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义考 - 第 202 页/共 381 页
按石经大学止可欺无目之人端文顾公乃亦收之吁可怪也
邹氏【观光】续大学衍义补
未见
三楚文献録邹观光字孚如云梦人万厯庚辰进士官至太仆少卿
邹氏【徳漙】大学宗释
一巻
存
徳自序曰夫学以致道也乃其本则至善是已然而必自知止始故要其端于致知格物格物者格其物之本而先之也则知止之为亟是已夫惟知止则修之乎于穆不显之天而齐治均平自要其成夫斯之谓本务彼声色之于化民末也欲操是以明明徳于天下奚由哉盖大学防趣实与中庸无二古称孔伋经纬之说信不虚也比防游与刘调父氏深谭属余疏其义余乃约说大防如此
按邹氏亦误信为石经者
虞氏【淳熈】大学繁露演
一卷
未见
徐氏【即登】大学本防通
六卷
存
钱氏【徳洪】石经旧本大学
一卷
存
罗氏【大纮】挍复大学古本
一卷
存
吴氏【应宾】古本大学释论
五卷
存
按吴氏释论本阳明王氏之说书凡五卷提纲释篇名释古本释首章第一释诚意修身第二释齐家治国第三释平天下第四新本辨第五所谓新本者伪石经本也
袁氏【黄】石经大学补
一卷
存
经义考巻一百六十
钦定四库全书
经义考巻一百六十一
翰林院检讨朱彝尊撰
礼记【二十四】
高氏【攀龙】大学知本大义
一卷
存
攀龙序曰谓大学有错简者疑诚意章引淇澳而下也谓大学有缺传者疑首章此谓知本二语也夫此谓知本必从修身爲本明矣有修身爲本之揭则有此谓知本之结有此谓知至之结则知其爲格物致知之释文理不辨自明也独诚意章引淇澳而下则曲觧不可得而通明道先生之易古本以此也伊川先生再易之晦庵先生三易之未定也以三先生之信古而卒不能信于斯简以天下后世之信三先生而卒不能信其所易则心之同然者不可强也愚盖往来胸中结疑不化有年矣一日读崔后渠先生集有曰大学当挈古本引淇澳以下置之诚意章之前格物致知之义明矣乃始沛然如江河之决不觉手舞足蹈而不能已也吾何以决之吾决之于此谓知本此谓知至之二语也此二语者以爲不释格致则自天子以下两条亦属无谓以爲果释格致则自天子以下两条似未明备固知其旁引曲畅有如淇澳诸条所云也此诸条也以爲不释知本则不宜结以知本以爲果释知本则不宜别附他章固知其前后起结必随于此谓知至之后也夫以三先生不能定敢谓定于今日乎然而天下万世之心目固有愈推而愈明论久而后定自三先生表章大学之后越三百年而崔先生之说益近自然故敢申明之以俟后之君子观夫同然之心果何如也若夫割裂推移人人自爲大学则何所底极之有嗟乎圣人之学未有不本诸身者六经无二义也大学之道知止而已知止之道知本而己昜简而天下之理得盖沛然无疑于日用非独以残编之似缺而复完已也
吴氏【炯】大学古本解
一卷
存
张鼐曰大学出于礼经原无分经分传之说读古本可思而宋人以义理训诂遂经之传之而私补其所未备余不敢谓朱子爲非而于大义亦窃有未安者盖古本聨属而章句头绪支离古本完整而章句反觉有未备是以不免于补缀耳此吴先生力学湛思三十年有当于古本之防也
按侗初张氏序吴氏大学谓有当古本之旨所云古本亦僞石经也
区氏【大伦】大学定本
一巻
未见
李氏【日华】大学心诠
一卷
未见
刘氏【洪谟】续大学衍义
十八巻
未见
黄虞稷曰南昌人万歴乙未进士太仆寺少卿是书于崇祯二年进呈
刘氏【宗周】大学古文参疑
一巻
存
宗周自序曰立国必有学大学王制也而训学有记则孔门私之矣后之人以其本爲王制也故言礼之家收之则戴氏又私之矣戴氏非通儒也其言礼也厐亦何有于大学六经同出于秦火之余区区断简残编初无完本而人各以记诵所得缀而成篇章其言不得不归之厐亦何有于礼然则戴氏之传大学早已成一疑案矣后之人因而致疑也故程子有更本矣朱子又有更本矣皆疑案也然自朱本出而格致补传之疑更垂之千载而不决阳明子曰格致未尝缺传也盍从古本是乃近世又传有曹魏石经与古本更异而文理益觉完整以决格致之未尝缺传彰彰矣余初得之酷爱其书近见海盐吴秋圃着有大学通考輙辨以爲赝鼎余谓言而是虽或出于后人也何病况其足爲古文羽翼乎吾友高忠宪颇信古文亦以爲格致未尝缺传也因本高中相国所定次诚意一章于此谓知本以下则在古今之间乎余尝爲之解其略见者韪之而终不敢信以爲定本于是后之儒者人人而言大学矣合而观之大学之爲疑案也久矣古本石本皆疑案也程本朱本高本皆疑案也而其爲格致之完与缺防格致之纷然异同种种皆疑案也呜呼斯道何由而明乎宗周读书至晚年终不能释然于大学也积众疑而参之快手疾书得正文一通不敢輙爲之解听其自觧自明以存古文之万一犹之乎疑也而滋厐矣因题之曰参疑时乙酉春三月
大学古记
一卷
存
宗周自序曰大学本出于小戴礼盖大学爲训学校之经义故礼家收之自是一篇文字其分经分传始于宋儒且特表章之以配四书嘉惠后学其功良伟而后之人犹以不睹古全经爲恨至朱子格致之传理本经旨事同射覆不善读者又以爲支离而王文成之古本出矣自诚意下合瞻彼数节至此谓知本通爲一章云释诚意而格致在其中故古本序首言大学之要诚意而已矣然独不曰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乎又曰修身爲本而不及诚意则诚意章不可以提宗明矣且以后杂引诗书凡以畅明新止至善之义而于诚意无当也其云格致在其中凡以迁就其知行合一之说而已又百年而高氏古本出实本后渠崔氏中高氏所定谓大学不分经传只是六段文字挈淇澳以下置知至之后文理焕然通前爲一段即以释格致之义而诚意以下自分五段可谓独窥要领超出朱王之上千古残经一朝完复后之人宜无所置喙矣顾愚犹有见焉大学虽一篇文字而自始至终命意之法有纲领有支节不可得而混也其立言之法或简严或曲畅不可得而混也首言三纲次言知止次言知所先后次言所先次言所后一开一阖文理完整更无欠剰至修身一条明解物有本末之义其爲更端而释格致也何疑自修身以上其辞简以严自修身以下其辞曲以畅又有经传之体焉然爲经爲传作者何人莫得而定也汉儒贾逵云子思穷居于宋惧圣道之不明乃作大学以经之中庸以纬之今防绎二书中庸原是大学注疏似出一人之手经纬之说殊自可思而篇中又有曾子曰一条意其遗言多本之曾子而曾子复得之仲尼所亲授故程子谓孔氏遗书而朱子遂谓首篇爲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后篇爲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有以也门人高弟非子思而何中庸一书多仲尼之言而子思述之则大学一书多孔曾之言而子思述之又何疑焉今姑据朱子之意首篇爲正经以还孔曾后六篇爲正传以还子思而合之总爲训大学而设则亦还其爲大学之记而已大学虽是一篇文字既可割一而爲六则断不可不割首叚之一而爲二以厘正八目八目只是一事既可分诚意以下逐叚详明则断不可不分修身爲本以下爲格致之传必分修身以下爲格致传者心斋王氏啓其端而未竟其説愚尝窃取其义者也
大学古记约义
一卷
存
大学杂言
一卷
存
按刘氏叅疑亦误信僞石经大学爲眞其次序以大学之道一节古之欲明二节爲第一章经也以物有本末一节诗云缗蛮一节知止而后一节诗云邦畿一节子曰听讼一节自天子以一节此谓知本一节爲第二章释格物致知也以所谓诚其意四节爲第三章释诚意也以所谓修身三节爲第四章释修身之先义也以所谓齐其家三节爲第五章释齐家之先义也以所谓治国三节故治国五节爲第六章释治国之先义也以所谓平天下三节秦誓曰四节诗云节彼一节是故君子先愼四节诗云殷之一节楚书曰一节是故言悖一节舅犯曰一节康诰曰一节生财有大道五节爲第七章释平天下之先义也以是故君子有大道一节尧舜帅天下一节康诰曰四节汤之盘铭四节诗云穆穆文王三节爲第八章释明明徳于天下以畅全经之防也详其始末又与诸家不同
吴氏【极】石经大学防防
一卷
未见
葛氏【寅亮】大学湖南讲
一卷
存
寅亮自述曰大学中庸皆出自礼记中庸郑康成注子思子所作大学不注姓氏程子云孔氏之遗书晦庵又云首章乃夫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按康成本不分经传至宋程朱始分首章爲经后各章爲传阳明子欲从郑本郑本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在首章末未之有也之后文理尽相属若诗云瞻彼淇澳至没世不忘也接以康诰曰克明徳至止于信又接以子曰听讼至此谓知本俱在君子必诚其意之后窃谓诚意章结以故君子必诚其意己自收煞不应后面尚有许多说话且其意义不类必系错简程朱提出置首章之后颇爲有理此后郑本与今本同事经秦火是非难以悬断要当附于阙疑之义者尔
刘氏【元卿】大学新编
一卷
未见
顾氏【起经】大学衍义补要
未见
瞿氏【稷】石经大学质疑
一卷
存
管志道曰瞿元立名稷号洞观常熟人以邵武守投劾归
钱一本曰近有石经大学虞山瞿元立考辨至爲精核其爲僞造之书无疑而管登之崛强不服眞所谓师不必贤于弟子
吴氏【三极】大学测
一卷
存
吴氏【瑞登】续大学衍义
三十四卷
未见
唐氏【自明】大学原本阐义
一巻
佚
郝敬序曰闽有理学眞儒一人曰唐自明先生着爲大学原本阐义鑚坚研微发挥名理使羣顿惺疑网尽彻区区荒耄愿窃有请盖道在天地间原不待讲夫子忧学不讲在春秋时云尔自与七十子开发后论语二十篇豁然大路四教雅言入孝出弟谨言愼行寻常日用饮食知味出入由戸孰非天命人性明新至善实地而世儒疑其肤浅别收戴圣礼记中庸大学二篇补凑爲四书専讲性命明徳以爲理学夫理者里也一事一物之里而道者蹈也天下古今共由之路理隐而道显理虚而道实圣人言道不言理道逹于天下即理行乎其中矣二篇在礼则爲根蒂礼失此二篇则成枯槁二篇离礼则堕空虗道与礼礼与性命非二也礼即天命也率性也即明徳即新民即至善即正心诚意也离心意性命别求礼老氏所谓忠信之薄也故子夏有素绚礼后之喻而子夏之言亦未尽是也以礼爲后必求所以爲礼先者不主静穷理流爲佛氏之空寂而焉往哉故夫子仅与之言诗不与之言礼也而儒者顾谓此二篇曾子子思忧道学之失其传而作则是道与礼二也圣人教学者约礼复礼执礼好礼学礼即学道也蹈曰道履曰礼即诚也中庸诚身大学诚意皆所谓敦厚以崇礼非空虚也教顔子爲仁惟复礼复礼惟视听言动岂空谈性命如佛老云乎哉故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知而不由则惟有明心见性爲浮屠之空寂而己故大道以人伦庻物爲实地学道以论语爲证盟以先圣孔子爲宗师舍此而言明徳至善以爲理学秪爲浮屠假羽翼作逋逃主萃渊薮耳荒耄鄙儒所见如此若云天地之大无所不有劈破籓篱乃成大家吾侪小人也硁硁信果见笑于大方之家复何辞
杨氏【文泽】大学衍义防补节略
四十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