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朝文献通考 - 第 577 页/共 807 页

邵晋之撰晋之字叔阶仁和人乾隆丙子举人周易观澜【无卷数】   乔大凯撰大凯字颐庵济宁州人乾隆癸酉举人易经观玩篇【无卷数】   朱宗洛撰宗洛字绍川无锡人乾隆庚辰进士官天镇县知县   【臣】等谨按宗洛酷信图书故多引同契以解经是书谓用费直本实则自定本也   易解拾遗七卷附周易句读读本二卷   周世金撰世金字仲兰衡山人   周易章句证异十一卷   翟均亷撰均亷字春沚仁和人乾隆乙酉举人官内阁中书   周易集注十一卷图説一卷   王琰撰琰渭南人   易图疏义四卷   刘鸣珂撰鸣珂字伯容蒲城人   易见九卷   贡渭滨撰渭滨字羡溪丹阳人   易象图説二卷   吴脉鬯撰脉鬯字灌先蓬莱人   周易后天归图四卷   黎由髙撰由髙字鹏翥通城人   易经辑疏四卷   黄家杰撰家杰临川人   易经防意解【无卷数】   王芝兰撰芝兰伊南人仕履未详   【臣】等谨按是编序六十四卦专取两卦相对相反之义分上下二格上格文自前左行列一卦之辞下格文自后右行列相对相反之卦自来经典中未有若斯之体类回文者其系辞传以下亦分篇次名目撰有开宗明义篇纲领篇弥纶篇四道篇尚辞尚变尚象尚占诸篇先后天图辨又有征时篇终意篇亦前所未闻不知其何所本也   河洛先天图二卷   刘天真撰天真字汝迪号去伪兴国州人嵗贡生官安仁县训导   周易象训十二卷   姚球撰球字颐真无锡人   易经辨疑四卷   郑国器撰国器湘乡人   周易剩义四卷   黄燐撰燐字旸谷湘潭人   易经告防四卷图注三卷   赵世逈撰世逈字铎峰湘潭人   周易悬象八卷   黄元御撰元御字坤载号研农昌邑人诸生易经本义翼十二卷   不着撰人名氏卷首题籖曰苏州府附学生曹澐手辑吴敬庵羲经本义二十本敬庵亦未详其人读易随钞【无卷数】   不着撰人名氏   卦爻遗稿演一卷   不着撰人名氏   【臣】等谨按是书前有小引述其父于易颇多诠论迄未成书是编乃其所类次间附已説自称曰觐姓亦无考   周易观彖疑问二卷大传章指二卷   不着撰人名氏   右易   皇朝文献通考卷二百十二   钦定四库全书   皇朝文献通考卷二百十三   经籍考【三】   经【书 诗】   日讲书经解义十三卷   康熙十九年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礼部侍郎库勒纳等奉   敕编   圣祖仁皇帝御制序曰天生民而立之君非特予以崇高富贵之具而已固将副教养之责使四海九州无一夫不获其所也是故古之帝王奉若天道建都树屏以立其纲设官置吏以张其纪经天纬地以尽其才亲亲尊贤以其业黎民阻饥而为之教稼五品不逊而为之明伦为礼乐以导其中和为兵刑以息其争讼事未然而预为之备患已至而亟为之驱盖治天下之法见于虞夏商周之书其详且宻如此宜其克享天心而致时雍太和之效也所以然者盖有心法以为治法之本焉所为敬也诚也中也敬则神明有主而物欲不能揺诚则孚信在中而伪巧不能间中则公正无偏而邪説不能移凡书中曰钦明曰寅恭曰只惧曰迪畏皆敬之属也曰允塞曰至諴曰一徳曰惇信皆诚之属也曰义制事礼制心曰沈潜刚克高明柔克曰寛而有制从容以和皆中之属也性之者为尧舜禹文身之者为汤武高宗困而学之者为太甲成王悖而去之者为太康桀纣呜呼心法之存亡治道之升降分焉天命之去留系焉曷其奈何弗鉴朕万几余暇读四代之书惕若恐惧爰命儒臣取汉宋以来诸家之説荟萃折衷着为讲义一十三卷逐日进讲兹加锓梓颁示臣民俾知朕仰法前代圣王志勤道逺然夙夜兢兢思体诸身心措诸政治以无负上天立君之意夫岂敢一日忘哉是为序   钦定书经传説彚纂二十四卷   康熙六十年大学士王顼龄等奉   敕撰   世宗宪皇帝御制序曰朕思六经皆治世之书而帝王之大经大法昭垂万古者惟尚书为最备盖自继天立极精一执中二帝三王之心法递相授受而治法亦因之以传今观书所载成天平地经国造邦建官立教礼乐兵刑之纲大用与夫赓飏都俞之休风嘉谟嘉猷之陈告凡所为永膺天命而致时雍协和之效者虽去数千年尚可于方策中想见其钦明寅畏之衷敷布经纶之迹后之君臣得奉为楷模以追踪于唐虞三代之隆讵不于书是赖哉我   皇考圣祖仁皇帝圣学渊深治功宏逺存于中者二帝三王之心发于外者二帝三王之治而稽古好学于典谟训诰之篇沈潜研究融防贯通初   命讲官分日进讲着有解义一篇颁示海内复   指授儒臣荟萃汉唐宋元明诸家之説参考折中亲加正定广大悉备于地理山川援今据古靡不精核为书经传説彚纂凡二十有四卷兹值刋校告竣与易诗春秋诸经次第传布敬制序文勒之卷首夫后世之天下唐虞三代之天下也而治法之垂为典章心法之原于性命者先后同揆百世之圣君贤辅未能易也故为君者必思比德于尧舜禹汤文武而后无忝乎为君为臣者必思嫓休于臯防伊傅周召而后无忝乎为臣朕夙夜兢兢冀克守主敬存诚之道以遂觐光扬烈之怀尤冀卿尹百执事共体元首股肱之谊殚协恭厉翼之忱寅亮天工諴和民志俾薄海内外永底乂安于以逺宗圣哲而仰承   皇考尊崇经学启牖万世之盛心顾不美欤是为序【臣】等谨按是书有卷首上下卷上卷列引用姓氏书传图下卷纲领卷末附书序一卷合正文二十一卷为二十四卷书成恭呈   钦定凡典谟训诰之大山川地理之赜无不精硏援据悉   禀   睿裁仰见   圣学渊深心法治法同条共贯其间采辑蔡沈集传可从者从之不可从者必附録旧説以明之大公至正鉴空衡平彚羣説而折衷至当洵万世所遵守矣彼袁仁等之故立异同陈栎等之坚守门户者乌足以窥万一哉   尚书集解二十卷 九州山水考三卷   孙承泽撰承泽号退谷山东益都人世隶上林苑籍故自称曰北平前明崇祯辛未进士官兵科给事中入   国朝官至吏部侍郎   承泽自序曰尚书不独治统所属道统寄焉言心言性言敬实开万古理学之宗视诸经为尤要文有艰涩平易之不一以事非一代作非一手如周易四圣繁简不一诗之正变不同三颂简缛之相逺也朱子即不注书而仲黙所注或曾面授意防况   同时有吕东莱书説后百年有金仁山之表注许白云之丛説其精粹不逊于朱子余旧着集解一编今年届八旬恐其散佚重加裒益刋之家塾所解多从蔡传参以东莱其有不合者正以仁山白云两先生要归之明显畅逹而止   又山水考自序曰古今山经水志搜竒者失之荒唐纪逰者但狎其耳目无足取也禹贡一篇不独纪载成功造化之功用神圣之弥纶俱在焉余反覆读之仍着其总目于前而分考之于后夫山之所坟水之所涌水之所奔山之所亘动静相生刚柔互错先儒谓理一分殊一理之妙不于山水益见乎   尚书近指六卷   孙竒逢撰竒逢见易类   张溍曰此其晩年所论定也   书经稗疏四卷 尚书引义六卷   王夫之撰夫之见易类   书经疏略六卷   张沐撰沐见易类   【臣】等谨按是书诠解多袭蔡传其独出已见者如解无逸篇则知小人之依句曰于是知小民者君子之所依赖以安也几于不成文义又所载孔安国序于春秋左氏传句解之曰传附经左曰左传是以左氏为左右之左则更骇人听闻矣   古文尚书疏证八卷   阎若璩撰若璩字百诗太原人徙居山阳康熙己未荐举博学鸿词   黄宗羲序曰吴草庐作纂言以伏氏二十八篇为之解释以古文二十五篇自为卷袠其小序分冠各篇者合置于后归震川以为不刋之典郝楚望着尚书辨解亦依此例然从来议古文者以史传考之则多矛盾惟取秦火以前诸书如左氏内外传孟子荀子墨子之类证之嘉靖初梅鷟着尚书谱取诸传记之语与二十五篇相近者类列之以证其剽窃称引极博然终未合于史传之异同是书谓两汉时安国之尚书虽不立学官未尝不私自流通逮永嘉之乱而亡梅赜作伪书冐以安国之名则是梅赜始伪后人可并以疑汉之安国乎中间辨析三代以上之时日礼仪地理刑法官制名讳祀事句读字义因尚书以证他经史足祛后儒之蔽   古文尚书寃词八卷 尚书广听録五卷 舜典补亡一卷   毛竒龄撰竒龄见易类   竒龄自述畧曰梅赜所上者乃孔传而非古文尚书其古文尚书本传习人间而贾马诸儒未之见又曰汉艺文志书以广听向读宋儒书不能于此外有所推暨而往往以听而广其説是广听者本于书广而今乃以听广也补亡则取史记为主而以孟子左传尚书大传参之   朱彞尊曰萧山毛氏见説经者多攻古文尚书之伪作寃词八卷为孔安国梅赜讼寃   【臣】等谨按竒龄才辨而博惧拾前人绪余故反其词以求胜寃词之目一曰总论二曰今文尚书三曰古文尚书四曰古文之寃始于朱氏五曰古文之寃成于吴氏六曰书篇题之寃七曰书序之寃八曰书小序之寃九曰书词之寃十曰书字之寃托名以卫经为词实则虚辞臆断罅漏弥甚又尝语其门人曰尚书事实乖错如武王诰康叔周公居洛邑成王宁周公周公留召公皆并无此事乃据汉志作广听録五卷坚防孔传不顾其安惟名物典故引据精核于经义实有所禆至摭史记以补舜典之缺则是以窜乱古今诋朱子而不知自蹈于窜乱之尤者矣   尚书埤传十七卷 禹贡长笺十二卷   朱鹤龄撰鹤龄字长孺别号愚庵呉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