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极经世书 - 第 32 页/共 55 页
书终于晋文侯,诗列为王国风,春秋始于鲁隐公,易尽于未济卦。
予非知仲尼者,学为仲尼者也。
礼乐赏罚自天子出,而出自诸侯,天子之重去矣;
宗周之功德自文武出,而出自幽厉,文武之基息矣,由是犬戎得以侮中国。
周之诸侯非一独晋能攘去戎狄,徙王东都洛邑,用存王国,为天下伯者之倡,
秬鬯圭瓒之所锡,其能免乎?
传称,子贡欲去鲁告朔之饩羊,孔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是知名存实亡者,犹喻于名实俱亡者矣。
礼虽废而羊存,则后世安知无复行礼者乎?
晋文公尊王虽用虚名,由能力使天下诸侯知有周天子而不敢以兵加之也,
及晋之衰也,秦由是敢灭周,斯爱礼之言信不诬也。
齐景公尝一日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是时也,诸侯僭天子,陪臣执国命,禄去公室,政出私门,
景公自不能上奉周天子,欲其臣下奉己,不亦难乎?厥后齐祚卒为田氏所移。
夫齐之有田氏者,亦犹晋之有三卿也;
晋之有三卿,亦犹周之有五伯也,
韩赵魏之于晋也,既立其功,又分其地,既卑其主,又夺其国;
田氏之于齐也,既得其禄,又专其政,既杀其君,又移其祚。
其如天下之事,岂无渐乎履霜之戒? 宁无思乎?
传称:王者,往也。能往天下者,可以王矣。
周之衰也,诸侯不朝天子久矣。
及楚与中国会盟,仲尼始进爵为之子,其于僭王也,不亦陋乎?
夫以力胜人者,人亦以力胜之,
吴尝破越而有轻楚之心,及其破楚,又有骄齐之志,贪婪功利,不顾德义,
侵侮齐晋,专以夷狄为事,遂复为越所灭,
越又不监之其后,复为楚所灭,
楚又不监之其后,复为秦所灭,
秦又不监之其后,复为汉所代。
恃强凌弱,与豺虎何以异乎?非所以谓之中国义理之师也。
宋之为国也,爵高而力卑者乎?
盟不度德,会不量力,区区与诸侯并驱中原,耻居其后,其于伯也,不亦难乎?
周之同姓诸侯而克永世者,独有燕在焉。
燕处北陆之地,去中原特远,茍不随韩赵魏齐楚较利刃,争虚名,
则足以养德待时而观诸侯之变,秦虽虎狼,亦未易加害,
延十五六年后,天下事未可知也。
中原之地方九千里,古不加多而今不加少,
然而有祚长祚短,地大地小者,攻守异故也。
自三代以降,汉唐为盛,秦界于周汉之间矣。
秦始盛于穆公,中于孝公,终于始皇,起于西夷,迁于岐山,徙于咸阳,
兵渎宇内,血流天下,并吞四海,更革古今,虽不能比德三代,非晋隋可同年而语
也,其祚之不永,得非用法太酷,杀人之多乎?
所以仲尼序书终于秦誓一事,其旨不亦远乎?
夫好生者,生之徒也;好杀者,死之徒也。
周之好生也以义,汉之好生也亦以义;
秦之好杀也以利,楚之好杀也亦以利。
周之好生也以义,而汉且不及;秦之好杀也以利,而楚又过之。
天之道,人之情,又奚择于周秦汉楚哉? 择乎善恶而已。
是知善也者,无敌于天下而天下共善之;
恶也者,亦无敌于天下,而天下亦共恶之。
天之道,人之情,又奚择于周秦汉楚哉? 择乎善恶而已。
皇极经世书卷十二
观物篇五十七
昔者孔子语尧舜则曰:垂衣裳而天下治。
语汤武则曰:顺乎天而应乎人。斯言可以该古今帝王受命之理也。
尧禅舜以德,舜禅禹以功。以德帝也,以功亦帝也,然而德下一等则入于功矣。
汤伐桀以放,武伐纣以杀。以放王也,以杀亦王也,然而放下一等则入于杀也。
是知时有消长,事有因革,前圣后圣非出乎一途哉?
天与人相为表里。
天有阴阳,人有邪正,邪正之由系乎上之所好也:
上好德则民用正,上好佞则民用邪,邪正之由有自来矣。
虽圣君在上,不能无小人,是难其为小人;
虽庸君在上,不能无君子,是难其为君子。
自古圣君之盛,未有如唐尧之世,君子何其多耶?
时非无小人也,是难其为小人,故君子多也。所以虽有四凶,不能肆其恶。
自古庸君之盛,未有如商纣之世,小人何其多耶?
时非无君子也,是难其为君子,故小人多也。所以虽有三仁,不能遂其善。
是知君择臣,臣择君者,是系乎人也;
君得臣,臣得君者,是非系乎人也,系乎天者也。
贤愚人之本性,利害民之常情,
虞舜陶于河滨,傅说筑于岩下,天下皆知其贤,而百执事不为之举者,利害使之然
也。
吁!利害丛于中,而矛戟森于外,又安知有虞舜之圣而傅说之贤哉?
河滨非禅位之所,岩下非求相之方,
昔也在亿万人之下,而今也在亿万人之上,相去一何远之甚耶?
然而必此云者,贵有名者也。
易曰:坎,有孚, 维心亨,行有尚,中正行,险,往且有功,虽为无咎。
能自信故也,伊尹以之,是知古之人患名过实者有之矣,
其间有幸与不幸者,虽圣人,力有不及者矣。
伊尹行冢宰,居责成之地,借使避放君之名,岂曰不忠乎?
则天下之事去矣!又安能正嗣君,成终始之大忠者乎?
吁!若委寄予匪人,三年之间,其如嗣君何?
则天下之事亦去矣!又安有伊尹也?
坎,有孚,维心亨,不亦近之乎?
易曰:由豫,大有,得勿疑,朋盍簪,刚健主。
豫动而有应,群疑乃亡,能自强故也,周公以之。
是知圣人不能使人无谤,能处谤者也。
周公居总,己当任重之地,借使避灭亲之名,岂曰不孝乎?
则天下之事去矣!又安能保嗣君,成终始之大孝乎?
吁!若委寄予匪人,七年之间,其如嗣君何?
则天下之事亦去矣!又安有周公也?
由豫,大有,得勿疑,朋盍簪,不亦近之乎?
夫天下将治,则人必尚行也;天下将乱,则人必尚言也。
尚行则笃实之风行焉,尚言则诡谲之风行焉。
天下将治,则人必尚义也;天下将乱,则人必尚利也。
尚义则谦让之风行焉,尚利则攘夺之风行焉。
三王尚行者也,五伯尚言者也,尚行者必入于义也,尚言者必入于利也,
义利之相去一何远之?
若是耶,是知言之于口,不若行之于身;行之于身,不若尽之于心。
言之于口,人得而闻之;行之于身,人得而见之;尽之于心,神得而知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