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通考 - 第 258 页/共 334 页

妇人礼仪 以上并如一品婚仪。 ▲飨丈夫送者 同一品仪,加送以乘马,设从者乃於西廊下。 ▲飨妇人送者 女相者引宾升降,酬以束帛。馀如丈夫礼。 唐和蕃公主: 弘化(宗室女。贞观时,降吐谷浑慕容诺曷钵)文成(宗室女。贞观时,降吐蕃赞普弄赞。命礼部尚书江夏王道宗送之。弄赞亲迎河源,见主人,执子婿礼甚谨,叹大国服饰仪礼之盛,有愧色,谓所亲曰:“我祖父未有通婚大国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当筑一城,以夸示後世。”乃遣酋豪子弟,请入国学,习《诗》、《书》。从之)金城(雍王守礼女。神龙时,降吐蕃赞普)宁国(肃宗女。乾元时,降回纥英武威远可汗,置公主府。二年,自蕃还。贞元五年,罢府,置邑司)永乐(宗室女。开元时,契丹於郑郡王李失活)燕郡(馀姚公主女慕容氏,开元时降契丹松罗郡王李郁於焉)固安(从外甥女辛氏。开元时,降奚首领李大辅。後大辅戮死,立李弟鲁苏为主,仍尚主。鲁苏牙官谋归突厥,主杀之,以功被赏)东光(咸宁公主韦氏,降奚首领鲁苏)交河(十姓可汁史怀道女。开元时,降突厥骑施可汗苏鲁)和义(宗室女。天宝时,降宁国奉化王)静乐(外孙独孤氏,天宝时,降松汉都督、怀顺王李怀节)宜芳(外甥女杨氏。天宝时,降饶乐都督、怀信王李延笼)崇徽(仆固怀恩女。大历时,降回纥可汗)咸安(德宗女。贞元时降回纥天亲可汗,置咸安公主府,准亲王例)太和(宪宗女。长庆时,出降回纥崇德可汗) 梁太祖女 安阳公主罗延规 长乐公主赵岩 普宁公主王昭祚 金华公主 真宁公主 少帝女 寿春公主 寿昌公主 後唐武帝女 琼华长公主孟知祥 瑶英公主张延钊 明宗女 永宁公主晋高祖 兴平公主赵延寿 寿安公主 永乐公主 晋高祖女 长安公主杨承祚 汉高祖女 永宁公主宋延渥 周太祖女 乐安公主 寿安公主张永德 永宁公主 宋太祖六女 三长女不及封 秦国长公主王承衍 晋国大长公主石保吉许国长公主魏成信 宋初之制,初被选尚者即拜驸马都尉,赐玉带、袭衣、银鞍勒马、采罗百疋,谓之系亲。又赐其家银万两,令办聘,进财之数,倍於亲王聘妃。出降,赐甲第。馀如诸王夫人之制。而扇加四,引障花、烛笼各加十。 太宗七女 长不及封 燕国长公主吴元 曹国长公主 中国大长公主(皆出家为尼) 晋国大长公主柴宗庆 邓国长公主王贻永 齐国大长公主李遵勉(旧制,选尚者降其父为兄弟行,事时遵勉父继昌尚无恙,主因诞日以旧礼谒继昌,帝闻而嘉之,赐金币) 真宗二女 长不及封 次及幼入道(亦早薨) 仁宗十三女 周、陈国公主李玮 周国公主 汉国公主 秦国公主魏国公主 鲁国公主 吴国公主 燕国公主 楚国公主(皆早夭) 晁国公主曹诗秦、鲁国大长公主钱景臻(至绍兴十四年始薨) 庆寿、宝寿二公主,史不言所。 公主册礼:嘉二年仪注,前一日,有司设册使、副幕次於内东门外。又设内命妇次於公主受册印本位门外,又设公主受册印位於本位庭阶下,北向。又设册使位於内东门,副使及内给事於其南差退,并东向北上。又设册印案位於册使前,南向。又设内给事位於册使北,南向。其日,自文德殿奉册印将至,内给事诣本位,诸公主服首饰、プ翟。册印至内东门外褥位置讫,内臣引内命妇俱入就位,礼直官引册使、副俱立东向位内给事前,东向躬称:“册使王尧臣、副使田况奉制授公主册印。”退复位,内给事入诣所设册印本位公主前,言讫退。内给事进诣册使前,西向,册使跪以册印授内给事。内给事亦跪以授内谒者,册使退复位,内谒者及主当内臣持册印入内东门,内给事从入诣本位庭。又内给事赞公主降立庭中北向位,跪取册,兴,立於公主之右,少前,西向。又内给事立於公主之左,少前东向,又内给事称:“有制”,内给事赞公主再拜,内给事奉册跪授公主,公主受以授内给事。奉印亦然。复赞再拜,前引公主升位以次,内臣引内命妇贺,内给事赞言“礼毕”,内命妇退,遂引公主谢皇帝、皇后。册印如贵妃,文曰“兖国公主之印(皆有匣)。” 公主出降:嘉二年,礼官言:“《礼ト新仪》,公主出降前一日,行五礼。古者,结婚始用行人,告以夫家采择之意,谓之纳采。问女之名,归卜夫庙,吉,以告女家,谓之问名、纳吉。今选尚一出朝廷,不待纳采。又公主封爵己行诞告,不得问名而卜之。若纳成则既有进财,请期则有司择日。宜稍依五礼之名,存其物数,俾知古者婚姻之事重而夫妇之际严如此,亦不忘古礼之义也。”时兖国公主下嫁李璋,诏俟出降日,令夫家主婚者具合用雁、帛、玉马等物,陈於内东门外,以授内谒者,进入内中,付掌事者受之,其马不入。 英宗四女 舒国公主(早夭) 魏、楚国公主王师约 魏国长公主王诜韩、魏国大长公主张敦礼 神宗十女 吴国 郓国 潞国 邢国 国 晁国(六主皆夭) 周国淑怀公主(早夭) 唐国贤穆公主韩嘉彦 潭国贤孝公主王遇 徐国贤静公主潘意 哲宗四女 邓国、杨国二公主(早世) 秦国公主潘正夫 陈国公主石端礼 徽宗三十四女 嘉德帝姬曹夤 荣德帝姬曹晟 顺淑帝姬(早亡) 安德帝姬宋邦光 茂德帝姬蔡 寿淑帝姬早亡 慧淑帝姬 永淑帝姬(并早亡) 崇德帝姬曹 康淑帝姬 荣淑帝姬 保淑帝姬(并早亡) 成德帝姬向子房 旬德帝姬田丕 悼穆帝姬 熙淑帝姬 敦淑帝姬(并早亡) 显德帝姬刘文彦 顺德帝姬向子 申福帝姬保福帝姬 贤福帝姬 仁福帝姬(并早亡)。 柔福帝姬 宁福帝姬 和福帝姬 永福帝姬 惠福帝姬 令福帝姬 华福帝姬 庆福帝姬 仪福帝姬 纯福帝姬 恭福帝姬(并未及选尚,从北狩,殁於虏中) 《四朝国史传》史臣曰:“国朝帝女封公主,沿袭汉、唐,或以美名,或以国。姊妹曰长公主,诸姑曰大长公主,至祖姑则或加两国。政和三年,蔡京为相,建议以为不典,始改为帝姬,以二字易国名,四字易两国名。自祖宗以降,数十女皆追加封册。至中兴时,始复初,故今所书,但乃旧式,唯徽宗诸主乃从一时之制云。” 帝姬降嫁仪:纳采、问名、纳吉、请期,婿家具礼物(并用雁)纳成(用玉币等),修表如仪。前期,太史局择日,差官奏告景灵东西宫。亲迎。前一日,所司於东门外量地之宜,西向设婿次。其日大昕,婿之父服其服,告於祢庙曰(无庙者行厅事东ト设神位):“天子降女於某(婿名),以某日亲迎,敢告”,再拜,子将行,父醮子於厅事。赞者设父位於中南向,设子位於父位之西近南,东向。父即座,子公服升自西阶,进立於位前。赞者注酒於,西向授子,子再拜跪受。赞者又奉馔设於位前,子举酒兴,即座,饮食讫,降,再拜,赞礼者引立於父位前,父命之曰:“往迎肃雍,以昭惠宗。”子再拜曰:“祗率严命!”又再拜,降,出乘马,至东华门内下马,礼直官引就次。有司陈帝姬卤簿、仪仗於内东门外,俟帝姬将升厌翟车,礼直官引婿出次,立於内东门外,躬身西向。掌事者以雁陈於前,内谒者奉雁以进,俟帝姬升车讫,婿再拜,先还第。同牢。其日初婚,掌事者设巾、洗各二,一於东阶东南,一於室之北。水在洗东,尊於室中,实四爵、两卺於篚(爵卺以常用酒器代之)。婿至本第,下马以俟。帝姬至,降车,赞者引婿揖帝姬以入,及寝门又揖,婿导帝姬升降,入室盥洗。掌事者布对位,婿揖帝姬,皆即座受三饮,婿及帝姬俱兴,再拜讫,赞者彻酒。见舅姑。夙兴,帝姬著花钗、服プ翟以俟见。赞者设舅姑位於堂上,东西相向,舅位於东,姑位於西,舅姑服其服,俱就位後立。女相者引帝姬升自西阶,诣舅位前再拜讫,赞者以枣授帝姬,帝姬奉枣置於舅位前,舅即座,赞者进彻以东,帝姬退,复位,又再拜。女相者又引帝姬诣姑位前再拜讫,赞者以段授帝姬,帝姬奉段置於姑位前,姑即座,赞者受以东,帝姬退,复位,又再拜。次醴妇、盥馈、飨妇如仪。 五年五月,嘉德帝姬下嫁曹夤,诏用新仪,行盥馈之礼。皇后宫闱送至第,外命妇免从。重和五年十一月,蔡京请免茂德帝姬下降见舅姑、行盥馈之礼,诏不允。又诏:“神考治平,亲洒宸翰,以王姬下降,躬行舅姑礼,革去历代沿习之币,以成妇道,以风天下。於是崇宁、大观以来,诏有司讲求典礼,继颁《五礼新仪》,著为永法。近闻徒有奉行之名,而舅姑既不端坐,返有下拜之礼,甚失本意,可自今帝姬下降,恪遵新仪。” 《中兴国史传》论曰:右三十四帝姬早亡者十四人,馀皆北迁,独恭福帝姬生才周ㄧ,虏不知,故不行,建炎三年薨,封隋国公主。安德帝姬有遗女一人,後嗣秀王伯圭,封秦国夫人。荣德帝姬至燕京,驸马曹晟卒,改习古国王。绍兴中,有商人妻易氏者,在刘超军中见内人言宫禁事,遂自称荣德帝姬。镇抚使解潜送至行在,遣内夫人验之,言其诈,遂付大理寺,狱成,诏杖死。又有开封尼李静善者,内人言其貌似柔福,静善即伪称之。蕲州兵马钤辖韩世清送至行在,遣内侍冯益等验视,为所欺,遂封福国长公主,出永州防御使高世荣。其後内人从显仁太后归,言其妄,送法寺治之。内侍李谔自北还,又言柔福在五国城徐还而薨。静善遂伏诛。柔福之薨也,在绍兴十一年,从梓宫来者以其骨至,葬之,追封和国长公主。 孝宗二女 嘉国公主 次女(俱早世) 光宗三女 文安公主 和政公主 齐安公主(俱早世) 宁宗一女 祁国公主(早世) ●卷二百五十九 帝系考十 ○皇族 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一十四人。 《国语》:“司空季子曰:‘同姓为兄弟。黄帝之子二十五人,其同姓者二人而己,唯青阳与夷鼓皆为己姓(此二人相与同德,故俱为己姓。青阳,金天氏帝少)。青阳,方雷氏之甥也。夷鼓,彤鱼久甥也(方雷,西陵氏之祖姓。彤鱼,国名。《帝系》曰:”黄帝娶西陵氏之子,曰嫘祖。实生青阳。“姊妹之子曰甥。声,雷、嫘向也)。其同生而异姓者,四母之别为十二姓,凡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唐尚书曰:”继别为小宗。“非也。继别为大宗,别之庶孙乃为小宗耳)其得姓者一十四人,为十二姓(得姓,以德居官而初赐之姓。谓十四人而十二人为姬,二人而己,故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佶、亻襄、依是也。唯青阳与苍林氏同於黄帝,故皆为姬姓(二十五宗唯青阳与苍林德及黄帝,同姓为姬也)。同德之难也如是(言德自帝同之,其难也如是哉)。 昔高阳氏有才子八人(高阳氏,颛顼之号。八人,其苗裔):苍舒、ㄨ岂攵、ρ、大临、龙降、庭坚、仲容、叔达(此即垂、益、禹、皋陶之伦。庭坚即皋陶字。ㄨ,徒回反。岂攵,五才反,一音五回反,韦昭音瑰。,直曲反,韦昭音桃。ρ,以善反。《汉书》作ρ,韦昭己震反。龙,莫江反。降,下江反。陶音遥)。齐、圣、广、渊、明、允、笃、诚,天下之民,谓之“八恺(齐,中也。渊,深也。允,信也。笃,厚也。恺,和也。恺,开在反)。”高辛氏有才子八人(高辛氏,帝喾之号。八人亦其苗裔。喾,苦毒反):伯奋、仲堪、叔献、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此即稷、契、朱虎、熊罴之伦。奋,甫问反。熊首音雄,,力之反。契,息列反,依字当作亻契,古文作。罴,彼皮反)。忠肃共懿,宣慈惠和,天下之民,谓之“八元(肃,敬也。懿,美也。宣,彳扁也。元,善也。彳扁音遍),”此十六族也,世济其美,不陨其名(济,成也。陨,坠也。陨,於敏反。坠,直频反),以至於尧,尧不能举。舜臣尧,举八恺,使主后土(后土,地官。禹作司空,平水土,即主地之官),以揆百事,莫不时序,地平天成(揆,度也。成,亦平也。揆,葵癸反);举八元,使布五教於四方(契作司徒,五教在宽,故知契在八元之中),父义、母慈、兄友、弟共、子孝、内平、外成(内,诸夏。外,夷狄。夏,户雅反)。昔帝鸿氏有不才子(帝鸿,黄帝),掩义隐贼,好行凶德,鬼类恶物、顽へ不友,是与比周(鬼亦恶也。比,近也。周,密也。好,呼报反。へ,鱼己反。心不则德义之经为顽,口不道忠信之言为へ。比,毗志反),天下之民,谓之“浑敦(谓兜。浑敦,不开通之貌。浑,户本反。敦,徒本反。,呼端反。兜,都侯反)。少有不才子(少,金天氏之号,次黄帝。少,诗照反,《注》同。,胡老反),毁信废忠,崇饰恶言,靖谮庸回,服谗慝,以诬盛德(崇,聚也。靖,安也。庸,用也。回,邪也。服,行也。,隐也。慝,恶也。盛德,贤人也。,所留反。慝,他得反。邪,似嗟反),天下之民谓之“穷奇(谓共工。其行穷,其好奇。奇,其宜反。共音恭。行,下孟反。好,呼报反)。”颛顼氏有不才子,不可教训,不知话言(话,善也。话,户快切),告之则顽(德义不入心),舍之则へ(不道忠信。舍音赦),傲狠明德,以乱天常,天下之民谓之“杌(谓鲧。杌,顽凶无俦匹之貌。傲,五报反。狠,户垦反。,徒刀反。杌,五忽反。鲧,古本反)。”此三族也,世济其凶,憎其恶名,以至於尧,尧不能去(方以宣公比尧,行父比舜,故言尧亦不能去,须贤臣而除之。去,起吕反。注及下皆同)。缙氏有不才子(缙,黄帝时官名),贪於饮食,冒於货赂,侵欲崇侈,不可盈厌,聚敛积实,不知纪极,不分孤寡,不恤贫匮(冒,亦贪也。盈,满也。实,财也。厌,於艳反。匮,其鬼反),天下之民,以比三凶(非帝王之子孙,别以比三凶),谓之“饕餮(贪财为饕,贪食为餮。饕,他刀反。餮,他结反)。”舜臣尧(为尧臣),宾於四门(辟四门,达四聪,以宾礼众贤。辟,婢亦反。聪本亦作{窗心},七工反),流四凶族(案四凶罪状而流放之),浑敦、穷奇、杌、饕餮,投诸四夷,以御魑魅(投,弃也。裔,远也。放之四远,使当魑魅之灾。魑魅,山林异气所生,为人害者也。御,鱼吕反。魑,敕知反,山神兽形。魅,亡备反,《说文》作魈,云老精物也。魅或从未),是以尧崩而天下如同,一心戴舜以为天子,以其举十六相,去四凶也。 按:八恺出自高阳,八元出自高辛,兜出自帝鸿,共工出自少,鲧出自颛顼,皆黄帝之裔也。虽贤否不同,而皆以帝王者子孙为显官於唐、虞之世。盖古之仕者世禄,而五帝、三代之世系,未有不出自黄帝者,故叙此段以备唐、虞以来公族世系之本末云。 周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兄弟之国十有五人,姬姓之国,四十人。 《传》,富辰曰:“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吊,伤也。咸,同也。周公伤夏、殷之叔世,疏其亲戚,以至灭亡,故广封其兄弟)。管、蔡、成阝、霍、鲁、卫、毛、聃、郜、雍、曹、滕、毕、原、酆、郇,文之昭也(十六国,皆文王子)于阝、晋、应、韩,武之穆也(四国皆武王子)。凡蒋、邢、茅、胙、祭,周公之允也。” 《礼记 文王世子》:“庶子之正於公族者,教之以孝悌睦友孝爱,明父子之义,长幼之序(正者,政也。庶子,司马之属,掌国子之ヘ,为政於公族者)。其朝於公,内朝则东面北上,臣有贵者以齿(内朝,路寝庭)。其在外朝,则以官,司士为之(外朝,路寝门之外庭。司上,亦司马之属也,掌群臣之班、王朝仪之位也)。其在宗庙之中,则如外朝之位。宗人授事,以爵以官(宗人,掌礼及宗庙也。以爵,贵贱异位也;以官,官各有所掌也。若司徒奉牛,司马奉羊,司空奉豕)。其登、献、受爵,则以上嗣(上嗣,君之长子。以特牲馈食礼言之,受爵,谓上嗣举奠也。献,谓举奠洗爵酌人也。,谓宗人遣举奠盥祝命之也。大夫之嗣无此礼。辟君也)。庶子治之,虽有三命,不逾父兄(治之,治公族之礼也。唯於内朝则然,其馀会聚之事,则与庶姓同。一命齿於乡里,再命齿於公族,三命不齿。不齿者,特为位不在父兄行列中)。其公大事,则以其丧服之精粗为序,虽於公族之丧亦如之,以次主人(大事,谓死丧也。其为君虽皆斩衰,序之必以本亲也。主人,主丧者。次主人者,主人恒在上,主人虽有父兄,犹不得下齿之)。若公与族燕,则异姓为宾(同宗无相宾客之道)。膳宰为主人(君尊不献酒),公与父兄齿(亲亲也),族食降一等(亲者稠,疏者希。稠,直由反,密也)。其在军则守於公祢(谓从军者。公祢,行以也,所以迁主,言祢在外,亲也)。公若有出疆之政(谓朝觐、会同)庶子以公族之无事者,守於公宫,正室守於太庙(正室,子也。太庙,太祖之庙也),诸父守贵宫贵室(谓守路寝。“守贵室”,本或作“守贵宫贵室”),诸子诸孙守下宫下室(下宫,亲庙也。下室,燕寝。或言宫,或言庙,通异语)。五庙之孙,祖庙未毁,虽为庶人,冠、娶妻必告,死必赴,练祥则告(赴,告於君也。实四庙孙,而言五庙者,容显考为始封子也)。族之相为也,宜吊不吊,宜免不免,有司罚之(吊谓六世以往,免谓五世。)至於赙承含,皆有正焉(承,读为赠,声之误也。正,正礼也。,芳凤反,下同。赙音附,承音赠,出注。含,胡暗反。本又作含。、赙、、遂,皆赠丧之物也。车马曰,布帛曰赙,珠玉曰含,衣服曰遂,总谓之赠。赙,犹送也)。公族其有死罪,则磬於甸人(不於市朝者,隐之也。甸人,掌郊野之宫,县缢杀之曰磬。甸,天遍反。县音元。缢,一智反)。其刑罪则纤,亦告於甸人(纤读为歼。歼,刺也。、割也。刺、割、膑、墨、劓、刖,皆以刀锯刺割人体也。告读为鞠,读书用法曰鞠。纤,依注音针,之林反;徐子兼反。注本或作“纤”者,是依徐音而改也。,止免反。告,依注作鞠,久六反。刺,七以反,又七智反,下同。膑,频忍反;徐扶忍反。劓,鱼器反。锯,徐音据)。公族无宫刑(宫,割淫刑)。狱成,有司谳於公,其死罪则曰:‘某之罪在大辟。’其刑罪则曰:‘某之罪在小辟(成,平也。谳之言曰白也。辟,亦罪也)。’公曰:‘宥之(宥,宽也,欲宽其罪,出於刑也)。’有司又曰:‘在辟。’公又曰:‘宥之(又,复也)。’有司又曰:‘在辟。’及三宥不对,走出,致刑於甸人(对,答也。先者,君每言宥,则答之,以将更宽之。至於三,罪定,不复答,走往刑之,为君之恩无已)。公又使人追之曰:‘虽然,必赦之’。有司对曰:‘无及也(罪既正,不可宥,乃欲赦之,重刑杀其类也)。’反命於公(白己刑杀),公素服不举,为之变,如其伦之丧。无服(素服,於凶事为吉,於吉事为凶,非丧服也。君虽不服,臣卿大夫死,则皮弁锡衰以居往吊之。当事则弁。於士盖疑於,同姓则缌衰以吊之。今无服者,不往吊也。伦,谓亲疏之比也。素服,亦皮弁矣),亲哭之(不往吊,为位哭之而已。君於臣,使司哭之)。公族朝於内朝,内亲也。虽有贵者,以齿,明父子也(谓以宗族事会)。外朝以官,体异姓也(体,犹连结也)。宗庙之中,以爵为位,崇德也(崇,高也)。宗人授事以官,尊贤也(官各以能)。登受爵以上嗣,尊祖之道也(上嗣,祖之正统)。丧纪以服之轻重为序,不夺人亲也(纪,犹事也)。公与族燕则以齿,而孝弟之道达矣(以至尊不自异於亲之列)。其族食世降一等,亲亲之杀也(杀,差也)。战则守於公祢,孝爱之深也(行主,君父之象)。正室守太庙,尊宗室,而君臣之道著矣(以其不敢以庶守君所重)。诸父诸兄守贵室,子弟守下室,而让道达矣(以其贵者守贵,贱者守贱。上言父子孙,此言兄弟,互相备也)。五庙之孙,祖庙未毁,虽及庶人,冠,娶妻必告,死必赴,不忘亲也。亲未绝而列於庶人,贱无能也。敬吊、临、赙、,睦友之道也。古者,庶子之官治,而邦国有伦。邦国有伦,而众乡方矣(乡方,言知所乡)。公族之罪,虽亲不以犯有司,正术也,所以体百姓也(犯,犹干也。术,法也。“百姓”,本或作“异姓”非)。刑於隐者,不与国人虑兄弟也。弗吊,弗为服,哭於异姓之庙,为忝祖远之也。素服居外,不听乐,私丧之也,骨肉之亲无绝也。公族无宫刑,不翦其类也(翦,割截也。远,于方反)。 《左传》:襄公十二年,吴子寿梦卒,临於周庙,礼也(周庙,文王庙也。周公出文王,故鲁立其庙。吴始通鲁)。凡诸侯之丧,异姓临於外(於城外,向其国),同姓於宗庙(所出王之庙),同宗於祖庙(始封君之庙),同族於祢庙(父庙也。同族,谓高祖以下),是故鲁为诸姬,临於周庙;为邢、凡、蒋、茅、胙、祭,临於周公之庙(即祖庙也。六国皆周公之支子,别封为国,其祖周公)。 秦商鞅立法,宗室非有军功,不得论为属籍。 汉高祖七年,置宗正官,以叙九族。 文帝四年,复诸刘有属籍,家无所与。赐诸侯王子邑名二千户。 孝武元光元年,复七国宗室前绝属者。 按:孝景三年诏:“楚元王子{艹执}等与吴王濞等为逆,朕不忍加法,除其籍,毋令污宗室。”是年,始诏复之。 後元二年正月,朝诸侯於甘泉宫,赐宗室。 孝昭始元二年,以宗室无在位者,举茂材刘辟疆、刘长乐皆为光禄大夫,辟疆守长乐卫尉。 武帝时,刘辟疆以宗室子随二千石议,论冠诸宗室。清宁少欲,尝以书自娱,不肯仕。昭帝即位,或说大将军光曰:“将军不见诸吕之事乎?处伊、周之位,摄擅权,而背宗室,不与共职,是以天下不信,卒至灭亡。今将军当盛位,帝春秋富,宜纳宗室,又多与大臣共事,反诸吕道,如是可以免患。”光然之,乃择宗室可用者。辟疆子德待诏丞相府。 孝宣地节元年,诏曰:“盖闻尧亲九族,以和万国。朕蒙遗德,奉承圣业,惟念宗室属未尽而以罪绝,若有贤材,改行劝善,其复属,使得自新。” 孝成建始二年,罢博望苑,以赐宗室朝请者。 刘向上封事言:“王氏一姓,朱轮华毂者二十三人。大将军秉事用权,五侯骄奢。排摈宗室,孤弱公族,其有智能者,尤非毁而不进。远绝宗室之任,不令得给事朝省,恐其与己分权。事势不两大,王氏与刘氏且不并立。宜发明诏,吐德音,援近宗室,亲而纳信,黜远外戚,毋授以政,所以褒睦内外之姓,子孙无疆之计也。” 哀帝即位,赐宗室王子有属者马各一驷(《本纪》)。 平帝元始元年诏,宗室属未尽而以罪绝者,复其属。其为吏举廉佐史,补四百石(《本纪》。师古曰:“宗室为吏者,皆令举廉,各从本秩。而以廉吏迁之为佐史者,例补四百石。”)。 四年二月,赐宗室有属籍者爵,自五大夫以上各有差(《本纪》)。 五年正月,祭明堂。宗室子九百人召助祭。礼毕,皆益户,赐爵及金帛,增秩补吏各有差。诏曰:“盖闻帝王以德抚民,其次亲亲以相及也。昔尧睦九族,舜厚叙之。朕以皇帝幼年,且统国政,惟宗室子皆太祖高皇帝子孙及兄弟吴项、楚元之後,汉元至今,十有馀万人,虽有王侯之属,莫能相纟斗,或陷入刑罪教训不至之咎也。《传》不云乎?‘君子笃於亲,则民兴於仁’。其为宗室自太上皇帝以来族亲,各以世氏,郡国置宗师以纟斗之,致教训焉。二十石选有德义者以为宗师。考察不从教令有冤失职者,宗师得因邮亭书言宗伯,请以闻。尝以岁正月赐宗师帛各十匹。” 西汉初宗室封王(帝子王己见《皇子门》,更不录) 楚元王交(高帝弟)代王喜(高帝兄)荆王贾(高帝从父弟)燕敬王泽(高帝从祖昆弟各王受封传国本末见《封建考》,此更不录,後同) △西汉宗室王子侯 高帝时封三人 高后时封三人 孝文时封十四人 孝景时封七人孝武时封一百七十七人 孝昭时封十二人 孝宣时封六十三人 孝元时封四十八人 孝成时封四十三人 孝哀时封九人 孝平时封二十七人 各侯姓名及受封传国本末,并见《封建考》,此更不录。後同。 东汉世祖建武二年十二月戊午,诏曰:“惟宗室列侯为王莽所废,先灵无所依归,朕愍之。其并复故国。若侯身已殁,属所上其子孙见名尚书,封拜(《纪》)。” 十三年二月丙辰,诏曰:“长沙王兴、真定王得、河王邵、中山王茂皆袭爵为王,不应经义。其以兴为临湘侯,得为真定侯,邵为乐成侯,茂为单父侯。”其宗室及绝国封侯者凡一百三十七人。丁已,降赵王良为赵公,太原王章为齐公,鲁王兴为鲁公。 汉置宗正卿,掌序录王国嫡庶之次,及诸宗亲属远近,郡国岁因计上宗室名籍。若有犯法当髡以上,先上诸宗正,宗正以闻,乃报决(胡广曰:“又岁一治诸王世谱差序秩。”)。 和帝元兴元年,宗室以罪绝者,悉复属籍(以後屡有此诏,不悉录)。 魏文帝黄初二年制,封王之庶子为卿公,嗣王之庶子为亭侯,公之庶子为亭伯。 明帝太和五年诏,令诸王及宗室公侯各将子一人朝。 齐王时,宗室曹ぁ上书曰:“大魏之兴,二十四年矣,子弟王空虚之地,君有不使之民,宗室窜於闾阎,不闻邦国之政,权均匹夫,势齐凡庶,内无深根不拔之固,外无磐石宗盟之助,非所以安社稷为,万世之业也。且今之州牧、郡守,古之方伯、诸侯,皆跨有千里之土,兼军武之任,或比国数人,或兄弟并据;而宗室子弟曾无一人闲其,与相维制,非所以强弱枝,备万一之虞也。今之用贤,超为名都之主,或为偏师之帅;而宗室有文者必限之小县之宰,有武者必致百人之上,非所以劝进贤能,褒异宗室之礼也。语曰‘百足之虫,至死不僵’,以其扶之者众也。此言虽小,可以譬大。是以圣王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故天下有变而无倾危之患矣。”冀以此论感寤曹爽,爽不能用。 △魏宗室 曹仁(太祖从弟,仕至车骑将军,封陈侯)曹洪(太祖从弟,仕至骠骑将军,封都阳侯)曹休(太祖族子,仕至大司马、扬州都督,封长平侯)曹真(太祖族子,仕至大司马,封东乡侯) 晋武帝惩魏氏孤立之敝,故大封宗室,授以职任。又诏诸王皆得自选国中长吏、卫将军。齐王攸独不敢,皆令上请。又诏除魏宗室禁锢。 晋置宗正,统皇族宗人谱牒。 △晋宗室王侯 安平献王孚(宣帝弟)彭城穆王权(宣帝弟)高密文献王泰(宣帝弟)范阳城王绥(宣帝弟)济南惠王遂(宣帝弟)谯逊王刚(宣帝弟)任城景王陵(宣帝弟)平原王(宣帝弟)汝南文成王亮(宣帝子)琅琊武王佃(宣帝子)清惠亭侯京(宣帝子)扶风武王骏(宣帝子)梁王肜(宣帝子)赵王伦(宣帝子)齐献王攸(文帝子)城阳哀王兆(文帝子)辽东悼惠王定国(文帝子)广汉殇王广德(文帝子)乐安平王鉴(文帝子)燕王机(文帝子) △宋宗室诸王侯 长沙景王道怜(武帝中弟)临川烈武王道规(武帝季弟)营浦侯遵考(武帝族弟,始武帝辅政时,诸子并弱,宗室唯有遵考云) 孝武制,帝室期亲官非禄官者,月给钱十万。 △齐宗室诸王侯 晁阳元王道度(高帝长兄)始安道王生(高帝次兄)南丰伯赤斧(高帝从祖弟)临汝侯坦之(高帝绝服族子) △梁宗室王侯 吴平侯景(武帝从父弟)长沙宣武王懿(武帝兄)永阳昭王敷(武帝兄)衡阳宣王畅(武帝弟)桂阳简王融(武帝弟)临川静惠王弘(武帝弟)南平元襄王伟(武帝弟)安成康王秀(武帝弟)始兴忠武王忄詹(武帝弟)鄱阳忠烈王恢(武帝弟) 梁置宗正卿,位视列曹尚书,主皇室外戚之籍,以宗室为之。 △陈宗室王侯 永修侯拟(武帝疏属)遂兴侯详 宜黄侯慧纪(武帝从孙)南康愍王昙朗(武帝母弟) △後魏宗室王侯 上左公纥罗(神元帝曾孙)武陵侯因 长乐王寿乐(并章帝後)望都侯颓(昭帝後)六修(穆帝长子)曲阳侯素延 顺阳公郁 宜都王目辰(并桓帝後)吉阳男比干 江夏公吕(道武帝族弟)高凉王孤(平文帝第四子)西河公敦(平文帝曾孙)司徒石(平文帝元孙)武卫将军谓(烈帝第四子)河公齐(烈帝元孙)扶风公处真(烈帝後)文安公泥(魏疏族)实君(昭武帝子)秦王翰(昭武帝子)阏婆 寿鸠 纥根 地干 力真 窟咄(并昭成帝子) 明帝时,京兆王遥夫功昆弟,皆是景穆之孙,至明帝而本服绝,故除遥等属籍。遥表曰:“窃闻圣人所以南面而听天下,其不可得变革者,则亲也,尊也。四世而缌服穷,五世而袒免,六世而亲属竭矣。去兹以往,犹系之以姓而弗别,缀之以食而弗殊。又《律》曰:‘议亲者非唯当世之属亲,历谓先帝之五世。’谨寻斯旨,将以广帝宗,重磐石。先皇所以变兹事条,为此别制者,太和之季,方有意於五、属,经始之费,虑深在初,割灭之起,暂出当时也。且临淮王提分属籍之始,高祖赐帛三千疋,所以重分离;乐良王长命,亦赐缣二千疋,所以存慈眷。此皆先朝殷勤克念,不得已而然者也。古人有言“百足之虫,至死不僵”者,以其辅已者众。臣诚不欲妄亲太阶,苟求润屋,但伤大宗一分,则天子属籍不过千数人而已。在汉,亲王之子不限多少,皆列土而封,谓之曰侯,至於魏晋,莫不广胙河山,称之曰公者,盖恶其大宗之不固,骨肉之恩疏也。臣去皇上虽是五世之远,於先帝便是天子之孙,高祖所以国秩禄赋,复给衣食,后族唯给其赋,不与衣食者,欲以别内外,限异同也。今诸庙之感,在心未忘,行道之悲,倏然己及。其诸封者,身忘之日,三年服终,然後改夺。今朝廷犹在遏密之中,便议此事,实用未安。“诏付尚书博议以闻。尚书令任城王澄、尚书左仆射元晖奏同遥表,灵太后不从。 先是,皇族有谴,皆不持讯,时有宗士元显当犯罪须鞫,宗正约以旧制。尚书李平奏以宗室磐石,周布天下,其属籍疏远,荫官卑末,无良犯宪,理须根究,请立限断,以为定式。诏曰:“汉绵远,蕃衍代滋,植籍宗氏而为不善者,良亦多矣。先朝既无不讯之格,而空相矫恃,以长为暴,诸在议请之外者,可悉依常法。” △北齐宗室王侯 赵郡王琛(神武帝弟)清河王岳(神武从父弟)广平公盛(神武从叔祖)扬州公永乐(神武从祖兄子)上洛王思宗(神武从子)平秦王归彦(神武族弟)武兴王普(归彦兄子)长乐太守灵山(神武族弟。神武诸子已见《皇子门》) 齐置大宗正寺,掌宗室属籍,统皇子、王国、诸长公主家。 周宗室无封爵贵显者。周文帝诸子已见《皇子门》,更不重叙。 △隋宗室诸王 蔡景王整(文帝次弟)滕穆王瓒(文帝弟)道宣王嵩(文帝弟)卫昭王爽(文帝弟)河王弘(文帝从弟)义城公处纲(文帝族父)离石太守子崇(武元帝族弟) △唐宗室四十一房 一曰定州刺史(名乞豆,仕後魏。太祖景皇帝虎之次弟),二曰南阳公(景帝子,名延伯),三曰谯王(景帝子,名真),四曰葵王(景帝子,名冈),五曰毕王(景帝子,名璋),六曰雍王(景帝子,名),七曰郇王(景帝子,名),八曰大郑王(景帝子,名亮),九曰蜀王(代祖元皇帝之子,名湛),十曰巢王(高祖子元吉),十一曰大楚王(高祖子智),十二曰荆王(高祖子元景),十三曰徐王(高祖子元礼),十四曰韩王(高祖子元嘉),十五曰彭王(高祖子元则),十六曰小郑王(高祖子元懿),十七曰霍王(高祖子元轨),十八曰虢王(高祖子凤),十九曰道王(高祖子元庆),二十曰邓王(高祖子元裕),二十一曰舒王(高祖子元名),二十二曰鲁王(高祖子灵夔),二十三曰江王(高祖子元祥)二十四曰密王(高祖子元晓),二十五曰滕王(高祖子元婴),二十六曰恒山王(太宗子承乾),二十七曰吴王(太宗子恪),二十八曰濮王(太宗子泰)二十九曰蒋王(太宗子恽),三十曰越王(太宗子真),三十一曰纪王(太宗子慎),三十二曰曹王(太宗子明),三十三曰泽王(高宗子上金),三十四曰章怀太子(高宗子贤),三十五曰湖阳郡王(睿宗子范),三十九惠宣太子(睿宗子叶),蜀王房(睿宗子),又有陇西、渤海二房,附见其谱,定著三十九房。自元宗以後,诸王不出ト,不分房,子孙阙而不见。 太宗贞观元年初,上皇欲︹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於天下,利乎?”封德彝对曰:“前世唯皇子及兄弟乃为王,自馀非有大功,无为王者。上皇敦睦九族,大封宗室,自两汉以来,未有如今日之多者。爵命既崇,多给力役,恐非示天下以至公也。”上曰:“然。朕为天子,所以养百姓也,岂可劳百姓以养己之宗族乎?”乃诏降宗室郡王,皆为县公,惟有功者数人不降。 元宗先天之後,皇子幼则居内,东封後,以年渐长成,乃於安国寺东附苑城同为大宅,分院居之,名为十王宅,令中官押之,於夹城中起居,每日家令进膳,又引词学工书之人入教,谓之侍读。十王谓庆、忠、棣、鄂、荣、光、仪、颖、永、济,盖举全数。其後盛、寿、仪、陈、丰、恒凉六王,又就封入内宅。开元二十五年,鄂、光得罪,忠王继大统。天宝中,庆、棣又殁,唯荣、仪十四王居内。而府幕列於外坊,岁时通名起居而己。外诸孙长成,又於十宅外置百孙院。每岁幸华清宫侧亦有十王宅、百孙院,十王宫人每院四百馀人,百孙院三四十人。又於宫中置维城库,诸王月俸物纳之以给用。诸孙纳妃嫁女,亦就十院中。太子不居於东宫,但居於乘舆所幸之别院。太子之子亦分院而居,婚嫁则同亲王、公主,於崇仁里之礼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