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会要辑稿 - 第 927 页/共 1125 页
【宋会要】
唐制有知礼仪院、礼仪使之目,自建中后,惟郊祀权置礼仪使,事毕即停。国初,止以礼院掌其事。雍熙初封禅,别命学士常参官七人同详定仪注,事毕即罢。大中(详)[祥]符元年东封,又命学士待制五人与判礼院利瓦伊、孙爽、姜屿详定仪注,事毕,遂不废局。汾阴圣祖降奉祀并然。真宗大中祥符六年八月,诏以起居院详定所为礼仪院,命兵部侍郎赵安仁、翰林学士陈彭年同知院。初置详定所,即命彭年领其事,以彭年修《起居注》,故命就起居院为官局。《长编》注:详定所自元年四月置,至六年八月庚午改名礼仪
院,徙起居院于三馆。七年二月,以参知政事丁谓判礼仪院,而陈彭年知院如故。先是,赵安仁与彭年同知院,至是安仁罢领事,止命谓与彭年领之。自是多以参知政事一员判院,以学士、丞郎诸三品以上一员知院,揭榜刻印,移文他局,悉以银台司为准。若中书、枢密院判院,则移文诸司,自宣徽院、御史台以下,皆用札子。其后别置院于右掖门外。凡行礼皆用仪仗法物。有不合典礼者,悉裁定制度。内外书奏中书礼房所主者,悉付之。择三司、京百司胥史以充其令史,又令礼部礼直官分番祗应,诸司轮番赴院祗应。急速公事,皆填印纸札子,实时行遣。时朝廷奉祠祭尤谨,凡作一事件,纤微委曲,多所规创。六月,诏:「礼仪院应行遣仪式:于宣徽院行头子,御史(头)[台]行牒处,礼仪院并札送。如不是中书、密院大臣判,即并行公牒,库务依旧行札子。于三司行帖处,并札付。于行牒处,亦牒。系祗应礼仪仪仗祠祭司分,亦札送。于诸路转运司,并两京、诸州府,或行牒,或行札子。应干议请事,于中书、枢密院,即申状。如传圣旨或常程小事,即依合门例写札子,用印送所属房分。应干详定仪注仗卫祀祭公事,合写到进呈者,如属中书,即具札子次第商量,附中书进呈。如系抽差执仪兵士鞍马,属密院,亦依此附进。应每遇行礼逼促,即逐急施行。令告报逐处,依合门札子例,用印发遣。如行下文字后,逐处报应未备者,批送逐处,重行供析。及诸处有所申禀,亦实时翻录。行遣不及者,批与指挥。应自东封后,凡行大礼,系太常礼院及详定所逐时文字,今来礼仪院并 索,一处编录收掌,准备检阅。其诸司礼仪条制事件,亦合分明编录。应干礼仪仪仗祠祭及缘行礼事,委逐处看详见今祗应仪式,如有未便事件,从本司擘划起请,申礼仪院参议改更。应仪仗礼服缘行礼所用放逐处,各取一事件看验。如有故闇不任整饰者,送三司,令本案判官管勾修整。内未合典礼事件,即别定制度。应遇皇帝升坛行礼,其升坛殿诸司祗应人衣服冠帻,令别遣一番,封(舂)[桩]管系。如有制度不如法者,即便参定。应帐设什物缘行礼及坛殿所用,令仪鸾司造撰一番,别库封桩,常时不得杂用。应诸司各祗应手分,每日常轮一人,祗俟缓急勾唤指挥公事。应每遇行礼合升坛殿祗应诸司职掌等,令于习仪前五日,各具逐处差定人数、姓名,赴礼仪院。合要公用钱,依礼院例,月给十千。应礼仪院主押人,月特支钱三千,前后行二千。其押到守阙人,须入仕及三周年,即依例给食直笔墨钱。后三周年,曾经祗应大礼无过阙,即牒御史台试书札,补逐处正名,叙理劳考。如功过杖已下一次,殿一年;如遇文字并多,听于馆阁楷书诸司守阙内选差抄
写。」
天禧元年三月,枢密使王钦若言:「礼仪院实司容典,以奉禋祀。创置已来,皆参知政事兼判。昨者宣读天书之际,臣受诏权令管勾,方当大礼,不敢固辞。今请别选官以总其事。」诏钦若兼领之。
仁宗天圣元年四月,枢密副使张士逊等言:「礼仪院占公人二十二人,岁费钱千七百余贯,非泛行礼支给在外,日逐行遣祗应不多。详定仪制,久来属太常礼院管勾,今请停罢。所有承受宣 、行遣公案诸般文字,并付礼院。」乃诏罢礼仪院,以知礼仪院、翰林学士晏殊,龙图阁直学士冯元为判太常礼院,同判太常礼院官为同知院。太常礼院,典礼所自出,大中祥符中中:原无,据《长编》卷一○○补。,又增置礼仪院,以辅臣领其事。至是始罢之。
职官 宋会要辑稿 职官二二 大晟府
大晟府
国朝礼乐掌于奉常。崇宁初,置局议大乐,乐成,置府建官以司之,礼、乐始分为二。府在宣德门外天街之东,隶礼部,序列与寺监同在太常寺之次。以大司乐、典乐为长、贰;次曰大乐令,秩比丞;其次曰主簿,曰协律郎。又有按协声律、制撰文字、运谱等官,以京朝官、选人或白衣士人通乐律者为之。又差武臣监府门及大乐法物库。又有侍从及内省近侍官提举。所典六案:曰大乐,曰 吹,曰宴乐,曰法物,曰知杂,曰掌法。其所辖则钤辖教坊所及教坊,吏属则有胥长、胥史、胥佐、贴书,掌官物者则有专知、副知、库子,工属则有乐正、乐师、色长、上工、中工、下工、舞师云。
徽宗崇宁四年八月二十七日,诏曰:「 者得隐逸之士于草茅之贱,获《英》《茎》之器于受命之邦,适时之宜,以身为度,铸鼎以起律,因律以制器,按协于廷,八音克谐。新乐宜赐名曰《大晟》,其旧(药)[乐]勿用。」
五年九月二十日,诏曰:「乐不作久矣。朕承先志,述而作之,建官分属,设府庀徒,以成一代之制。而近者省废,并之礼官。夫舜命夔典乐,命伯夷典礼,各分所守,其大晟府名可复
旧。」是年二月,尝省内外冗官,大晟府省废恐亦在是月,至此有复旧之诏。
大观四年八月十一日,诏:「大晟官徒廪给繁厚,未适其中。自今省乐令一员,监官二员,吏禄并视(大)[太]常格。」
宣和二年七月十六日,诏:「大晟府近岁添置按协声律及制撰,殊为冗滥,白身满岁,即补迪功郎,侥幸为甚,可并罢。在任者依省罢法。」
八月十五日,诏罢大晟府制造所。
十八日,尚书省言:「奉诏,在所及诸路乐工,旧制上系免行,后来增破请给,必为冗滥,可并依旧制。内在京乐工,遇朝会祠事日,特与支给食钱,仍立定人额。本府检会旧来祠祭共四十三次,今来年中祠祭及明堂颁朔布政通计八十一次,并非泛应奉在外教习食钱,见依本府格令外,今措置到朝会祠事日,特支食钱下项:上、中、下乐工、舞师各一百文,色长二百文,副乐正、乐师共六人,各三百文,乐正共二人,各五百文。本府见管乐正六百三十五人,舞师一百五十人,共计七百八十五人。今欲用见管七百八十五人立为定额,今后便不添人。其不足人,乞依例借教坊乐人并守阙舞师。契勘破教习食钱,每年都计支六千四百六十一贯五百八十文。乐正年终每名共支钱四十贯文,副乐正年终每名共支钱一十贯二百文,乐师年终每名共支钱三贯九百文,运谱年终每名共支钱三贯九百文。乐正二人,每名每月料钱十贯文,米麦各一硕,春冬衣绢
共一十疋,绵一十两,单罗公服一领,夹罗公服共二领。副乐正二人,每名每月料钱八贯文,米麦各一硕,春冬衣绢共七疋,绵八两,单公服一领,夹公服共二领。乐师四人,每名每月料钱六贯文料:原作「粮」,据上文改。,米一硕,麦五斗,春冬衣绢共六疋,单公服一领,夹公服共二领。运谱并色长共四十四人,每名每月料钱五贯文,米一硕,麦五斗,春冬衣绢共四疋,单罗公服一领,夹罗公服共二领。上工一百六十人,每名每月料钱四贯文,米一硕,春冬衣绢二疋。中工一百五十八人,每名每月料钱三贯文,米一硕,春冬衣绢共二疋。下工并舞师共四百十九人,每名每月料钱二贯文,米一硕,春冬衣绢共二疋。已上都计钱五万四千二百八贯三百二十文。检承崇宁五年十一月 令,诸乐工教习日支食钱。后稍精熟,免日教。遇大礼、大朝会前一月,大祠前半月,中祠前十日,小祠前五日教习。各前期在家习学,止赴大寺协律厅草按一日,并台官按乐一日。」诏:「教习草按乐日分,并依未置府以前旧制。遇依旧制合破按乐日分,并特依崇宁五年十一月条支破食钱。」
七年十二月二十二日,诏罢大晟府并教乐所。
职官 宋会要辑稿 职官二二 教坊
教坊
【宋会要】
国朝凡大宴、曲宴,应奉车驾游幸,则皆引从。及赐大臣宗室筵设,并用之。置使一人,副使二人,都色长四人,色长三人,高班都知二人,都知四人。第一部十一人,第二部二十四人,第三部六人,第四部五十四人,贴部九十八人。旧使至贴部止二百四人,复增高班都知已下,皆执色。杂剧二十四人,版二十人,歌二人,琵琶二十一人,箜篌二人,笙十一人,筝十八人,筚篥十二人,笛十二人,方响十一人,羯鼓三人,杖鼓二十九人,大鼓七人,五弦四人。别有排乐三十九人,掌諲文字一人。
太祖开宝八年四月二十九日,教坊使卫得仁年老乞外官,引后唐故事,希领郡。帝谓宰相曰:「用伶人为刺史,此乱世事焉,可法耶 此辈止宜于乐部中选授。」乃以为太常寺太乐
局令。(太常)
太平兴国三年十月二十九日,诏:「两浙所进淮海王伶人马国安等百余人,俾教坊肄习之,马迎恩等四十五人,赐钱俶。」
四年三月二十一日,成都府传送伶官五人,令教坊肄习之。
七年五月二日,以秦府伶官二十人肄教坊,余纵之。
雍熙二年八月二十四日,教坊使郭守忠上言求外任,帝赐以束帛,因谓宰相曰:「朕承累朝丧乱之后,所以励精为治,祈寒暑雨,未尝自便,盖恐政事壅滞。今天下安治,自谓劳苦有效矣,若以酒乐自娱,则万务将壅,百姓何所诉哉!然守忠之情,亦可念也。」宋琪等对曰:「陛下求理切至,未尝游心宴乐,俳优之徒,无所施其技,故守忠求外任以自效。」
端拱元年八月,出教坊伶官二十六人,补诸州镇将。
真宗咸平六年正月八日,以教坊使郭守忠为郑州团练副使,以其请老,遂授散秩。
景德三年九月六日,御含元殿,阅视翌日大宴百戏,有竿木戏,妇人立身如戏槊。帝曰:「岂妇人所宜为 」遽令退去。
大中祥符三年十二月,诏教坊优词,令使副与掌撰文字人修定。
六年正月,诏:「教坊入内祗应,委副候提辖,不得妄有陈乞。例进儿男,许于使副处陈状,具所习曲调按试。精通及好人材,即开析体例实封,于内东门以通。覆验不同,使副并同严断。今后祗应及十五年已上,艺事精通,即许经使副陈状按试,责同色人连名委保闻奏。候同入内祗应,即别具闻奏。当议改转,
或加服色,使副不为行遣,许于登闻鼓院投状。凡祗应毕,赐茶酒,谢恩便退。非唤名宣问,不得近前。」
天禧三年十二月二十三日,诏:「自今赐契丹及高丽使御筵,其乐人语词,教坊令舍人院撰,开封府衙前令直馆撰。」以承前乐工致语未合程序也。以上《国朝会要》。
高宗建炎二年二月二十日,诏:「自来以内侍官二员兼钤辖教坊,盖太平无事时故事。近缘内侍官更代,失于检察,仍带前项兼领,实虽废而名尚存。所有内侍钤辖教坊名阙,可减罢,更不差置。」
绍兴十四年二月十日,钤辖钧容直所言:「被旨,条具祖宗以来置教坊典故。旧有钤辖教坊所官,钤辖二员,系入内内侍省奏差本省供奉官以下充。吏额点检文字前行各一名,后行三人,贴司二人,教坊手分、贴司各二人。旧额乐人四百一十六人,使副三人,管干教坊公事人员一十三人。内都色长二人,兼管辖排乐色长、都部头各二人,部头三人,副部头一人,长行四百人。乐艺色目人:琵琶一十五人,双韵子、五弦各二人,筝一十二人,箜篌三人,箫二十人,笙一十二人,觱篥八十人,笛七十人,方响一十五人,头板二人,拍板参军各一十二人,杂剧八十人,杖头七十人,大鼓一十五人,羯鼓三人,制撰文字、同制撰文字各一人,排乐六十人,内节级二人。籍定应奉诸色人:左右蹴球等军各五十四人,左右百戏军遇燕差一百人。队舞小儿、队舞女童,如集英
殿大宴,天申节尚书省斋筵,上元节宣德门露台上队舞,并前期点集拣选合用人数入教坊。」从之。
三十一年六月十二日,诏教坊日下罢,并令逐便。以上《中兴会要》。
云韶部
云韶部者,黄门乐也。开宝中,平岭表,择广州内臣之聪警者,得八十人,令于教坊习乐艺,赐名曰箫韶部。雍熙初,改曰云韶部。有主乐内品三十人,歌三人,杂剧二十四人,琵琶四人,笙四人,筝四人,板四人,方响三人,觱篥八人,笛七人,杖鼓七人,羯鼓二人,大鼓二人,傀儡八人。每上元观灯、上巳端午观水戏,皆命作乐于宫中。遇南至、元正、清明、春秋观社之节,亲王内中宴射,则亦用之。奏大曲十三,一曰中吕宫《万年欢》,二曰黄锺宫《中和乐》,三曰南吕宫《普天献寿》。此曲并太宗所制。四曰正宫《梁州》,五曰林锺商《泛清波》,六曰双调《大定乐》,七曰小石调《喜新春》,八曰越调《胡渭州》,九曰大石调《清平乐》,十曰般涉调《长寿仙》,十一曰高平调《罢金钲》,十二曰中吕调《绿腰》,十三曰仙吕调《彩云归》。乐用琵琶、觱篥、笛、方响、杖鼓、羯鼓、大鼓、拍板,杂剧用傀儡。以上《国朝会要》。
钧容
钧容直者,军乐也。有内侍一人,或二人监领。有押班二人,执乐二百三十二人。旧有百三十六人,景德三年加歌二人,杂剧四十人,板十人,琵琶七人,笙九人,筝九人,觱篥四十五人,笛三十五人,方响十一人,杖鼓三十四人,大鼓八人,羯鼓三人,喝诞十人,小乐器一人,排乐四十人,掌撰词一人。太平兴国三年,诏籍军中之善乐者,命曰引龙直,每巡省、游幸、亲征,则骑导车驾而奏乐。若御楼观灯、赐酺,或赏花、习射、观稼,则亦与
教坊同应奉。赐酺,则载第一山车。端拱二年,又选捧日、天武、拱圣军晓畅音律者,增多其数,以中使监视,藩臣以乐工上贡者亦隶之。淳化三年,改名钧容直,取钧天之义。初用乐工同云韶部。大中祥符五年,因鼓工温用之请,增龟兹部如教坊。其奉天书及四宫观,皆用之。又有东西班乐,亦太平兴国中选东西班习乐者。乐器独用银字觱篥、小笛、小笙,每骑从车驾而奏乐或巡方,则夜奏于宫殿庭。又诸军皆有善乐者,每车驾亲祀回,则衣绯绿衣,自青城至朱雀门,列于御道之左右,奏乐迎奉。其声相属,闻十数里。或军中宴设,亦奏之。复有掉刀、枪牌、蕃歌等,不常其数。及置清卫军,选习乐者,令钧容直教之,内侍主其事。其园苑赐会及馆待契丹使,有亲从亲事乐及开封府衙前乐。园苑又分用诸军乐。诸州皆有衙前乐营。以上《国朝会要》。
高宗绍兴九年四月二十一日,上谓辅臣曰:「闻殿司召募钧容直乐工,颇属搔扰。除军中旧人存留外,可更不添募。」先是,杨存中以钧容班旧管四百人,今止有六十九人,乞进逐收补,权以二百人为额。虽已得指挥添募,后闻搔扰,遂降诏止之。
十四年二月十四日,宰执进呈钧容直乞推赏,上曰:「只可与支赐,仍作第一次祗应有劳。今后并依此体例,庶绝后来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