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御览 - 第 701 页/共 737 页

又曰:王大将军常至石崇家,如厕,见漆箱中盛乾枣,本以塞鼻,王遂食尽,群婢莫不笑。 《晋书》曰:贾后将废太子,诈称上不知,呼太子入朝。既至,后不见,置于别室。遣婢陈舞,赐以酒枣,逼饮醉之。 《晋史》曰:光禄卿李郁,因昼寝,梦食巨枣。觉而有疾,谓其亲友曰:“常闻‘枣’字重‘来’,呼魂之像。今予神气逼抑,将不免乎?”未几而卒。 《孟子》曰:曾嗜羊枣,而曾子不忍食。公孙丑问曰:“脍炙与羊枣孰美?”曰:“脍炙哉!”曰:“曾子何为食脍炙而不食羊枣?”孟子曰:“脍炙同也,羊枣独也。” 《韩子》曰:秦饥,应侯谓王曰:“五苑之果蔬橡枣栗,足以活民,请发之。” 又曰:子产治郑,桃枣之荫於街者,莫援也。 《邹子》曰:夏取枣、杏之火。 《淮南子》曰:十一月,官都尉其树枣。 《晏子春秋》曰:景公谓晏子曰:“东海掷晷,有水而赤。死晷有枣,花而不实,何也?”晏子曰:“昔者,秦穆公乘龙治天下,以黄布裹蒸枣,至海而投其布,故水赤;蒸枣,故花而不实。”公曰:“吾佯问子。”对曰:“婴闻:佯问者,佯对之。” 卢毓《冀州论》曰:安平好枣,地产不为无珍。 杜氏《新书》曰:杜畿为河东太守,平虏将军刘勋为太祖所亲,贵震朝廷,常从畿求大枣,畿拒以他故。後勋伏法,太祖得其书,叹曰:“杜畿可谓不媚势也!” 《英雄记》曰:孔文举为端愠贼所攻,城欲破,其治中左承祖,以官枣赋与战士。 蔡邕《奏事》曰:程末年十四时,祖父叔病物故,末抱伏叔尸,号泣悲哀。舅哀其羸劣,嚼枣肉以哺之。末见食欷,不能吞咽。 《汉武内传》曰:七月七日,西王母当下,为帝设玉门之枣。 《东方朔传》曰:武帝时,上林献枣。上以所持杖击未央前殿槛,呼朔曰:“喑叱先生来来!先生知此筐中何等物也?”朔曰:“上林献枣四十九枚。”上曰:“何以知之?”朔曰:“呼朔者,上也。以杖击槛,两木;两‘木’,‘林’也。来来者,枣也。叱叱者,四十九枚。”上大笑,赐帛十匹。 《王子年拾遗记》曰:北极有皮峰之阴,多枣树,百寻,其枝茎皆空,其实长尺,核细而柔,百岁一实。 《真人关令尹喜内传》曰:老子西游,省太真,王母共食玉文之枣,其实如瓶。 《神仙传》曰:吴郡沉羲,为仙人所迎上天,云:“天上见老君,老君赐羲枣二枚,大如鸡子。” 又曰:李意期於成都甬中作一土窟,居其中。冬夏单衣,长剪去之,但使长五寸许。多饮酒食脯,及枣栗。或百日二百日不出窟,是时无所可食也。 《鲁女生别传》曰:李少君曰:“冥海之枣大如瓜,锺山之李大如瓶,臣已食之,遂有奇光。” 《刘根别传》曰:有道之士不可识。往者有陈孜如痴人,江夏袁仲阳知事之。孜谓仲阳曰:“今年春当有疾,可服枣核中仁二十七枚。”後果大病。 又曰:能常服枣核中仁,百邪病不复干也。仲阳服之有效。 《冯明生别传》曰:明生为县吏,捕贼,为贼所伤,殆死。道间见女人,年可十六七,姿容绝世,以肘後管中一丸如小豆与服,即愈。随神女还岱宗,见安期生,曰:“昔与女郎游於安息西母之际,食枣异美。此间枣小,不及忆。此枣未久,已二千年矣。”神女云:“昔与君共食一枚,乃不尽,此间小枣,那可相比也!” 《高士传》曰:胡昭,字孔明。晋宣帝为布衣时,与昭有旧。昭同郡周士等谋帝,昭闻而步险邀士肴渑之间,止士,士不肯。昭泣以示诚,士感其义,乃止。昭斫枣树,共士盟而别。昭虽有阴德於帝,口终不言,时人莫知。 《风俗通》曰:鲍集耕田而食,穿井而饮,於山中食枣。或曰:“杆枣,子所植也。”遂强吐,立枯死。 《水经注》曰:酸枣县,故城南古韩国。昔天子建国名都,或以山林。故豫章以树名都,酸枣以棘名邦,故曰梳枣也。 《水经》曰:高唐县大河右溢,世谓之甘枣沟。水侧多枣,故俗取名焉。 《广志》曰:东都城紫枣,长二寸。西王母枣,大如李核,三月熟,众果之先熟者也。种洛阳宫后园。河内郡枣,一名虚枣,一名安邑枣。东海蒸枣、洛阳夏白枣、安平信都大枣、单父枣、梁园国夫人枣。大白枣,一名曰咨,小核多肌;三星枣、骈白枣、灌枣,此四者,官园所种。枣有狗鸡心、牛头、羊矢、弥猴、细腰之名,又有玄枣、大枣、崎廉枣、桂枣。 《邺中记》曰:石虎园中有西王母枣,冬夏有叶,九月生花,十二月乃熟,三子一尺。又有羊角枣,亦三子一尺。 《东阳记》曰:信安县有悬室坂。晋中朝时,有民王质,伐木至石室中,见童子四人,弹琴而歌。质因留,倚柯听之。童子以一物如枣核与质含之,便不复饥。俄顷,童子令其归。质承声而去,斧柯ㄘ然尽烂。既归,质去家已数十年,亲旧凋落,无复比时矣。 杨咳戤《洛阳伽蓝记》曰:景阳山南有百果园,果别作一林,林各有一堂。有仙人枣,长五寸,把之两头俱出核,细如针。霜降乃熟,食之甚美。俗传云:出昆仑山。一曰西王母枣。 《晋中阁名》曰:华林园,枣六十二株,王母枣十四株。 卢谌《祭法》曰:春祠用枣油。 《本草》曰:凡枣,九月彩,日乾,补中益气,久服神仙。 郭子横《洞冥记》曰:房唐细枣,出房唐之山。山临碧海,万年一实。子如今软枣,笮之有膏,膏可燃灯。西王母握核以献帝,因名曰握核枣。 杜宝《大业拾遗录》曰:二年八月,信都献仲思枣四百枚。枣长四寸,五寸围,紫色细文,文绉核肥,有味,胜于青州枣。北齐时,有仙人仲思,得此枣种之,亦名仙枣。时海内惟有数树。 《西京杂记》曰:初修上林苑,群臣各献明妍树,亦制有美名:弱枝枣、西王母枣、(出昆仑山。)棠枣、王门枣、青华枣、(音程。)枣、赤心枣。 《神异经》曰:北方荒中有枣林焉,其高五尺,子长六七寸,围过其长。熟赤如朱,乾之不术,气味甘润,殊於常枣。食之,可以安躯体,益气力。 《异苑》曰:郑鲜之女,脚患挛癖。就王濮阳请水浇之,馀灌庭中枯,枣树既生,女脚亦差。 又曰:沙门竺惠猷,太玄二年,夜梦读诗五首,其一篇后曰:“陌南酸枣树,名为六奇木。遣人以伐取,载还柱马屋。” 又曰:太玄中,南郡忻陵县有枣树,一年忽生桃、李、枣三种花子。 《幽明录》曰:太原王仲德,年少时,遭乱避胡贼,绝粒三日,草中卧,忽有人扶其头,呼云:“可起啖枣!”王便寤,瞥见一小儿,长四尺,即隐。乃有一囊乾枣在前,啖之,小有气力,便起。 任《述异记》曰:魏世,河内冬雨枣。耆旧说:周秦时,河南雨酸枣,遂生野酸枣,今酸枣县是也。枣之甚小者,谓之酸枣。 《广五行记》曰:冯宣,上党人,仕为北平护军。丧於官,时年三十八。还家乡里,服始毕,婢在外,闻叫唤声,开门见宣,婢惊入,白宣妻韩。韩悲愕良久,见宣,宣曰:“生必有死,恨早宾狞情!”宣外甥严翊至,宣曰:“当有兵乱,继以饥疫,并土不可复居。侯宅东枣树死,便走,可免。”翊受旨,宣告别,须臾而没。後二百日,枣树死,翊与宣家东投渔阳。发後四旬,而上党遭寇暴,兵人死荒乱途炭,存者鲜矣。 《岭表录异》曰:波斯枣,广州郭内见其树。树身无闲枝,直耸三四十尺。及树顶四向,共竖十馀枝。叶如海棕。(亦呼为海棕。)广州所种者,或三五年一番结子。亦似此中青枣,但小耳。自青及黄,扑已尽,又朵着子。每朵约三二十颗。刘曾於番酋家食本国剿愦者,伤汔沙糖,皮肉软烂,饵之,乃火烁水蒸之味也。其核与北中枣殊异两头不尖,双卷而圆,如小块紫矿。亦收而种之,久无萌芽,疑是蒸熟也。 魏文帝诏群臣曰:南方龙眼、荔枝,宁比西国蒲陶、石蜜乎?酢且不如中国。凡枣味,莫言安邑御枣也。 曹植《鹞雀赋》曰:雀得鹞言,意甚不移。依一枣树,丛多刺。 潘岳《笙赋》曰:枣下纂纂,朱实离离。宛其落矣,化为枯枝。 潘岳《闲居赋》曰:周文弱枝之枣,防陵朱仲之李。 傅玄《枣赋》曰:素华离离,朱实甚脆。色如霜雪,甘如含蜜。 左思《魏都赋》曰:淇园之笋,信都之枣。 《古诗》曰:甘瓜抱苦蒂,美枣生刺棘。 郭璞《枣赞》曰:赤心鲠直。 傅玄《歌词》曰:黄叶离高柯,丹枣坐自零。不险存自零,念我少弟兄。 卷九百六十六 果部三 甘 谢承《後汉书》曰:丹阳张磐,字子石,为庐江太守。寻阳令常饷一奁甘,其小男年七岁,就取一枚。磐夺取,付还。卒以两枚与之,磐夺儿甘,鞭卒曰:“何故行赂於吾子!” 《宋书》曰:彭城王义康,时四方献馈,皆以上品荐义康,而以次者供御。上常冬月啖甘,叹其味并劣。义康在坐,曰:“今年甘殊有佳者。”遣人还东府取甘,大三寸。 又曰:玄嘉末,魏太武征彭城,遣使送九种盐并胡鼓,仍求黄甘。 《梁书》曰:吕僧珍既有大勋,任总心膂,性甚恭慎。当直禁中,盛暑不敢解衣。每侍御坐,屏气鞠躬,果食未常举{助}。常醉後后取一甘食,武帝笑谓曰:“卿今日便是大有所进!”禄外令月给钱十万。 《唐书》曰:罗浮甘子,开玄中始有山衫曛於南楼寺,其後常资进献。幸蜀、幸奉天之岁,皆不结实。 又曰:天宝中,中书门下奏曰:“臣等今日因奏事承德音:‘闻江南为橘,江北为枳,盖以地气有殊,物性因变。朕近於宫内种甘子树数株,今秋已来,结实一百五十颗,乃与江南及蜀道所进无别,亦可谓稍异也。’” 《晋令》曰:阆中县置守黄甘吏一人。 《风土记》曰:甘,橘之属,滋味甜美特异者也。有黄者,有者。者谓之壶甘。 《广志》曰:甘有二十一核。有成都平蒂甘,大如升,色苍黄。犍为南安县出黄甘。 《神异经》曰:东方朔云:“东南外有建春山,其上多美甘树。” 《京口记!曰:京城东门射堂前,柑树十馀株。 卢谌《祭法》曰:冬祠用柑。 《襄阳记》曰:李衡,字叔平,为丹阳太守。衡母欲治家,妻辄不听。後密遣十人,於武陵龙阳洲上作宅,种柑千树。临死敕儿曰:“汝母恶吾匹治家,故穷如是。吾洲内有千头木奴,不责汝衣食,岁上一匹绢,亦足用矣。”及衡甘成,岁得绢数千匹。 《荆州记》曰:枝江有名甘。宜都郡旧江北有甘园,名宜都甘。 《湘州记》曰:州故大城内有陶侃庙地,是贾谊故宅。谊时种甘,犹有存者。 崔豹《古今注》曰:甘实形如石榴者,谓为壶甘也。 《唐新语》曰:益州每岁进甘子,皆以纸裹之。他时,长吏嫌纸不敬,代之细醇。既而恐甘子为布所损,每怀忧惧。俄有御史甘子布至,长吏以为推布裹甘子事,俱曰:“果为所推!”及子布到驿,长吏但叙以布裹甘子为敬。子布初不掷戟,久而方悟,闻者莫不大笑。 又曰:安禄山将反,宰臣韦见素请以平章事追之,玄宗许焉。草诏讫,中留之,遣中使辅ギ琳送甘子,且观蒲颁。ギ琳受赂而还,因言无反状。玄宗谓宰臣曰:“禄山必无二心,诏本氩焚矣。” 《异苑》曰:河内司马玄胤,玄嘉中为新淦令,丧官。月旦设祭,甘化而为鸢。 又曰:南康皈美山石城内,有甘橘橙柚。就食其实,任意取足。脱持归者,便遇大虺,或颠仆失径,家人啖之亦病。 《述异记》曰:南康郡有东望山,营民入山顶,有湖清深;又有果林,周四里许,众果毕植,间无杂木,行列整齐,如人功也。甘子熟,三人共食致饱。讫,怀二枚欲以示外人。便还,寻觅向迳,回旋半日,迷不能得。即闻空中语云:“放嘶允,乃听汝去!”怀甘者恐怖,放甘於地,转眄即见归径,乃相与俱却返。 《广古今五行记》曰:唐高宗调露中,连州见一甘树,四月中有子,如拳大,剖之,有两头蛇。 又曰:唐光宅中,季崇直任益州刺史。厅事前有甘树,有子大如鸡子,晚熟,微有小孔如针。郡官咸异之,方欲将进,久而方罢。因剖之,得一赤班蛇,长尺馀。崇真後为兵所杀。 王□《洛都赋》曰:若夫黄甘、荔枝,殊远之珍,虽非方土之所产,重九译而来臻。 潘岳《笙赋》曰:披黄苞以授甘,倾缥瓷以酌酃。 张载诗曰:三巴黄甘,瓜州素柰,渴者所思,铭之裳带。 郭璞《柚赞》曰:厥苞橘柚,精者曰甘。 孔坦表曰:天恩例赐,酃酒黄甘,不胜受遇,谨表以闻。 张衡《七辩》曰:离支、黄甘。 宗炳《甘颂》曰:煌煌嘉宾,磊如景星,南金其色,随侯厥形。 橘 焦赣《易林□剥之屯》曰:北山有莱,橘柚所聚。荷囊载畚,盈我筐。 《尚书□禹贡》曰:淮海惟扬州,厥苞橘柚锡贡。(小曰橘,大曰柚。其所苞而致者也。锡命乃贡,言不常也。) 《周礼□冬官上□考工记》曰:橘逾淮而北为枳,此地气然也。 《春秋运斗枢》曰:旋星散为橘。 《史记》曰:苏秦说燕文侯曰:“君诚能听臣,齐必置鱼盐之海,楚必致橘柚之园。” 《汉书》曰:江陵之千树橘,其人皆与千户侯等。 《东观汉记》曰:马援好事,至荔浦,见冬笋,名曰苞┺,上言:“《禹贡》‘厥苞橘柚’,疑谓是也。” 又曰:建武中,单于来朝,赐橙橘。 谢承《後汉书》曰:张磐为庐江太守,寻阳令饷橘一奁,小男年七岁,卒以两橘与之。磐还橘鞭卒。 又曰:沛国桓严,字文林,罢贸阝县,舍扬州从事屈豫室。廷有橘树一株,遇其实熟,数垂室内,严乃以竹蕃树四面。时风吹动,两实堕地,以书绳缚系树枝。 《後汉书》曰:廉范为成都太守,部人杨由善风□占候。常有风吹削哺,(哺当主[A081],音孚废切。)太守以问由,对曰:“方当有荐木实者,其色黄赤。”顷之,五官掾献橘数苞。 《魏志》曰:倭国有橘,不知滋味。 《吴志》曰:陆绩年六岁,於九江见袁术。出橘,绩怀三枚,拜辞堕地。术谓曰:“陆郎作宾客,而怀橘乎?”绩跪答曰:“喻彘遗母。”术大奇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