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义考 - 第 189 页/共 381 页

三卷   佚   戴良序曰深衣者何古所以名衣也曷为以深名以其为制之深微故取以名也取其圜直以象天方曲以象地崇之为三才而卑之为三极也然则乌乎服有虞氏深衣以养老诸侯大夫士夕深衣自天子至于庶人一也礼所以辨贵贱决嫌疑何独于深衣焉一之盖是衣也可以用之文可以用之武可以用之于摈相可以用之于军旅而又可以常服也后世不达乎天子不用于常服此制之所以久失也制既久失则图考一书虽欲不作乌得而不作或曰记有深衣篇而诸儒论之辨矣何有于图考圗考之折衷于诸儒其大节有四谓续袵为连续旁缝钩边为左右交钩则以蔡氏之説为当守而杨氏方氏以襟为袵司马氏以裾为袵吕氏陈氏衣裳各有衽之説皆非也谓方领当循头而下方折以抱胸则以郑注孔疏为可从而司马氏别施一衿映所交颈别为一物折之领上与夫交领直领之议皆非也谓辟二寸为总言帯辟之广再缭四寸为总言帯之结纽则以陆氏之意为可推而注疏家士用单练广二寸再度绕腰亦四寸之言皆非也呜呼此图考之不可以不作也或曰朱子作家礼亦有图説可徴矣然则彼皆非与朱子之家礼本司马氏之家仪司马氏于前四者之失已不暇详考而精求是宜家礼之难徴也图考乌乎祖祖之经也祖之经则诸儒纷纷之议可得而折衷矣古语云诸儒异同稽诸圣众説混淆折诸经图考有焉图考孰作睦汪君也汪其姓汝懋其名也序之者谁越人良也   牟氏【楷】深衣刋误   一卷   佚   朱右序曰惟昔邃古之初天造草昧肇有民人穴处而倮居间者衣鸟兽之皮以自蔽上衣下裳之制未闻也轩辕氏作取诸乾坤制衣裳以示象公侯有数等威以明虞夏因之人文自是彬彬矣自成康殁而王泽熄上乱下僣人伪滋起古制不存吾其左袵孔子几于不免况后世乎嬴刘迭兴四代礼乐旋复废壊曲台讲礼仅存深衣一篇郑氏笺注且譌谬若此安在其能存什一于千百也耶呜呼惜哉同郡牟君仲裴以文献之裔习闻斯礼讲贯精密者为深衣刋误且欲与逢掖之士共之其间尺寸裳幅之误指尺裁制之谬一皆刋立无遗至于名义之着图之精短长广狭规矩绳衡之度如视诸掌殆有扩涑水紫阳二先生之所未发而足为后世法程牟君之笃志于君也亦勤矣好事者将锓梓以广其传端无媿也古道其复兴乎似此而往必合订正者尚多有焉何日得与君图之   朱氏【右】深衣考   一卷   存   黄氏【润玊】攷定深衣古制   一卷   未见   杨守陈曰先生以礼记深衣制十有二幅郑氏误注为裳而玊藻长中继掩尺注亦误撰考定深衣古制   岳氏【正】深衣纂疏   一卷   未见   杨氏【防】深衣纂要   一卷   未见   左氏【赞】深衣考正   一卷   未见   何乔新志墓曰公讳赞字时翊世家盱之南城天顺丁丑进士擢吏部稽勲司主事歴员外郎中迁浙江布政司右叅政陞广东右布政司未赴以老谢事所着有深衣考正一卷传于世   潘氏【葵】深衣説   一卷   未见   郑氏【瓘】深衣图説   一卷   未见   夏氏【时正】深衣考   十卷   未见   王氏【廷相】深衣图论   一卷   存   廷相自序曰古者深衣天子养老于学则服之大夫夕视朝则服之庻人吉则服之通于上下衣之便者也近世司马温公好古制此为燕居服因汉郑康成之説为裁衣法文公家礼图注虽稍有更定大要亦不出此故今世之为説者有三短祫无衽曲裾裂裳如家礼本图一也长祫有祍无裾裂裳如琼台丘氏新拟图二也长祫六衽无无裳通幅如袍如四明王氏古制图三也家礼郑注误之也丘氏得矣而裂裳之义未尽也黄氏多祍无要戾经文矣朱子晚嵗所服深衣去旧説曲之制而不用是先生亦有疑矣然岂特曲裾然哉予曩久逆于心迩者寓子云书院取所藏诸礼书疏读之质诸本经脗以事冝叅之旁通证之散见本之法象要之大体益知今之图制论説真有大不然者乃敢防萃众论而折衷之以古朝祭丧服皆有袵也故论续袵钩边以衣连裳不殊制上下当有定分也故论要缝半下以裳割裂无所取义而横斜累缀非善服也故论裳削幅以制餙完具冠履相称而后可以成服也故作统论虽于诸儒之説不尽符合或于古人制服之宜不至相逺乃并图其制象附之于末俾学者有所考焉正德己卯十二月   夏氏【言】深衣考   一卷   未见   侯氏【一元】深衣辨   一篇   存【载二谷集】   陈子龙曰一元字应干一云字舜举乐清人嘉靖戊戌进士歴官河南布政使   杨氏【暹】深衣考正   一卷   佚   台州府志   呉氏【显】深衣图説   一卷   未见   休寜名族志显字一愚   经义考卷一百五十   钦定四库全书   经义考卷一百五十一   翰林院检讨朱彞尊撰   礼记【十四】   汉中庸説   汉志二篇   佚   孔丛子子思年十六适宋宋大夫乐朔与之言学焉朔曰尚书虞夏数四篇善也下此以讫于秦费效尧舜之言尔殊不如也子思答曰事变有极正自当耳假令周公尧舜不更时异处其书同矣乐朔曰凡书之作欲以喻民也简易为上而乃故作难知之辞不亦繁乎子思曰书之意兼复深奥训诰成义古人所以为典雅也昔鲁委巷亦有似君之言者伋答之曰道为知者传苟非其人道不传矣今君何似之甚也乐朔不悦而退曰孺子辱我其徒曰鲁虽以宋为旧然世有讐焉请攻之遂围子思宋君闻之不待驾而救子思子思既免曰文王困于羑里作周易祖君屈于陈蔡作春秋吾困于宋可无作乎于是撰中庸之书四十九篇   顔师古曰今礼记有中庸一篇亦非本礼经盖此之流罗从彦曰中庸之书圣学渊源六经奥防也   何异孙曰子思子忧道学之失其传而作中庸孔业子穆公谓子思曰子之书记夫子之言或者谓子之辞子思无他书可见是必中庸也   黎立武曰经之作至中庸止矣故中庸者羣经之统防枢要也   王祎曰中庸古有二篇见汉志文志而在礼记中者一篇而已朱子为章句因其一篇者分为三十三章而古所谓二篇者后世不可见矣今冝因朱子所定以第一章至第二十章为上篇以第二十一章至三十三章为下篇上篇以中庸为纲领其下诸章推言智仁勇皆以明中庸之义也下篇以诚明为纲领其后诸章详言天道人道皆以着诚明之道也如是旣不失古今之体又不悖朱子之防鲁斋王氏盖主此説云   戴氏【颙】礼记中庸传   隋志二卷   佚   梁武帝中庸讲疏   隋志一卷   佚   私记制防中庸义   隋志五卷   佚   玊海大同十年张绾朱异贺琛述制防礼记中庸义陆深曰中庸杂出戴记至二程始尊信而表章之今独行与六经并然晋戴颙尝传中庸梁武帝为中庸讲疏已知重中庸矣非但始于宋也   李氏【翺】中庸説   未见   黄震曰中庸至唐李翺始为之説   胡氏【瑗】中庸义   宋志一卷   未见   宋史盛乔纂集   晁説之曰小人之中庸也王肃本之下有反字胡先生温公明道皆云然   陈氏【襄】中庸讲义   一卷   存   按陈氏中庸义载古灵集中自首章至道其不行矣夫而止   余氏【象】中庸大义   一卷   佚   闽书仙游人庆厯中进士歴官礼部郎中   乔氏【执中】中庸义   宋志一卷   佚   司马氏【光】中庸广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