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通考 - 第 188 页/共 334 页

陈氏曰:怀州教授陶直夫录。侃之後也。 ※《帝王系谱》一卷 陈氏曰:武夷吴达公路撰。政和壬辰也。自汉迄周显德,每代略具数语。其论曹操鲞胁君后,无复臣礼,逆节巳显,会其病死,故纂窃之恶,漏在身後。昔人谓其不敢危汉者,亦不其情耳。此论与愚意合。 ※《群史姓纂韵谱》六卷 陈氏曰:永福黄邦先宋显撰。凡史传所有姓氏皆有韵,聚而著其所出。建炎元年,其兄邦俊宋英为之序。 ※《古今姓氏书辩证》四十卷 陈氏曰:校书郎、史馆校勘临川邓名世元亚撰,其子椿年绪成之。 ※《皇朝百族谱》四卷 陈氏曰:长沙丁维皋撰。周益公为之序。时绍兴末也。仅得百二十有三家,其阙遗尚多,未能有续裒集者。 周平园序曰:君子之著书也,有心於劝戒而无意於好恶,然後可以施当今而传来裔。昔者世系之学,盖尝盛矣。姓有苑,官有谱,氏族有志,朝廷以是定流品,士大夫以是通昏姻。然行之一时,其弊有不胜言者,何也?好恶害之也。是故进新门则退旧望,右膏梁则左寒。进而右者以为荣,荣则夸,夸则必侈;退而左者以为辱,辱则怒,怒则必怨。以侈临怨,则生乎其时者悉力以逞憾,出乎其後者贪名以自欺。此正伦所以凿杜固,义府所以陷不辜,而无知如崇韬者,所以流涕於尚父之墓而不耻也。长沙丁公维皋,宿学耆儒,慨然以谱牒为任,未有闻而不求,求而不得,得而不录也。日裒月聚,殆且百家。而又推其源流,条其派别,自微以至著,由远以及近,疏戚穷达,可指诸掌。如尝从其父兄而友其子弟也,如与之同乡党而接姻连也,不亦博而知要也哉!维皋不鄙,谓子使序其首。予曰:书不待序也。然维皋之意,不可以不明。盖世臣巨室则必书,读者可以知先烈之有贻,而思保其阀阅也;方兴未艾则必书,读者可以知将相之无种,而思大其门闾也。至於四姓小侯,重茵叠衮,则知无两汉败亡之祸;勋臣劳旧,传龟袭紫,则知无三世道家之忌。上以彰国朝人物之盛,下以为子孙昭穆之辩,向所谓有心於劝戒而无意於好恶者,不在兹乎!他日其得益多,其编益详,上之太史,传之荐绅,子亦将乞其副而寓目焉。对千客而不犯一人之讳,或可勉也。 容斋洪氏《随笔》曰:姓氏之书,大抵多谬误。如唐《贞观氏族志》,今巳忘其本;《元和姓纂》,诞妄最多;国朝所修《姓源韵谱》,又为可笑。姑以洪氏一项考之,云:“五代时有洪昌、洪杲,皆为参知政事。”予按此二人乃五代南汉僭主刘Ζ之子,及晟嗣位,用为知政事。其兄弟本迁“弘”字,以本朝国讳,故《五代史》追改之,元非姓洪氏也。此与洪庆善序丹阳弘氏云“有弘宪者,元和四年尝跋《辋川图》”,不知弘宪乃李吉甫之字耳,其误正同。 ※《阙里世系》一卷 晁氏曰:皇朝孔宗翰修孔子家谱也。《唐 艺文志》有《孔子系叶传》,今亡。其家所藏谱虽曰古本,止叙承袭者一人,故多疏略。宗翰元丰末知洪州,刊於牍。绍兴中,端朝者续之,止於四十九代。洪兴祖又以《史记》并《孔光》、《孔僖传》及太子贤注,与《宰相世系》诸家校正,且作《年谱》,列於卷首。 ※《史氏谱》一卷 陈氏曰:奉直大夫米宪录。盖国初勋臣米信之後。信五世为芾元章,又三世为宪。 右谱牒。 ※《唐艺文志》四卷 陈氏曰:《新唐书》中录出别行。监中有印本。 ※《吴氏西斋书目》一卷 晁氏曰:唐吴兢录其家藏书,凡一万三千四百六十八卷。兢自撰书附於正史之末,又有续抄书列於後。 ※《文选著作人名》三卷 晁氏曰:唐常宝鼎撰。纂《文选》所集文章著作人姓氏、爵里、行事,及其著作之意。 ※《十三代史目》三卷 晁氏曰:唐殷仲茂撰。辑《史记》、两汉、三国、晋、宋、齐、梁、陈、後魏、北齐、周、隋史籍篇次名氏。国朝杜镐以唐、五代书目缵之。 ※《崇文总目》六十四卷 晁氏曰:皇朝王尧臣等撰。景中,诏张观、李若谷、宋痒取昭文、史馆、集贤、秘阁书,刊正讹谬,条次之,凡四十六类,计三万六百六十九卷。康定三年书成,尧臣及提举官聂冠卿、郭稹加阶邑,编修官吕公绰、王洙、刁约、欧阳修、杨仪、陈经各进秩有差。《国史》谓书录自刘向至母所著皆不存,由是古书难考,故此书多所谬误。 陈氏曰:时撰定诸儒皆有论议,欧公《文集》颇见数条。今此惟六十六卷之目耳,题云绍兴改定。 夹氵祭郑氏曰:《崇文总目》,众手为之。其有两类极有条理,古人不及,後来无以复加也。道书一类有九节,九节相属而无杂揉。又杂史一类,虽不标别,然分上下二卷,即为二家,不胜滥。及睹《崇文》九节,正所谓大热而濯以清风也。杂史一家,《隋》、《唐》二志皆不成条理,今观《崇文》之作,贤於二志远矣。此二类往往是一手所编,惜乎当时不尽以其书属之也。 又曰:《崇文总目》出新意,每书之下,必著说焉。据标类自见,何用更为之说?且为之说也已自繁矣,何用一一说焉?至於无说者,或後书与前书不殊者,则强为之说,使人意怠。且《太平广记》者,乃《太平御览》别出。《广记》一书,专记异事,奈何《崇文》之目所说不及此意,但以谓博采群书,以类分门?凡是类书,皆可博采群书,以类分门,不知《御览》之与《广记》又何异?《崇文》所释,大概如此,举此一条,可见其他。 ※《大宋史馆书目》一卷 晁氏曰:皇朝史馆书。总计一万五千一百四十二卷。 ※《邯郸图书志》十卷 晁氏曰:皇朝李淑献臣撰。淑,若谷之子也。载其家所藏图书五十七类,经史子集通计一千八百三十六部,二万三千一百八十六卷。其外又有《艺术志》、《道书志》、《书志》、《画志》,通为八目。 陈氏曰:号《图书十志》。皇己丑自作序,以示子孙。曰朋、圭、刍者,其子寿朋、复圭、德刍也。 ※《成都刻石总目》三帙 晁氏曰:皇朝刘泾撰。元中,蔡京帅成都,以意授泾纂府县碑板幢柱。自东汉初平,迄伪蜀广政,凡二百六十八。 ※《田氏书目》六卷 晁氏曰:皇朝田镐撰。田伟居荆南,家藏书三万卷。镐,伟之子也,因成此目。元中,袁默为之序。 ※《群书备检》十卷 晁氏曰:未详撰人。辑《易》、《书》、《诗》、《左氏》、《公羊》、《梁》、《二礼》、《论语》、《孟子》、《荀子》、《扬子》、《文中子》、《史记》、两《汉》、《晋》、《宋》、《齐》、《梁》、《陈》、《後周》、《北齐》、《隋》、《新》、《旧唐》、《五代史》书,以备检阅。 ※《秘书省四库阙书目》一卷 陈氏曰:亦绍兴改定。其阙者注“阙”字於逐书之下。 ※《集古录跋尾》十卷 陈氏曰:欧阳修撰。编述之意,序文详之,世所共知,不复著。 ※《集古目录》二十卷 陈氏曰:公子礼部郎官裴叔弼撰。公既为跋尾二百九十六篇,命裴撮其大要,别为目录。裴之序云尔。今改集中凡三百五十馀跋。 ※《欧公亲书集古录跋》六卷 庐陵所刻。凡二百五十篇,视集中阙七之二。 ※《太宗御制御书目》一卷 陈氏曰:玉宸殿所藏,兼有真宗御制序十四篇。又本稍多而无序文。 ※《真宗御制碑颂石本目录》一卷 陈氏曰:凡九十名件。乾兴所刊板。 ※《龙图阁瑞物宝目》、《六阁书籍图画目》共一卷(玉宸殿书数附) 陈氏曰:已上平江虎邱寺御书阁有元颁降印本,传写得之。 ※《京兆金石录》六卷 陈氏曰:北平田概纂。元丰五年王钦臣为序,自为後序。皆记京兆府县古碑所在,览之使人慨然。 ※《金石录》三十卷 陈氏曰:东武赵明诚德甫撰。其所藏二千卷。盖仿欧阳《集古》,而数则倍之。本朝诸家蓄古器物款识,其考订详洽,如刘原父、吕与叔、黄长睿多矣。大抵好附会古人名字,如“丁”字即以为祖丁,“举”字即以为伍举,“方鼎”即以为子产,“仲吉”即以为Τ吉之类。邃古以来,人之生世夥矣,而仅见於简册者几何?器物之用於人亦夥矣,而仅存於今世者几何?以其姓字、名物之偶同而实焉,余尝窃笑之。惟其傅会之过,并与其详洽者,皆不足取信矣。惟此书跋尾独不然,好古之通人也。明诚,宰相挺之之子。其妻易安居士李氏为作後序,颇可观。 ※《广川藏书志》二十六卷,《书跋》十卷,《画跋》五卷 陈氏曰:徽猷阁侍制东平董彦远撰。以其家藏书,考其本末,而为之论说,及於诸子而止。盖其本意,专为经设也。 ※《宝墨待访录》二卷 陈氏曰:礼部侍郎襄阳米芾元章撰。记承平时故家所藏晋、唐遗迹。 ※《群书会记》三十六卷 陈氏曰:郑樵撰。大略世所有之书,非必其家皆有之也。 ※《夹氵祭书目》一卷,《图书志》一卷 陈氏曰:郑樵记其平生所自著之书。《志》者,盖述其著作之意也。 ※《集古系时录》十卷,《系地录》十一卷 陈氏曰:郑樵撰大抵因集古之旧,详考其时与地而系之,二书相为表里。 ※《秦氏书目》一卷 陈氏曰:濡须秦氏,元二年有为金部员外郎者闻於朝,请以宅舍及文籍不许子孙分割。 ※《藏六堂书目》一卷 陈氏曰:莆田李氏云唐江王之後,有家藏诰命。其藏书自承平时,今浸以散逸矣。 ※《吴氏书目》一卷 陈氏曰:奉议郎漳浦吴与可权家藏。闽中不经兵火,故家文籍多完具,然地湿,苦蠹损。 ※《晁氏读书志》二十卷 陈氏曰:昭德晁公武子止撰。其序言得南阳公书五十箧,合其家旧藏,得二万四千五百卷。其守荣州,日夕仇校,每终篇辄论其大指,时绍兴二十一年也。其所发明,有足观者。南阳公未知何人,或云度宪孟也,未详。 ※《遂初堂书目》一卷 陈氏曰:锡山尤氏尚书袤延之,淳熙名臣,藏书至多,法书尤富。尝烬於火,今其存亡几矣。 诚斋序略曰:延之於书靡不观,观书靡不记。每公退则闭户谢客,日记手钞若干古书,其子弟及诸女亦钞书。一日谓予曰:“吾所钞书,今若干卷,将汇而目之,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而读之以当友朋,幽忧而读之以当金石琴瑟也。”乃属予序其书目。余记序之,将借而传焉。 ※《中兴馆阁书目》三十卷 陈氏曰:秘书监临海陈癸叔进等撰。淳熙五年上之。中兴以来,庶事草创,网罗遗逸,中秘所藏,视前世独无歉焉,殆且过之。大凡著录四万四千四百八十六卷,盖亦盛矣。其考究疏谬亦不免。 ※《馆阁续书目》三十卷 陈氏曰:秘书丞吴郡张攀从龙等撰。嘉定十三年上。以淳熙後所得书,纂续前录,草率尤甚。凡一万四千九百四十三卷。 ※《郑氏书目》七卷 陈氏曰:莆田郑寅子敬以所藏书为七录,曰经,曰史,曰子,曰艺,曰方技,曰文,曰类。寅,知枢密院侨之子,博闻强记,多识典故。端平初,召为都司,执法守正,出为漳州以没。 ※《宝刻丛编》二十卷 陈氏曰:临安书肆陈思者,以诸家集古书录,用《九域志》京府州县系其名物,而昔人辩正审定之语具著其下,其不详所在附卷末。 右目录。 ●卷二百八 经籍考三十五 ○子(儒家) 《汉 艺文志》:儒家者流,盖出於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心於《六经》之中,留意於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於道为最高。孔子曰:“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唐、虞之隆,殷、周之盛,仲尼之业,已试之而效者也。然惑者既失精微,而辟者又随时抑扬,违离道本,苟以讠华众取宠。後进循之,是以《五经》乖析,儒学浸衰,此则辟儒之患也(辟读曰僻)。 《隋 经籍志》曰:儒者,所以助人君明教化者也。圣人之教,非家至而户说,故有儒者宣而明之。其大抵本於仁义及五常之道黄,帝尧、舜、禹、汤、文、武咸由此则。《周官》,太宰以九两系邦国之人,其四曰儒,是也。其後陵夷衰乱,儒道废缺,仲尼祖述前代,修正《六经》,三千之徒,并受其义。至於战国,子思、孟轲、荀卿之流,宗而师之,各有著述,发明其指,所谓中庸之教,百王不易者也。俗儒为之,不顾其本,苟欲讠华众,多设问难,便辞巧说,乱其大体,致令学者难晓,故曰“博而寡要”。 《汉志》:五十三家,八百三十六篇(入扬雄一家,三十八篇)。 《隋志》:六十二部,五百三十卷(通计亡书,合六十七部,六百九卷)。 《唐志》:六十九家,九十二部,七百九十一卷(陆善经以下不著录三十九家,三百七十一卷)。 《宋三朝志》:五十一部,三百七十一卷。 《宋两朝志》:二十部,一百四十三卷。 《宋四朝志》:二十四部,一百九十七卷。 《宋中兴志》:九十六家,一百一十八部,八百五十七卷。 ※《曾子》二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