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御览 - 第 703 页/共 737 页

《嵩高山记》曰:魏文帝时,嵇叔夜、胡昭在此学,桃树见在。 《王子年拾遗记》曰:汉明帝时,常献巨核桃。此桃霜下结花,隆暑方熟。常使植于霜林园,俗谓“相陵”,故声之误也。 又曰:磅唐山,去扶桑五万里,日所不及。其地寒,有桃树千围,其花青黑色,万岁一实。 陶潜《桃花源记》曰:晋太玄中,武陵人捕鱼,从溪而行,忘路远近。忽逢桃花林,夹两岸,芳华鲜美,落英缤纷。林尽得山,山有小口,初极狭。行四五步,豁然开朗。邑屋连接,鸡犬相闻。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见渔父,惊,为设酒食,云:“先世避秦难,率妻子家此,遂与外隔。”问今是何代,不知有汉,不论魏晋。既出,白太守。遣人随往,寻之,迷不复得。 《晋中阁名》曰:华林园,桃七百三世觋,白桃三株,侯桃三株。 郑缉之《东阳记》曰:太末龙丘山,有一岩,前外如窗牖,内有石童。岩前一桃树,其实甚甘。 裴渊《广州记》曰:庐山顶上有山桃,(山桃,大如槟榔,形亦如之,色黑,而味目酢。)人时登彩拾,只得于上饱啖,不得持下,下辄迷不能返。 《石虎邺中记》曰:石虎苑中,有勾鼻桃,重二斤。 《南康记》曰:南康玉山上有石狗,故老云:古有寒桃,生于岭巅,隐沦之士怪犬取其实,因变成石焉。 杨咳戤《洛阳伽蓝记》曰:景阳山百果园有仙人桃,其色赤,表里照彻,得霜乃熟。亦出昆仑山。一曰西王母桃也。 杜宝《大业拾遗录》曰:四年五月,帝将北巡,发自东都。江东送白叶桃树四株,敕付西苑种。其花似莲花而小,花有十馀重,重有七八叶,大于寻常桃花。 唐景《龙文馆记》曰:四年春,上宴于桃花园,群臣毕从。学士李峤等各献桃花诗,上令宫女歌之,辞既清婉,歌仍妙绝。献诗者舞蹈称万岁。上敕太常简二十篇入乐府,号曰《桃花行》。 《广志》曰:桃有冬桃、夏桃、秋桃。 《神异经》曰:东北有树焉,高五十丈,其叶长八尺,广四五尺,名曰桃。其子径三尺二寸,小狭核。食之,令人知寿。核中人可以治嗽。(今之桃也。) 《甄异传》曰:谯郡夏侯文规亡後,见形还家。经庭前桃树边过,曰:“杆桃,我昔所种,子乃美好。”其妇曰:“人言亡者畏桃,君不畏耶?”答曰:“桃东南枝长二尺八寸向日者,憎之。” 《异苑》曰:太玄中,南都江陵郡有枣树,一年忽生桃、李、枣三种花子。 《幽冥录》曰:剡县刘晨、阮肇,共入天台山取谷皮,迷不得返。十三日,粮食乏尽,饥馁殆死。望山上有一桃,大有子实。而绝岩邃涧,永无登路。扳缘藤葛,然後得上,各啖数桃而不饥。下山,一大溪边有二女,姿质妙绝,因要还家。敕婢云:“刘、阮二郎,向虽得琼实,犹尚虚敝,可速作食!”遂停,半年,怀土思归,女曰:“罪牵君,如何?便语以大路。” 任《述异记》曰:桃之大者,谓之木桃。《诗》云:“投我以木桃”,是也。 又曰:肴旧说:桓灵之世,汝、颍间禾麻为蒿莠,桃李不实,花而复落,落而复花,而官有朽粟。 《岭表录异》曰:偏核桃,出占卑国,肉不堪食。胡人多收其核,遗汉宫,以称珍异。其形薄而尖头,偏如雀嘴。破之,食其桃仁,味酷似新罗松子。性热,入药,分与北地桃仁尾。 《太清诸卉木方》曰:酒渍桃花而饮之,除百病,好容色。 《本草经》曰:枭桃在树,不落杀鬼。 《楚辞》曰:斩伐橘柚,列树苦桃。 夏侯孝若《梁田赋》曰:沉朱李,滥甘桃。 潘岳《闲居赋》曰:三桃表樱胡植叼,二柰乙白之色。 左思《吴都赋》曰:洪桃屈盘,丹桂灌丛。 曹毗《魏都赋》曰:紫梨朱柿,侯桃丹枣。(侯桃仁,山桃子,如胡麻子。) 《古歌辞》曰:桃生露井上,李树生桃旁,虫来食桃根,李树代桃僵。树木身相代,骨肉还相忘! 阮籍诗曰:嘉树下成蹊,东园桃与李。 宋子侯《董娇娆诗》曰:洛阳城东路,桃李生路旁。花花自相对,叶叶自相当。春风南北起,花叶自低昂。 卷九百六十八 果部五 杏 《典术》曰:杏木者,东方岁星之精。 《师旷占》曰:杏多实不虫者,来年秋善。 《书纪年》曰:昭公六年十二月,桃杏花。幽王十年九月,桃杏实。 《山海经》曰:灵山之下,其木多杏。 卢谌《祭法》曰:夏祠用杏。 崔实《四民月令》曰:三月杏花盛,可播白沙轻土之田。 《後周书》曰:张玄,芮城人,性廉洁。南邻有杏二树,杏熟,多落玄园中。诸小儿竞取食之,玄所得者,悉以还主。 《唐史》曰:马燧之子畅,以第中大杏馈窦文场,文场以进德宗。德宗未常见,颇怪畅,令中使就封杏树。畅惧,进宅,废为奉诚园。 《管子》曰:五沃之土,其木宜杏。 《庄子》曰:孔子游缁帷之林,休坐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 《玄晏春秋》曰:卫伦过予,言及於味,称魏故侍中刘子杨食饼知盐生,精味掷炅也。予曰:“师旷识劳薪,易牙别缁渑,子杨,令之妙也,定之何难!”伦因命仆取粮糗以进,予常之,曰:“麦也,有杏李柰味。三果之熟也不同,子焉得兼之?”伦笑而不言,退告人曰:“士安之识过刘氏!吾剿愦家多果实,杏时将发,故揉以杏汁;李时将发,又揉以李汁;柰时将发,又揉以柰汁,故兼三味。” 《汜胜之书》曰:杏始华,趣耕轻土;杏华落,趣耕阑。 又曰:杏花如何,可耕白沙。 卢毓《冀州论》曰:魏郡好杏,地产不为无珍。 《神仙传》曰:董奉,字君异。居庐山,为人治病。重病得愈者,令种杏五株;轻病得愈者,为栽一株。数年掷晷,杏有十数万株,郁然成林。杏子熟,奉於林中所在,作箪食一器,宣语:“买杏者不复须来报,但自取之,一器,便得一器杏。”有人少往而取杏多,即有三四头虎逐之,奉悉以杏所得粮赈救贫穷。(《寻阳记》曰:杏在北岭上,有树百株,今犹称董先生杏株。) 《南岳夫人传》曰:仙人有三玄紫杏。 《西京杂记》曰:上林有文杏(材有文彩。)蓬莱杏。(东海都尉于台献一株,花瓣五色,六出,云是仙人所食者。) 《广志》曰:苜眶有白杏,邺中有赤杏,有柰杏。 《嵩高山记》曰:嵩高山,东北有牛山,其山多杏,至五月烂然黄茂。自中国丧乱,百姓饥馑,皆资此为命。人人逞哎,而杏不尽。 《洛阳宫殿簿》曰:明光殿前杏一株,显阳殿前杏六株,含章殿前杏四株。 《晋宫阁名》曰:胪章殿前杏一株。 杨咳戤《洛阳伽蓝记》曰:西方于阗王不信佛法。有商胡将一比丘毗卢旃,在城南杏树下白王:“伏罪今辄将异国沙门来。在城南杏树下。”王闻忿怒,即往看。毗卢旃语王言:“如来遣我来,令王造复盆浮图一躯,使王祚永隆。”王言:“使我见佛,我当从命。“毗卢旃鸣钟告佛,佛即遣罗罗变为佛形,从空而见真容。王畏赍投地,即於杏树下置立寺舍焉。 任《述异记》曰:杏园洲南海中多杏。海上人云:仙人种杏处。汉时,常有人舟行遇风泊此洲五六月,日食杏,故免死。云洲中有冬杏。 王充《果赋》云:冬实之杏,春熟之甘。 郭太机《果赋》云:杏或冬而实。 又曰:范蠡宅在湖中,有海杏,大如拳。 又曰:赖乡老子祠有缥杏。 司马相如《长门赋》曰:饰文杏以为梁。 王逸《荔枝赋》曰:魏土送西山之杏。 王□《洛都赋》曰:豹祠赤杏。 胡安道《黄甘赋》曰:越魏都之赤杏。 朱超石《与兄书》曰:光武坟边杏甚美,今奉送其核。 潘岳《闲居赋》曰:梅杏郁棣之属,华实昭烂,言所不能极也。 李 《尔雅》曰:休,无实李。(一名赵李。)坐,接虑李。(今之麦李也。)驳,赤李。(子赤也。)桃、李鬼,核。(子中有核人。)枣、李曰之。 《毛诗□鹊巢》曰:何彼矣,华如桃李!平王之孙,齐侯之子。 又《淇澳□木瓜》曰: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 《韩诗外传》曰:子质仕魏文侯,获罪而北游,谓简王曰:“赣今已去,不复树德於人矣。”简王曰:“负树桃李,夏得阴其下,秋得食其实;春树蒺藜,夏不彩其叶,秋得刺焉。今子所树,非其人也!” 《春秋运斗枢》曰:玉衡星散为李。 又曰:远《雅》《颂》,著倡优,则李生瓜。 《史记》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晋书》曰:王戎年七岁,常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子多折枝,诸小儿竞走取之,惟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子多,必苦李也。”取之信然。 又曰:王安丰有好李,常卖,恐人得种,恒钻其核。 又曰:和峤性至俭,家有好李,常求之,不过数十。王武子因其直率,将少年能食之人,交垣诣园,饱啖毕,伐之,送与峤,问:“何如君李?” 《齐书》曰:王僧孺少时,有馈其父科李,先以一与之,不受,曰:“阁人未见,不容先常。” 《三国典略》曰:齐武成宠任东平王俨,而俨器服玩饰同於齐主。常於南宫见典御进新冰钩盾,献早李,还而怒曰:“尊兄已有,我何意无!” 《唐书》曰:武德中,有献李树连理,盘屈如龙。 又曰:贞观中,玉华宫李树连理,隔涧合枝。 又曰:神龙中,陈州官舍有李树,黄落将尽,忽更鲜茂,而生花焉。 《管子》曰:五沃之土,其木宜李。 《晏子》曰:景公病疽在背,欲见不得。公问国子,国子曰:“热如火,色如日,大小如未熟李。”公问晏子曰:“色如苍玉,大如璧也。”公曰:“不见君子,不知野人拙也。” 《孟子》曰:匡章曰:“陈仲子,岂不诚廉士哉?居於陵,三日不食,耳目无闻见也。井上有李,螬食实者半,匍匐往食之,三咽而后闻见也。” 《吕氏春秋》曰:子产相郑,桃李之垂于街者,莫之援也。 《抱朴子》曰:五原蔡诞,入山而返,欺其家人云:“到昆仑山,昆仑山有玉李,光明洞彻而坚,须以玉井水浇之,便软可食。” 又曰:南顿人张助者,耕於白田,有一李栽在耕次,助意惜之,欲持归,乃掘取之。未得即去,以湿土封其根,以置空桑中,遂忘取之。助后作远职,不在。后其里中人见桑中忽生李,谓之神,有病目痛者,荫息此桑下,因祝之,言李君能令我目愈者,谢一豚。其目偶愈,便杀肫祭之。传者过差,便言此树能令盲者得视,远近翕然,互来请福。 《山海经》曰:边春之山多李,里人常彩之。 《汉武内传》曰:李少君谓武帝:“冥海之枣大如瓜,锺山之李大如瓶。臣以食之,遂生奇光。” 又曰:仙之上药,有圆丘红李。 《晋宫阁名》曰:胪章殿前李一株。 《邺中记》曰:华林园有春李,冬华春熟。 周处《风土记》曰:南郡细李,四月先熟。 《列仙传》曰:师门者,啸父弟子也,食桃李葩。 又曰:老子之母,到李树之下而生老子。生而能语,指李树曰:“杆以为姓。” 《真人王褒内传》曰:五灵丹山上,有玄□之李,食之得仙。 嵇康《高士传》曰:长灵安丘生病笃,弟子公沙都来省之。与安共於庭树下,闻李香,开目见双赤李着枯枝,自堕掌中。安食之,所苦除尽。 《笑林》曰:赵伯翁醉眠,数岁孙儿缘其腹戏,因以李子内其比(音毗)脐中,累七八枚。既醒,了不觉。数日後,乃知痛,李烂汁出,以为脐穴,惧死,乃命妻子处分家事。李核出,寻问,乃知是孙儿所为。 《梦书》曰:李为狱官,梦见李者,忧狱官。 《西京杂记》曰:上林苑有紫李、青绮李、黄李、青房李、绿李、颜渊李、出《鲁志》合枝李、(五株)羌李、朱李、车下李、燕李、猴李、驴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