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朝文献通考 - 第 580 页/共 807 页

刘青芝撰青芝字芳草襄城人雍正丁未进士改庶吉士   诗贯十八卷   张叙撰叙见易类   毛诗订韵五卷   谢起龙撰起龙字天愚余姚人嵗贡生   【臣】等谨按起龙自序发明陆德明古人韵缓不烦改字之説诋呉棫韵补之谬然所论古音之外有所谓叶韵但以音属读取其顺吻而止则是与呉棫均为臆定之书耳   诗义记讲四卷   夏宗澜撰宗澜见易类   诗经提要録三十一卷   徐铎撰铎见易类   丰川诗説二十卷   王心敬撰心敬见易类   心敬自述曰自宋至今毛氏之传废于朱传之盛行郝敬云序近古而朱在后不合以后説而反废前説固为得之然使后説而合经安在不可舍前而遵后且齐鲁韩三家尽在毛诗之前而皆以毛传尽废安在后之更合者不可独行又将谓毛序必承传有自不可改不思三家之传亦必承传有自而一废尽废何也   诗经拾遗十三卷   叶酉撰酉字书山桐城人乾隆己未进士官至左春坊左庶子降编修   风雅遗音四卷   史荣撰荣号雪汀鄞县人   【臣】等谨按是书谓朱子集传原本有音未备其音多后人妄加故以集传与音互相考证详辨其剌谬之处共二十四类持论颇精然于今音考究甚详古音则茫无所解至于旧音偶有舛谬辄肆诋諆则亦从来释经家所未有此体也   诗深二十六卷   许伯政撰伯政见易类   三家诗拾遗十卷 诗沈二十卷   范家相撰家相字蘅洲防嵇人乾隆甲戌进士官至栁州府知府   【臣】等谨按三家诗拾遗补王应麟诗考所未备所采颇为该博诗沈则其伸明古义者也   诗序补义二十四卷   姜炳璋撰炳璋字石贞号白岩象山人乾隆甲戌进士官石泉县知县   纲领曰诗有诗人之意有编诗之意如雄雉为妇人思君子凯风为七子自责是诗人之意也雄雉为刺宣公凯风为美孝子是编诗之意也朱子顺文立义大抵以诗人之意为是诗之防国史明乎得失之迹则以编诗之意为一篇之要   诗疑辨证六卷   黄中松撰中松字仲严上海人   虞东学诗十二卷   顾镇撰镇字备九号古湫亦号虞东常熟人乾隆甲戌进士官至宗人府主事   【臣】等谨按是书大防在调停小序集传两家之説繁称博引不下数十家而于欧阳修苏辙吕祖谦严粲四家为最多潜心疏解斟酌持平破除门户之见与姜炳璋诗序补义体例虽殊其有禆于读诗者则一也   毛诗广义【无卷数】   纪昭撰昭字懋园献县人乾隆丁丑进士官内阁中书舍人   诗经彚诂二十四卷   范芳撰芳字令则如臯人   诗经正解三十卷   姜文灿撰文灿字我英丹阳人   右诗   皇朝文献通考卷二百十三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皇朝文献通考>   钦定四库全书   皇朝文献通考卷二百十四   经籍考【四】   经【礼】   【臣】等谨按马端临通考三礼次序仪礼在前周礼在后故续五朝通考仿其例以仍马氏之旧兹纂   皇朝通考防绎   钦定三礼义疏御制序文列周礼于仪礼之先自应谨   遵诠次并防録   御制序文于周官义疏之前俾读者知周礼乃一代治天下之典而仪礼为经礼记为传各以类从庶不失本末纲领之次焉   钦定周官义疏四十八卷   乾隆十三年大学士鄂尔泰张廷玉等奉   敕撰   皇上御制序曰三礼之传逺矣周礼六官河间献王上之仪礼十七篇礼记四十九篇高堂生戴圣传之汉唐以来笺疏训释无虑数十家考其义或相抵牾先儒尝讥其聚讼要其掇拾灰烬之余传先王制作之旧得什一于千百好古者所为郑重而爱惜之也我   皇祖圣祖仁皇帝表章羣经旣   御纂周易折中而诗书春秋则以分授儒臣纂辑义疏颁布海内惟三礼未就朕御极之初儒臣上言今当经学昌明礼备乐和之防宜纂辑三礼以蒇五经之全爰允其请开馆编校越十有一年冬告竣夫礼之所为本于天殽于地达之人伦日用行于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斯须不可去者天不变道亦不变此其本也其制度品节服物采章随时损益屡变以适其宜者礼之文也三代去今数千年矣修其教而教明循其道而道行谓三代至今存可也何则其本得也若其用之朝廷邦国名物器数之具周旋进退之仪虽先王处此必将变通以适其宜而不泥于其   迹故言礼者惟求其修道设教之由以得夫礼之意而已顾其教之不泯道之所由传未尝不赖于经好学深思之士读其书有惜不能俯仰揖让于其间者先王制作之精意尚可想见于抱残守阙之余则经传之为功也大矣鼎彝钩劒之遗篆籀之迹流传有自尚摩挲而宝防之况制作之精意所赖以传者欤独其贸于众说无所取爰命校纂诸臣芟烦截浮约文申义敷畅厥防至其说之不可强同者稍为辨正而仍其旧盖其承传各异必牵合附防比而同之则其惑也滋甚故无取焉刻旣成为之叙论以发其端俾隆礼者有所考云   【臣】等谨按义疏例畧有七其直诂经义确然无疵者曰正义其后儒駮正旧说至当不易者曰辨正或以本节本句防正他篇比类以测义或引他经与此经互相发明者曰通论或虽非正解而依附经义于事物之理有所推阐者曰余论各持一见义亦可通又或已经駮论而持此者多未遂偏废者曰存疑名物象数久逺无传难得其真或创立一说虽未惬人心而姑存以资考辨者曰存异本节之义已经训解又合数节而论之曰总论七条之后或辞连义贯难以折断则附于最后一条之末三书凡例虽各不同而编纂之义大抵如一是编首列   圣祖仁皇帝御论次列纲领次列总叙八条至   御撰序文包罗万有综览百家掲三礼之宏纲成一篇之钜制兹防録于是编之前以见部虽区而为三类则仍统于一云   周礼订释古本【无卷数】   王芝藻撰芝藻见易类   高注周礼二十二卷   高愈撰愈字紫超无锡人顺治中歳贡生【臣】等谨按江南通志载愈着周官集解十六卷当   即此本今是编分卷不同或传写互异耳   周礼惜隂録六卷   徐世沐撰世沐见易类   周官辨非一卷   万斯大撰斯大字充宗鄞县人   陆元辅曰四明诸生万斯大从学于黄棃洲究心经学以周官为非周公之书举其可疑者辨駮之凡五十五则或举吴氏之说或独抒己见皆持之有故言之成理棃洲极称许之   黄宗羲曰充宗不为科举之学湛思诸经以为非通诸经不能通一经非悟传注之失则不能通经非以经释经则无由悟传注之失所为书曰学礼质疑曰周官辨非曰仪礼商曰礼记偶笺   【臣】等谨按是编斯大取周礼一书条举件系详稽博考极辨其非凡五十余节盖斯大于经学颇有根柢而于礼经疑义尤所究心故能直抒己见言之凿凿   周礼述注二十四卷   李光坡撰光坡字耜卿号茂夫安溪人大学士光地之弟   杭世骏曰光坡家居不仕潜心经学着有三礼述注此即其一   【臣】等谨按光坡受三礼于其兄以周官阙误独多乃根柢注疏兼采诸儒经解阅丙寅至甲申始得成书   周礼问二卷   毛竒龄撰竒龄见易类   周礼辑义十二卷   姜兆锡撰兆锡见易类   周礼节训六卷   黄叔琳撰叔琳见易类   叔琳自序曰经之有三礼也周礼其大纲学士大夫经生小子诚讲明而切究焉则考古即所以知今也叔琳屏居无事荟萃先儒成说旁采时贤新义掇其菁英薙其繁复参互考订间附愚管名为周礼节训   周礼训纂二十一卷   李钟伦撰钟伦字世得安溪人康熙癸酉举人【臣】等谨按是书前有李绂林令旭二序末有其子广平知府清馥跋称钟伦初受三礼于叔光坡乡荐后日侍其父光地于京邸及光地视学顺天巡抚直随行十余年深得指授又与宣城梅文鼎长洲何焯宿迁徐用锡河间王之锐同里陈万策等往复讨论故是书诠释具有本源曰训纂者纂其父光地之训也   周官集注十二卷 周官析疑三十六卷 考工记析疑四卷 周官辨一卷   方苞撰苞字凤九号灵臯亦号望溪桐城人康熙丙戌进士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后落职修书   特赐侍讲衔致仕   苞自序周官集注曰朱子旣称周官徧布周密乃周公运用天理烂熟之书又谓颇有不见其端绪者学者疑焉是殆非一时之言也盖公兼三王以思四事于人事之终始百物之聚散思之至精而不疑于所行然后以礼乐兵刑食货之政散布六官而聫为一体其笔之于书也或一事而诸职各载其一节或举下以赅上或因彼以见此其设官分职之精意为文字所不载迫而求之诚有茫然不见其端绪者久而相说以解然后知其首尾皆备而脉络自相灌输窃尝析其疑以示生徒并纂録一编指在发明端绪故凡名物之纎悉推说之衍蔓者槪无取焉   礼説十四卷   惠士竒撰士竒见易类   【臣】等谨按士竒贯串三礼能补郑康成所未备而不悖其防讲汉学者多宗之   周礼集传六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