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义考 - 第 193 页/共 381 页
佚
姓谱逢午字信叔休寜人元贞中荐授紫阳书院山长陞海盐州教授
鲁氏【真】中庸解
一卷
未见
许氏【谦】中庸丛説
一卷
未见
黄氏【镇成】中庸章防
二卷
未见
陆氏【琪】中庸发明要覧
二卷
未见
右载聚乐堂目
练氏【鲁】中庸説
一卷
佚
括苍彚纪练鲁松阳人元至正间登第入明辞聘不赴
刘氏【清】中庸章句详説
一卷
未见
黄虞稷曰永嘉人入明隐居不仕
经义考卷一百五十三
钦定四库全书
经义考卷一百五十四
翰林院检讨朱彞尊撰
礼记【十七】
呉氏【源】中庸传
一卷
佚
黄虞稷曰字惟传莆田人至正末举泉州训导洪武三年复以明经授兴化府教授以荐召至特命为四辅官兼太子宾客终国子监司业
呉氏【溶】中庸传
一卷
佚
黄虞稷曰亦莆田人
陈氏【雅言】中庸类编
一卷
未见
刘氏【驷】中庸説
一卷
未见
黄虞稷曰字宗道漳州人洪武中官都御史
张氏【】中庸句解
二卷
未见
开封府志鼒字希贤祥符人洪武初举明经授荣泽县学训导迁秦府长史
刘氏【清】中庸详説
佚
王瓒曰永嘉人
蒋氏【允汶】中庸详说
佚
温州旧志允汶字彬夫永嘉人元末避地闽中就试中流寓第一洪武初归里官府学教授
张氏【洪】中庸讲义
一卷
未见
洪自序曰尧舜初言执中即事理当然之极既得而勿失是之谓执也至汤始言降衷又言恒性则人心固有之中此推本之论见道之大原出于天也降自文武周公孔子圣圣相传之道何莫非此中乎曾子述孔子之言以为明德新民之止于至善即尧舜禹之执中也子思演绎曾子之言以谓天命之谓性即成汤之降衷恒性也所谓道者不过循其性之理所谓教者不过修其理之则立此三言为一书之纲领初言性情之德故谓之中和次言事物之理故谓之中庸必先有此中和之德而后合乎中庸之理贤知之过者既失夫中庸愚不肖之不及者又不得夫中庸此中庸之道所以不明不行也必如舜之大知囘之大贤则无知行之过与不及必如子路之强中立而不倚则不临于二者之偏此三达德所以为入道之门也近而夫妇之愚不肖可以与知能行者此道也逺而天地圣人之所不能尽幽而鬼神之为德明而圣人之为教无非真实无妄之理亘万古而不变者亦此道也其书始言一理者天命之性也中散为万事者率性之道也末复合为一理者修道之教也教者所以复其性而已故于末章又从下学立心之始言之推而至于上天之载无声无臭则人未始不为天天未始不为人中庸之道极矣朱子盖尝折中众説以为章句余尝防绎而与有得焉为中庸解义一卷与同志者共之宣德四年四月初吉
马氏【贵】中庸讲义
一卷
未见
陜西通志马贵字尚宾三原人永乐间举贤良不就隐居教授
王氏【仁】中庸九经衍义
一卷
未见
黄虞稷曰仁字正巳乐安人
杨氏【守陈】中庸私抄
一卷
未见
守陈自序曰古书皆刻以竹简而编之编断则简错在当时盖已有然矣况乎秦人焚禁之余汉儒掇拾传写之后岂复有完正如古者哉大学中庸二篇皆杂之戴记之中至宋程子始表章之以大学简编杂乱而为之更定中庸则仍旧编无所更也朱子继之乃重定大学之简而分为经传十一章中庸亦仍其旧而分为三十三章各为章句或问并传于世然愚以为大学之错简未尽正而中庸之间亦多错大学之章可分而中庸难以章分也戴记四十篇错简者过半矣大学言三纲八目既整且明故其章可分而错简易见其错有未尽正者复更定而私抄为一帙矣中庸之言若散而无綂乱而无伦故虽有错简而卒未易见人未始有疑之者朱子之为章句亦不疑其简之错而惟病其言之散且乱也故为説以连贯之自第六章至十一章则连之以知仁勇自十二章则连之以费隐自二十一章至三十二章则连之以天道人道然亦牵强后儒或疑或信辨説纷起而世滋惑卒莫能定于一焉防自少诵经及章句或问长而味之不能无疑及味诵弥久犹未能一一信也侪辈有自谓无疑者但据章句或问而执以为信亦非卓然有见而灼然无疑者愚疑久而不释乃姑置章句或问独取经文复诵深味继日以夜久而若有所悟始信其言之所以散而乱者但由简之错耳既移正其简又欲更定其章则文义皆已连属更无少断有难以章分者且姑巳之而又诵深味则前疑尽疑但见文辞精详而不紊义理奥博而无穷信非子思不能作也然非朱子章句亦不能明乃复以经文依今所正之简而妙之乃取章句分抄其下而防之妄説亦窃附其后焉先儒尝戒人不可以脱简疑经诚如其説则虽如大学之错简者皆必强信固执曲解迂説寜失圣贤之本防而不更耶今一新学小生乃于先儒之所未尝疑者亦过疑以为错简而更之或疑章句而附以己见可谓僣妄之极矣然千虑或有一得今迷尚待后悟姑抄而藏之未敢以示人也
白氏【良辅】中庸肤见
一卷
未见
黄虞稷曰字尧佐洛阳人景泰辛未进士
罗氏【伦】中庸解
一卷
未见
姚氏【文灏】中庸本义
一卷
未见
江西通志姚文灏字秀夫贵谿人或作弋成化甲辰进士歴湖广提学佥事
黄氏【瓒】中庸讲义
一卷
未见
扬州府志黄瓒字公献仪真人成化甲辰进士官至南京兵部右侍郎
许氏【天锡】中庸析义
一卷
未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