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会要辑稿 - 第 277 页/共 1125 页

雪异 赤雪 仁宗庆历四年正月七日,天雄军德博州言:「去岁十二月二十六日,天降红雪,尽成血雨。」 三十年十二月二十六日「三十年」前疑脱「绍兴」二字。,天雄军德博州天降赤雪。 瑞异 宋会要辑稿 瑞异二 雪 异 雪 丝 雪丝 钦宗靖康元年闰十一月二十一日,天地晦暝。雪未下时,于阴(雪)[云]中有雪丝长数寸坠地。 瑞异 宋会要辑稿 瑞异二 雪 异 奏 雪 奏雪 【宋会要】 神宗熙宁元年二月八日,诏:「近来诸州府军监逐时降雨雪,多以为常事,不即上闻。虽有先降指挥,官吏上下以其年岁深远,便生怠慢。其令诸路检会旧条,今后并实时具的实尺寸闻奏。仍令转运司逐季举行。」 瑞异 宋会要辑稿 瑞异二 雪 异 春 雪 春雪 【宋会要】 之寅畏,实不遑也。」宰臣李沆以暮春风变,再上表求罢,诏不许。 真宗咸平四年三月六日,风雪。帝曰:「霾曀颇甚,盖阴阳不和,必人事所致。 哲宗元佑三年正月八日,诏以春雪寒,展给卖薪炭十五日。时自去冬大雪寒,至于是月二十八日,御史中丞胡宗愈、侍御史王觌进对,太皇太后曰:「久阴不解,雪寒,民不易。」对曰:「陛下斥卖刍炭,所以惠都民甚备。」闻《丰稷传》据下文又见,「闻」下当有缺文。,哲宗时稷为刑部z肣式A兼侍讲,元佑中春多雪,稷言:「今嘉祥未臻,沴气交作,岂应天之实未充,事天之礼未备,畏天之诚未孚欤 宫掖之臣,有关预政事,如天圣之罗崇勋、江德明,治平之任守忠者欤 愿陛下昭圣德,祗天成,总正万事,以消天灾。」 元符二年正月甲辰朔,上御大庆殿受朝贺,以雪罢。 高宗绍兴元年二月寒食日,雪。五年二月乙巳,雨雪。六年二月癸卯,雪。十三年三月,雪。十七年二月丙申,雪。十八年二月癸卯,雪。二十八年三月,雨雪。 孝宗隆兴元年正月二十七日,雪降非时。干道五年二月戊子,雪。七年二月丙辰,雨雪。淳熙十六年二月十三日,雪。 光宗绍熙元年二月十二日、二年二月十三日、四年二月八日亦如之。 宁宗庆元五年二月庚子,雪。六年二月乙酉,雪。开禧三年二月二日戊申,其日雪降非时。嘉定元年二月甲寅,雪。四年二月二十三日丙子,其日雪降非时。六年二月丁亥,雪。九年二月十三日丙申,其日雪降非时。十年二月十五日壬戌,其日雪降非时。十六年春三月癸丑,雪。十七年三月癸丑,雪。 理宗绍定四年二月己巳,雨雪。六年三月壬子,雨雪。端平元年二月癸丑,雨雪。二年三月乙未,雨雪。嘉熙二年二月乙未,雨雪。淳佑六年二月壬申,雨雪。宝佑元年二月壬子,雨雪。二年三月戊子,雨雪。六年二月,雨雪。开庆元年、二年庚 辰,雨雪。景定五年二月辛亥,雨雪。 【宋会要】 哲宗元佑二年十一月二十七日,诏:「雪寒异常岁,民多死。宜厚加存恤,以钱谷给之。死者无亲属,则官为收瘗。十二月七日,以大雪寒,赐诸军薪炭钱。以钱百万令开封府赐贫民。三年正月八日,诏以春雪寒,展给卖薪炭十五日。时自去冬大雪寒,至于是月二十八日,御史中丞胡宗愈、侍御史王觌进对,太皇太后曰:「久阴不解,雪寒,民不易。」对曰:「陛下斥卖刍炭,所以惠都民甚备。闻二圣焦劳,上元禁中不曾用乐。既不御楼,亦未尝燕会。」既而尚书右仆射吕公着等亦乞罢黜,诏不允。二月八日,降德音。八年十一月二十一日,诏:「昨秋(嫁)[稼]不登,众庶阙食,中外流民当此雪寒,虑罹冻馁,宜赈恤之。」十二月七日,大雪。诏收养内外乞丐老幼。 徽宗政和三年十一月大雨雪,连十余日不止,平地八尺余,冰滑,人马不能行。诏许百官乘轿入朝。飞鸟多死。 钦宗靖康元年闰十一月二十一日,雪大作,盈三尺不止,天地晦暝。或雪未下时,于阴(雪)[云]中有雪丝长数寸坠地。二年正月丁酉,大雪,天寒甚,地冰如镜,行者不能定立。是月乙卯,车驾在青城,大雪数尺,人多死。 高宗绍兴十三年癸亥三月十五日,大雪盈尺。二十年十一月,建昌军新城县永安村大风雪。夜半,若数百千人行声,语笑歌哭,杂扰忽遽,而凝寒阴黑,咫尺莫(办)[辨]。明旦,雪中有人畜鸟兽蹄迹,流血洿染十余里,入山乃绝。三十一年正月戊子,大雨雪,至己亥逾旬不止,禁旅垒舍有压者。时久雪寒甚。 孝宗干道元年二月大雪,丙申又雪。四年二月癸丑大雪。淳熙十二年十二月,大雪,至明年正月,或雪或霰,或雹或雨冰,或冰冱尺余,连日不解。台州雪深丈余,民冻死。十六年四月戊子,成州天水县大雨雪,麦皆冻死。 光宗绍熙元年十二月,建宁府大雪,深数尺。二年正月,行都大雪积冱,河冰厚尺余,寒甚。是春雷雪相继,冻雨弥月。 瑞异 宋会要辑稿 瑞异二 雷 震 雷震 【宋会要】 真宗咸平六年十二月二十九日,京城方午暴雷震。司天言:「占主国家发号布德未及黎庶。」时议改元肆赦,真宗即召宰相谓之曰:「此天以警朕也。且念河北关西戍兵未息,三司率扰劳民,大者即宜减省,小者悉与蠲除。今于赦书,尽采民弊,着为条目,务使泽及黎庶。」 仁宗庆历六年五月,雷雹、地震。时监察御史唐询言:「近者京师雨雹、地震,此阴盛阳微,夷狄侵侮中国之象。今朝廷以西北讲和,寖 二边之备,臣尝默以为忧。陛下诏申饬守边之臣,其于兵防敢有慢隳者,以军法论。」从之。 哲宗绍圣三年十月十五日,西南方有雷声,次雨雹。 高宗建炎四年正月十六日,雷。翌日,上谓辅臣曰:「昨日雷声颇厉,《晋志》以雷发声非时,为女主颛权、君弱臣强、四夷兵不制。如去年正月三日犹未交正月节,雷忽发声,后有苗、刘之变。朕与卿等宜共修德,以实应天。」 绍兴三十年十二月三日,臣僚言:「十月癸亥,日方过中,天无云而有雷声,人情骇异。窃谓变不虚生,当有任其咎者。及观本朝庆历八年,京师一日无云而雷,仁宗皇帝谓张方平曰:『夏竦奸邪,天变如此。』亟命草诏黜之。今日之应,其陛下之大臣乎 」于是有制,汤思退罢相。 孝宗隆兴元年正月二十五日,雷发初声。 二年二月八 日,雷。干道三年二月十七日、四年二月一日、五年二月二十九日、八年二月十六日夜同。 干道元年正月九日,雷发非时。二年正月二十三日、三年八月二十二日、十一月四日、六年正月十六日、七年正月十一日、八年九月十九日、九年正月十一日并同。 淳熙十六年正月十三日,雷。既而八月二十八日、绍熙元年九月十日、二年正月二十九日、三年正月六日、四年正月二日、十一月十八日、五年十月六日亦如之。 绍熙元年二月十九日,雷发初声。五年三月十二日亦如之。 开禧三年三月二十四日己亥,其日雷声初发。十月二十九日辛未,其夜雷声非时。 嘉定三年十月十七日壬申,其日雷发非时。四年二月十七日庚午,其夜雷声初发。五年十月二十六日戊戌,其日雷发非时。六年三月五日丙午,其夜雷声初发。闰九月二十五日壬辰,其夜雷发非时。八年九月十日丙寅,其日雷发非时。九年二月十五日戊戌,其夜雷声初发。十二年九月十二日辛巳,其夜雷发非时。 瑞异 宋会要辑稿 瑞异二 旱 旱 【宋会要】 天圣五年,自夏不雨,至七月暑气尤甚。宰臣王曾等言:「按《洪范》云:僣常旸若。臣等备位台衡,深虑朝政之间,或有差失。」帝曰:「朕亦夙夜循省,上天鉴诫,岂徒然哉 当与卿等共修政事,以荅天戒也。」 庆历五年二月,诏:「天久不雨,其令州县毋得淹系刑狱。」七年三月,以久不雨,下诏责躬,避正殿,减常膳,求直言,戒励百官,罢免辅臣,以荅天戒。 【宋会要】 建隆二年,京城旱。帝幸太清观、相国寺祷雨,下诏撤乐,太官进蔬食。 【宋会要】 咸平二年闰三月,京城不雨。宰臣张齐贤等奏曰:「春候已残,雨泽未降,此乃臣等燮理无效。欲求谴黜,以塞天下之责。」帝曰:「朕获缵基构,赖卿等辅翼。但虑政务阙失,卿等相规以道,无惜直言。」即诏:「天下系囚非十恶枉法、已杀人者死以下减一等。瘗暴骸,葺破冢。罢有司力役之无名、营缮之不急者。中外臣庶各上直言。」 景德元年,京师夏旱,人多暍死。帝遣中使于寺观施药,令太医择方救疗,揭于衢路,颁示天下。又以河北岁旱大热,遣知制诰晁迥诣北岳祈雨,罢北面役兵。 熙宁元年正月十四日,诏:「以经冬无雪,令各述朕躬过失、时政未符天意者。」宰臣曾公亮等同对,引咎拜谢。上曰:「日与卿等相见,议政之外,未闻忠规。朕非欲文饰,诚冀卿等极言阙失,以答天变也。」 十七日,曾公亮言:「臣二上表及再进札子,以阴阳不调,雨雪愆亢,乞从免黜。面蒙敦谕,未赐允从。伏望体臣至诚,许从罢黜。」手诏答曰:「亢沴踰时,物蒙其害,此上帝之警予,奚烦辅臣累牍请避!书经百上,朕亦不听也。」 二十二日,以尚书职方郎中知登州许遵权判大理寺。知谏院吴申言:「陛下虔精请雨,未获近应。古有望祭山川之礼,今 祈 神,此理独阙,宜令礼官讲复其故。及诸路州县仙圣之祠,虽不在祀典,而水旱应祈者,并委州县遣官洁斋致祷。」从之。至二十五日方雨。 霈。上曰:「好雨,春苗有望。」枢密使文彦博等奏曰:「雨雪久愆,若非陛下精神动天,何以致此!」上曰:「天道不远,苟怀康济之心,必蒙昭荅者。」韩绛曰:「若上下协心,专务康济生灵,必获天佑。」 二月七日,雨 四月十一日,上批:「河北、京东尚未得雨,可指挥两路阙雨州军长吏亲祷所在名山祠。」 三年八月十三日,上批:「闻卫州极旱,其令转运司赈恤,仍蠲租赋。」 七年二月十八日,京东、陕西等路久旱,诏转运司各遣长吏祈雨。 三月六日,诏以旱祈雨未应,自六日易服,避正殿,减常膳。同日, 臣诣合门拜表,以虏使之来,诞辰之庆,宜复常礼,后三上表,犹不许。 十三日,以旱,(谴)[遣]官分祈祷京城并畿内诸祠,其五岳、四渎并委长吏致祷祭。仍令诸路监司检察巡按所部淹延枝蔓刑狱,审刑、大理未断公案,疾速结绝以闻。 十九日,诏:「河北、河东、陕(东)[西]、京〔东〕、京西、淮南路转运司具辖下已得 雨州军以闻。」 二十一日,权河北西路转运使刘航言:「自冬以来,颇愆雨雪,乞遣使于曲阳大茂(出)[山]真人祠投龙以祷。」从之。 二十八日,以久旱,诏中外许直言阙失。详见群臣言事门。 四月十五日,诏:「河北路旱灾已及四月中旬,若使民投诉,差官检覆,然后蠲除,恐艰食之民有所不及。欲乞河北路其二麦不收者不俟差官检覆据此句此条当为奏议语,而不当为诏文。,悉免夏税。」 八月十一日,诏:「久旱,祷雨未应,其令长吏躬祷岳渎。闻泾原、环庆、鄜延路自七月后得雨,其阙麦种者官贷之,官无麦种即借钱籴。」 十六日,诏诸路监司访闻山灵祠,委长吏祈雨。又遣辅臣告于中太一宫。 八年正月二十一日,洮西沿边安抚司言:「去岁夏秋旱,羌户殍死者众。自收复洮河,羌人止知畏威,而未识朝廷之惠。今此饥歉,若官为糜粥,赈其饥急,计米一升,可给三人,则百硕当济三千人矣。自二月尽五月,给米千五百硕,费不多而惠极博。」上批一奏:「速令经略安抚司指挥相度,于蕃市聚集之地给散,如数少即量增之。」 元佑元年闰二月四日,右司谏苏(辄)[辙]言:「陛下以久旱,忧祷勤至,自冬历春,天意未答,灾害广远。又近岁民苦重敛,储积空匮,应官债负有资产耗竭,实不能出者,令州县、监司保明除放,使民心悦附,甘泽可致。」诏户部勘会诸欠官本息罚钱并免役坊场净利钱数目,及民户见有无抵当物力,明具以闻。 二年四月十日,诏:「时雨久愆,旱灾甚广,可自今月十一日后避正殿,减常膳,公卿大夫(甚)[其]勉修厥职,共图消复。」又诏:「尚虑尚书六曹有四方牒诉奏请文字,或赏罚难明,或民情有冤,废置未决,郎官怠于省览,吏人苟逃日限,非理沮难,使抱冤之人,无所赴愬。宜差御史中丞傅尧俞、右司郎中杜纮、殿中侍御史孙升赴吏曹,侍御史王岩叟、右司员外郎孙览、监察御史韩川赴户曹,给事中张问、监察御史上官均赴礼曹,左司郎中韩宗道、监察御史张舜民赴兵曹,右谏议大夫梁焘、左司郎中范纯礼、殿中侍御史吕陶赴刑曹,右司谏王觌、监察御史张舜民赴工曹,点检自去年正月至年终文字,抽索看详。其间有执文害事,不近人情者,并元条删改、勘当住滞者,促令结绝。其指挥不当,及非理问难,卤莽判收者,亦许牒本部再与施行。其元行吏人情轻者且与原罪,重者特行惩责。宜令三省、枢密院审度行下。」先是,右司谏王觌言:「陛下必欲有以感天意,即乞下诏责躬,以其未能肃钦,以致不肃之罚也。然后诏三省以振朝纲、去民贼,诏枢密院以严边防、治军政,诏六曹、寺监以修职事、戢胥吏,台以举不职此句疑脱数字。,诏监司以察纵弛,诏 守以戒偷惰,凡政事之不肃者皆修(饰) 雨犹未降,臣甘伏严诛,以为妄言之戒。」诏以觌言降诏。二十二日雨, 臣诣合门拜表,请御正殿,复常膳。自是五上表,从之。 五年四月二十二日,诏:「冬雪不效,春雨弗若,逮此孟夏,旱灾如焚。虽祷词备至,而神莫之答。可自今月二十三日后减常膳,不御前殿,及将来五月一日罢文德殿视朝。」至五月十一日,始雨, 臣诣合门拜表,请御正殿,复常膳。自是凡四上表,乃允。自去年冬不雪,至是始雨也。 【宋会要】 绍兴三年七月二十七日,宰臣吕颐浩等言雨足。上曰:「日者亢阳,朕甚忧之,以为穑事无望矣。今沾足如此,殆此有秋。《春秋》二百四十年,书大有年者纔一,书有年者再而已,以知丰登之难得也。」颐浩等退,相谓曰:「上至诚闵雨如此,宜丰年之未假也。」先是,自六月二十三日雨,后虽雨,微润辄止,上极忧劳,省躬修政,折狱致刑,弛力役,罢苛挠,以图嘉应。至祈禳,皆蔬食洁诚而为之。自十六日已后屡雨,至是雨足。二十八日,诏复常膳。 (五)[七]年六月十四日,右仆射张浚、枢密使秦桧、参知政事张守、陈与义言:「臣等以愆阳为灾,将害秋成,不爱牲(弊)[币], 走 灵,已弥旬浃,未获休应。上(诒)职,积有罪戾,以奸阴阳之和。望将臣等速赐罢黜,并致严科,以彰失职之咎,用以厌塞天心,召致和气。」诏:「亢阳未雨,忧心如重。咎在一人,非卿等罪。各安乃位,无复陈辞,夙夜勉旃,以辅台德。」 九年七月七日,诏令监司、郡守各以一路一郡自五月以来得雨以实闻奏。 【宋会要】 孝宗干道四年六月十七日,诏:「近日雨泽稍愆,临安府已迎请上天筮灵感观音就明庆寺祈祷,令日轮侍从官一员前去烧香。」七年七月十七日同。 七年六月十三日,诏:「比来近路州军微愆雨泽,江西、湖南尤甚。见为民祈祷,令御厨七月二日早晚御膳并进素。」 七月六日,诏:「江西路今岁间有旱伤州县,令本路帅臣、监司将旱伤州县守令精加审量,如内有老谬不能究心职事之人,先次选择清强能吏前去对易,措置赈济存恤施行。仍开具已对易官职位姓名及见作如何赈恤事件,申尚书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