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律疏议 - 第 19 页/共 30 页

问曰:假有部曲若奴,杀别人部曲、奴婢一家三人,或支解,依例“有犯各准良人”,合入十恶以否? 答曰:部曲、奴婢虽与良人有殊,至於同类杀三人及支解者,不可别为差等,坐同良人,还入十恶。 260.亲属为人杀私和 诸祖父母、父母及夫为人所杀,私和者,流二千里;期亲,徒二年半;大功以下,递减一等。受财重者,各准盗论。虽不私和,知杀期以上亲,经三十日不告者,各减二等。 【疏】议曰:祖父母、父母及夫为人所杀,在法不可同天。其有忘大痛之心,舍枕戈之义,或有窥求财利,便即私和者,流二千里。若杀期亲,私和者徒二年半。“大功以下,递减一等”,谓大功,徒二年;小功,徒一年半;缌麻,徒一年。“受财重者,各准盗论”,谓受雠家之财,重於私和之罪,假如缌麻私和,合徒一年;受财十疋,准盗徒一年半之类。虽不私和,知杀期以上亲,经三十日不告所在官司者,各减前私和之罪二等。虽则私和罪重,受财罪轻,其赃本合计限,为数少从重,终合没官。发後输财私和,依法合重其事。如傍亲为出财私和者,自合“行求”之法,依杂律“坐赃论减五等”,其赃亦合没官。其有五服内亲自相杀者,疏杀亲,合告;亲杀疏,不合告;亲疏等者,卑幼杀尊长得告,尊长杀卑幼不得告。其应相隐者,疏杀亲,义服杀正服,卑幼杀尊长,亦得论告;其不告者,亦无罪。若杀祖父母、父母应偿死者,虽会赦,仍移乡避雠,以其与子孙为雠,故令移配。若子孙知而不告,从“私和”及“不告”之法科之。 问曰:监临亲属为部下人所杀,因兹受财私和,合得何罪? 答曰:依律:“监临之官,知所部有犯法,不举劾者,减罪人罪三等。”况监临内相杀,被杀者又是本亲,一违律条,二乖亲义,受财一疋以上,并是枉法之赃,赃轻及不受财,各得“私和”之罪。其间有罪重者,各从重科。 又问:主被人杀,部曲、奴婢私和受财,不告官府,合得何罪? 答曰:奴婢、部曲,身系於主。主被人杀,侵害极深。其有受财私和,知杀不告,金科虽无节制,亦须比附论刑。岂为在律无条,遂使独为侥亻幸。然奴婢、部曲,法为主隐,其有私和不告,得罪并同子孙。 ●卷十八 贼盗(9条) 261.以物置人耳鼻孔窍中 诸以物置人耳、鼻及孔窍中,有所妨者,杖八十。其故屏去人服用、饮食之物,以故杀伤人者,各以斗杀伤论。 【疏】议曰:耳鼻孔窍皆为要所,辄以他物置中,有所妨者,杖八十。本条殴罪重者,依殴法;殴未有罪者,亦不科。“其屏去人服用、饮食之物”,谓寒月屏去人衣服,或登高、乘马私去梯辔,或饥渴之人屏去饮食之类。以屏去之故及置物於人孔窍之中,而杀伤人者,各以斗杀伤论。若杀凡人或伤尊长应死,或於卑幼及贱人虽杀不合偿死,及伤尊卑、贵贱各有等差,须依斗讼律,从本犯科断,故云“各以斗杀伤论”。 若恐迫人,使畏惧致死伤者,各随其状,以故、斗、戏杀伤论。 【疏】议曰:若恐迫人者,谓恐动逼迫,使人畏惧,而有死伤者。若履危险,临水岸,故相恐迫,使人坠陷而致死伤者,依故杀伤法;若因斗,恐迫而致死伤者,依斗杀伤法;或因戏恐迫,使人畏惧致死伤者,以戏杀伤论。若有如此之类,各随其状,依故、斗、戏杀伤法科罪。 262.造畜蛊毒 诸造畜蛊毒(谓造合成蛊,堪以害人者。)及教令者,绞;造畜者同居家口虽不知情,若里正坊正、村正亦同。知而不纠者,皆流三千里。 【疏】议曰:蛊有多种,罕能究悉,事关左道,不可备知。或集合诸蛊,置於一器之内,久而相食,诸虫皆尽,若蛇在,即为“蛇蛊”之类。造谓自造,畜谓传畜,可以毒害於人,故注云“谓造合成蛊,堪以害人者”。若自造,若传畜猫鬼之类,及教令人,并合绞罪。若同谋而造,律不言“皆”,即有首从。其所造及畜者同居家口,不限籍之同异,虽不知情,若里正、坊正、村正知而不纠者,皆流三千里。 问曰:律文唯言里正、坊正、村正等罪,不言州、县知情之法。若州、县官司知而不纠,复合何罪? 答曰:里正之等,亲管百姓,既同里,多相谙委。州、县去人稍远,管户又多,是故律文遂无节制。若知而不纠,依《斗讼律》:“监临之官,知所部有犯法,不举劾者,减罪人罪三等。纠弹之官,唯减二等。” 造畜者虽会赦,并同居家口及教令人,亦流三千里。(八十以上、十岁以下及笃疾,无家口同流者,放免。即以蛊毒毒同居者,被毒之人父母、妻妾、子孙不知造蛊情者,不坐。) 【疏】议曰:造畜蛊毒之人,虽会大赦,并同居家口及教令人,亦流三千里。注云:“八十以上、十岁以下及笃疾,无家口同流者,放免。”据此,老、幼及笃疾,身自犯罪,犹尚免流,今以同居共活,有同流家口亦配,无同居家口共去,其老、小及笃疾不能自存,故从放免。即造畜蛊毒之人,以蛊毒毒同居者,其被毒之人父母、妻妾、子孙不知造蛊毒情者,并免流罪。 问曰:被毒之人父母不知情者,放免。假有亲兄弟,大房造蛊,以毒小房,既同父母,未知父母合免以否? 答曰:蛊毒家口,会赦犹流,恐其涉於知情,所以例不听住。若以蛊毒毒同居,被毒之人父母、妻妾、子孙不知情者,不坐。虽复兄弟相毒,终是被毒之人父母,既无不免之制,不知情者合原。 又问:老、小、笃疾,无家口同流者,放免。其家总无良口,惟有部曲,若有奴婢一人,得为有同流家口,老、小、笃疾仍配以否? 答曰:部曲既许转事,奴婢比之资财,诸条多不同良人,即非同流家口之例。 又问:依律:“犯罪未发自首,合原。”造畜蛊毒之家,良贱一人先首,事既首讫,得免罪以否? 答曰:犯罪首免,本许自新。蛊毒已成,自新难雪,比之会赦,仍并从流。 263.以毒药药人 诸以毒药药人及卖者,绞;(谓堪以杀人者。虽毒药,可以疗病,买者将毒人,卖者不知情,不坐。即卖买而未用者,流二千里。) 【疏】议曰:凡以毒药药人,谓以鸩毒、冶葛、乌头、附子之类堪以杀人者,将用药人,及卖者知情,并合科绞。虽毒药,可以疗病,买者将以毒人,卖者不知毒人之情,卖者不坐。“即卖买而未用者”,谓买毒药,拟将杀人,卖者知其本意,而未用者,流二千里。 问曰:毒药药人合绞。其有尊卑、长幼、贵贱,得罪并依律以否? 答曰:律条简要,止为凡人生文。其有尊卑、贵贱,例从轻重相举。若犯尊长及贵者,各依谋杀已杀法;如其施於卑贱,亦准谋杀已杀论。如其药而不死者,并同谋杀已伤之法。 脯肉有毒,曾经病人,有馀者速焚之,违者杖九十;若故与人食并出卖,令人病者,徒一年,以故致死者绞;即人自食致死者,从过失杀人法。(盗而食者,不坐。) 【疏】议曰:“脯肉有毒”,谓曾经人食,为脯肉所病者。有馀,速即焚之,恐人更食,须绝根本。违者,杖九十。其知前人食已得病,故将更与人食,或将出卖,以故令人病者,合徒一年;因而致死者,绞。“即人自食致死者”,谓有馀,不速焚之,虽不与人,其人自食,因即致死者,从过失杀人法,徵铜入死家。注云“盗而食者,不坐”,谓人窃盗而食之,以致死伤者,脯肉主不坐,仍科“不速焚”之罪。其有害心,故与尊长食,欲令死者,亦准谋杀条论;施於卑贱致死,依故杀法。 264.憎恶造厌魅 诸有所憎恶,而造厌魅及造符书祝诅,欲以杀人者,各以谋杀论减二等;(於期亲尊长及外祖父母、夫、夫之祖父母、父母,各不减。) 【疏】议曰:有所憎嫌前人而造厌魅,厌事多方,罕能详悉,或图画形像,或刻作人身,刺心钉眼,系手缚足,如此厌胜,事非一绪;魅者,或假鬼神,或妄行左道之类;或祝或诅,欲以杀人者:各以谋杀论减二等。若於期亲尊长及外祖父母、夫、夫之祖父母、父母,各不减,依上条皆合斩罪。 以故致死者,各依本杀法。欲以疾苦人者,又减二等。(子孙於祖父母、父母,部曲、奴婢於主者,各不减。) 【疏】议曰:“以故致死者”,谓以厌魅、符书祝诅之故,但因一事致死者,不依减二等,各从本杀法。“欲以疾苦人者”,谓厌魅、符书祝诅,不欲令死,唯欲前人疾病苦痛者,又减二等。称“又减”者,谓大功以下亲及凡人,非外祖父母。谋杀得减二等者,谓从谋杀上总减四等。即是期亲尊长、外祖父母、夫、夫之祖父母、父母,唯减二等;其祖父母、父母以下,虽复欲令疾苦,亦同谋杀之法,皆斩,不同减例。 问曰:祝诅大功以上尊长、小功尊属,欲令疾苦,未知合入十恶以否? 答曰:疾苦之法,同於殴伤。谋殴大功以上尊长、小功尊属,不入十恶;如其已疾苦,理同殴法,便当“不睦”之条。 即於祖父母、父母及主,直求爱媚而厌祝者,流二千里。若涉乘舆者,皆斩。 【疏】议曰:子孙於祖父母、父母,及部曲、奴婢於主,造厌祝符书,直求爱媚者,流二千里。若涉乘舆者,罪无首从,皆合处斩。直求爱媚,便得极刑,重於“盗服御之物”,准例亦入十恶。 265.杀人移乡 诸杀人应死会赦免者,移乡千里外。其工、乐、杂户及官户、奴,并太常音声人,虽移乡,各从本色。(部曲及奴,出卖及转配事千里外人。) 【疏】议曰:杀人应死,会赦免罪,而死家有期以上亲者,移乡千里外为户。其有特敕免死者,亦依会赦例移乡。工、乐及官户、奴,并谓不属县贯。其杂户、太常音声人,有县贯,仍各於本司上下,不从州县赋役者。此等杀人,会赦虽合移乡,“各从本色”,谓移乡避雠,并从本色驱使。谓私奴出卖,部曲将转事人,各於千里之外。 若群党共杀,止移下手者及头首之人。若死家无期以上亲,或先相去千里外,即习天文业已成,若妇人有犯及杀他人部曲、奴婢,并不在移限,(部曲、奴婢自相杀者,亦同。违者徒二年。) 【疏】议曰:“群党共杀”,谓谋杀,造意合斩,从而加功者绞;同谋共斗,各以下手重者为重罪,亦合处绞。律故云“止移下手及头首之人”,谓虽不下手,发意元谋,或以威力使人杀者,并合移乡。虽有从而加功,准律合死,既不下手共杀者,即不移乡。若死家无期以上亲,或先相去千里外;“即习天文”,谓天文观生、天文生以上业已成者;“若妇人有犯”,谓无常居,随夫所在;及杀他人部曲、奴婢:此等并不在移乡避雠之限。注云“部曲、奴婢自相杀者,亦同”,谓亦不在移乡之例。此以上应移而不移,不应移而移,违者各徒二年。 266.残害死尸 诸残害死尸,(谓焚烧、支解之类。)及弃尸水中者,各减斗杀罪一等;(缌麻以上尊长不减。) 【疏】议曰:“残害死尸”,谓支解形骸,割绝骨体及焚烧之类;及弃尸水中者:“各减斗杀罪一等”,谓合死者,死上减一等;应流者,流上减一等之类。谓残害及弃尸水中,各依斗杀合斩,不在减例。 弃而不失及髡若伤者,各又减一等。即子孙於祖父母、父母,部曲、奴婢於主者,各不减。(皆谓意在於恶者。) 【疏】议曰:弃尸水中,还得不失。髡,谓髡去其。伤,谓故伤其尸,伤无大小,但非支解之类。“各又减一等”,谓凡人各减斗杀罪二等,缌麻以上尊长唯减一等,大功以上尊长及小功尊属仍入“不睦”。即子孙於祖父母、父母,部曲、奴婢於主者,各不减,并同斗杀之罪,子孙合入“恶逆”,决不待时。注云“皆谓意在於恶者”,谓从残害以下,并谓意在於恶。如无恶心,谓若愿自焚尸,或遗言水葬及远道尸柩,将骨还乡之类,并不坐。 267.穿地得死人 诸穿地得死人不更理,及於冢墓熏狐狸而烧棺椁者,徒二年;烧尸者,徒三年。缌麻以上尊长,各递加一等;卑幼,各依凡人递减一等。 【疏】议曰:因穿地而得死人,其尸不限新旧,不即埋掩,令其曝露;或於他人冢墓而熏狐狸之类,因烧棺椁者:各徒二年。谓唯烧棺椁,火不到尸。其烧棺椁者,缌麻以上尊长,从徒二年上递加一等,至期亲尊长,流二千五百里。其卑幼,各依凡人递减一等:缌麻,於二年上减一等,徒一年半;小功,徒一年;大功,杖一百;期亲,杖九十。若穿地得死人,可识知是缌麻以上尊长,而不更埋,亦从徒二年上递加一等,卑幼亦从徒二年上递减一等,各准“烧棺椁”之法。其烧尸者徒三年,缌麻以上尊长各递加一等,谓从徒三年上递加一等,烧大功尊长尸流三千里,虽期亲尊长,罪亦不加。其卑幼,各递减一等,谓缌麻卑幼减凡人一等,徒二年半;递减至期亲卑幼,犹徒一年。 问曰:下条“发冢者,加役流”,注云“招魂而葬亦是”。此文烧尸者徒三年,未知招魂而葬亦同以否? 答曰:准律,招魂而葬,发冢者与有尸同罪。律有“烧棺椁”之文,复著“烧尸”之罪;招魂而葬,棺内无尸,止得从“烧棺椁”之法,不可同“烧尸”之罪。 若子孙於祖父母、父母,部曲、奴婢於主冢墓熏狐狸者,徒二年;烧棺椁者,流三千里;烧尸者,绞。 【疏】议曰:称子孙於祖父母、父母者,曾、高亦同。部曲、奴婢者,随身、客女亦同。子孙於祖父母、父母,部曲、奴婢於主冢墓熏狐狸者,徒二年;若烧棺椁者,流三千里;烧尸者,绞。 268.造ビ书ビ言 诸造ビ书及ビ言者,绞。(造,谓自造休咎及鬼神之言,妄说吉凶,涉於不顺者。) 【疏】议曰:“造ビ书及ビ言者”,谓构成怪力之书,诈为鬼神之语。“休”,谓妄说他人及己身有休徵。“咎”,谓妄言国家有咎恶。观天画地,诡说灾祥,妄陈吉凶,并涉於不顺者,绞。 传用以惑众者,亦如之;传,谓传言。用,谓用书。其不满众者,流三千里。言理无害者,杖一百。即私有ビ书,虽不行用,徒二年;言理无害者,杖六十。 【疏】议曰:“传用以惑众者”,谓非自造,传用ビ言、ビ书,以惑三人以上,亦得绞罪。注云:“传,谓传言。用,谓用书。”“其不满众者”,谓被传惑者不满三人。若是同居,不入众人之限;此外一人以上,虽不满众,合流三千里。其“言理无害者”,谓ビ书、ビ言,虽说变异,无损於时,谓若豫言水旱之类,合杖一百。“即私有ビ书”,谓前人旧作,衷私相传,非己所制,虽不行用,仍徒二年。其ビ书言理无害於时者,杖六十。 269.夜无故入人家 诸夜无故入人家者,笞四十。主人登时杀者,勿论;若知非侵犯而杀伤者,减斗杀伤二等。 【疏】议曰:“夜无故入人家”,依刻漏法:昼漏尽为夜,夜漏尽为昼。谓夜无事故,辄入人家,笞四十。家者,谓当家宅院之内。登於入时,被主人格杀之者,勿论。“若知非侵犯”,谓知其迷误,或因醉乱,及老、小、疾患,并及妇人,不能侵犯,而杀伤者,减斗杀伤二等。若杀他人奴婢,合徒三年,得减二等,徒二年之类。 问曰:外人来奸,主人旧已知委,夜入而杀,亦得勿论以否? 答曰:律开听杀之文,本防侵犯之辈。设令旧知奸秽,终是法所不容,但夜入人家,理或难辨,纵令知犯,亦为罪人。若其杀即加罪,便恐长其侵暴,登时许杀,理用无疑。况文称“知非侵犯而杀伤者,减斗杀伤二等”,即明知是侵犯而杀,自然依律勿论。 其已就拘执而杀伤者,各以斗杀伤论,至死者加役流。 【疏】议曰:“已就拘执”,谓夜入人家,已被擒获,拘留执缚,无能相拒,本罪虽重,不合杀伤。主人若有杀伤,各依斗法科罪,至死者加役流。 ●卷十九 贼盗(17条) 270.盗大祀神御物 诸盗大祀神御之物者,流二千五百里。谓供神御者,帷帐几杖亦同。其拟供神御,(谓营造未成者。) 【疏】议曰:“盗大祀神御之物”,公取、窃取皆为盗。大祀,谓天地、宗庙、神州等。其供神御所用之物而盗之者,流二千五百里。注云“谓供神御者,帷帐几杖亦同”,谓见供神御者,虽帷帐几杖亦得流罪,故云“亦同”。“其拟供神御”,谓上文神御之物及帷帐几杖,营造未成,拟欲供进者,故注云“谓营造未成者”。 及供而废阕,若飨荐之具已馔呈者,徒二年;(飨荐,谓玉币、牲牢之属。馔呈,谓已入祀所,经祀官省视者。)未馔呈者,徒一年半。已阕者,杖一百。(已阕,谓接神礼毕。)若盗釜、甑、刀、匕之属,并从常盗之法。 【疏】议曰:“供而废阕”,谓神御之物,供祭已讫,退还所司者,故云“废阕”。“若飨荐之具已馔呈者”,谓牲牢、枣栗、脯修之属,已入神所,呈阅祀官讫。而盗者,各徒二年。故注云“飨荐,谓玉币、牲牢之属”。“未馔呈者,徒一年半”,谓以上玉币、牲牢、馔具之属,未馔呈祀官而盗者,徒一年半。“已阕者”,谓神前饮食荐飨已了,退而盗者,得杖一百。“若盗釜、甑、刀、匕之属”,谓并不用供神,故从常盗之法,一尺杖六十,一疋加一等;五疋徒一年,五疋加一等,罪止加役流。言“之属”,谓盘、盂、杂器之类。 271.盗御宝及乘舆服御物 诸盗御宝者,绞;乘舆服御物者,流二千五百里;(谓供奉乘舆之物。服通衾、茵之属,真、副等。皆须监当之官,部分拟进,乃为御物。)其拟供服御及供而废阕,若食将御者,徒二年;将御,谓已呈监当之官。拟供食御及非服而御者,徒一年半。 【疏】议曰:称“御”者,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亦同,皇太子减一等。皇帝八宝,皆以玉为之,有“神宝”、“受命宝”、“皇帝行宝”、“皇帝之宝”、“皇帝信宝”、“天子行宝”、“天子之宝”、“天子信宝此等八宝,皇帝所用之物,并为“御宝”。其三后宝,以金为之,并不行用。盗者,俱得绞刑。其盗皇太子宝,准例合减一等,流三千里。若盗皇太子妃宝,亦流三千里:后宝既与御宝不殊,妃宝明与太子无别。“乘舆服御物”,谓供奉乘舆服用之物,三后服御之物亦同,盗者流二千五百里。若盗皇太子及妃所服用物,准例减一等,合徒三年。计赃重者,即准赃同常盗之法加一等。注云“谓供奉乘舆之物。服通衾、茵之属”,称“之属”者,毡、褥之类。“真、副等”,真谓见供服用之衣,副谓副贰之服。皆须监当之官,部分拟进者,乃为御物。“其拟供服御”,谓营造未成。“及供而废阕”,谓已供用事毕,是名“废阕”。“若食将御者”,谓御食已呈监当之官拟进,而盗及食者。从“拟供服御”以下,各徒二年。故注云“将御,谓已呈监当之官”。“拟供食御”,谓未呈监当之官,及非服而御之物者,若食及盗,各徒一年半。赃重者,各计赃,以常盗论加一等。 272.盗官文书印 诸盗官文书印者,徒二年。馀印,杖一百。(谓贪利之而非行用者。馀印,谓印物及畜产者。) 【疏】议曰:印者,信也。谓印文书施行,通达上下,所在信受,故曰“官文书印”。盗此印者,徒二年。“馀印,杖一百”,馀印谓给诸州封函及畜产之印,在令、式,印应官给。但非官文书之印,盗者皆杖一百。注云“谓贪利之而非行用者”,皆谓藉以为财,不拟行用。若将行用,即从“伪造”、“伪写”、“封用规避”之罪科之。 273.盗制书官文书 诸盗制书者,徒二年。官文书,杖一百;重害文书,加一等;纸券,又加一等。(亦谓贪利之,无所施用者。重害,谓徒罪以上狱案及婚姻、良贱、勋赏、黜陟、授官、除免之类。) 【疏】议曰:盗制书徒二年,敕及奏抄亦同。敕旨无御画,奏抄即有御画,不可以御画奏抄轻於敕旨,各与盗制书罪同。“官文书”,谓在司寻常施行文书,有印无印等。“重害文书,加一等”,合徒一年。注云“亦谓贪利之”,亦如上条盗印藉为财用,无所施行。“重害,谓徒罪以上狱案及婚姻、良贱、勋赏、黜陟、授官、除免之类”,称“之类”者,谓仓粮财物、行军文簿帐及户籍、手实之属,盗者各徒一年。若欲动事,盗者自从增减之律。 即盗应除文案者,依凡盗法。 【疏】议曰:“即盗应除文案者”,依令:“文案不须常留者,每三年一拣除。”既是年久应除,即非见行文案,故依凡盗之法,计赃科罪。 274.盗符节门钥 诸盗宫殿门符、发兵符、传符者,流二千里;使节及皇城、京城门符,徒三年;馀符,徒一年。门钥,各减三等。盗州、镇及仓厨、厩库、关门等钥,杖一百。县、戍等诸门钥,杖六十。 【疏】议曰:开闭殿门,皆用铜鱼合符。用符钥法式,已於《擅兴律》解讫。“发兵符”,以铜为之,左者进内,右者付州、府、监及提兵镇守之所,并留守应执符官人。其符虽通馀用,为发兵事重,故以发兵为目。“传符”,谓给将乘驿者,依《公式令》:“下诸方传符,两京及北都留守为麟符,东方青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两京留守二十,左十九,右一;馀皆四,左三,右一。左者进内,右者付外州、府、监应执符人。其两京及北都留守符,并进内。须遣使向四方,皆给所诣处左符,书於骨帖上,内著符,裹用泥封,以门下省印印之。所至之处,以右符勘合,然後承用。”盗者,合流二千里。节者,皇华出使,黜陟幽明,轩奉制,宣威殊俗,皆执旌节,取信天下。“及皇城门”,谓朱雀等门;“京城门”,谓明德等门。盗此门符及使节者,各徒三年。“馀符,徒一年”,馀符谓禁苑及交巡等符。案《擅兴律》:“凡言馀符者,契亦同。即契应发兵者,同发兵符法。”然则盗发兵契,各同鱼符之罪。“门钥,各减三等”,谓各减所开闭之门鱼符三等。假有盗宫殿门符,合流二千里;门钥减三等,得徒二年。馀钥应减门符,并准此。若是禁苑门钥,不可轻於州、镇、关门等钥。盗州、镇及官仓厨、厩库及关门等钥,各杖一百。“县戍等诸门钥”,称“诸门钥”者,谓内外百司及坊市门,官有门禁,盗其钥者,各杖六十。 275.盗禁兵器 诸盗禁兵器者,徒二年;甲、弩者,流二千里。若盗罪轻,同私有法。盗馀兵器及旌旗、幡帜者,杖九十。若盗守卫宫殿兵器者,各加一等。即在军及宿卫相盗,还充官用者,各减二等。 【疏】议曰:“盗禁兵器者,徒二年”,谓非弓、箭、刀、、短矛,私家不合有者,皆为“禁兵器”。甲、弩者,流二千里。盗罪轻者同私有法,即盗弩一张流二千里,盗甲一领亦流二千里,案《擅兴律》:“私有甲一领及弩三张,流二千里。甲三领及弩五张,绞。”即盗甲三领,或盗弩五张,并得绞罪,是名“盗罪轻,同私有法”。其“盗馀兵器”,谓虽是官兵器,私家合有者,“及旌旗、幡帜者,杖九十”,并据“盗官物,计赃重,加凡盗一等”。“若盗守卫宫殿兵器者,又各加一等”,谓见用守卫宫殿,加凡盗二等。“即在军”,谓在行军之所,若宿卫相盗,还充官用者,各减二等。若入私者,各同上文盗法。 276.盗毁天尊佛像 诸盗毁天尊像、佛像者,徒三年。即道士、女官盗毁天尊像,僧、尼盗毁佛像者,加役流。真人、菩萨,各减一等。盗而供养者,杖一百。盗、毁不相须。 【疏】议曰:凡人或盗或毁天尊若佛像,各徒三年。“道士、女官盗毁天尊像,僧、尼盗毁佛像者,各加役流”,为其盗毁所事先圣形像,故加役流,不同俗人之法。“真人、菩萨,各减一等”,凡人盗毁,徒二年半;道士、女官盗毁真人,僧、尼盗毁菩萨,各徒三年。“盗而供养者,杖一百”,谓非贪利,将用供养者。但盗之与毁,各得徒、流之坐,故注云“盗、毁不相须”。其非真人、菩萨之像,盗毁馀像者,若化生神王之类,当“不应为从重”。有赃入己者,即依凡盗法。若毁损功庸多者,计庸坐赃论。各令修立。其道士等盗毁佛像及菩萨,僧、尼盗毁天尊若真人,各依凡人之法。 277.发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