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御览 - 第 364 页/共 737 页

又曰:姜岐字子平,汉阳上郡人也。少失父,独与母兄居,治《书》、《易》、《春秋》,恬居守道,名重西州。延熹中,沛国桥玄为汉阳太守,召岐,欲以为功曹。岐称疾不就。玄怒,敕督邮尹益收岐,若实不起者,欲嫁其母,而後杀岐。益争之。玄怒益,使挝之。益得杖且谏曰:“岐少修学孝义,栖迟衡庐,乡里归仁,名宣州里,实无罪杖。益敢以死守之。”玄心乃止。岐於是高名逾广。及母死,丧礼毕尽,让平水田与兄岑,遂隐。以畜蜂豕为事,教授者满於天下,营业者三百馀人。辟州从事,不诣。民从而居之者数千家。後举贤良,公府辟以为茂才,为蒲坂令,皆不就。以寿终於家。 卷五百九 逸民部九 逸民九 皇甫士安《高士传》曰:严遵字君平,蜀人。常卖卜成都市,日得百钱以自给。卜讫,则闭肆下帘,以著书为事。扬雄少,从之游,数称其德。李强为益州牧,喜曰:“吾得君平为从事足矣。”雄曰:“君可备礼与相见,其人不可屈也。”王凤请交,不许,叹曰:“益我货者损我神,生我名者杀我身。”故不仕,时人服之。 又曰:郑朴字子真,修道静默,世服其清高。大将军王凤以礼聘之,遂不屈。扬雄《法言》盛称其德,曰:谷口郑子真,耕於岩石之下,名振京师。冯翊人刊石祠之,至今不绝。 又曰:李弘字仲元,蜀人。居成都之圭里,里中化之,班白不负担,男女不错行。弘尝为县令,乡人共送之。元无心就行,因共酣饮,月馀不去。刺史使人喻之,仲元曰:“本不之官。”惟扬雄重之,曰:“不夷不惠,居於可否之间。” 又曰:郑玄字康成,北海高密人也。学《孝经》、《论语》,兼通《京氏易》、《公羊春秋》、《三统历》、《九章算术》、《周官》、《礼记》、《左氏春秋》。大将军何进辟玄,州郡迫胁,不得已而诣,进设机杖之礼以待玄。玄以幅巾见进,一宿而逃去。公府前後十馀辟,并不就。 又曰:任安字定祖。少好学隐山,不营名利,连辟不就。时人号安曰任孔子。建安中,读《史记□鲁连传》,叹曰:“性以洁白为治,情以得志为乐,性洽情得体道而不忧,彼弃我取,与时而无争。”遂终身不仕,号曰任征君。 又曰:管宁罪褡安。灵帝末,以中国方乱,乃与其友邴原涉海,依辽东太守公孙度,度虚馆礼之。其後中国少安,人多南归,惟宁不还。黄初中,华歆荐宁。宁知公孙渊必乱,乃因下辞还。以为大中大夫,固辞不就。宁凡征命十至,舆服四赐。常坐一木榻上,积五十年,未尝箕踞,榻上当膝皆穿。常着布裙貉裘,惟祠先人乃着旧布单衣,加首絮巾。辽东郡图其形於府殿,号为贤者。 又曰:胡昭字孔明,弃妻子,不应袁绍之命。武帝亦辟昭,昭自陈本志。帝曰:“人各有志,出处不同,勉卒高尚,义不相屈。”昭乃隐陆浑山中。 又曰:焦先字孝然,世莫知其所出。或言生汉末。及魏受禅,常结草为庐於河之湄,独止其中。冬夏袒不着衣,卧不设席;又无草蓐,以身亲土;其体垢污,皆如泥滓。不行人间,或数日一食,行不由邪径,目不与女子迕视。口未尝言,虽有惊急,不与人语。後野火烧其庐,先因露寝。遭冬雪大至,先袒卧不移。人以为死,就视如故,後百馀岁卒。 嵇康《高士传》曰:子州友父者,尧、舜各以天下让友父。友父曰:“我适有劳忧之病,方治之,未暇在天下也。” 又曰:石户之农,不知何许人,与舜为友。舜以天下让之,石户夫负妻戴,携子以入海,终身不反。 又曰:伯成子高,不知何许人也。唐虞时为诸侯,至禹复去而耕。禹往趋而问曰:“昔尧治天下,吾子立为诸侯;尧授舜,舜授予。吾子去而耕,敢问其故何耶?”子高曰:“昔尧治天下,至公无私,不赏而民劝,不罚而民畏。今子赏而不劝,罚而不畏,德自此衰,刑自此作。夫子盍行,无留吾事!”侃侃然遂复耕而不顾。 又曰:卞随、务光者,不知何许人。汤将伐桀,因卞随而谋,曰:“非吾事也。”汤遂伐桀,以天下让随,随曰:“后之伐桀,谋於我,必以我为贼也;而又让我,必以我为贪也。吾不忍闻。”乃自投桐水。又让务光,光曰:“废上非义,杀民非仁,无道之世,不践其土,况於尊我哉?”乃抱石而沉庐水。 又曰:小臣稷者,齐人。抗厉希古,桓公三往而不得见。公曰:“吾闻士不轻爵禄,无以易万乘之主。万乘之主不好仁义,无以下布衣之士。”於是五往,乃得见焉。 又曰:亥唐,晋人也。高恪寡素,晋国惮之。虽蔬食菜羹,平公每为之欣饱。公与亥唐坐有间,亥唐出,叔向入。平公伸一足曰:“吾向时与亥子坐,腓痛足痹,不敢伸。”叔向悖然作色,不悦。公曰:“子欲贵乎?吾爵子;子欲富乎?吾禄子。夫亥先生乃无欲也,吾非正坐无以养之,子何不悦哉?” 又曰:涓子,齐人。饵术接食,甚精。至三百年後,钓於河泽,得鲤鱼中符,後隐於岩石山,能致风雨,告伯阳九仙法。淮南王少得其文,不能解其旨。 又曰:商容,不知何许人也,有疾。老子曰:“先生无遗教以告弟子乎?”容曰:“将语子,过故乡而下车,知之乎?”老子曰:“非谓不忘故耶?”容曰:“过乔木而趋,知之乎?”老子曰:“非谓其敬老耶?”容张口曰:“吾舌存乎?”曰“存。”曰:“吾齿存乎?”曰:“亡。”“知之乎?”老子曰:“非谓其刚亡而弱存乎?”容曰:“嘻,天下事尽矣。” 又曰:关令尹喜,周大夫也。善内学星辰服食。老子西游,喜先见气,物色遮之,果得老子。老子为著书。因与老子俱之流沙西,服巨胜实,莫知所终。 又曰:康市子者,圣人之无欲者也。见人争财而讼,推千金之璧於其旁,而讼者息。 又曰:狂接舆,楚人也。耕而食。楚王闻其贤,使使者持金百镒聘之,曰:“愿先生治江南。”接舆笑而不应。使者去,妻从市来,曰:“门外车马迹何深也?”接舆具告之。妻曰:“许之乎?”接舆曰:“富贵人之所欲,子何恶之?”妻曰:“吾闻至人乐道,不以贫易操,不为富改行。受人爵禄,何以待之?”接舆曰:“吾不许也。”妻曰:“诚然,不如去之。”夫负釜甑,妻戴衽器,变姓名,莫知所之。尝见仲尼,歌而过之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後更名陆通,好养性,在蜀峨眉山上,世世见之。(皇甫士安《高士传》曰:陆通字接舆。楚昭王政乱,乃阳狂不仕,故曰接舆也。) 又曰:荣启期者,不知何许人也。披裘带索,鼓琴而歌。孔子曰:“先生何乐也?”对曰:“天生万物,惟人为贵。吾得为人,是一乐也;以男为贵,吾得为男,二乐也;人生有不免於襁褓,吾行年九十五矣,是三乐也;贫者士之常,死者民之终,居常以待终,何不乐也?” 又曰:长沮、桀溺者,不知何许人也。耦而耕,孔子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是孔子。”“是鲁孔丘欤?”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於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仲由。”“孔丘之徒欤?”对曰:“然。”曰:“与其从避人之士,岂若从避世之士哉?”而不辍。子路以告孔子。孔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欤。” 又曰:荷丈人,不知何许人也。子路从而後,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耘。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又曰:颜阖者,鲁人也。鲁君闻其贤,以币聘焉。阖方服布衣,自饮牛。使者问曰:“此颜阖家耶?”曰:“然。”使者致币。阖曰:“恐听误,而遗使者羞。”使者至,复来求之。阖乃凿坯而遁。 又曰:市南宜僚,楚人也,姓熊。白公为乱,使石乞告之。不从,承之以剑,而僚弄丸不辍。鲁侯问曰:“吾学先生之道,勤而行之,然不免於忧患,何也?”僚曰:“君今能刳形洒心,而游无人之野,则无忧也。” 又曰:太公任者,陈人。孔子围陈,七日不火食。太公往吊之,曰:“子几死乎?夫直木先伐,甘井先竭,子其饰智以警愚,修身以明污,昭昭如揭日月而行,故汝不免於患也。孰能削迹捐势,不为功名者哉?无责於人,人亦无责焉。”孔子曰:“善。”辞其交游,巡於大泽,入兽不乱群,而况人也。 又曰:汉阴丈人者,楚人也。子贡适楚,见丈人为圃,入井抱饔而灌,用力甚多。子贡曰:“有机於此,後重前轻,名曰桔槔,用力寡而见功多。”丈人作色曰:“闻之吾师,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於胸,则纯白不备。”子贡愕然,惭不对。有间,丈人曰:“子奚为?”曰:“孔丘之徒也。”丈人曰:“子非博学以疑圣智,独弦歌以买声名於天下者乎?方且亡汝神气,堕汝形体,何暇治天下乎?子往矣,勿妨吾事!” 又曰:延陵季子名札,吴王之子,最少而贤。使上国还,会阖闾使专诸刺杀王僚,致国於札,札不受去之。延陵终身不入吴国。初适鲁,听乐论众国之风。及过徐,徐君欲其剑,札心许之。及还,徐君已死,即解剑带树而去。 又曰:范蠡者,徐人也。相越灭吴,去之齐,号鸱夷子。治产数千万,去;止陶,为朱公,复累巨万。一日蠡事周师太公,服桂饮水,去越入海,百馀年乃见於陶,一且弃资财,卖药於兰陵,世世见之。 又曰:屠羊说者,楚人也。隐於屠肆。昭王失国,说往从王。王反国,欲将赏说,说曰:“大王失国,说失屠羊;大王反国,说亦得屠羊。臣之爵禄已复矣,又何赏之有。”王使司马子綦延之以三之位,说曰:“愿长反屠羊之肆耳。”遂不受。 又曰:闾丘先生,齐人也。宣王猎於社山,社山父老十三人相与劳王,王赐父老不租,父老皆谢,先生独不拜。王曰:“少也?”复赐无徭役。先生复独不拜。王曰:“父老幸劳之,故答以二赐。先生独不拜,何也?”闾丘曰:“闻王之来,望得寿得富得贵於大王也。”王曰:“死生有命,非寡人也;仓廪备灾,无以富先生;大官无阙,无以贵先生。”闾丘曰:“非所敢望,愿选良吏,平法度,臣得寿矣;赈乏以时,臣得富矣;令少敬长,臣得贵矣。” 卷五百一十 逸民部十 逸民十 嵇康《高士传》曰:周丰,鲁人也。潜居自贵。哀公执贽请见之,丰辞。使人问曰:“有虞氏未施信於民而民信;夏后氏未施敬於民而民敬。何施而得斯於民也?”对曰:“墟墓之间,未施哀於民而民哀;宗庙社稷之中,未施敬於民而民敬。殷人作誓,而民始叛;周人作会,而民始疑。苟无礼义忠信诚悫之心以莅之,虽固乘结之,民其两不解乎?” 又曰:颜┷者,齐人也。宣王见之,王曰:“┷前。”┷曰:“王前。”王不悦。┷曰:“夫蜀前为慕势,王前为趋士。”王作色曰:“贵乎?”┷曰:“昔秦攻齐,令曰:‘敢近柳下惠垄樵者,罪死不赦。有能得齐王头者,封万户。’由是观之,生王之头不如死士之垄。”齐王曰:“愿先生与寡人游,食太牢,乘安车。”┷曰:“愿得蔬食以当肉,安事以当舆,无步以当贵,清净以自娱。”遂辞而去。 又曰:鲁连者,齐人,好奇伟倜傥。尝游赵,秦围邯郸,连却秦军。平原君欲封连,连不受。平原君乃置酒,以千金为寿。连笑曰:“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而无取也。即有取,是商贩之事,不忍为也。”遂隐居海上,莫知所在。 又曰:河上公,不知何许人也。谓之丈人隐德,无言无德而称焉。安丘先生等从之,修其黄老业。 又曰:郑仲虞,不知何许人也。汉章帝自往,终不肯起,曰:“愿陛下何惜不为太上君,令臣得为偃息之民。”天子以尚书禄终其身,世号之白衣尚书。 又曰:司马季主者,楚人也。卜於长安。汉文帝时,宋忠、贾谊为太中大夫。谊曰:“吾闻圣人不居朝廷,必在巫医。”试观卜数中,见季主闲坐,弟子侍而论阴阳之纪。二人曰:“观先生之状,听先生之辞,世未尝见也。尊官高位,贤者所处。何业之卑,何行之污?”季主笑曰:“观大夫类有道术,何言之陋?夫相引以势,相导以利,所谓贤者,乃可为羞耳。夫内无饥寒之累,外无劫夺之忧,处上而有敬,居下而无害,君子道也。卜之为业,所谓上德也。凤凰不与燕雀为群,公等喁喁,何知长者?”二人忽忽,不觉自失。後遂不知季主所在。(《史记》又载。) 又曰:班嗣,楼烦人也。世在京师,家有赐书,内足於财,好老庄之道,不屑荣官。桓君山从借《庄子》,报曰:“若庄子者,绝圣弃智,修性保身,清虚淡泊,归之自然。钓鱼於一壑,则万物不干其志;栖迟於一丘,则天下不易其乐。今吾子伏孔氏之轨迹,驰颜、闵之极艺,既系率於世教矣,何用大道为自炫也!昔有学步邯郸者,失其故步,匍匐而归。恐似此类,故不进也。其行已。”持论如此,遂终於家。 又曰:蒋诩字元卿,杜陵人,为兖州刺史。王莽为宰衡,诩奏事到灞上,称病不进。归杜陵,荆棘塞门,舍中三径,终身不出。时人谚曰:“楚国二龚,不如杜陵蒋翁。” 又曰:王真字叔平,杜陵人;李邵公,上郡人。真世二千石,王莽辟,不至。尝为杜陵门下掾,终身不窥长安城,但闭门读书,未尝问政,不过农田之事。邵公王莽时辟地河西,建武中,窦融欲荐之,固辞乃止。家累百金,优游自乐。 又曰:薛方,齐人,养德不仕。王莽安居迎方,因谢曰:“尧、舜在上,下有巢、许,今明王方欲隆唐虞之德,亦由小臣欲守箕山之志。”莽悦其言,遂终於家。 又曰:龚胜,楚人。王莽时遣使征聘,义不事二姓,遂不食而死。有老父来吊,甚哀。既而曰:“嗟乎!薰以香自烧,膏以明自消。龚先生竟夭天年,非吾徒也。”而出,终莫知其谁也。 张显《逸民传》曰:曹子臧者,曹宣公之子也。宣公卒,负刍杀太子留而自立,是为曹成公。其後晋执成公,将见子臧於周而立之。子臧辞曰:“前志有之:圣达节,次守节,不失节。为君,非吾节也。”遂亡命奔宋。晋侯请子臧反国而归成公,子臧以国致成公为君。(见《左传》。) 又曰:周党字伯况。整身清约,非法不行。建武中,征为义郎,以病去。诏曰:“昔夷齐不食周粟,太原周党不食朕禄。”後终隐居娱志,不营於世。 虞般佑《高士传》曰:皇甫士安少执冲素,以耕稼为业,专心好学。每改服以行,兼日而食,得风Φ。或多劝修名,士安答曰:“居畎亩之中,亦可以乐尧、舜之道,何必崇势利而後名乎?”诏以为太子中庶子、著作郎,并不应也。 又曰:朱冲字臣容,南安人。少有德行,闲静寡欲,好学而贫。邻牛犯种,担刍送牛。牛主人大惭,乃不复暴。晋咸宁二年,诏曰:“处士朱冲,履行高洁,经学修明,征为博士及太子中庶子。”冲每闻征书至,辄逃入深山以免。居近夷俗,羌戎奉事若君也。 又曰:刘兆字延世,公府五辟三征皆不就。安贫慕道,潜志述作数十年,不出门。凡事述十馀万言。 又曰:伍朝字世明,好学该博,显命屡加,不就。镇南将军刘弘上请补零陵太守,主者以非选,竟不听。尚书郎胡济言朝守静衡门,志道日新,诚江南之良才,丘园之逸老也。且白衣为郡,前汉有旧,贲于家食,近代所崇,事可行也。朝竟不就。後卒于家。(王隐《晋书》亦同也。) 又曰:郭文举,河内轵县人。年十三,有怀隐志。每行山林,旬日忘归。父母丧终,辞家不娶。入陆浑嵩山少室,乃隐华阴之崖,以观石室之石函。洛下将没,步担入吴兴馀杭大辟山穷谷无人之地,倚木於树,苫覆其上,亦无壁障。时多虎暴,而文独宿积十馀年,恒著鹿皮裘葛巾。司徒王公迎置果园中,众人问文曰:“饥而思食,壮而思室,自然之性。先生安独无情乎?”文曰:“情由意生,意息则无情。”又问:“先生独处穷山,若疾病遭命,终则为乌鸟所食,顾不酷乎?”文曰:“藏埋者,亦为蝼蚁所食,复何异哉?”又曰:“狼虎害人,先生独不畏乎?”文曰:“人无害兽之心,兽亦不害人耳。”居园七年,逃归馀杭。 袁淑《真隐传》曰:苏门先生,尝行见采薪於阜者,先生叹曰:“汝将以是终乎?哀哉!”薪者曰:“以是终者,我也;不以是终者,我也。且圣人无怀,何其为哀?圣人以道德为心,不以富贵为志。”因歌二章,莫知所终。 又曰:鬼谷先生,不知何许人也。隐居鬼谷山,因以为称。苏秦、张仪师之,遂立功名。先生遗书勉之曰:“二君岂不见河边之树乎?仆御折其枝,风浪荡其根。此木岂与天地有仇怨?所居然也。子见嵩岱之松柘乎?上枝干於青□,下根通於三泉,千秋万岁不逢斧斤之患。此木岂与天地有骨肉?所居然也。” 又曰:郑长者,隐德无名,著书一篇,言道家事,韩非称之。世传是长者之辞,因以为名。 又曰:南公者,楚人。埋名藏用,世莫能识。居国南鄙,因以为号,著书言阴阳事。 又曰:野老,六国时人。游秦楚间,年老隐居,掌劝为务。著书言农家事,因以为号。 又曰:冠子,或曰楚人。隐居幽山,衣弊履穿,以为冠,莫测其名,因服成号。著书言道家事,马暖常师事之。暖後显於赵,冠子惧其荐己也,乃与暖绝。 又曰:楚人有献鱼于楚王,曰:“今日渔获,食之不尽,卖之不售,弃之又可惜,是故来献。”左右曰:“鄙哉,辞也!”楚王曰:“渔者仁人,将以诲我也。”乃恤鳏寡而存孤独,出仓粟,发币帛,去後宫,楚国大治。 又曰:河上丈人,家贫,编萧自给。其子没泉,得千金之珠。丈人曰:“取石来锻之!夫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泉,骊龙颔下。子能得其珠者,遇其睡也。使龙而寤,子其齑粉矣。” 又曰:孙叔敖遇狐丘先生,曰:“仆闻人有三利,必有三患,子知之乎?夫爵高者人妒之,官大者主恶之,禄厚者怨处之。”叔敖曰:“不然。吾爵高而志益下,官大而志益小,禄厚而施益溥。”丈人曰:“善哉,言乎!尧、舜其犹病诸。”(又见《列子》。) 又曰:客有候孔子者,颜渊问曰:“客何人也?”孔子曰:“兮泛兮,吾不测也。夫良玉径尺,虽有十仞之土,不能掩其光;明珠度寸,虽有函丈之石,不能戢其耀。苟蕴美自厚,容止可知矣。” 《说苑》曰:卫有丈夫负缶入井灌韭,终一日一区。邓析下车教之,为机後重前轻,命曰槁,终日灌韭百区不倦。卫丈夫曰:“吾师言有机智之心,我非不知,不欲为也。” 《杂记事》曰:徐稚忽荣禄,陈蕃钦其高行,以礼招请,署为功曹。及师友祭酒,又特为设东面之坐,重席佩巾几以候之。稚辞疾不到。 王僧虔《吴地记》曰:处士陆著,字文伯。汉桓灵之间,州府交辟,并不就,惟事栖遁。临卒,诫诸子弟云:“吾少未尝官,勿苟仕浊世。”子弟遵训,遂二代不仕,并有盛名。 又曰:桐庐县东有大溪,九里注庐溪口,南通新安,东出富阳,青山绿波,连霄亘壑。昔征士散骑常侍戴勃游此,自言山水之致极也。勃字长□,谯国钅至人。父散骑常侍逵,字安道。弟子常侍国子祭酒,并高蹈俗外,三叶肥遁,为海内所称。(梁典曰:戴字仲若,与逵并隐遁有高名。以父不仕,复循其业,辟皆不就。) 梁萧绎《孝德传》曰:缪斐字文雅,东海兰陵人。世乱,将家避地海滨。不以遁世为闷,不以穷居为伤,浣衣濯冠,以俟绝气。 《道学传》曰:乐钜公者,宋人。独好黄老,恬静不慕荣贵,号曰:安丘丈人。 又曰:孔总,会稽山阴人,逸操不群,惟有一奴自随。奴善吹笙,总为《洛生咏》,与之相对而已。 《世说》曰:郗超每闻欲高尚隐退者,辄为辨百万资,并为造立居室。在剡为戴公起宅甚精,戴始往居,与所亲书曰:“近至剡,如入官舍。” 又曰:支道林因人就深公买印山,深公曰:“未闻巢、由买山而隐。” 陆机《招隐诗》曰:明发心不怡,投衤夫聊踯躅。踯躅欲安之?幽人在浚谷。朝采南涧藻,夕宿西山足。轻条像□构,密叶成翠幄。 左思《招隐诗》曰:杖策招隐士,荒途横古今。岩穴无结构,丘中有鸣琴。 陆□《逸民赋》曰:古之逸民,轻天下,轻万物,而欲专一丘之忻,擅一壑之美。天地不易其乐,万物不干其志,然後可以妙有生之极,因无疆之休。乃为赋曰:“相荒土以为居,度山阿而考室;层幽翳荟,穹谷重深;岩木振颖,葛ぱ垂阴;潜鱼潦,嘤鸟来吟;顾蔬囿於滋薄,即兰堂於芳林;靡飞飘以赴节,挥天籁以兴音;抱回流之别沼,食秋华於高岑;三泉以濯流,浚金谷以投簪;遵渚龙见,在林凤戢;遁绵野而宅心,望岩穴而凯入。 卷五百一十一 宗亲部一 祖父母 《释名》曰:祖,祚也;祚,先也。 《礼记□曲礼》曰:逮事父母,则讳王父母;不逮事父母,则不讳王父母。 《毛诗□商颂》曰: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汉书》曰:路温舒字长君,从祖父受历数、天文也。 《后汉书》曰:虞诩,陈国人。祖父为郡县狱吏,务在宽恕。尝称曰:“东海于公高为里门,而其子定国卒至丞相。吾治狱六十年,虽不及于公,子孙何得不为九卿?”故字诩曰升卿。後迁仆射尚书令。 《晋书》曰:何曾侍武帝宴,退告其子道曰:“国家应天受命,创业垂统。吾每侍宴,未尝闻经国远图,惟说平生常事,非贻厥孙谋之兆也,後嗣其殆乎?此吾子孙之忧。汝等犹可没。”指孙曰:“此辈必遇乱亡。”及遵之子绥死,兄嵩哭之曰:“吾祖其殆圣乎?” 又曰:李密字令伯。父早亡,母改醮。祖母刘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有暇则讲学忘疲。师事谯周,门人方之游、夏。大始初,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老,上表云:“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馀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臣密今年四十四,祖母年九十六,是臣尽节於陛下之日长,而恭事於刘之日短。”刘终後,复为太子洗马。 又曰:王爽字季明。强正有志,历侍中。尝与会稽王道子饮,道子醉,呼爽为小子。爽曰:“亡祖长史与简文帝为布衣之交,亡姑亡姊伉俪二宫,何小子之有?” 又曰:苻生字长生,健第三子。幼而无赖,祖洪甚恶之。生无一目,为儿童时,洪戏之曰:“吾闻瞎儿一泪,信乎?”生怒,引佩刀自刺出血,曰:“此亦一泪。”洪大惊,鞭之。生曰:“性耐刀槊,不堪鞭棰。”洪曰:“吾将以尔为奴。”生曰:“可不如石勒也。”洪惧,跣而掩其口。 《陈留志》曰:范乔字伯山。年二岁,祖父馨临终执其手曰:“恨不见汝成人。”因以所用砚与之。至五岁,祖母以告乔,乔便执砚流涕。 《江蕤别传》曰:蕤年十一,始樗蒲。祖母费为说往事,有博弈破业废身。於是弃五木,终身不以为戏。 父母 《尔雅》曰:父为考,母为妣。 《毛诗□陟岵》曰:孝子行役,思念父母也。陟彼岵兮,瞻望父兮;陟彼屺兮,瞻望母兮。 又《蓼莪》曰: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父母,生我劳瘁。无父何怙?无母何恃?出则衔恤,入则靡至。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礼记□曲礼》曰:生曰父,曰母;死曰妣,曰考。 《左传□隐公》曰:郑庄公母弟共叔段,以母之宠,请邑,居之京。段遂以京叛。公伐京,段出奔,遂置母姜氏於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曰:“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遂为母子如初。 又《庄公》曰:宋南宫长万作乱,奔陈,以乘车辇其母,一日而至。 又《成上》曰:晋败齐师於鞍,齐请平。晋人曰:“必以萧同叔子为质。”对曰:“萧同叔子非他,寡君之母也。若以匹敌,则亦晋君之母也。吾子布大命於诸侯,而曰必质其母以为信,其若王命何?且是以不孝令也。” 又《襄三》曰:晋叔向之母妒,叔虎之母美,而不使视寝。其子皆谏其母,母曰:“深山大泽,实生龙蛇;彼美,余惧其生龙蛇以祸汝。汝敝族也,余何爱焉?”使往视寝,生叔虎,美而有勇,栾盈嬖之。故羊舌氏之族及於难。 《公羊传》曰:惠公者何?隐之考也。仲子者何?桓之母也。 《史记》曰:赵括,奢之子。赵孝成王欲以括为将,母曰:“不可使也。”王曰:“母何以知之?”对曰:“妾事其父时,其父为将,王之所赏赐尽散与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朝为将,军吏不敢仰视,王之所赐,悉藏於家,而视利便田宅可买者买之。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王曰:“母致之,吾已决矣。”母曰:“王必遣,忽有不称,妾乞不坐。”王许之。後果败,为白起所坑。 《汉书》曰:王陵,沛人,以兵属汉王。项羽得陵母,置於军中,以招陵。後汉使至,陵母谓使者曰:“为老妾语陵,汉王长者,必有天下,善事之,毋以老妾故持二心。”遂伏剑而死。羽怒烹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