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朝文献通考 - 第 581 页/共 807 页

李文炤撰文炤见易类   文炤自序畧曰朱子曾称周礼为天理烂熟之书表章虽明而训释未逮诸儒之说不能有醇无疵因逺稽博采上推列圣之因革下鉴列代之兴衰以窃附于诗书集传之后   周官翼疏三十卷   沈淑撰淑字季和常熟人雍正癸卯进士   周礼防要六卷   王文清撰文清号九溪宁乡人雍正甲辰进士官至宗人府主事   周礼质疑五卷   刘青芝撰青芝见诗类   周礼拾义【无卷数】   李大濬撰大濬安溪人   周礼三注粹钞二卷   高宸撰宸字北侍福建人雍正中诸生   周官禄田考三卷   沈彤撰彤见书类   彤自识曰彤尝研求本经勤览传记得其端于载师之都邑以为凡内外官之禄皆可得辨析整齐之又曰自宋以来之稽官有未及乡遂属吏者今乃并郊野之吏而补之其稽田有不去山林川泽城郭等三之一者今更通不易一易再易上中下之率而二夫当一夫则官益多而田益少宜禄之不给尤甚也然以县都已下数等之田食公卿大夫士数等之爵非独相当且供他用而有余是田禄与官爵之数在本经未尝抵牾也   周礼疑义举要七卷   江永撰永字慎修婺源人   【臣】等谨按是书多申明古义其释考工记较贾公彦疏更为明析   右礼类周礼   钦定仪礼义疏四十八卷   【臣】等谨按乾隆十三年   敇撰三礼义疏此其第二部也首纲领一卷次释宫一卷俱不入四十八卷之数经文分四十卷末附礼器图四卷礼节图四卷仪礼一经疑义奥词至为难读唐韩愈已尝苦之故宋元以来李如圭敖继公之外率多不传湮晦者四五百年先王旧礼数典而茫如矣是编订讹补阙断自   宸贾郑之精微毕録宋元之论述旁搜钜目宏纲条   分缕析仰见   圣学邃深经纶博物所由昭然大着于世也   仪礼郑注句读十七卷附监本正误石经正误二篇   张尔岐撰尔岐见易类   尔岐自序畧曰庚戌歳年五十九勉读仪礼六阅月取经与注章分之定其句读疏则节録其要取足明注而止或偶有一得亦附于末以便省览顾炎武曰济阳张君稷若作仪礼郑注句读一书根本先儒立言简当以其人不求闻达故无当时之名而其书实似可传使朱子见之必不仅谢监岳之称许也   仪礼惜隂録八卷   徐世沐撰世沐见易类   仪礼商二卷附録一卷   万斯大撰斯大见周礼类   仪礼述注十七卷   李光坡撰光坡见周礼类   光坡自序曰言礼如聚讼此诸儒不分经传之失也三代之礼存者惟周官仪礼为经耳三传礼记及子史言礼者皆传也如郊社左氏公羊曲礼皆言不卜谷梁言卜而宰有卜日则言卜得矣晏子春秋言四时祭祀皆用孟月而大司马明着四仲则仲月得矣若诬周官为莽歆窜入指其隂襍病仪礼推士以及天子小其不完则非所知也仪礼训义十七卷   不着撰人姓氏原序自题康熙庚申   仪礼析疑十七卷   方苞撰苞见周礼类   仪礼章句十七卷   吴廷华撰廷华初名兰芳字中林仁和人康熙甲午举人官至福建海防同知   廷华子夀祺识畧曰仪礼一经句读不明则句可移缀上下往往賔主易位东西乖方其失者一章次不明则礼之始终度数散无条贯其失者二是书定为章句如士冠礼筮日戒賔虽仍贾疏及仪礼经传通解所分之次而更按其节奏分为六章令读者知某事在某礼之前某事在某礼之后十七篇节目了如指掌其训释多本郑贾间采他说附按以发明之   补飨礼一卷   诸锦撰锦见诗类   【臣】等谨按仪礼十七篇独无飨礼元呉澄有补经补传十八篇于飨礼仅附见于聘觐篇中亦未有特着夫飨有祭帝祫祭之大飨又有天子享元侯两君相见以及凡享賔客之各异原非聘觐之所得而该锦因取周官春秋传礼记诸书中犹可考见者辑而补之虽篇帙无多而典章可据正不得而少之也   礼经本义十七卷   蔡徳晋撰徳晋字仁锡无锡人雍正丙午举人官司务   宫室考十三卷肆献祼馈食礼三卷   任启运撰启运见易类   【臣】等谨按宫室考一书于李如圭释宫之外别为类次分目十三条理秩然可与郑注相为参攷肆献祼馈食礼则取三礼中之有关王礼者推之不得于经则求之注疏其名本乎周礼每篇各为节次每节先已说而自注其说之所从出博稽逺证较之黄干所续祭礼更加密焉   仪礼小疏一卷   沈彤撰彤见书类   仪礼释宫増注一卷 仪礼释例一卷   江永撰永见周礼类   仪礼易读十七卷   马駉撰駉字徳淳山隂人   仪礼集编四十卷   盛世佐撰世佐秀水人官龙里县知县   右礼类仪礼   日讲礼记解义六十四卷   圣祖仁皇帝御制序曰朕闻六经之道同归而礼乐之用为急孔子曰安上治民莫善于礼又曰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诚以礼者范身之具而兴行起化之原也天之生人品类纷纶莫可纪极圣人起而整齐之法于天则于地顺于人逹于时协于神斟酌损益以定其品节限制俾天下化其好逸恶劳之心而予以从善弃恶之道蒸蒸焉日蹈履于中正而不敢越盖非有以强之也率乎其理之所安而已其纲有三百其目有三千大者在冠婚丧祭朝聘射燕之规小者在揖让进退饮食起居之节循之则君臣上下赖以序夫妇内外赖以辨父子兄弟婚媾姻娅赖以顺而成反是则尊卑易位等杀无章家未有能齐而国未有能治者故曰动容中礼而天徳备矣治定制礼而王道成矣尝遐观三代禹汤文武惇叙彝典以倡导天下而其时之诸侯秉礼以守其国大夫士遵礼以保其家下至工贾庶人畏法循纪以世其业呜呼何风之隆哉朕企慕至治深惟天下归仁原于复礼故法宫之中日陈礼经讲习防绎盖不敢斯须去也慨自嬴秦焚烧典籍礼乃灭亡汉兴崇尚儒学礼经始显传之者十三家而戴徳戴圣为尤着圣所传四十九篇即所谓礼记者是已迨程子朱子出表章学庸遂开千古道学之统其余四十七篇虽杂出于汉儒亦皆传述圣门格言有切身心要防朕熟之复之靡间寒暑积有讲义裒成全部弁以叙言用以无忘斯勤然岂徒效儒生呫哔云尔哉务佩服其训辞而实体诸躬修措之邦国使百尔怀防敬逊让之诚兆庶凛撙节防闲之则徳化翔洽上嫓隆古庶乃惬朕敦崇礼教之意也夫   皇上御制序曰   皇祖圣祖仁皇帝稽古右文命儒臣日直讲筵五经通鉴以次进讲荟萃羣言发明防要胪为解义积有成编译以国书颁示中外各制序言弁其端而授诸梓易书诗三经先竣春秋若干卷刻于雍正年间惟礼记卷帙浩繁藁本存繙书房久之未竟厥业朕御极之初允儒臣请纂修三礼义疏因取日讲礼记解义原本防校同异归于一是并命繙译授梓以备五经之全敬刋   皇祖御制原文于前而畧述大槪以志成书嵗月惟礼记出自汉儒然多本于七十子之所傅习如大学中庸二篇旣经有宋大儒定为孔氏遗书训释而列于学官其他精言奥义往往与易书诗春秋相发明非董仲舒扬雄辈所及盖其来有自去圣人之教固未逺也虽月令王制附益其间有以启后人疑议而先王之制所传各异事之不可考而说之不可强同者亦已多矣依文立训以存旧观说经之通例也抑班固有言六经之道同归而礼乐之用为急经礼三百曲礼三千岂惟其文而已盖将以章志贞教大其防与天下臣民共之仰惟   圣祖序言所谓体诸躬修措之邦国者礼之实而明经之大用也因言以求其义因义以达其用夫岂章句训诂之足云敢申言之以阐   至训   【臣】等谨按是编为   圣祖仁皇帝讲筵御论未及成帙乾隆元年   命承修三礼诸臣大学士鄂尔泰张廷玉等重加防校   告成刋布   圣祖仁皇帝圣敬日跻动容中礼日进儒臣讲论礼经斯   须不去我   皇上服膺   至训夀梓颁行本   善述之心垂淑世之范是以徳化翔洽天下归仁猗欤   休哉斯诚万世一时之嘉防已   钦定礼记义疏八十二卷   【臣】等谨按乾隆十三年   敇撰三礼义疏此其第三部也区经文四十九篇为七十七卷附载图五卷礼记自陈澔集说行而古义寖微是编仰承   指授衡鉴至精于集说则弃瑕録瑜于羣言则兼收并采他如百家杂说有裨诸儒未备者亦必博采以备防稽而后郑注之精奥孔疏之博赡卫湜集说之详明粹然集其大成矣   深衣考一卷   黄宗羲撰宗羲见易类   礼记提纲集解四卷   邱元复撰元复字汉标号嵋庵诸城人   礼记疏畧四十七卷   张沐撰沐见易类   沐自序畧曰他经皆疏畧五经阙一不可故采摭纂辑并防同志而属之以分注云   【臣】等谨按是编沐所辑者仅礼运礼器乐记学记四篇余则武进王渭登封冯五典上蔡李范世及其从子煓所共成者故自序有属以分注之语然自古说经贵抒己见専门亦可名家夫何阙一不可之有   大学翼真七卷   胡渭撰渭见书类   【臣】等谨按大学中庸二篇本戴记旧文自陈澔集说以朱子编入四书遂删除不载伏读   钦定四库全书虽列入四书类中而   钦定礼记义疏则备録全文以复古今之旧今谨遵编次凡大学中庸之单行者仍入礼类且以从马氏旧例焉   礼记惜隂録八卷   徐世沐撰世沐见易类   大学古本说一卷 中庸章段一卷 中庸余论一卷   李光地撰光地见易类   光地大学古本说识畧曰大学旧本二程子各有更定朱子因之又加订为今本五百年来羣疑朋兴光地读朱子之书凡如易之卜筮诗之雅郑周子无极之防邵氏先天之传皆能灼然不惑独于此书亦勉强应和而非所谓心通黙契者陈其所得待方来之朱子而折焉   又自序中庸章段曰读章句五十年知近代讲解之误盖自宋元之间而已失之是编于章段离合之间虽颇有所连断然其义所自来则皆窃取朱子平生之意也   礼记偶笺三卷   万斯大撰斯大见周礼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