雨化物之走,风化物之飞,露化物之草,雷化物之木,走飞草木交而动植之应尽之矣。   走感暑而变者,性之走也,   感寒而变者,情之走也,   感昼而变者,形之走也,   感夜而变者,体之走也。   飞感暑而变者,性之飞也,   感寒而变者,情之飞也,   感昼而变者,形之飞也,   感夜而变者,体之飞也。   草感暑而变者,性之草也,   感寒而变者,情之草也,   感昼而变者,形之草也,   感夜而变者,体之草也。   木感暑而变者,性之木也,   感寒而变者,情之木也,   感昼而变者,形之木也,   感夜而变者,体之木也。   性应雨而化者,走之性也,   应风而化者,飞之性也,   应露而化者,草之性也,   应雷而化者,木之性也。   情应雨而化者,走之情也,   应风而化者,飞之情也,   应露而化者,草之情也,   应雷而化者,木之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