畿辅通志 - 第 788 页/共 974 页

或称都水局或称司津监或称水衡监或置使者或  置都尉赵宋为都水监置判监判及丞主簿等员大  抵掌川泽津梁渠堰陂池之政兼总舟航桴筏之算  就司其政以充用故汉太常诸卿各有水衡尽征其  入给俸禄所称水衡钱是也圣代捐国家之厚费以  利天下而秋毫不征其资视古之都水有不可同年  语者矣但厯代建都秦汉唐多都雍州隔关隘之险  漕运极艰用水极少其后有都洛阳大梁亦不过浚  洛入汴瀹汝蔡入淮而已我元东至于海西暨于河  南尽于江北至大漠水涓滴以上皆为我国家用东  南之粟岁漕数百万石由海而至者道通惠河以达  东南贡赋凡百上供之物岁亿万计絶江淮河而至  道通惠河以达商货懋迁与夫民生日用之所须不  可悉数二河泝沿南北物货或入或出徧天下者犹  不在是数又自昆仑西南水入海者遶出南诏之后  厯交趾阇婆真腊占城百粤之国东南过琉球日本  东至三韩逺人之名琛异寳神马竒产航海而至或  踰年之程皆由漕河以至阙下斯又古今载籍之所  未有者也水政之重可不以重臣领之乎昔者舜举  十六相共治海内禹治水土益治川泽今之水政禹  益葢尝司之然则重臣之典水政唐虞以来之遗事  也欤元职在太史纪载为宜右丞相喀喇氏鼎珠其  名乃祖乃父三世宿徳逮事列圣笃于忠贞数从王  师战金入邻多积功伐不妄俘戮不希宠荣有阴徳  余庆施于后人丞相踵之歴台阁三十余年清慎  如一熟知国家典故及居台揆雅量镇浮坐决大政  不征辞色百度自贞有古大臣之风来求文以纪其  迹者都水伊逊岱尔段鼎新少监谔勒哲特穆尔太平  努蘓彻尔图监丞索诺木满济布哈实喇卜藏布玛勒济延  经歴实沙知事祁思道爰系以诗曰国治水官象天  元冥都水有政治国大经于穆皇元龙兴朔方秉令  天一并牧八荒乃据析津乃建神州囊括万派衡从  其流东浚白浮遵彼西山即是天津流毕昴间西挹  紫宫南出皇畿又东注海万泒攸归东溟天池若为  我潴给我漕挽径达宸居河济淮江陈若指掌我凿  二渠利尽穹壤虽云尽利我则不征损利利民治水  水平维今右相自董水政举措不烦戸籍先正昔命  闸戸习锻习砺键木胶垩各程其艺制水有闸通道  有梁息耗有则启闭有常夫何闸戸俾役驿廏是求  善书俾掣之肘相君既告闸戸内复每岁鸠工羣匠  来族水政既举国计以滋都人日用源委莫知彼水  在国血脉在身百体输精五官啬神相为股肱水利  实兴荣卫不凝股肱宣能维相君量彭蠡大野汪洋  渊渟安静整暇维相君力砥柱龙门捍彼冲溃国之  樊垣有方斯定有量斯寛燮调雍容岁溢旱干重华  在位禹益作相庶工底绩百川是障世皇浚渠相曰  谔勒哲身先水官相彼原隰洵美相君海内称贤罔俾  哲辅专美于前六府三事治先乎水九叙惟歌作者  太史太史作歌载以趺   滋溪书堂记         宋 本  延佑六年予初来京师闻国学贵游称诸生苏伯修  以碣石赋中公试释褐授蓟州判官徃徃诵其警句  名籍甚欲一识则已赴上及还始与交因得知伯修  多藏书习知辽与金故实暨国朝上公硕人家阀阅  谱系事业碑刻表章既久又见其嗜学不厌尝疑胄  子有挑达城阙者已仕即弃故习伯修独尔其渊源  必有出师友外者询之则果自其先世曾大父少长  兵间郡邑无知为学者已能教子为人先其大父威  如先生教其考郎中府君尤严或曰君纔一子盍少  寛辄正色曰可以一子故废教耶先生学广博尝因  金大明厯积算为书数十篇厯家善之府君既为时  循吏又好读书教伯修如父教已有余俸辄买书遗  之于是予疑益信又久之则其所著书曰辽金纪年  曰国朝名臣事畧者皆脱藁而今之诸人文章方类  萃未已士大夫莫不叹其勤伯修汲汲然至不知饥  渴之切己也且谓予昔吾髙王父玉城翁当国初自  汴还真定买别墅县之新市作屋三楹置书数十卷  再传而吾王父威如先生又手自钞校得数百贮之  因名屋曰滋溪书堂葢滋水道其南也岁久堂壊先  人葺之而不敢增损且渐市书益之又尝因公事至  江之南获万余卷以归吾惧族中来者不知堂若书  之始幸文之将刻石嵌壁以示呜呼有子不知教不  论教而不克如志或如志而不得及子之子者皆是也  求若苏氏四世知为学囏哉世之致爵禄金玉良田  美地者其传期与天地相终始然有身得身失者况  其后万有一能振奋过祖祢者则又鄙昔之人无闻  知撤敝庐创甲第矜贵富病先世之微不肯道而翁  之堂府君能葺之伯修能求记之翁之书先生能加  多府君又益增之伯修之购求方始不茀能守也非  有以将之能若是乎府君葺堂不敢有加以求胜前  人伯修有屋京师真定皆不敢求记独惓惓是区区  之三楹者又可以为薄俗警矣抑苏氏虽世为学独  威如先生有著述伯修著述益富岂闻祖风而兴耶  然予闻自先生至伯修三世皆一子惟其能教故悉  克自树立今伯修亦一子阿琐甫而颖可就傅  伯修能绳先生义方以造之则堂暨书之传邈乎未  可槩也是为记伯修名天爵今以翰林修撰拜南行  台监察御史云至顺二年十二月卄六日大都宋本