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御览 - 第 704 页/共 737 页

《广志》曰:鼠李、朱李,可以染。 又曰:车下李、车上李。(亦春熟,可染也。) 又曰:麦李细小。有沟道李,有黄建李、青皮李、马肝李、赤李、房林李。有饣(余石切。)李,肌黏茹似饣。有柰李、离核李,李似柰。有劈李,熟必先劈裂。有经李,一名老李,其树数年则枯。有杏李,味小酢似杏。有黄扁李,有夏李,有冬李十一月熟,此三李种邺园。有春李,冬华冬熟。 郭子横《洞冥记》曰:琳国去长安九千里,多生玉叶李,色如碧,五千岁一熟,味酸苦。韩终常食之,亦名韩终李也。 《唐新语》曰:安金藏丧母,庐於墓侧,有涌泉自出。又有李树,盛冬开花,犬鹿相押。彩访使卢慎以闻,诏旌其门闾。 《列异传》曰:袁本初时,有神出河东,号度索君,民共立庙。兖州苏氏母病,往祷,见一人着白布单衣,高冠似鱼头,语度索君曰:“昔卢山共食白李未久,已三千年,日月易得,使人怅然!”去后,度索君曰:“南海君也。” 任《述异记》曰:魏文帝安阳殿前,天降朱李八枚。啖一,数日不食。今李种有安阳李,大而甘者,即其种也。 又曰:杜陵有金李。李之大者为之夏李,尤小者呼为鼠李。 又曰:房陵定山有朱仲李,园三十六所。潘岳《闲居赋》云:“房陵朱仲之李。” 又曰《果赋》云:“三十六园掷觎李,盖仙李缥而神李红。” 陆士衡《果赋》云:中山之缥李。 又曰:武陵原在吴中山中,无他木,尽生桃李,俗呼为桃李源。原上有石洞,洞中有乳水。世传:秦乱,吴人于此避难者,食桃李实者,皆得仙。 《吴氏本草》曰:李核治仆僵,花令人好色。 《东方朔占》曰:朔与弟子俱行,朔渴,命弟子叩道边人家门,不知室主姓名,关门,呼不应。朔复往之门住,须臾,博劳飞集所呼门中李树上。朔见之,语弟子曰:“杆室人当姓李,名博,汝呼言李博,博自当应汝。”室中人果姓李名博,出门应,与朔相见,入取饮与朔。 《盐铁论》曰:桃李实多者,来岁谓之穰。 左思《齐都赋》曰:露桃霜李。 王逸《荔枝赋》曰:房陵缥李。 王□《洛都赋》曰:铜马朱樱,房陵缃李。 庾玄默《水井赋》曰:接朱李於玄泉,来甘瓜於欠晡。 傅玄《李赋》曰:河沂黄建,房陵缥青,一树三色,异味殊名。 张载《瓜赋》曰:朱李零於桂圃,蒲陶溃於椒林。 《古歌诗》曰:桃生露井上,李树生桃旁。 曹植诗曰:南园有佳人,容华若桃李。 阮籍诗曰:嘉树下成蹊,东园桃与李。 《古乐府歌》曰: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征遐。 魏文帝《与吴质书》曰:浮甘瓜於清泉,沉朱李於寒水。 卷九百六十九 果部六 梨 《尔雅》曰:梨,山离。(即今梨树,离音离。)梨曰钻之。(啖食治择之名。) 《汉书》曰:淮北荥南河济之间千树梨,其人皆与千户侯等。 《晋书□载记》曰:符双据上□,符柳据蒲坂,叛于坚。符武据安定,并应之,将共伐长安。坚遣使谕之,各啮梨以为信,皆不受坚命。 《宋书》曰:王玄谟征滑台,一匹布责民八百大梨。 又曰:张敷,小名楂;父邵,小名梨。文帝常戏谓之曰:“查如何梨?”答曰:“梨,万果之宗,查何敢比也!” 《齐书》曰:扶桑国有赤梨,经年不坏。兼多蒲桃。 《唐书》曰:贞观中,杭州言:木连理二十四株;有樗沔,二木合为一体。 又曰:玄宗至马嵬驿,令高力士缢贵妃於佛堂前之梨树。 又曰:崔远,文才清丽,风神峻整,人皆慕其为人。当时目为钉卓孺,言席上之珍。 《韩子》曰:夫树樗沔橘柚者,食之则甘,嗅之则香。 《庄子》曰:樗沔橘柚,其味搜梆,各其口。 《淮南子》曰:佳人不同体,美人不同面,而皆悦於目;(佳,美也。)梨橘枣栗不同味,而皆调於口。(调,适也。) 应劭《汉官仪》曰:光武封太山上坛,见酢梨酸枣,主者云:“百官上者所置。” 《晋令》曰:诸宫有梨,守护者置吏一人。 《晋宫阁名》曰:明光殿前梨一株。 《世说》曰:桓南郡,每见人不快,辄嗔云:“君得哀家梨,复蒸食否?”旧说秣陵有哀仲家梨,其大如升,入口消释。言愚人不别。得好梨,蒸食之。 又曰:安公讲十常数百。习凿齿常饷十梨,正值讲,安公便於座中手自剖分梨,尽人遍,都无偏颇。 《山海经》曰:洞庭掷晷,其木多梨。 卢毓《冀州论》曰:常山好梨,地产不为无珍。 《关令尹喜内传》曰:老子西游,省太真王母,共食紫梨。 《汉武内传》曰:太上之药,有心掴梨。 《曹瞒别传》曰:王自汉中至洛阳起建始殿,使工苏黄越徙美梨,掘之,根尽血出。越以状闻王,王躬自视之,以为不祥。还,遂寝疾。 《神仙传》曰:介像言病,帝使左右以美梨一奁赐像。像死,帝殡而埋之。以日中时死,其日晡时到建业,以所赐梨付苑吏,种之。後吏以状闻,既发像棺,棺中有一奏符。 《文士传》曰:孔融年四岁,与诸兄食梨,辄取其小者。人问其故,答曰:“我小儿,法当取小者。”由此宗族奇之。 《西京杂记》曰:上林有紫梨、芳梨、(实小。)青梨、大谷梨、金柯梨、(出琅琊王野家,太守王唐所献。)缥蒂梨、紫条梨、潮海梨、(山瀚海,耐寒,不枯。)青玉梨。 《广志》曰:洛阳北有张公夏梨,海内惟有一树。常山真定梨,山阳钜野梨,梁国睢阳梨、齐都临淄梨,钜野膏梨,上党椁梨,小而甘。新丰箭谷梨。关以西,弘农、京兆、右扶风界,谷中梨多供御。广都梨,重六斤,可数人分食之。 《嵩高山记》曰:东岳脚上有梨树,云是武帝果园,山中诸生皆取食之。 辛氏《三秦记》曰:汉武帝园,一名樊川,一名御宿。有大梨,如五升,落地则破。其主取者,以布囊盛之,名含消梨。 《三晋山险记》曰:山阳县北有谷,通登蘅马。石勒十八骑昔在此啖梨生树,今有梨园。 段龟龙《凉州记》曰:吕光时,敦煌太守宋歆献同心梨。 《永嘉记》曰:青田村民家多种梨树,名曰官梨。子大一围五寸。树老,今不复结子。此中梨子佳,甘美少比,实大出一围,恒以供献,名为涌孺。吏司守视,土人有未知味者。梨实落至地,即融释。 郭子横《洞冥记》曰:途山之北有梨,大如斗,色紫,千年一花,冬月乃实。煎之有膏,食者身轻。亦曰紫轻梨。 《博物志》曰:梨类甚多,楂杜朴皆是,有大小甜酢之异耳。 《神异经》曰:东方有树焉,高百丈,敷张自辅,叶长一丈,广六七尺,名曰梨。其子径三尺,剖之白如素。食之,为地仙。(张华注曰:是故今梨树大耳。) 《幽明录》曰:成彪兄丧,昼夜哭泣。兄提二升酒、一盘梨就之,引酌相劝。 《广五行记》曰:宋废帝大始年,江南盛传种萧梨。先无此树,百姓争欲植之。识者曰:“当有姓萧人王者!”後齐受禅。 杨咳戤《洛阳伽蓝记》曰:欢农里报德寺有园,珍异出焉。有含消梨,重六斤,禁苑所尾。从树投地,尽散为水焉。世人云:“报德之梨,承光之柰。”承光寺亦多果木,柰味甚美,冠於京师。 《李邺侯传》曰:唐肃宗常夜坐,召颍王等三弟驮蔌於地炉毯上。时李泌多绝粒,上每为自烧二梨以赐之。颍王恃恩,固求上与,曰:“汝恒饱肉食,先生绝粒,何乃争之?”颍王曰:“臣等试大家心,何乃偏耶?不然,三弟共乞一颗,可乎?”上亦不许,赐以索妍。颍王等又曰:“臣等以大家自烧,故乞。他果何用?”因曰:“先生恩渥如此,臣等请联句,以为他年故事。”颍王曰:“先生年几许,颜色似童儿。”信王曰:“夜抱九仙骨,朝被一品衣。”一王曰:“不食千锺粟,惟餐两颗梨。”既而三王请上成之,上曰:“天生此间气,助我化无为。” 王赞《梨颂》曰:太康十年,梨树四枝,其条与中枝合生於玄圃园。皇太子令侍臣作颂。 《魏文帝诏》曰:真定涌孺,大若拳,甘若蜜,脆若陵,可以解烦释臼。 傅选《七证》曰:恒阳黄梨,巫山朱橘。 何晏《九州论》曰:安平好枣,真定好梨。 左思《蜀都赋》曰:紫梨津润。 又《齐都赋》曰:果则晌山之梨。 潘岳《闲居赋》曰:张公大谷之梨。 孙楚《秋赋》曰:朱橘甘美,紫梨甜脆,肤不隐於牙,融液易於含雪。 王□《洛都赋》曰:梨则大谷冬紫,张公秋黄。 潘岳《金谷园赋》曰:灵圃繁若榴,茂林列芳梨。 宋武帝《戏马台梨花赞》曰:嘉树之生,于彼山基,开荣布彩,不离尘缁。 王弘《谢赐河上梨表》曰:奉赐河上梨一千,远方味甘,每垂降及,仰佩恩逮,俯增祗愧。 魏武帝《为兖州牧上书》曰:山阳郡有美梨,谨上甘梨二箱。 楂 《尔雅》曰:楂、梨曰钻之。(楂似梨而酢涩,见《礼记》。) 《礼记□内则》曰:樗沔姜桂。(郑玄注曰:楂,梨之不臧者。皆人君羞。) 《吕氏春秋》曰:箕山之东,有甘楂。 《山海经》曰:平丘有杨柳甘楂。 又曰:洞庭之上,其木多楂。 《说文》曰:楂,似梨。 《神异经》曰:南方大荒有树焉,名曰楂。三千岁作华,九千岁作实。其花紫色,中高百丈,敷张自辅。叶长七尺,五色。实长九尺,无核,割之如凝密。(张茂先注曰:楂,梨。) 《述异记》曰:江淮南人至北,见勃香,以为楂子,盖实异耳。 傅玄《瓜赋》曰:龙眼生於南极,甘楂引於昆山。 樱桃 《礼记□月令》曰:仲夏之月,天子羞以含桃,先荐寝庙。(郑玄注曰:含桃,今之樱桃也。) 《尔雅》曰:楔,(音革黠反。)荆桃。(郭璞症曰:今樱桃。) 《广雅》曰:含桃,樱桃。 《汉书》曰:惠帝出离宫,叔孙通曰:“今樱桃熟,可献,陛下宜以樱桃献宗庙。”上许之。诸果献由此兴。 《唐书》曰:太宗将致樱桃於阝公,称“奉”则是尊,言“竿”又以卑,问之虞监,曰:“昔梁帝遗齐巴陵王称‘饷’。遂从之。 又曰:玄宗紫宸殿樱桃熟,命百官口摘之。 又曰:萧颍士,李林甫彩其名,欲拔用之,乃召见。时颍士寓居母丧,即衰麻而诣京师,径谒林甫于政事省。林甫素不识,遽见衰麻,大恶之,即令斥去。颍士大忿,乃为《伐樱桃赋》,以刺林甫,云:“嗒无庸之琐质,因本枝而自庇。洎枝而非据,专阶廷之右地。虽先寝而或荐,岂和羹之正味!”其狂率不逊,皆此类也。 又曰:文宗始即位,常因内园进新樱桃,将以赐三宫太后。上曰:“送太后,焉可以为赐?”因圆凳易其文簿,曰:“奉太后”。自是以为常。 《拾遗录》曰:汉明帝於月夜宴赐群臣樱桃,盛以赤瑛盘。群臣视之月下,以为空盘,帝笑之。 《吕氏春秋》曰:“仲夏之月,羞含桃。”(高诱注曰:含桃,樱桃。为鸟所含,故曰含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