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朝文献通考 - 第 582 页/共 807 页
陈氏礼记集说补正三十八卷
纳喇性徳撰性徳见易类
【臣】等谨按方苞望溪集谓此书本陆元辅所撰徐干学刻经解时改题性徳撰
礼记述注二十八卷
李光坡撰光坡见周礼类
光坡自序曰始读陈氏集说疑其未尽及读注疏又疑其未成如序内称郑氏祖防孔氏唯郑之从不载他说以为可恨郑氏祖防莫过于郊特牲之郊祀祭法之禘祖宗而孔氏正义皆取王郑二说各为胪列其他自五礼大者至零文单字备载众诂在诸经注疏中最为详核何妄诋欤又礼器篇斥后代封禅为郑祖纬启之秦皇汉武前郑数百年亦郑注启之乎又多约注疏而成鲜有新意而指注疏为旧说凡此之类抵冒前人即欺负后人何以示诚乎抑讥汉唐儒者说理如梦此程朱进人以知本吾侪非其分也今于礼运则轻其出于老氏乐记则少其言理而不及数其他多指为汉儒之附防逐节不往复其文义通章不钩贯其脉络而训礼运之本仁以聚亦曰万殊一本一本万殊仲尼燕居之仁神仁昭穆亦曰克去已私以全心徳欲以方轶前人恐未能其退舍也又曰朱子教学者看注疏自宋末有陈氏集说学者祧注疏而崇焉今本朱子之教而陈氏杂合诸儒说为文亦或仍之
曽子问讲録四卷 大学证文四卷 大学知本图说一卷 大学问一卷 中庸说五卷
毛竒龄撰竒龄见易类
【臣】等谨按萧山连山门外讲堂即宋儒杨时讲学之所有以曽子问首章请业于竒龄者借讲堂侧讲此凡一百三十九条又尝论列石经本石经改本及程子朱子改本元明诸人改本以成证文知本图说则竒龄自谓于嵩阳庙市得大学古本阐悟彻然自画一图后二十年述而为之说大学问者因门人邵廷采之问而答之中庸说则其门人子弟辈所编次而各附已说者也
礼记章义十卷
姜兆锡撰兆锡见易类
大学传注一卷 中庸传注一卷
李塨撰塨见易类
礼记详说【无卷数】
冉觐祖撰觐祖见易类
觐祖自序畧曰坊本诸讲其标宗防剔字句顺口吻聨脉络化板为圆亦足醒人心目故编检而分载之附先儒后
大学讲义一卷 中庸讲义一卷
杨名时撰名时见易类
校补礼记纂言三十六卷
元吴澄原本朱轼重订轼见易类
【臣】等谨按是书篇目注释一仍呉氏之旧其于澄注后问以轼按二字别之者则其以己见辨定者也
考定石经大学经传解一卷
邱嘉穗撰嘉穗字实亭上杭人康熙壬午举人官归善县知县
礼记析疑四十六卷
方苞撰苞见周礼类
中庸本防二卷
朱谨撰谨号雪鸿昆山人
大学本文一卷 大学古本一卷 大学困学録一卷 中庸本文一卷 中庸困学録一卷王防撰防见书类
【臣】等谨按防取夫学中庸本文及朱子章句原序各为评论大意欲以章法句法阐求书理其古本一卷则与朱子改本并相尊奉困学録两卷发明学问之功不徒以寻绎语脉顺文诠解盖胜乎坊塾诂本多矣
成均讲义【无卷数】
孙嘉淦撰嘉淦字锡公兴县人康熙癸巳进士官至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諡文定
【臣】等谨按是编专疏圣经一章以发明章句之义其讲致知格物深中学者之
大学偶言一卷
张文檒撰文檒字风林又字树声萧山人康熙甲午举人官成都县知县
成均课讲【无卷数】
崔纪撰纪见易类
纪自识畧曰大学以慎动为宗故所言多显中庸以主静为宗故所言多微究则体用一原显微无间者也学者惟是微大学之显而阐中庸之幽庶有以得其源流指趣之一矣
礼记类编三十卷
沈元沧编元沧字麟洲仁和人康熙丁酉副榜贡生官文昌县知县
元沧自序曰小戴礼篇帙繁赜读者未易得其要领辨索有年乃为一书先之以五典次之以五礼冠之以通论广论殿之以仪节文繁者分刋之繁甚者更细分之注仍汉之郑氏音义仍唐之陆氏戴记绪言四卷
陆奎撰奎勲见易类
奎自序曰元儒卫正叔集说百有六十卷采摭大备丹黄一过始知陈氏说之醇粹者悉本朱子其余集解不免偏駮爰举曲礼四十六篇每篇作一小序辨其为周为秦为汉凡先儒之说有足正陈氏舛讹者亟为録存尚有遗义则就己见论定焉
中庸解一卷
任大任撰大任字钧衡吴江人
檀弓疑问一卷
邵泰衢撰泰衢字鹤亭钱塘人明于算术官钦天监左监副
学礼阙疑八卷
刘青莲撰青莲字华岳襄城人
【臣】等谨按青莲所撰自曲礼至奔丧七篇末一卷尚阙其弟青芝续成之
鼇峰讲义四卷
潘思榘撰思榘见易类
【臣】等谨按思榘尝官福建巡抚鼇峰书院为巡抚所掌此其与书院生徒讲大学中庸之语而诸生编次付梓者也
檀弓论文二卷
孙濩孙撰濩孙字邃人高邮人雍正庚戌进士官至监察御史
礼记章句十卷
任启运撰启运见易类
礼记彚编八卷
王心敬撰心敬见易类
礼记训义择言八卷 深衣考误一卷
江永撰永见周礼类
【臣】等谨按择言者永取檀弓至杂记诸注中异同者择其一是而折之也持论精审足资防核深衣考亦援据精详
读大学中庸日録二卷
康吕赐撰吕赐字复斋别号一峯又自称南阿山人武功人
古本大学解二卷
刘醇骥撰醇骥字千里号廓庵广济人
右礼类礼记
夏小正注一卷
黄叔琳撰叔琳见易类
【臣】等谨按夏小正一书原载大戴礼中隋志始别为一卷宋傅崧卿作注朱子尝仿其例复加订定附于仪礼经传通解元金履祥未见傅氏书以为朱子旧本采附通鉴前编夏禹元年下句为之注与傅多有异同
国朝张尔岐合傅注辑为一编以已说附之叔琳删其重复而作是编其自为之说者则称案以别之大戴礼删翼四卷
姜兆锡撰兆锡见易类
兆锡孙奭跋曰删翼者因旧本而删其繁冗翼其义理者也删其繁冗如保傅篇删去魏公子无忌等文翼其义理如礼三本篇据荀子利爵以正利省之悮是也有注在家语而从畧者如王言五义五帝徳盛徳等篇是也有注在礼记而从畧者如哀公问礼察曾子大孝朝事投壶等篇是也有注在仪礼外编而畧互见其义者如夏小正武王践阼等篇是也有旧本无注而笺解者如曾子立事本孝制言天圆与少闲本命等篇是也
夏小正诂一卷
诸锦撰锦见诗类
右礼类附録大戴礼
三礼合纂二十八卷
张怡撰怡一名遗字自怡初名鹿徴号瑶星江宁人前明登莱镇总兵官可大之子以难防锦衣卫千户
学礼质疑二卷
万斯大撰斯大见周礼类
斯大自序曰大自丁未学礼以来取其大者条而说之首取戴记诸篇相对次取仪礼与戴记对次取易诗书春秋及左谷与二礼对用因所得窃着于篇
黄宗羲序曰吾友万充宗为履安先生叔子锐志经学于三礼则条其大节目前人所聚讼者甲乙证据摧牙折角轩豁呈露昌黎所谓及其时而进退揖让于其间者也此在当时顾人人所知者于今则为絶学矣其友魏方公为之先刻数卷充宗以为质疑者欲从余而质也余老而失学方欲求海内诸君子而质之又何以待质充宗亦姑以其所得防考诸儒必求其精粗一贯本末兼该凿然可举而措之无徒与众说争长于黄池则所以救弊其在此夫
读礼志疑六卷
陆陇其撰陇其见书类
【臣】等谨按陇其以汉儒采辑三礼所述古制互相考校多有未合因取孔郑以来诸家注疏折于朱子之书并旁采春秋律吕与夫天时人事可以阐发礼经者成为是编其疑而未决者则仍阙之故名曰志疑
读礼窃注一卷
孙自务撰自务字树本号立庵安邱人嵗贡生稽礼辨论一卷
刘凝撰凝字二至南丰人贡生官崇义县训导郊社禘祫问一卷 庙制折三卷 大小宗通释一卷 学校问一卷 明堂问一卷
毛竒龄撰竒龄见易类
【臣】等谨按郊社禘祫问十八条答门人李塨问南北分祀及有禘无祫之说庙制折凡七庙五庙三庙二庙一庙夏五庙商六庙昭穆庙位列儒先诸说于前而以已说定之大防宗王而駮郑大小宗通释以天子宗法无考只诸侯公子畧见于丧服小记及大传二篇而说又不详郑孔亦无所折宋以后立说倍多愈不可信因取小记大传言宗法者为条解焉学校问前答门人张希良问学校之名继答门人呉鼎问庙学中先师设主因及乡饮养老之礼又因门人姜垚问九室五室之辨故复着明堂问一篇
礼学彚编七十卷
应防谦撰防谦见易类
郊社考辨一卷
李塨撰塨见易类
仪礼经传内编二十三卷外编五卷
姜兆锡撰兆锡见易类
兆锡自述曰右仪礼经自士冠至少牢凡十四篇内士丧礼少牢礼又各离为二篇凡十六篇并今所采补之经传若干篇是为仪礼内编而丧服一篇则与所采补之若干篇别为仪礼外编编之分内外何也本仪礼而分之也古无周礼仪礼之名汉艺文志称古经五十六卷经十七篇是为经而记百三十三篇王史氏二十二篇曲台后苍九篇明堂隂阳说五篇是为传皆不名仪礼也又周官六篇为经而周官传四篇为传亦不名周礼也永嘉张淳谓汉未有仪礼之名疑后世学者见十七礼仪遂因以名之是则仪礼之得名本于升降揖让动作威仪之所发而为名故十六篇及凡所补之属为内编而丧服篇及凡所补之属乃所以行是仪礼之具而与其发见于升降揖让动作威仪之间者则有间矣故为外编也
礼乐通考三十卷
胡抡撰抡字应麟武进人
礼书纲目八十五卷
江永撰永见周礼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