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会要辑稿 - 第 738 页/共 1125 页
皇佑五年闰七月二十日,诏:「诸科举人自今后终场问大义十
道,每道举科首一两句为问,能以本经注疏对而加以文辞润色发明之者为上天头原批:「『之』字疑衍。」;或不指明义理,但引注疏备者次之,并为通明;若引注疏及六分者为粗;其不识本义,或连引他经而文意乖戾、章句断绝者为否。并以四通为〔合〕格(合)。九经、五经止问大义,而不须注文全备。其《九经》场数并减二场,仍不问兼经。」
嘉佑三年七月二十九日,诏:「应明经举者,内三礼、三传科兼经中小二经。」以上《国朝会要》。
神宗熙宁四年二月一日,中书门下言:「明经科欲行废罢,并诸科额内元解明经人数添解进士,及更俟一次科场,不许新应人投下文字,渐令改习进士。仍于京(陕)[东]东西、河东、河北、京西五路先置学官,使之教导。其南省所添进士奏名,仍且令别作一项,止取京东等五路应进士并府监诸路曾应诸科改应进士充,所贵合格者多,可以诱进诸科向习进士科业。」从之。
八月八日,知德州阎充国言:「乞许旧读《春秋》举人且于三传中治一经为业。看详诸路旧应三传明经人,如不愿改科应进士举者,欲令依旧应本科。仍依明经旧条考校,如合格,即于诸科额内解送。将来科场,非曾应三传明经人,不得辄应此科。」从之。
《文献通考》:熙宁八年颁王安石《诗》《书》《周礼义》于学官,谓之《三经新义》。先是,王安石奏学官试文,且言黎侁、张谔文胜而违经旨,帝曰:「今谈经者人人殊,何以一道德。卿有所著,其以颁行,使
学者归一。」安石曰:「已令陆佃、沈季长训释《诗》义矣。」帝曰:「佃辈信能发明奥旨乎 」安石曰:「虽命之训,而臣实商度也。」旧制开封府发解三百余额,国子监额不及其半,至是合试而通取之。
哲宗元佑六年四月六日,诏复置通礼科,其解额分数及考格式等,令礼部立法以闻。仍令太常寺将《开宝通礼》重行校定,送国子监颁行。其后绍圣元年四月二十五日,诏罢五路经律、通礼科,其额拨入进士正额。以上《续国朝会要》。《中兴》、《干道会要》无此门。
选举 宋会要辑稿 选举一二 八行科
八行科
徽宗大观元年三月十八日,诏曰:「学以风俗明人伦,今有教养之法,而未有善俗明伦之制。盖设学校,置师儒,所以敦孝悌。朕考成周之隆,教万民而宾兴以六德六行,否则威之以不孝不悌之刑。比已立法,保任孝悌 睦、任恤忠和之士。去古绵邈,士非里选,习尚科举,不孝不悌,有时而容。故仕官临政,趋利犯义,诋讪贪污,无不为者。此官非其人,士不素养故也。近因余暇,稽《周官》之书,制为法度,
颁之学校,明伦善俗,庶几于古。诸士有善父母为孝,善兄弟为悌,善内亲为睦,善外亲为 ,信于朋友为任,仁于州里为恤,知君臣之义为忠,达义利之分为和。士有孝悌睦 任恤忠和八行,见于事状,着于乡里,耆邻保伍以行实申县,县令佐审察,延入县学,考验不虚,保明申州。孝悌忠和为上,睦 为中,任恤为下。保明如令,不以时随奏,贡入太学,免试为太学上舍。司成以下引问考验,较定不诬,申尚书省取旨,释褐命官,优加拔用。士有全备上四行,或不全一行而兼中等二行一者为州学上舍上等之选;不全上二行而兼中等一行,或不全上三行而兼中二行者,为上舍中等之选;不全上三行而兼中一行,或兼下一行者,为上舍下等之选;全有中二行,或中等一行而兼下一行者,为内舍之选;余为外舍之选。中三舍之选者,上舍贡入;内舍在州学半年,不犯第二等罚,升为上舍;外舍一年,不犯第三等罚,升内舍。被贡入太学者,上等在学半年,不犯第三等罚,司成以下考验行实闻奏,依太学贡士释褐法,取旨推恩;中等依太学上等法,待殿试推恩;下等依太学中等法。上舍上等,其家依官户法,中下等免户下支移折变借身丁,内舍免支移身丁。」
八月十七日,资政殿学士、中太一宫使兼侍读郑居(申)[中]札子奏郑居中:原作「郑居申」,据《宋史》卷三五一《郑居中传》改。:「近蒙圣慈赐臣御笔八行八刑书,欲望以所赐模写于石,立之学宫次及太学辟廱
、天下郡邑,如石经比。」从之。
十二月一日,提举福建路学事陈汝锡奏,乞今后诸路不限在外在学,惟其人则举之。上批:「凡八行八刑之士所在,皆得以名闻,法无在学不在学之限。可令学制局申明行下。」
《文献通考》:自元佑仿古,创立经明行修科,主德行而略艺文。间取礼部试黜之士,附寘恩科,其时御史既已咎其无所甄别矣。及八行科立,专以八行全(编)[偏]为三舍高下,不间内外,皆不试而补,则往往设为形迹,以求入于八行,固已可厌。至于请托徇私,尤难防禁。大抵两科相望,几数十年,乃无一人卓然能自着见与名格相应者。而八行又有甚弊,士子跅 ,公私交患苦之,不能谁何,乃借八行名称纳之学校,使其冀望无罚应贡则稍且自戢,而长史实恐缪举从坐,故宁使之占额不贡。以是知略实艺而追古制,其难盖如此也。
三年二月十六日,提举黔南路学事戴安仁状:「契勘所管多是新创州郡新民,其间亦有孝悌睦 任恤忠和之性,盖为生于僻陋之邦,习俗鄙夷,不知礼仪。方今朝廷广设学校,虽遐方僻邑,皆置师儒,教导必有其人。今欲晓谕乡村团落,间有孝悌睦 任恤忠和者,次第保举一二人,量与推赏,以激劝风俗。」从之。
四年正月一日,臣寮言:「陛下躬御翰墨,裁成典训,俾得以八行保任,非特考其艺能而已,所以优待行己修洁、学术已成之人,可谓至矣。待之既已如此之至,
则责之不可以不严切。闻迩来诸路以八行贡者多或违诏旨失法意,而有司不以为非,臣恐由此浸以成弊。今略取其一二事状着明者论之。如亲病割股,或对佛燃顶,或剌臂出血写青词以祷,或不茹荤,常诵佛书,以此谓之孝;或尝救其兄之溺,或与其弟同居十余年,以此谓之悌;其女适人,贫不能自给,取而养之于家,为善内亲;又以 穷窭,收而教之,为善外亲。此则人之常情,仍以一事分为睦 二行。尝一遇歉岁,率豪民以粥食饥者,而谓之恤。夫粥食饥者乃豪民共为之而已,独谓之恤可乎 又有尝收养一遗弃小儿者,尝救一跛者之溺,皆以为恤。如此之类,不可遽陈。今所保任多不言学术,意皆其乡曲寻常之人,非所谓士者。愿下之太学,俾长贰博士考以道义,别白是非,澄去冒滥,勿使妄进,务在不失法意而已。」诏太学辟廱长贰等并诸路学事同考以道艺,别白是非,澄去冒滥。
政和三年十一月二十日,江南西路提举学事司言:「(士)[吉]州助教孙德臣有孝悌睦三行,吉水县、筠州上高县主簿曾缄孝行显著此句疑有脱误。,及本人有睦 任恤四行事迹。朝廷敦劝八行,以厚风俗,而未许举八行明文,恐未尽搜贤士之意。」诏许令奏举。
四年九月二十三日,臣寮上言:「陛下制为八行之法,待豪杰异能之士。自崇、观迄今,海内蒙化,比虽民庶田野之间,有节义显白,如《诗》、《书》之所称者。朝廷旌赏四方,万
里之民有不获知,宜令有司裒聚,颁降中外。」从之。
五年六月十八日,臣寮言:「昨者江南东路提举学事司言,前(绕)[饶]州知、通、教授、县令佐审察八行贡士万宗孟,补充上舍,升入太学。本学考验别无显迹,已行退黜。宗孟近因赴试到阙,复肆论讼。朝廷灼见狂妄,谓宗孟全无士行,寻被旨先次驳放,依屏斥法,而本路当职官谬举之罪,迄今尚稽典宪。」诏提举学事官降一官,教授冲替,系公罪事稍重,知、通、令、佐罚〔铜〕十斤。
六年二月七日,权发遣陕州吴羽奏:「乞今后每岁终,令有司类聚八行已推恩人,各着事实雕印,颁之郡县。庶薄海内外,咸知陛下德意之美。」从之。以上《续国〔朝〕会要》。《国朝中兴》、《干道会要》无此门。
【宋会要】
选举 宋会要辑稿 选举一二 童子科
童子科
案:童子考试,原分童子科、童子试、赐童子出身,各自为类,今亦仍之。
嘉定五年正月二十三日,臣僚言:「窃见进士一科,试以三场,限以三载。间有举子多而员额窄者,每数百人取一人,为选如此其艰。童子一科,近年应举者源源不绝,此皆明作人小子有造之效,然有恩数太滥之弊。照得童子能《九经》者免一解,兼讲说书免两解。今之所讲说者,不过父兄以讲义与之诵念,实未尝通晓义理。以背念《九经》方免一解,背念一经讲义亦免一解,是以讲说免者不其大侥幸乎!乞今后通念《九经》及讲说者,只于免一解之外,特赐束帛,以示优异。」从之。
四月十一日,臣僚言:「女童子吴志端令中书覆试。窃谓童子设科,所以旌颖异、储器业也。本朝名公儒,如杨亿、晏殊之伦,载在史册,后世歆慕。今志端乃以女子应此科,纵使尽合程度,不知他日将安所用 况艳妆怪服,遍见朝士,所至聚观,无不骇愕。尝考《礼记》,女子之职,惟麻枲丝茧、织 组紃是务,又曰:『女子出门,必拥蔽其面。』志端既号习
读,而昧此理,奔走纳谒,略无愧怍。其执以为词者,不过淳熙间有林幼玉一人,以九岁中选。今志端但知选就,傍附八岁申乞,不思身已长大。十目所视,其可欺乎 傥或放行覆试,必须引至都堂,观听非便。乞收还指挥,庶几崇礼化,厚风俗。若以其经国子监挑试,则量赐束帛,以示优异。」从之。
十四年十一月四日,臣僚言:「童子设科,齿幼而业精,或中是选,人以为荣,己亦无怍。咸平中有重轲六岁,召入,诵《易》精通,覆使赋诗,援笔而就,遂奖录之。元佑中,有朱天锡九岁,亦召入,取诸经试之,随问即诵,不遗一字,嘉其天禀,赐书以归。是二人者,始可以言神童。迩来应是科者,或年至十二三,甚而十四五,俱冒称十岁以下。方居髫 ,而已示之以诳,异时见诸事业,欲其着诚去伪亦难矣。矧自己卯讫辛巳,仅踰二载,而取中者已四十有六,冒滥若此,顾足以为贵乎 政和二年,童子陈乞诵书,有诏并不试验,时以其数滋多故也。绍兴三年,辅臣进呈诵书习射童子,求试于有司者凡九人。高宗皇帝尝有圣语:『上有所好,下必有甚焉。盖繇昨尝推恩一二童子,故求试者云集。此虽善事,然可以知人主好恶,不可不审。各赐束帛,令归本贯。』大哉言乎!今之童子固未欲遽尼其来,当思有以严其选,每岁取放人数,毋俾太滥,合行斟酌,立为定额。自本县试验,保明申州,或其人能诵而齿似长,亦必黜而不升。以至
胄监,后省试亦如之。考察既详,伪冒斯革。欲望亟赐施行,庶于此科作成有用。」都省照得:「童子设科,从来未曾立定试期并取放名额。比年以来,多有暗减岁数,州县复不审核,寖成冒滥。臣僚有此奏请,合诣指挥。」诏自今后童子举,每岁以三人为额,仍令礼部行下诸路州军,须管精加核实年甲挑试,结罪保明,申礼部国子监,定以三月初七日类聚挑试。将试中合格人具申朝廷,用三月十七日赴中书后省覆试。
选举 宋会要辑稿 选举一三 唱名
宋会要辑稿 选举一三
唱名
【宋会要】
雍熙二年三月十五日,太宗御崇政殿试进士,梁颢首以程试上进。帝嘉其敏速,以首科处焉。十六日,帝按名一一呼之,面赐及第。唱名赐第,盖自是为始。
【宋会要】
选举 宋会要辑稿 选举一三 恩科 即特奏名
恩科即特奏名
绍兴三十一年寿皇圣帝已即位,未改元。六月十三日,
登极赦书:「
应合该特奏名人,并与免试。内曾经六举以上到省人,与
补将仕郎;五举,上州文学;四举,下州文学;三举,诸州助
教。合补助教人,愿赴将来特奏名殿试者亦听。」
寿皇圣帝隆兴元年正月十一日,诏:「将来特奏名人,进士请解并免解因事故不曾试今次试人,与理为到省一举;两处取解已及今来特奏名举数人,虽已违限,未曾经所属保明并举之人,特许并举推恩。绍兴四年得解贡,合赴五年省试,因事故至八年以前到省试下,理先得解贡年及前举已降旨,诸路进士许将展过省、殿试理为一举,赴特奏名殿试。今如有四举年五十七,年四十以上应曾展过省、殿试之人,并许理为一举。若在七年得解,八年到省试下之人,与理作六年到省,并许赴特奏名试。进士门引不到,因事故赴试不及,若举数已该特奏名,依南省下第人例施行。如合该取会并合下所属保明之人,且令就试。其将来合推恩敕牒等,并令礼部收掌,候勘会召保官给赴。若有违碍,即具因依并 牒缴申尚书省。今年既不临轩策试,应该特奏名人,于省试院接目试策一篇。」
同日,诏礼部贡院:「今举省试进士贡士年四十以上,六举曾经御试,八举曾经省试;年五十以上,四举曾经御试,五举曾经省试;内河北、河东、
陕西举人,特与各减一举;及曾经绍兴五年已前到省,前后实得两解贡,或免解共及两举,各不限年,令礼部勘会,许特奏名试。其五年以前到省一举,见年五十五以上者,令本贯州县当职官勘实,别无违碍,结除名罪保明申礼部。内开封府、国子监即各令召见任承务郎(上)以〔上〕贰员,亦依前结罪保明,本属关送礼部勘验闻奏,当议特与推恩。」
三月二十五日,诏今年特奏名进士试在第五等人,并与特依下州〔文〕学例施行。
四月三日,诏建宁府特奏名进士翁德舆特赐同进士出身。德舆试入第二等,以皇帝巘邸援绍兴八年袁焕章例自言,故有(事)[是]命。
九月七日,吏部言:「将仕郎苏骧、蔡雍、冯荩臣、张光庭言系四川六举奏名,诣阙补官。今以铨试杂制,未获参部。伏见川蜀正奏名进士第五甲人,于格亦合铨试,已蒙自朝廷特免试参注,伏望许依第五甲人例。」从之。
十月五日,诏吉阳军免解进士符昌言特补下州文学。昌言贯南海,尝请四举,遇登极覃恩自言,有司以昌言荒远士人,且实获四举,在海外为罕,理宜优恤。以其事闻而有是命。
十一月八日,资州特奏名进士陈齐年言于绍兴七年请解,当年试下,赦前实四举,年五十以上,准赦文应该特奏名人并免试推恩,合该下州文学。礼部误称绍兴七年无展年例,未放行。欲望委官参行放行推恩。诏陈齐年补诸州助教,特依下州文学
恩例。
二年二月十二日,诏雷州进士王抡与补诸州助教,特与下州文学恩例。以抡自陈绍兴四年请解,因事不曾赴省,依指挥理到省一举,计应举二十七年推恩也。
二十日,中书门下省言:「进士张士谦、费廙、孙庭光、任天林、朱躬厚并于绍兴七年得解,当年试下,检排至赦前及二十七年,并合符隆兴元年四川特奏名试。缘各州保明作免试推恩,以故不曾赴试,即与其它缘事不曾赴试事体不同,合比附第五等人推恩。」诏并补诸州助教,特依下州文学恩例施行。
九月十四日,守右正言龚茂言言龚茂言:当为「龚茂良」之误。:「特奏名进士自得解、免解以至该恩赴殿试,大约皆尝五试于礼部,每次必有缴到本贯公据,与夫家保状可照也。今有初未尝预荐到省,止凭保官状,作开封府及西北隔绝州军得解人,直乞赴特奏名试,及乞用覃恩,径行补授。无片纸可以考验,一切用贿得之,此不可以不痛革者也。欲望明诏有司,立赏许告重赏之法,仍乞先立宽限,听其首原。应今后特奏名人,本部差无元得解及逐次到省可照文据,并不得召保放行。」从之。
干道元年三月二十五日,尚书吏部侍郎叶颙言:「臣仰惟陛下自即大位,首霈异恩,至于累到省试人,自四举以上即授以官,或试入下等与升等恩例,德至渥也。但比来到部毋虑数百人,无阙可以处之。彼该恩者无非迫于晚景,欲丐寸禄。欲乞将特奏名见
在部人,依西北留京人例,权与岳庙差遣一任,愿就者听。庶人被实惠,而无淹滞之孍。」诏三省看详,其后省看详:「特奏名进士难放西北流寓注格(格)岳庙,缘该大霈,欲特注破格一任文学助教,仍理为权官。已注官者,不许更援以为比。」从之。
二年八月九日,诏:「今举系龙飞,特奏名第三等、四等,(今)[令]吏部特与依建炎二年赦放行参选;其第五等人元系诸州助教,已降指挥,特与依下州文学恩例,自舍待郊出官。」
十二月十六日,礼部言:「国子监看详臣僚所请,将诸路进士八举、年四十以上,五举、年五十以上,并初举甲子绍兴十四年得解,十五年到省试下之人,即不曾经展过省、殿试年,自合依旧制,自解到省试下实及三十年,并许赴特奏名殿试。伏乞详酌施行。」从之。臣僚言:「隆兴元年,言者乞立定法,进士自绍兴甲子以来,必一举三十年而后推恩。而国子监看详,不曾推原乃后举而为三十年之数,是致今举犹守旧。比来二十七年人,年未及五十,不及五举,赴特奏名试者,有四倍之多,乞行厘正。」再下看详,而有是命。
十八日,诏:「今举四(州)[川]特奏名进士第一等第一名为该龙飞恩例,特赐同进士出身;第二等至本等末,并赐将仕郎;第(二)[三]等至第四等并赐下州文学,依建炎二年赦放行参选;第五等并赐诸州助教,特与依下州文学恩例施行,仍待郊赦出官。」
(十)三年十一月二日,南郊赦
书:「(会)勘〔会〕昨于干道二年内均命赴特奏名进士,例系该龙飞恩例,缘事赴试不及之人,将来殿试唱名,特与依前举龙飞恩例升等施行。」六年十一月六日南郊赦书同。
五年十一月二十七日,礼部言:「四川安抚制置使司试院考校合格特奏名进士王献明等九十一人,乞推恩依故例及已获旨,合依干道五年行在殿试未升降以前比赴行在特奏名进士人数,纽及分数,开(其)[具]五等推恩。前所具逐等内有剩取之人,亦从本部依例递攒,于次等内从上名次安排。谓如第一等剩取一名,递攒作第二等首之类。数内该赴干道二年特奏名试,缘事赴试不及,欲将似此之人,照所降旨特与依下州文学恩例,待郊出官。」从之。
六年十一月六日,南郊赦书:「昨礼部贡院下第进士贡士,应绍兴十二年以前到省一举、年五十(一)[以]上者,已降旨挥令本贯州县验实结罪保明,申乞推恩。窃虑其间有本贯阻隔,致未霈恩。如有似此之人,许依开封府、国子监进士已降指挥,于所在州县诏见任承务郎以上二员,结(降)[除]名罪委保,当职官同罪保明,申礼部验实以闻。」九年十一月九日赦书,递趱一举及该述贡士外,悉同此制。
八年三月六日,礼部言:「昨臣僚申请特奏名自合依旧制,自得解到省试下实及三十年,许殿试定例,并无实及三十年之人。当时臣僚一时申请,大率以十举为三十年。今将(定)[宣]
和六年旧制定例参照,自绍圣四年至宣和六年系十举二十九年。即于今绍兴四年省试下到干道八年,恰及十举二十九年,比较旧制一同。今欲依旧制定例,将绍兴十四年得解,十五年省试下之人,许赴今举特奏名(事)[试]。内有因事至十八年到省试下人,许理元得解年为省试下,逐举带行,后举亦依此递趱。」从之。
十四日,礼部言:「国学进士该覃恩,已许理为举数。其藩邸州军进士有实请解、免解举数尚少一年之人,乞许将到省该覃恩一举揍举,赴特奏名试。」从之。
绍(兴)[熙]五年九月十五日,明堂赦:「应进士年〔六〕十以上,五举到省,合赴绍(兴)[熙]四年特奏名殿试人,系事赴试不及,若将来殿试唱名入第四等以上,合补授文学之人,虽系年六十以上,与理绍熙四年甲。今年赦恩,召保参选,特差岳庙一资。」自后(廊)[郊]祀、明堂大礼(数)[赦]亦如之。
同日,赦:「勘会该遇登极赦恩,用举数推恩补授文学并特奏名文学之人,依法遇赦日年已六十者,许二年次参选,注权入官。其年六十三岁以上内该登极,补授如之。」本条文字疑有脱误。「二年次」疑为「以年次」,「六十三岁以上内」疑衍「内」字。
嘉泰四年五月二十六日,诏:「特奏名试在第五等人愿再试者,诸特 三次,自今举为始。」
嘉定二年二月二十一日,礼部侍郎吴奕言:「四川特奏名试不入等人邵拱辰等六人,今来逆曦诛殛之后,垂白之士,喜见天日,万里远来,狼狈可念。乞依绍兴二年指挥,特与推恩一次。」诏礼部勘当。既而本部言:「国子
监聚议,窃见《高宗圣政》绍兴二年诏:『四川特奏名进士于道路艰阻之际,远来赴试,理宜优恤,其试在第五甲人,特依扬州例,并与依下州文学恩例施行。』今乞照绍兴二年指挥,特与推恩一次。如日后再有陈乞之人,不得援例。」从之。
七年五月二日,监察御史倪千里(之)[言]:「窃惟国家网罗人才,特奏有科,以处场屋淹滞之士,德至渥也。然自第一名得同进士出身之外,余自第一等至四等,虽补摄官职有差,较之通榜,止三分之一。余不过诸州助教,实同黜落。彼得姓名占第四等以上者,厥惟艰哉。窃闻考次虽系考校,既发姓拆号外则不与。其拆号吏容奸受嘱,不知寒士利害,将第五等人姓名易置四等以上,考官势难致诘,升黜(例)[倒]置,寒士扼腕。况若人等日暮途远,苟有幸门,何惮不乘。今日既已重费得官,他日筮仕,必将取偿于民,何所不至!窃见策士在即,所以革弊,乞申 攸司,于唱名日,将考校官已排定特奏名进士试卷,预同编排官对号公共开拆,连衔闻奏,庶免私易名次之弊。」从之。
十年五月四日,臣僚言:比年以来,赴特奏名试者,其间有富室大家,他日未尝学问,临时专事经营,与书铺人等议定价值,计嘱御药院等处通同作弊。试后各写所有举主二员,特奏名补授有举主三员,可权差破格岳庙一次此条文字疑有脱误。「各写所」以下为赦文,与前奏议文字不相契合。。自后郊祀、明堂大礼赦亦如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