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御览 - 第 702 页/共 737 页

《吴录□地理志》曰:朱光禄为建安郡,中庭有橘,冬月树上复裹之。至明年春夏,色变青黑,味尤绝美。《上林赋》曰:“卢橘夏熟。”卢,黑也,盖近是也。 《吴历》曰:吴王馈魏文帝大橘,魏文帝诏群臣曰:“南方有橘,酢正裂人牙,时有迢狞。” 《建武故事》曰:咸和六年,平西将军庾亮送橘,十二实共同一柢,以为瑞异,百官毕贺。(《中兴书》曰:王者德盛,则嘉禾生。橘亦嘉味之流。) 《晋宫阁名》曰:华林园,橘十一株。 《宋书》曰:孝武大明中,芳香琴堂东西,有双橘连理,改芳香琴堂为连理堂。 《齐书》曰:豫章王嶷薨,忽见形於第後园,乘腰舆指麾处分,呼直兵。直兵无手板,左右授一玉手板与之,曰:“橘树一株死,可觅补之!”因出後园阁,直兵倒地,仍失手板。 《南史》曰:虞愿始数岁,家中橘树冬熟,诸儿竞来取之,愿独不取,家人皆异之。 《三国典略》曰:梁侯景未平,王刹电献嘉橘一蒂二十五子于湘东王。王答之曰:“昔文康献橘,十有二子,用今方古,彼有惭色。今景之凶恶既稔,凯歌之声已及,嘉瑞远臻,但增鲠慰” 《晏子》曰:胩子使楚,楚王谓其左右曰:“晏婴,习盖者也,吾欲伤之。”坐定而缚一人至,问“何为”,曰:“齐人,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善盗乎?”晏子对曰:“婴闻橘生於淮北则为枳,枝叶徒似,其实味不同,水土异也。今民生於齐不盗,入楚,得无效楚民善盗耶?”王笑曰:“寡人取病焉。” 又曰:胩子使楚,楚王进橘置削。晏子并食不剖,王曰:“橘当云剖。”对曰:“臣闻之,赐人主前者,瓜桃不削,橘柚不剖。今者万乘无教,故不敢剖,臣非不知也。” 《庄子》曰:三王五帝之礼义法度,譬犹樗沔橘柚,其味相反,而皆可於口。 《淮南子》曰:夫橘树之江北,化而为橙。 《吕氏春秋》曰:常山之北,投渊之上,有百果焉,群鸟所食。箕山之东,青马之所,有甘栌焉。(箕山,许由隐所。青马,昆仑山东。)江浦之橘,□梦之柚,汉上之卷,所以致之。({艹卷},{艹卷}耳也。音卷。) 《山海经》曰:洞庭之山,其木多橘。 《正论》曰:橘柚之贡,尧舜不常;山龙华虫,帝王不以为亵服。而命臣馀黄甘厌文绣者,盖以万数者也。 《盐铁论》曰:孝武皇帝平百越,以为园圃,而贸苍厌橘柚。 宋躬《孝子传》曰:王灵之,庐陵西昌人。丧父母,二十年盐酢不入其口。所住屋,夜有光。廷中橘树,隆冬三实。 《会稽先贤传》曰:严遵从光武,遇蜀郡献橘、栗,上持付公卿,遵独不取。(已具甘中。) 《水经》曰:刘备时,巴兢结舫水居者五百家。县有甘橘官荔枝园,夏至则熟。二千石常设厨膳,命士大夫共会树下食之。县北有稻田,出御米也。 《南夷志》曰:甘橘,大厘城有之,其味甚酸。穹有橘,大如复杯。 《湘州记》曰:泉陵县有焦山,山上多橘。 裴渊《广州记》曰:罗浮山有橘,夏熟,实大如李。 《□南记》曰:□南出甘、橘、甘蔗、橙、柚、梨、蒲桃、桃李、梅杏,糖酪之类悉有。 《魏王花木志》曰:卢橘:蜀生有给客橙,似橘而非,若柚而香,冬夏华实相继,或如弹丸,或如拳,通岁食之。亦名卢橘。 《异物志》曰:橘为树,白华而赤实,皮既馨香,又有善味。江南则有之,不生他所。交有橘,置长官一人,秩三百石,主岁贡御橘。 《续搜神记》曰:晋孝武帝世,宣城秦精常入武昌山中彩茗,忽见一人,身长一丈,通体皆毛,从山北来。乃探怀中二十枚橘与精,甘美异常。(具茗中。) 《异苑》曰:南康归美山石城有橘,就食任意取足。脱持归者,便道遇大虺。(具甘部。) 任《述异记》曰:越多橘柚园,越人岁多橘税,谓之橘籍。(吴阚泽表云“请除臣之橘籍”是也。)越中有王氏橘园、胡氏梅山、贺氏之瓜。 《广五行记》曰:陈後主梦黄衣人围城,绕城橘树尽伐去之。及隋兵至,上下通服黄衣,未几为隋攻围之应。 《岭表录异》曰:山橘子,大者冬熟,如土瓜;次者如弹丸。其实金色而叶绿,皮薄而味酸,偏能破气。客广之人,带枝叶藏之。入脍醋,尤加香美。 《楚辞》曰:皇后嘉树,橘来服。(皇,天也。后,土也。服,忽也。言皇天后土,生美橘树,异於众也。)受命不迁,生南国。深固难从,更其壹志。绿叶素荣,分其可喜。 又曰:斩伐橘柚,列树苦桃。 司马相如《子虚赋》曰:橘柚芬芳。 又《上林赋》曰:卢橘夏熟。(郭璞注曰:蜀中有给客橙,即橘也。冬夏华宾相继也。) 扬雄《蜀都赋》曰:於西则盐泉铁冶,橘林铜陵。 张衡《南都赋》曰:游女弄珠於汉皋之曲。(注曰:游女,汉女也。郑大夫交甫於汉见之,而赠以橘柚。) 曹植《橘赋》曰:播万里而遥植,列铜雀之园廷。背汉洲之暖气,处玄朔之肃清。 孙楚《大杖赋》曰:朱橘甘美,紫梨甜脆。 傅玄《菊赋》曰:诗人睹王雎而咏后妃之德,屈平见朱橘而申贞臣掷昃焉。 繁休伯《三胡赋》曰:额似鼬皮,色像葳べ。 左思《蜀都赋》曰:家有盐泉之井,户有橘卤之园。 《柏梁台诗》太官令曰:樗沔橘栗桃李梅。 《古诗》曰:橘柚垂华实,乃在深山侧。闻君好我甘,窃独自灯セ希。 崔琦《七蠲》曰:于斯江皋,实产橘柚。孟冬之月,於时可食。抚以玉手,永用华饰。 王褒《僮约》曰:南安拾栗彩橘。(南安,县名,出好栗、橘。) 卷九百六十七 果部四 桃 《易通卦验》曰:惊蛰大壮,初九,候桃始华。桃不华,仓库多火。 焦赣《易林□师之坤》曰:春桃生华,季女宜家。 《毛诗□周南□桃夭》曰:《桃夭》,后妃之德也。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又曰:何彼矣,华如桃李。平王之孙,齐侯之子。 又曰: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又曰: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大戴礼□夏小正》曰:六月煮桃,以为豆实。 崔实《四民月令》曰:三月桃花盛,农人候时而种也。 《礼记□月令》曰:惊蛰之日,桃始华。 《春秋运斗枢》曰:玉衡星散为桃。 《尔雅》曰:桃、李鬼核。桃曰胆之。(孙炎注曰:桃李之类,实皆有核。胆,择取其美者。) 又曰:旄,冬桃。(子冬熟。)桃,山桃。(音斯。实如桃而小,不解核。) 《周礼》曰:夏食郁律桃李杏梅。 《汉书》曰:文帝六年十月,桃李华。 《续汉书□礼仪志》曰:仲夏之月,阴气萌作,以朱索施门户,各以所尚为饰。周人木德,以桃为梗,言气相更也。 范晔《後汉书》曰:杜林奏曰:“果桃菜茹之馈,集以成赃。小事无妨於义,以为大戮。故国无廉士,家无完行。”(具菜门中。) 《唐书》曰:唐国,贞观十一年献金桃、银桃,诏令植之於苑圃。 《後唐书》曰:潞州长柳巷田家有桃树,伐已经年,旧坎仍在,其仆木一朝屹然而起,行数十步,复於旧坎。其家骇异,仓黄散走。 又曰:庄宗年迈多疾,冯道因奏事言於帝曰:“臣愿陛下寝膳之间动留调卫。”道因指御前果实曰:“如食桃不康,翊日见桃而思戒可也;如食李不康,翊日见李而思戒可也。陛下幸思而戒之矣!” 《管子》曰:五沃之土,其果宜桃。 《韩子》曰:昔弥子瑕有宠於卫君,与君游於果园,食桃而甘,以其半啖君。君曰:“爱我哉!忘其口而啖寡人。”及弥子瑕色衰爱弛,得罪於君,曰:“是固常啖我以馀桃!” 又曰:孔子侍坐於鲁哀公,哀公赐之桃与黍,仲尼先饭黍而後食桃。公曰:“以黍雪桃也。”对曰:“黍,五之长,果六而桃为下。君子不以贵雪贱。” 《梅子》曰:王莽畏汉高神灵,乃令虎贲拔剑四面斫高庙,以桃汤赤鞭洒屋。 《淮南子》曰:王子庆忌死於剑,羿死於桃。(,大杖,以桃木为之,以系杀羿。犹是已来,鬼畏桃也。) 《抱朴子》曰:桃胶,以桑木灰渍服之,百病愈。久服身有光,在徊之地,如月出也。多服之则可以断矣。 又《内篇》曰:五原蔡诞入山而还,欺家云:“到昆仑山,有玉桃,形如世间桃,但光明洞彻而坚,须玉井水洗之,便软而可食。” 《金楼子》曰:东南有桃都山,山上有树,树上有鸡。日初出,照此桃,天鸡即鸣,天下之鸡感之而鸣。树下有两鬼,对持苇索,取不祥之鬼食之。今人正朝作两桃人,法乎此也。 《说苑》曰:公孙侨相郑,路不拾遗,桃李垂街,人不敢取。 又曰:孟常君将入西秦,宾客谏之,百通则不听也,曰:“以人事谏我,我尽知之;若以鬼道,则杀之!”谒者入曰:“有客以鬼道闻。”客曰:“臣之来也,过於淄死戤上,见一土耦人,方与木梗人语。木梗人谓土耦人曰:‘子,先土也,持子以为耦人,遇天大雨,水潦并至,子必沮坏!’应曰:‘我沮乃反吾真耳。今子,东园之桃也。刻子以为梗,遇天大雨,水潦并至,必浮子,泛泛乎不知所止!’今秦,四塞之国也,有虎狼之心,恐有木梗之患!”於是孟常君逡巡而退,而以应,卒不敢西向秦。 《晏子春秋》曰:公孙接、田开强、古冶钟事景公,勇而无礼。晏子言於公,顾恪之二桃,曰:“三子计功而食。”公孙接、田开强先言功,援桃而起。古冶子又言其功,令二子反桃,二子惭而自杀。古冶钟曰:“耻人以言,夸其声,不义也!”亦反其桃,契领而死。 《山海经》曰:夸父山北,有林名曰桃林,广圆三百里,其中多马。(桃林,今在弘农阌乡南,饶野马。) 《盐铁论》曰:夫桃李实多者,来年为之穰。 《新序》曰:魏文侯见箕季,从者食其园桃,箕季禁之,文侯曰:“箕季岂爱桃哉?是教我下无犯上也!” 《典术》曰: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厌伏邪气者也。桃之精,生在鬼门,制百鬼。故令作桃梗人着门,以厌邪,此仙木也。 《梦书》曰:桃为守御,辟不祥。梦见桃者,守御官。 《神农经》曰:玉桃,服之长生不世。若不得早服之,临死日服之,其尸毕天地不朽。 王肃《丧服要记》曰:昔者鲁哀公祖载其父,孔子问曰:“宁设三桃汤乎?”答曰:“不也。桃者,起於卫灵公。有女嫁梦,乳母送新妇就夫家。道闻夫死,乳母欲将新妇返。新妇曰:‘女有三从,今属於人,死当咒哀。’因驾素车白马,进到夫家,治三桃汤,以沐死者。出东北隅,礼三终,使死者不恨。吾父无所恨,何用三桃汤焉?” 《汉旧仪》曰:《山海经》称:东海掷晷度朔山,山上有大桃,屈蟠三千里。东北间,百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二曰郁垒,主领万鬼。恶害之鬼,执以苇索,以食虎。黄帝乃立大桃人於门户。画神荼、郁垒与虎、苇索,以御鬼。 《四王起事》曰:惠帝征成都王,於安阳城北军败,日已向中,而太官未暇进食。左右有赍秋桃十枚,便以献帝。帝食三枚,石超使人擘手夺三枚。 《汉武故事》曰:东郡献短人,帝呼东方朔。朔至,短人指朔谓上曰:“王母种三千年桃结子,此儿不良,已三过偷之矣!”後西王母下,出桃七枚,母自啖二,以五枚与帝。帝留核着前,王母问曰:“用此何为?”上曰:“杆桃美,欲种之。”母叹曰:“杆桃三千年一着子,非下土所植也!”後上杀诸道士妖妄者百馀人,西王母遣使谓上曰:“求仙信邪,欲见神人而杀戮,吾与帝绝矣!”又致三桃,曰:“食此,可得极寿。” 《汉武内传》曰:西王母以七月七日降於帝宫,命侍女索桃。须臾,以玉盘盛桃七枚,大如鸡卵,形圆诗青,以呈王母。王母以以五枚与帝,自食二枚。 《西京杂记》曰:上林苑有奉桃、樱桃、缃核桃、霜桃、金城桃、胡桃、绮叶桃、含桃、紫文桃。 《妒记》曰:武阳女嫁阮宣武,妒忌。家有一株桃树,华叶灼耀。宣叹美之,即便大怒,使婢取刀斫树,摧折其华。 《关令尹喜内传》曰:喜从老子西游,省太真、王母,共食碧桃。 《列仙传》曰:师门者,啸父弟子也,亦能使火,食桃李葩。夏孔甲为不能顺其心意,杀而埋之外野。一日风雨迎之,讫则山木皆焚。孔甲祠而祷之,未还而道死。 又曰:葛由,蜀羌人。周成王世,好刻木作羊卖之。一旦骑半入蜀中,王侯贵人追之,上绥山,皆得仙。故里谚曰:“得绥山一桃,虽不能得仙,亦足以豪!” 又曰:阳都女,随犊子出种桃李,一兽而返。後数十年,见在潘山下,冬卖桃果。 《神仙传》曰:樊夫人,与夫刘纲,俱有道术,各自言胜。中庭有两大桃树,夫妻各咒其一,桃便斗。纲所咒桃,走出篱外。 又曰:张陵,沛人也。有天沙驳之,遂服丹,能变化。有赵升,就陵受学,陵以七事试者。陵与诸弟子登□台山,绝岩上有一桃树,大如臂,旁生石壁,下临不测。去上三四丈,桃大有实。陵谓诸弟子曰:“得此桃者,当告以道要。”弟子皆流汗,无敢视者。升曰:“神人所护,何险之有?”乃从上自掷,正投桃树,取桃满怀,而石璧峻峭不得还,乃掷桃地上,得二百枚。陵分桃赐诸弟子,馀二枚,陵自食一,留一以待升。陵乃伸手引升,升忽见返,以向一桃与升。 又曰:高丘公,服桃胶得仙。 《锺离意别传》曰:《周书》言:秦吏赵凯以私恨告园民吴旦生盗食宗庙御桃,旦生对曰:“民不敢食也!”王曰:“剖其腹,出其桃!”史记恶而书之,曰:“桃,食之当有遗核。王不知此,而割人腹以求桃,非理也!” 《风俗通》曰:《黄帝书》称:上古之时,兄弟二人,曰荼与、郁律,度朔山上桃树下简百鬼。鬼妄人,则援以苇索,执以食虎。于是县官以腊除夕饰桃人,垂苇索,交画虎于门,效前事也。 《玄中记》曰:木子之大者,有积石山之桃实焉,大如十斛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